帶著強烈的恍惚感,張角辭別了喬玄,離開了喬老師的家,晃晃悠悠的,向著自己在洛陽的居所前進。
到現在他還難以想象,自己這么輸給了曹孟德,還輸的這么徹底。
倘若喬玄的一個徒弟,兵家的一個后進弟子,都有這等實力的話,那大漢豈不穩如泰山?
張教主回想起自己的弟子們,在大漢其他州郡發回的情報。揚州的山越人也好,益州的南蠻也好,隔三差五都會叛亂。
北方的鮮卑人與西北的羌人,同樣三番五次的入寇。
但不管南方還是北方,野蠻人還是草寇,都被大漢的將軍們毆打成渣。
在這之前張角對這些消息,其實是不屑一顧的。只覺得他們被大漢將軍輕松滅掉的原因是他們太菜。如果換了自己就不一樣了。
可是現在看來……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貧道從前太過自大了啊。”
想到這里,張教主一聲長嘆,然后大踏步的向前進。
洛陽有規定,城區范圍五百米內不得飛行。坐城內木軌機關車要花很多錢,張教主一向窮慣了,所以還是決定腿兒著。
“等回太平道后,一定要好好用功才行。”
張角又暗暗發誓。
……
同一時間,送走了張教主的喬老師,陳太常還有皇甫中候一起,露出了心照不宣的yd笑容。
曹孟德則忍不住的翻白眼兒。
在第一輪口胡,被喬老師他們仨一齊認可后,曹孟德就知道了,感情是這三個老流氓要借自己的手修理張角一頓。
至于理由嘛。當然是為了張角自己好。
擔心張教主誤入歧途,走上邪路。
就好像陳耽陳漢公說的:“只盼孟德這一擊,能壓制大賢良師心中邪念,這樣的話,就是社稷之福,天下之福了。”
聽他們這么說,曹操忍不住的翻白眼兒。
開玩笑,宦官子弟日常橫行霸道,豪強地主日常兼并土地,逼的人沒活路,宮里面那位天下至尊還推波助瀾,各種斂財……這些事又不是人家大賢良師教的。
這幾年跑路進山當土匪的人還少?各地的民亂還少?
張角雖然很天才的提出了口號,以及組織模式,引導了社會矛盾的總爆發。
但少了張角和太平道,大漢天下該亂還得亂。只是亂的規模不會那么大,不會那么一口氣,直接爆炸。
這就叫歷史的必然性。
曹操不信,自己都能想明白的事兒,老師這樣的老油條能想不到。
不過是盡人事聽天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吃一天俸祿打一天工。
就這樣,在喬老師家舉辦的非主流政治家聚會,宣告圓滿結束。太常陳耽跟北軍中候皇甫規先后告辭。說是去張羅給儒家今文添堵的工作了。
前者暫且不說,后者的話,曹操盲猜他轉頭就會找到今文世家那邊,把他們給賣了。
不過這也是喬老師計劃的一部分。曹操也不多說。
畢竟,今文世家那邊只有知道了,才會怕,怕了,才會想辦法來討價還價。
家里又只剩下曹操師徒二人。做弟子的很老實的幫老師收拾屋子,喬老師卻不肯放過他:
“孟德啊。”
喬玄開口,問了曹操這么一個問題:“剛才大家討論張角要造反的時候,一個個都憂心忡忡,為什么為師看你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啊?”
“因為我知道,大賢良師如此通情達理,他害怕大家很憂心,就很體貼的不造反了。”
曹操輕笑著這樣說。
“那孟德啊,大家說道張角不造反,天下就能好一點的時候,你為什么又不屑一顧呢?”
“老師誒,原來當下禍亂大漢,搞得天下民不聊生的是太平道,那要不要咱們現在就去干掉張角,還天下以太平?”
曹操這么一說,喬玄沉吟著不說話了。
他沉吟著不說話,曹操卻還有話說。
他也顧不上收拾屋子了。直接很沒形象的盤腿坐在老師面前,然后對喬玄說:
“我知道,人一老,就喜歡求安穩,就不喜歡改變,不喜歡亂。可是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到了不變,不亂,就不行的時代了。老師,您覺得呢?”
“我覺得?”
喬玄看了一眼曹孟德,也像曹操一樣翻了個白眼:“我只期望教出來的弟子不是個反賊,毀了我一生清名就好了。”
聽喬老師這么說,曹操差一點沒忍住笑出聲。
您一個兵家老革,有個屁的清名啊。您給大漢做了多少實事兒,再看外面那些名士有幾個說的。
他們往外傳的,只有您當太守的時候,征辟名士不成,惱羞成怒想把人家寡母嫁出去的“逸聞”。是當丑角配角的。
話語權都掌握在人家手里呢,人家干點兒屁事,就能當個八俊,八顧,八廚,八龍什么的。
他們的大佬,是治世時的天下楷模,咱這種非主流,就只有當亂世奸雄的份兒啦。
懷著這樣的想法,曹操笑著對喬玄點頭稱是。
反正老頭眼看這么大歲數了,犯不上惹他生氣。
“……”
“那我也不留你了,回去吧。”
喬玄最后深深地看了曹操一眼,然后便這樣說道。
然而曹操還是不走。
“孟德,還有事嗎?”
“不不不,我沒事,我是怕老師有事。”
“我有什么事?”
“真沒事?”
“真沒事。”
“真沒事那我可就走了啊。”曹操一邊這么說,一邊站起身,慢悠悠的往門口走。
走到一半的時候,才聽身后傳來了一聲:“孟德啊。”
曹操停住腳步轉過身,看向了喬玄喬公祖:“老師有何吩咐。”
“等我死后,我家里的事,就麻煩你照顧了。”
“弟子謹遵師命。老師放心,弟子一定不會讓您后悔的。”
曹操一邊這么說,一邊深深地行了一禮。心里面半是開心,半是難過。
眼看著一幕,喬公祖仰天長嘆:“我已經開始后悔了啊。”
再接下來,張角離開洛陽,返回鉅鹿郡太平道總部,鞭策弟弟和弟子們用功學習兵法,以至于十年之后,太平道各大渠帥的統御值比歷史同期水平普遍提高了三到五點。那就是另一個故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