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活中的每樣東西都有對應的內心起源
- 世界雖然殘酷,內心仍可變成天堂
- (美)克勞德·布里斯托
- 4784字
- 2023-06-15 16:02:12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書的主題,你應該思考一下內心世界本身和它與外在世界的關系。除了認為它是某種精神行為(Mental Action),沒有人知道內心世界真正什么樣。但就像未知的電氣元件一樣,我們到處都能看得到它的表現形式。我們在孩子的行為和表達方式中發現了它,在老年人身上發現了它,甚至在其他生物身上也發現了它。我們越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內心世界,我們就越意識到它的力量有多么強大,它的力量是多么無限。
讀到這里的時候,看看你的周圍。如果你在一個配備家具的房間,你的眼睛告訴你看到的是很多無生命的物體。就視覺而言,這當然沒錯,但實際上你正在看的是通過某些人的創造性工作而實體化的內心活動和想法。正是內心想法首先創造了家具,塑造了窗戶的玻璃,給予織物和覆蓋物以形狀。
不管是汽車、摩天大樓、掠過平流層的巨大波音747噴氣式客機,還是縫紉機、小別針——它們最初是怎樣誕生的?它們來自于那不可思議的力量——內心想法。經過進一步分析,我們認識到這些成就以及實際上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創造性思維的結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美國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譯者注)聲稱內心活動乃是人類所有行為之起源;當你理解這一點時,你就開始明白內心世界之外的每個東西都有其對應的內心起源。正如佛在數千年前所說:“萬法唯心。”
內心變成天堂,人間處處都是天堂
我的一位朋友擁有一個美麗的蓮花池。那其實是他在鄉下住宅附近的一片天然洼地,他堅稱他在鄉間的宅邸為他的農場,水從遠處山丘上的蓄水池中流入這片洼地,其間還要通過一個可調節水流大小的閥門開關。一切是那么的和諧美滿,到了夏天澄澈的水面上就會鋪滿怒放的蓮花,鳥兒們在池中自由嬉戲,從早到晚都能聽到它們的奏鳴音。蜜蜂則在花園中的野花上忙碌不輟。極目遠眺,池塘的后面是一片更加美麗的叢林,野生的漿果、灌木、蕨類植物爭相盛開,熱鬧極了。
我們的朋友原本只是一個凡人,但有了一顆仁愛之心讓他變成了上帝。在他的“領土”上,你看不到“私人所有,不得擅入”或“擅入必究”的字樣。取而代之的是原野盡頭那讓人倍感親切的標語,“這里的蓮花歡迎你”。他得到了所有人的由衷愛戴,原因很簡單,他真誠地愛著所有人,并愿意與他們分享他的一切。
在這里我常能碰到正在玩耍的天真稚子和風塵仆仆、步履蹣跚的旅人,不止一次看到他們離去時臉上那種與來時全然不同的神情,仿佛卸下了身上的重負,直到現在我的耳邊似乎還能聽到他們離去時的低聲呢喃,那時旅人們虔誠的祈禱,“仁慈的主啊,愿你保護我這位比親兄弟還要親的朋友。”有些人甚至把這里稱為“精神之園”。閑暇時作為主人的他也會在此靜坐以銷永夜。我曾多次看到當外人離去后,他趁著皎潔的月光在園中往來踱步或坐在老式的木質長椅上伴著芬馥的野花香喝點什么。他是一個具有一切美好品質的純真摯子。用他自己的話說,這里是他一生中最偉大最成功之處,經常帶給他莫名的感動。
毗鄰的一切生物仿佛也能感受到這里散發出的親善、友好、寧謐、歡欣的氣氛。牛羊們會漫步到樹林邊古老的石欄下,張望著里面美好的景致,我想它們真的是在跟我們一起共享這份溫馨。動物們面帶微笑昭示著它們的心滿意足和歡欣愉悅,或許這就是他的心中所求吧,因為每當此際他也會露出會心的微笑,表示他能理解它們的心滿意足和歡欣愉悅。
