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宰相必起于州郡
- 大宋:朕即天下
- 青山斜陽
- 2156字
- 2023-06-21 07:25:00
延慶殿。
雷允恭收到家中傳來的消息,立刻就趕到趙禎跟前匯報。
有一就有二。
已經賣了丁謂一次,這一次,雷允恭賣的毫無負擔。
匯報完畢,雷允恭主動請示道。
“小的,斗膽請官家示下。”
得知此事,趙禎慢慢放下手中的書卷,沉吟片刻道。
“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此事,允你相機決斷。”
“不過,有一條紅線,絕對不可逾越!”
“宮闈之密事,不能透露半分!”
“臣謹奉圣喻!”
雷允恭連連低首,官家的意思,他明白,像一些不太重要的雜事,是可以透露給丁謂的。
以此慢慢吊著丁謂。
而那些真正的機密,一絲一毫也不能透露。
“官家,任供奉求見。”
這時,外殿忽然傳來一道通報聲。
“叫他進來。”
趙禎低聲囑咐了一聲。
聽到這話,雷允恭頓時往旁邊挪了幾步,捏著嗓子喊道。
“宣!”
數息后,任守忠端著一個朱漆托盤慢慢走入了內殿,托盤上面赫然擺著幾份奏疏。
“臣任守忠,參見陛下!”
走到御前,任守忠畢恭畢敬的行了一禮,和往日相比,他這一拜,多了幾分真心實意。
太后最近對待官家的態度,明顯發生了變化。
像今天呈送的這些奏疏,可是通進司剛剛遞入禁中的,雖然任守忠不知太后有沒有閱覽批復。
但不論是否批復,直接將時政文書送至延慶殿,都是一個極為顯著的重大變化。
天意難測。
任守忠摸不透太后的心思,他能做的,只有以不變應萬變,一如他名字中的‘守忠’二字。
盡忠職守!
趙禎瞥了一眼雷允恭,收到眼神提示,雷允恭當即小步慢移,來到任守忠身前。
在交接托盤的時候,雷允恭的眼中難以自抑地露出一抹自得之色。
他和任守忠、閻文應、藍元用之流不一樣,他沒有一個好干爹。
他,雷允恭能夠走到今天,靠得都是他自己!
靠賭命!
而今,任守忠、閻文應之流卻認不清形勢,天天圍著太后轉,圣主當前卻不自知。
可笑!
可笑!
幸好,他提前抱上了官家的大腿!
再過個十年八年,任守忠之流,統統都要被他踩在腳下!
一想到那場景,雷允恭眼中的得意之色就愈發濃郁。
一側,任守忠并沒有注意到雷允恭眼中的異色。
畢竟,他是半低著頭的。
從任守忠的手中接過托盤后,雷允恭依照慣例,低聲囑咐道。
“任供奉,請先去外殿候著。”
“臣告退!”
任守忠向著御座的方向施了一禮,緩緩后退。
旋即,雷允恭輕手輕腳地將托盤放到了朱紅色的御案之上。
“官家。”
趙禎微微點頭,隨手翻開一本奏疏,看到里面的內容后,他擺了擺手。
“你也先出去。”
“是。”
雷允恭稍微愣了一下,然后迅速反應過來,躬身告退。
很快,趙禎翻看完了所有奏疏。
望著眼前的幾份奏疏,他的小眉毛慢慢擰了起來。
這一次,劉娥真給他出了一個難題。
御史中丞和三班院勾當,是兩回事,兩者的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
這是試探?
還是真心求問?
在趙禎看來,昔日的天書事件,不過是'大宋版皇帝的新衣'。
歷史上真宗下葬時,劉娥發了一份手詔,言‘天書專屬先帝,不可留于人間,當從葬永定陵’。
在結合其他史料印證,可見劉娥本人也是不怎么信‘天書’的。
因此,趙禎在假借托夢之名時,從未提過天書,也從未提過新建道場,尊奉‘南極長生帝君’。
假借托夢的目的只有一個,借神道立言,且立言的對象僅有劉娥一人。
只要劉娥相信,哪怕是將信將疑,他的計劃也算成功大半。
半晌,趙禎重新拾起了李維的那份奏疏。
在這幾個人選中,他個人更傾向于薛奎擔任御史中丞。
薛奎家世不顯,也沒什么人脈背景,淳化三年(992),他中孫何榜,同孫何、丁謂、王欽若、張士遜等人俱是同年。
但他們及第后的官途,卻是截然不同。
從淳化三年到大中祥符二年(1009),薛奎足足在地方為官十七載,方才被向敏中看重,得以進入中央為官。
而這,也是趙禎傾向于薛奎的原因,他喜歡這種擁有豐富基層經驗的官員。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
沒有豐富的基層經驗,哪能知曉民間疾苦?
不深入基層,即便知曉民間之苦,也是落于紙面的東西,無法借此精準地找到頑疾之所在。
良久,趙禎終于做出了決斷,提筆寫到。
【薛奎可任御史中丞。】
【此封詔命可先留中,待禫除后,另行傳詔中書。】(注1)
雖然已經確定好了人選,但趙禎并不打算第一時間對外公布。
通過這次薦選御史中丞的機會,他可以好好地,近距離地觀察朝堂上的各個派系。
同時,也能觀察觀察劉娥。
“雷押班。”
殿外,聽到官家的傳喚,雷允恭下意識地瞥了一眼站在旁邊的任守忠,然后方才徐徐向內而行。
“臣在。”
“將奏疏送回崇徽殿。”
言罷,趙禎又重新拿起手邊的那本《孟子音義》。
這本書,當真晦澀的緊,看得他腦殼痛。
約莫十來分鐘的樣子,任守忠捧著奏疏重新回到了崇徽殿。
看到批復之后的結果,劉娥心中并無多少意外。
‘先帝,終究是選了薛奎嗎?’
大中祥符年間,滿朝上下盛行宴飲之風,最初,這陣風氣是由寇準帶頭的,而后先帝也參與其中。
正所謂上行而下效!
天子都帶頭了,宴飲之風自然日趨奢靡。
眼見朝風日壞,時任殿中侍御史的薛奎,直言不諱的上諫批評,并且建議先帝崇儉勤政,以此遏制盛飲浮夸之風。
看到這份帶著批評性質的奏疏,先帝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對薛奎的言論頗為贊賞。
后來,要不是薛奎公開反對天書封祀,先帝只怕還舍不得將他貶出京師。
而今,讓薛奎歸朝,也算是功行圓滿。
——————————————————
注1:留中,是一種奏疏處理流程,即奏疏留在禁中。
規定之內,有三種類型的奏疏可以留中,涉及機密、用作備份或者參考、以及廣開言路時大量呈送的奏疏,皆可留中。
除此三種,其他的奏疏,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簡而言之,奏疏是否留中不發,具有很強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