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玄齡在,長孫安業自然是能當甩手掌柜就當甩手掌柜。
今日本就只是前來認認門,在房玄齡面前露個面,告訴上面那位掌管生死大權的陛下自己聽話的來了。
至于之后要做什么,長孫安業現在腦子里的點子實在是太多,但首當其沖的,怎么也離不開糖鹽兩個最基本的生活物質。
可具體怎么給這些技術找一個合理的由頭,長孫安業也想好了,回去之后就在書房里的那些古籍孤本之中找一找有沒有那些什么的鄉野雜說。
溜溜達達地回到長孫府,近幾個月沒有回來,府中的裝置被管家這段時間直接來了一個改頭換面,一點也看不出之前長孫府那寒酸的樣子。
“老爺,怎么回來了,難道府衙之中有人給你找麻煩,不用怕,雖然我長孫家現在勢微,但昔日交情好的也有幾個位級重臣。”
管家看著天還這么早,老爺卻穿著朝服回家了,第一時間就以為是有人在工部給老爺下絆子使壞。
“沒有的事,我這不過就是去點個名,也沒有什么大事,剩下的都是前期準備,工部給準備也就是了,我這人生地不熟的,還是不慘合的好。”
“這樣啊,那老爺,需要我準備一些什么嗎?”
對于老爺的話,管家也覺得有理,老爺這段時間雖有所改變,但在管家心里,長孫安業永遠都是以前那個自己看著長大,不懂事的孩子。
“不用,我要去書房一趟,將我寫的那些東西給搬出來,哎,本以為這些東西能成為我長孫家的傳家之寶,但誰能想到,竟然這么早就遇到了陛下,這些東西是保不住了。”
“老爺,這話可不能胡說,隔墻有耳,要是被人聽去,一個不敬君王的罪名就能將您治罪。”
管家被長孫安業這不管不顧的吐槽給嚇了一個半死,下意識地就向四周觀望,就怕看到有人躲藏在暗處自己沒發現。
“怕啥,陛下又不是個小氣的,況且我這話說的也沒有錯。”
什么隔墻有耳啊,有哪些暗衛在,自己這發生點啥李世民能不知道啊,他李世民能做出來,為啥他長孫安業不能說了?
“老爺!”
“行行行,我知道了,今日就在府中用膳,你下去安排吧,我去書房,不要讓人打擾我。”
書房,不管是在哪種家庭,那都是最重要的地方,不說重兵把守,至少一半護衛力量都要安排在書房周邊的。
“是!”
書房重地,就算是管家那都是沒有資格隨意前往的,現在長孫安業特意吩咐不要讓人打擾,這話其實更多的是對著暗處的那些暗衛說的。
書房安排在府中較為中心地帶,長孫安業將書房門一關,整個屋子里就只剩下了長孫安業一人與整屋散發著書本墨香的悠悠書香。
深深呼口氣,在電子書流行的時代,這種濃濃書香自己已經好久都沒有聞到過了。
世家真不愧是世家,就算是長孫家勢微,家族底蘊那也不是普通家族能夠比的,整間書房是一處將近三百平面的大院子,光是屋子就有將近十間,除去安排給主人家休息的偏殿之外,剩下的都是用來存書的書架子、書箱子。
長安城內的長孫府雖不是隴西老宅子里存書多,但長孫安業怎么說也是長孫家的新任家主,那些珍本他也是有的。
打開自己珍藏起來的珍本,長孫安業又一次感慨幸好這個時代書本的珍貴程度,也幸好前身這個長孫安業也是有些許理智存在的,并沒有將那些珍本給賣出去。
隋朝長孫家本就是武將、外交之家,各朝各代的珍本也搞來了不少,長孫安業這次就是將主意打在了這些孤本之上,反正這些書本說不定就連皇家書庫之中都沒有,那豈不是就是自己想說啥就是啥了。
感慨完這些往事,長孫安業就將保存完好的書本搬出來,除去那些有歷史意義的珍本,長孫安業挑挑揀揀就選擇出了十多本鄉野傳說。
傳說嘛,那里面有什么內容那都是不出奇的。
長孫安業翻開書籍,邊磨墨邊編寫著各種稀奇的傳說流言。
什么曲轅犁,什么翻車、筒車、踏車等等,長孫安業那是一口氣就將宋代的這些先進農業工具給一一畫了出來。
整整在書房之中待了一天,不吃不喝支持下,十幾本的雜文怪談就被長孫安業給修改完畢,這么多的文字編寫,也算是徹底地將自己腦子里那不多的文學素質給消耗了個透。
整個人像張餅一樣癱在椅子上,那種身體被掏空的空虛感讓長孫安業感到萬分不適。
真沒想到,原來作假也是這么費心神的一件事,這些奇聞雜書,咋說呢,被長孫安業這么一改動,整個來了一個改頭換面,身價翻倍地倍增。
用自己在網絡上搜尋到的古法將嶄新的墨跡做舊,小心翼翼地將這十幾本書放在書房里的暗格之中,長孫安業這才松口氣。
大唐盛世,那里是這么簡單的事,既然李世民放任了自己這么大一個平臺,那自己自然要盡力讓華夏這棵參天大樹開出最瑰麗的花朵。
大唐盛世的第一步,那就是長孫安業所提及的改良民生活,而降低鹽與糖的價格,就是長孫安業上任之后第一時間要做的事。
李世民是梟雄沒錯,但長孫安業并不相信以后他的后代子孫也是雄心壯志之輩,幾十年的發展可以讓大唐進入飛速發展的階段,但并不會讓大唐擺脫封建社會的糟粕,這就像是一些變法一樣,當時很有成效,但經過下一任帝王的迷之操作之后,歷史的軌道會重新回到以往的軌道,甚至更甚。
但沒關系,只要長孫安業在大唐埋下一顆科技可以強國的思想種子,那么大唐以后的有識之君肯定也會看到這條道路的光明,堅持走向科技興國的道路。
到時候,五千年的華夏一定會走向另一條不一樣的道路,百年屈辱可能也不會在歷史上繼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