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要吃火鍋,長孫安業特意讓鐵鋪打造了一個鴛鴦鍋,為的就是可以在享受高湯鮮美的同時還能享受一樣麻辣高湯的爽感。
就連桌子,都是特意打造的,桌子中間剛好可以放下鴛鴦鍋,還能不受木炭不斷加熱的灼燒,可以說,真的是費勁了木匠畢生的手藝,這才想到了合理的制作圖紙。
“來來來,嘗嘗,你看,這是蝦滑,我親手做的,這是魚丸,牛肉丸,這是羊肉卷,你看,這個卷可不得了,我可是費勁了千辛萬苦這才練出如此刀工的,為的就是可以做到波如蟬翼的地步,這肉也不需要下鍋,只要下鍋三秒即熟....”
為了這么一頓火鍋,長孫安業足足準備了兩個月,花費的金錢還不是什么事,只是這制作工藝,長孫安業就花費了五天這才全做了出來。
“對了,還有這瓶酒,你試一下,我也不多說,我這酒可比宮里的貢酒還要烈上幾分的。”
上次喝過酒之后,長孫安業就好像是打開了什么開關一樣。
在打理產業的同時,長孫安業將長安城內的各大酒鋪都逛了一遍,不管是糧食酒還是果酒,長孫安業那都是嘗過的。
可初嘗酒精的長孫安業怎么也不滿意,沒辦法,古代現在還沒有蒸餾技術,酒水那都是靠著發酵直接飲用的,就算是清酒,長孫安業都能看到幾分渾濁,很是影響飲用。
“怎么可能,宮里的貢酒那可是從全國各大酒中挑選的,老哥你這酒就算是再好喝,怎么也不可能比得上貢酒的。”
“怎么,難道老弟竟然還喝過貢酒?”
這人真比自己還敢吹,一個小小游商,竟然敢說自己喝過貢酒,不都說古代的人都是謙和有禮的嗎?怎么自己認識一個老弟,竟然是一個自大自傲的存在?!
“自然沒有,我這是覺得皇宮受到天下供養,就算是老哥這酒再好,怎么也不會比得上皇宮貢酒的。”
李世民暗嘆一聲不好,連忙解釋。
“你嘗嘗就知道了,這可是我長孫家的祖傳方子,為了這瓶酒,我這可是折騰了好久這才做出來,只有三瓶,剛做好我喝了一瓶,醉了一天一夜,這瓶度數低一點,想來不會醉那么久的。”
“行!”
今日李世民本就不是為了吃喝玩樂來的,心中有事,自然不會拒絕長孫安業的邀請。
在決定再來長孫安業這里之前,李世民早就將長孫安業給查了一個底掉,雖然之前的長孫安業不是什么好人,但在一夜之后,這人竟然就像是覺悟了一樣,積極向上,安安分分地經營著手里的鋪子,并沒有與誰暗地里有聯系。
也確實不知道自己這個秦王殿下的身份,所以,可以說這人之前的閑聊、提點,那都是這人靠著自己的推理得出的結論。
“好酒!好酒!”
李世民一口悶下,濃烈的酒精酒沖上大腦,李世民暗黑的面容瞬間漲紅,脖子上青筋冒出,看的李君羨差點就要拔刀威脅長孫安業是不是給陛下下了什么藥了。
“哈哈,怎么樣,可以吧?”
“好酒,好酒!”
濃烈的酒精刺激下,李世民都覺得自己有些微醺,趁著長孫安業也在細細品酒的時候,李世民突然開口:
“老哥啊,真的是謝謝你啊,要不是你,老弟可就要虧上一大筆了。”
“哈哈,都是商人,自然應該互幫互助,你不是都給我送了禮物了嗎,這么好的珠子,老哥之前都沒見過呢。”
長孫安業這話確實沒錯,畢竟在古代,珍珠可是屬于寶石,是天然形成的,要想得到一顆圓潤的珍珠的,那就需要成千上百的采珠女在河里摸上許久。
“哈哈,這些在南邊還是常見的,就是這顆珠子大了一些,所以才顯得難得了些。”
珍珠、寶石不過都是身外之物,這對于有著一國財富的李世民來說真的是不值得一提。
“來來來,多吃點!”
火鍋不斷咕嚕咕嚕地冒著泡,眼疾手快之下,長孫安業直接將一盤羊肉片給下了下去,在心里倒數三秒,很快,羊肉就被一雙大木筷給撈了起來裝在了李世民面前的碟子里。
“好!”
“老哥啊,我這次在路上,怎么聽說上面那位換人了呢?”
李世民裝作不輕易地好奇詢問,或者說,這個問題在李世民重新想起長孫安業之后就一直想要問一下這人對于他做皇帝有什么見解。
“對啊,我不是早跟你說了嗎,秦王也算是果斷之人,這要是再耽擱下去,說不定就是上面兩位直接對付他一個了。”
吃著魚丸,長孫安業一點也不在意,隨意地回答著。
“還是老哥大才!”
“沒有沒有,其實這些東西都是有跡可循的,不過就是人們不注意罷了。”
“既然如此,那老哥你覺得,隋與唐,那個朝代更好一些?”
長孫安業剛夾起一片羊肉片,就聽到了李世民問的這么一個要命的問題,筷子一頓,很是詫異地看著李世民,一臉的莫名。
“老弟,真沒想到啊,你竟然對這些東西感興趣?不過,心中都已經是大唐了,這要是討論前朝的話,是不是不太合適啊?”
長孫安業就算是再傻那也知道,大唐的這個江山可是從前隋手里奪過來的,說白了,李淵就是通過造反登基的,而現在上位的這位皇帝,前不久也剛通過造反上位,可以說,這時候談論改朝換代問題的話,那就是真的在往朝廷槍口上撞。
長孫安業雖憤青,但那也是分得清楚局勢。
“這有什么不合適的,上次你都能直接挑明秦王殿下的頹勢,老弟可是一點也沒有透露出去,況且,就算是朝廷,那也不能抹滅自己本來就是隋朝朝臣的本質,本來就是隋人,我們談論一下怎么了,就算是當今圣上,我們也是可以談論的,畢竟百姓生活要想過得好,那圣上就必須要成為一個廣開言路,不禁民言的明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