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境電商基礎與實務(微課版)
- 鄭秀田 甘紅云 林菡密編著
- 1250字
- 2023-06-26 15:40:43
一、跨境電商與國內電商的區別
1.交易主體的差異
國內[1]電商的交易主體在國內,是境內的企業對企業、企業對個人或個人對個人之間的交易。而跨境電商的交易主體則一方在境內,另一方在境外,可以是境內的企業對境外的企業或個人、境內的個人對境外的企業或個人。跨境電商的交易主體遍及全球,因此企業或個人在開展跨境電商業務時會面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消費群體在文化心理、生活習俗、消費行為上的差異。
2.業務環節的差異
國內電商是商品在國內的流通,而跨境電商實際上是國際貿易。因此,與國內電商相比,跨境電商的業務環節更加復雜,需要經歷海關通關、檢驗檢疫、外匯結算、出口退稅、進口征稅等環節,商品配送的速度對于消費者體驗的影響至關重要。在貨物由跨境電商賣家發出后,由于要經過出關、入關等環節,貨物容易損壞,買家往往要經歷更長的時間才能收到貨物,這也影響了賣家的收款速度。跨境電商的退貨問題,更是跨境電商賣家的痛點。相比之下,國內電商的買賣雙方都在國內,貨物通常以快遞的方式送達消費者,速度更快且貨物損壞的概率更低。
跨境電商業務環節因進出境貨物的流向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業務流程。出口跨境電商的賣家基于電子商務平臺完成信息發布、訂單確認、支付、結匯等步驟(部分或全部),借助跨境物流將國內生產的商品出口至國外,賣家(出口主體)一般為生產廠商或自營式電商平臺。
進口跨境電商的國內買家在國內或國外的電子商務平臺上挑選、購買國外商品,由跨境物流直接完成配送,買家(進口主體)多為終端消費者。進口跨境電商按照貨物是否進入保稅區,又可分為直購進口模式和保稅進口模式,兩種模式的具體業務流程分別如圖1.1和圖1.2所示。

圖1.1 直購進口業務流程

圖1.2 保稅進口業務流程
3.適用規則的差異
跨境電商一般比國內電商需要遵循的規則更多、更細、更復雜。國內電商只需要遵循一般的電子商務規則,而跨境電商則要以國際通用的系列貿易協定或雙邊貿易協定為基礎。跨境電商從業者需要具備很強的政策、規則敏感性,要及時了解國際貿易體系、規則、進出口管制、關稅細則、政策的變化,尤其需要了解買家所在國家或地區的商業政策、法律法規等。
在跨境電商交易過程中,中國的一些跨境電商賣家由于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對歐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熟悉以及不愿意投入法律咨詢方面的成本等,常常被歐美企業起訴,知識產權糾紛案件較多,后續的司法程序煩瑣,賠償問題麻煩,從而給自身帶來了較大的交易風險。
微視頻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

視野拓展
自由貿易協定
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締結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目的在于促進經濟一體化,其目標之一是消除貿易壁壘,允許產品與服務在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或地區之間自由流動。這里所指的貿易壁壘可能是關稅,也可能是繁雜的貿易規則等。自由貿易協定為我國與他國開展國際貿易合作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為我國對外貿易投資關系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截至2022年8月,我國已經與韓國、新加坡、智利、柬埔寨等國家或地區簽署了19個自由貿易協定,涉及26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