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珩定了周一早6的高鐵。因為經歷了二陽,緩慢而灰暗的陽康過程,以及蹦迪歸家路上的所見所感,讓她體會到了家的重要性。
硬幣有兩面,1:1,好壞參半,有點雙生火焰的味道。
盡管原生家庭帶給她的痛苦曾像烙印深深扎進皮膚、全身上下每一寸毛孔,隨著肺部的每一次舒張—收縮,呈現它特有的氣息,如影隨形,那些痛苦無法像刺青一樣,可以通過后天人為清洗從而離開她的身體,只能通過漫長的時間,以及自身代謝,一點一點被中和,被新的痛苦占有直至失去,從而達到從她身體消失的預期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她在承受痛苦的同時,也享受了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光輝與榮耀。
畢竟,如果她的父母選擇了和當初不一樣的道路,那么就不會遇見彼此。年輕男子向左,選擇了一位同樣年輕的女子,一拍即合,佳偶天成;大他一歲也依舊年輕的女子向右,遇見了人生中的那一位,順理成章成為了她的丈夫,故事就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迅速鋪陳開來,像水墨,無痕但客觀存在。而她蘇珩以及所在的這個世界,根本不會存在。
存在即合理。因此,心懷感恩,感恩遇見,蘇珩感謝他們,選擇了她。盡管她沒得選。
要么虛無、不復存在,要么感恩、接受安排,在這片國土,做子女不可以有第三種想法。
蘇珩媽媽煮了她愛的鯽魚豆腐湯,為了增加魚湯的鮮美,秘訣是煎一顆荷包蛋在里頭。蘇珩趁熱盛一碗,簡直美味極了!是記憶里的味道。媽媽的廚藝,家的味道。
不得不說,陽康之后恢復味覺,失而復得才可以和那些大道理共鳴。
一盤清炒蝦仁新鮮出鍋。
蘇珩爸又開始了本色出演,他用勺子舀了一勺:“這是河蝦的蝦仁嗎?”
得到肯定答復后,一向只知吃不問價格的男人破天荒關心起河蝦價格。
“68元一斤。”蘇珩媽回答。
蘇珩爸看看盤子里的量:“這一盤要30塊吧。”
“沒有,不到半斤,沒有半斤,20多塊。”
蘇珩爸爸又嘗了一勺,男人的嚴謹體現在這里:“蝦仁里放醋了?老婆?”
蘇珩媽回答說沒有,一滴調料都沒放,這樣才不會掩蓋蝦仁的口感。
確實如此,新鮮的食材不需要過多的佐料,那會掩蓋食物本味。
大廚好奇蘇珩爸為何如此提問。
蘇珩爸依舊是平常四平八穩、好好先生的語氣:“我吃著有點酸,以為你放了醋。”
聽到這里蘇珩懂了。
不算未開化的年紀,就從10歲記事算起好了,憑她為人女、17年家中吃飯的經歷,蘇珩從爸媽的對話中得出結論:這盤河蝦仁口感偏酸,估計餿了。
拐彎抹角、想方設法提醒老婆蝦仁有問題,但絕不明說,老男人的傳統藝能。能明說嗎?那肯定是不能,女人一個惱羞成怒,丟一句“你們就知道吃!有本事自己來燒菜!”
結局必然是閉嘴,乖乖聽話就范。光盤行動。
蘇珩心想,八成是天氣太熱,蝦仁有點變質,才會沒那么新鮮。
蘇珩爸爸知道,蘇珩也知道,估計蘇珩媽媽心里也清楚。
出于過往多次直言不諱后被老婆吐槽的經歷,蘇珩爸爸狡猾的選擇了含蓄。
和以往一樣,蘇珩媽媽并不會當場承認自己買到不新鮮食材,大廚有自己的驕傲,難得一次判斷失誤,也無可厚非,畢竟天氣氣候變暖又不是她希望的,
一家人的默契,都選擇了若無其事。云淡風輕。
她當然知道媽媽不會有意去買不新鮮食材,買都買了,敏銳味覺并不能讓蝦仁重返新鮮,相反,遲鈍的味覺會更好。
蘇珩決定硬著頭皮嘗一勺,讓她驚喜的是,其實還行。就一點點酸。
就是天太熱了,蝦仁有點發酸而已。其實談不上發餿。老男人還真是挑剔。
或者是自己離家太久,變得粗糙了?蘇珩黯然傷神。又多吃了一勺,確實無傷大雅,老爸真的嚴格。
話題重新回到一些日常瑣碎的家長里短上面。比如剛剛結束的高考,老爸問她是高考在前還是中考在前。聊現在經濟不景氣,內卷嚴重,學生讀書壓力越來越大,再聊到表哥兒子,也就是她小侄子前段時間在學校打籃球,不小心腿骨折,學校方面不建議留級,但侄子在家休養課業確實落下的難題無法妥善處理。
這個年紀的男生打籃球可謂是天經地義,甚至家長需要鼓勵男孩子多參加激烈的體育運動,增強男子氣概,青春就該昂揚熱血,可激烈對抗就意味著擦碰難免,骨折也是……很現實的難題。蘇珩還是覺得,這類案例只會讓家長越來越保守,畢竟排名靠前的筆試成績是升入優秀高中的前提。
“不過你確實沒讓我們怎么操心。”
蘇珩怎么覺得老爸這話說的,頗有些上岸者的得意。
確實,青春期的自己懂事、乖巧,但在現在蘇珩的眼里其實那就是可悲的討好型人格。為了獲得爸媽的喜歡,于是就扮演爸媽眼里的好孩子,努力學習、知書達理。
蘇珩不喜歡初中時候的自己。她更喜歡現在的自己,任性妄為、張揚個性、我行我素。
她的叛逆期似乎來的太遲了一些。但幸運的是,叛逆終究還是來了。現在的進程更像是叛逆結束后的重回家庭。
但也正是乖巧的青春期,蘇珩佯裝乖女孩老實本分為父命是從,因此別的家長煩心的事對他來說一點都沒遇到過,蘇珩很乖,讀書時候沒骨過折,沒夜不歸宿過,像一串父權下的淑女代碼,四平八穩運行到了大學畢業。
如果蘇珩沒有自我覺醒,感受到靈魂的召喚,搖身一變成為女權戰士,蘇珩爸爸可以肯定,此時的女兒早就過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事實上,靈魂對生存常常是不利的,有純正精神追求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倒霉蛋。因此,許多物質并不富裕的70后父母,有意無意讓女兒遠離意識覺醒。嫁給誰不重要,沒幾個人能嫁給愛情,在合適的年紀結婚生孩子才是人生大事。
顯然蘇珩并沒有繼續乖巧。因為她的叛逆期來了。她的靈魂呼喚了她。
感謝工作,賜予她經濟獨立的能力,于是叛逆才有了萌芽機會。
她選擇了一條注定充滿荊棘的道路,她也知道自己前途未卜,她也半夜哭醒,獨自面對孤獨和無盡的恐懼,但好在,她不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