水源的供給原本豐沛,水池的進水閥總是開到最大,這讓水流婉轉而下,不僅在欄邊駐足的牛羊能飲到甘甜的山泉,鄰家的田園亦可受惠。
不久前我朋友因事不得不離開大約一年的光景,這段時間里他把房子租給了另外一個男人,新租客是位非常“實際”的人,他決不作任何無法給他帶來直接利益的事。連接蓮花池與蓄水池之間的閥門被關閉了,土地再也得不到泉水的滋潤和灌溉;朋友立起的“這里的蓮花歡迎你”的標語也被移走;池邊再也見不到嬉戲的頑童和欣慰的旅人。總之這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再不復往昔林木欣欣向榮、泉水涓涓而流的樣子。池里的花朵因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水源而日漸凋零,只有伏在池底爛泥上枯萎的花莖還在向人們訴說著往日的熱鬧。原本在清澈的池水中悠然而動的魚早已化為枯骨,走近池邊便能聞到它們發出的腥臭。岸邊沒有了綻放的鮮花,鳥兒不再停留于此,蜜蜂們已移居它處,園中亦不見蜿蜒的流水,欄外成群的牛羊再也飲不到甘甜的清泉。
如我們所見,今天的蓮花池與朋友悉心照料的蓮花池有天壤之別。而細究之下,造成這一切差別的原因卻十分微不足道,僅僅是因為后者關閉了引水的閥門,阻止了來自山腰的水流。這個貌似簡單的舉動,掐斷了一切生物的生命之源。它不僅毀掉了生機盎然的蓮花池,還間接破壞了周圍的環境,剝奪了周圍鄰居們與動物們的幸福。
你的生活正是你的內心想法和你思考過程的結果。你的血肉、骨頭和肌肉可以被分解為百分之七十的水和價值很小的少量化學成分,但真正塑造了你的是你的內心世界和你思考的東西。成功的秘訣不在于外物,而在人的內心世界之中。
在沒有精神脈沖(Mental Impulses)的情況下,你將不會吃飯,不會穿衣服,不會追趕公交車,不會開小汽車,不會開電視,或者不會讀一份報紙——你甚至抬不起你的手臂!雖然你可能會認為你的行動多少是習慣性的,也許是某種物理反射導致的,但你在生命中所走的每一步,無論方向如何,背后的可畏而強大的推動力是——內心想法。
你走路的方式,你的言行舉止,你的衣著,無不反映著你的思考方式。懶散的舉止是懶散思想的體現,而警覺正直的舉止是內心的力量和信心的體現。人的行為舉止是內心的外在表現。你是你自己內心世界的產物。你相信你自己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內心是所有財富、所有成功、所有功利、所有偉大的發現和發明,以及所有成就的起源。沒有了內心活動,世界上就不會有醫學,不會有偉大的博物館,不會有偉大的戲劇或小說,不會有現代的便利設備——事實上,最原始時代的生命就不會有任何進步。
你的內心——是支配——決定你的性格、職業,甚至是你的日常生活的力量。因此,“內心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這句話就變得容易理解了。沒有了內心之原動力的生成,就不可能有任何行為或反應。所以,《圣經》中說“播種什么,收獲什么”;莎士比亞也說過:“事情本無好與壞,全在自己怎么想。”
在內心畫一幅地圖,指引行動的方向
既然你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內心想法和愿望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那么你要決定的第一件事正是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先說說一種籠統的想法,即你僅僅想要的是成功——像大多數人希望的那樣——太模糊了。你必須在腦海中清晰地繪制未來的藍圖。問問你自己,你的路通往何方?你的確切目標是什么?你有沒有設想過你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成功是以財富來衡量的話,你能否用數字來表示其數量?如果以成就來衡量,你能否明確地界定它?如果以快樂來衡量,你能否生動地描繪它?
你必須問自己這些問題,因為在回答中包含了可以決定你從現在起的整個人生的因素。似乎很奇怪,一百個人里面竟然沒有一個人可以回答出這些問題!大多數人都有想獲得成功的普遍愿望,但除此以外,一切都是模糊的、不確定的。他們只是一天又一天地前行,想著只要今天有工作,明天也會有——無論如何,在年老時總會有人照顧的吧?他們就像毫無目的漂浮在水面的軟木,隨波逐流,不是被沖上岸就是被水浸透最終沉入水底。
因此,至關重要的是,你必須了解你到底想從生活中得到什么。必須了解你的人生之路通往何方,必須心中懷有一個想要實現的確定目標。那個目標,當然了,是人生的全景目標;不管你想得到一份工作或是更好的工作,或一棟新房子,或在這個國家的一塊地方,或只想要一雙新鞋,這些愿望并沒有什么不同。你必須有一個對未來的明確想法。
記住,需要和渴望之間有著天壤之別。你可能為了上下班的交通需要一輛車,你可能為了讓你的家庭成員高興而渴望擁有一輛車。為事業而購買車是出于需要,為家庭而購買車是出于迫不及待的愿望。為了購買這輛家庭用車,你會翻遍產品宣傳冊,拜訪許多經銷商。這是因為它是你從未擁有過的車型,是可以為你的責任感加分的東西,還可以促使你獲得新的判斷力和新的外部資源。對新的、不同事物的渴望將會改變你的生活,促使你付出額外的努力。
那么,無論何時你如果希望達成任何目標或得到比你現在所擁有的更多的東西,就從渴望開始吧——它是我們所有人心中的第一激發力量。若沒有了最強烈的渴望,你就不能達成任何目標,或得到任何東西。盡管如此,正如你應該明白的,成功的要素不只包括渴望。
如何把內心力量用到最正確的目標上
如果要用更好的術語來界定內心活動的定義,我會使用“振動”或“振蕩”:當構成物質的分子振動加速時,物體的形態經常會發生改變——就像方塊冰在煎鍋里受熱融化并迅速蒸發成水蒸氣時一樣。
我再做一個簡單的比喻。被投擲到池塘中的石子立刻會激起一連串的波紋或小波浪,并在水面上環狀泛開,最終到達岸邊終止。石子越大,激起的波浪越高。兩個不同大小和重量的石子被同時非常接近地拋進水中,每個石子都會激起一連串的水波,波與波相匯合。在兩組水波相交的地方看起來會有水波之間為克服或超越彼此而進行的斗爭。就我們的生理視力而言,如果兩組水波的范圍相同,那么它們的形狀似乎會在相交點終止或漸漸消失。但如果一組的范圍大于另一組,那么范圍較小的那組水波會被一掃而光,并在漸漸消失之后產生新的波浪。
現在,把上述的解釋與你自身內心活動的方式結合起來思考——例如,一個人的想法是如何阻止或說服他人的。而你很容易理解這種內心活動越是強大或集中,它的速度就越快,振動就越強,它就越能排除較弱的精神振動,越能快速地進行它的創造性工作。
我們聽說過很多有關冥想的不同階段、覺悟的不同水平、思想集中的不同程度、人類信仰力量的不同大小的知識——所有這些都涉及從我們自身發出的力量的強度或程度。只有當一種內心力量被完全醞釀釋放,當想象力能夠設想你的雄心壯志被實現并在內心世界中將你想得到的物體——形象化——一幢房子,一輛車,一臺電視——就好像你已經擁有了它們,創造性力量才會降臨到你的身上。
在研究了這些所謂的神秘主義教義、各種精神科學以及普通的教堂教義之后,我相信它們都不同程度地起了作用,但只能達到使它們的信徒相信的程度。
然而,我不得不做出這樣的結論,即許多人只是口頭上說說祈禱文,心里卻一點也不相信會得到回應。結果就是,他們得不到回應。我常常會想起那個老婦人的故事。她在計劃去購物時表示相信祈禱文。前一天,她祈禱在她的購物日天氣會晴朗。一完成祈禱她就向窗外瞥了一眼,看到一些烏云,于是立即斷言:“但我知道會下雨的。”
1944年的晚秋,托馬斯·薩格魯(Thomas Sugrue)在《星期六文學評論》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宣稱心靈醫治(Mind Cure)的潮流迅速興起,以至于如今已經到了無處不在的地步。他列舉了幾個患者獲得顯著療效的例子。一位62歲的婦女,不僅身體局部殘疾還因關節炎而手指彎曲,因為修煉了瑜伽呼吸法而使身體從疾病狀態下完全恢復。薩格魯聲稱在她完全康復之后,那些看到她的人都判斷她大概是40歲的年紀。另一位婦女在一種神秘的玄學(Metaphysics)方法的治療下獲得了極好的療效,對于她年齡的猜測小于她實際年齡15歲。薩格魯還講道,一位退休的傳教士在過去12年里對靈異現象(Psychic Phenomena)做了許多實驗并獲得了最令人驚嘆的成果。
到這里,我們只能得出唯一的結論,即所有的方法、信條和巫術療法(Cults)都因人類個體的堅定信念而起作用——進而引領我們釋放內心世界的魔力。
信念使矮人成為巨人,也經常把巨人變成矮人。歷史充滿了內心如何使弱者變強、強者變弱的記事,你也經常目睹它起作用的證據。
我必須指出,單靠勤奮的工作是不能獲得成功的。對于成功,你的信念必須強烈到使你堅定不移。你的內心活動和目標必須協調一致,而且你的精神必須集中,不能有任何松懈。你可能希望得到財富、名譽、地位,或者知識,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對成功的理解。但是不管你認為成功是什么,如果你愿意把它變成你生命中的熾熱信念,你就可以達成你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