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壹 肺系病證

一 概述

鄒云翔教授手錄之625例張簡齋醫案中,肺系病證醫案有109例,其中咳嗽病證80例、喘證15例、哮證5例、肺癆7例、肺癰及肺痿各1例。通過系統學習與分析其肺系病證的醫案記錄,初步歸納金陵醫派大家張簡齋治療肺系病證的臨床經驗如下。

1.平肝抑木以制木侮金

肝屬木,肺屬金,肺主肅降而肝主升發,肝之經脈上入膈膜,分布脅肋,并注之于肺。若情志抑郁,肝氣郁結,木失條達;或肝氣升發太過,木火太盛,升騰無制,則木反侮金而出現木火刑金之證,致肺降失職,清肅之氣不行,氣機上逆亦可致咳嗽、哮喘等急性發作,此類患者常易伴有胸痛或咯血之癥。簡齋先生常用平肝抑木之法則,醫案中運用清肅平逆、柔養疏化之治法,方藥選擇黛蛤散、金沸草散及沙參麥冬湯加減化裁。其中以金沸草、蛤殼、牡蠣等平降肝氣,以貝母、冬瓜子、半夏、陳皮等清肺化痰,以麥冬、沙參、當歸、白芍等養陰柔肝。三者配伍,則肝氣條達而肺氣清肅有司,咳喘自平。

2.宣肅肺氣以舒暢氣機

《素問·咳論》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明確指出了咳嗽病不限于肺,但也不離肺。肺開竅于鼻,外合皮毛,故感受外邪,常首先犯肺。肺之氣機宜宣宜降,肺的病理表現主要是氣機出入升降的失常,如《醫學三字經·咳嗽》云:“肺為臟腑之華蓋,呼之則虛,吸之則滿,只受得本臟之正氣,受不得外來之客氣,客氣干之則嗆而咳矣。”此類患者,常常兼有外感之風邪而見咳嗽、哮喘之病證。簡齋先生治療以宣肅肺氣、舒暢氣機為法則,醫案中常運用疏化外邪及宣降肺氣之治法,選擇三拗湯或六安煎加減化裁。其中以羌活、防風、荊芥穗等疏化風邪,以麻黃、射干、杏仁、桔梗、桑絡等宣暢肺氣,以旋覆花、紫菀、枇杷葉、款冬花等肅降肺氣,三者配伍,則外邪解而肺氣順降,咳喘自緩。

3.健脾化痰以培土生金

脾屬土,肺屬金,故脾為肺之母臟,脾肺具有相生關系。肺主氣而脾益氣,肺所主之氣來源于脾,如清代何夢瑤所言:“飲食入胃,脾為運行其精英之氣,雖曰周布諸臟,實先上輸于肺,肺先受其益,是為脾土生肺金,肺受脾之益,則氣愈旺化水下降,澤及百脈。”故脾虛則易肺氣不足,衛外不固,肺之宣肅失司而發咳嗽、哮喘之虛證。另一方面如脾不能運化水谷而聚濕成痰,則上貯于肺而易成停痰積飲之咳喘實證,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但在簡齋先生醫案中,常見有兩者相合之虛實夾雜咳喘病證。在具體的治療上,常采用培土生金法,一則主以甘溫煦養、益氣建中,一則溫補脾陽而化痰飲,前者用小建中湯加減化裁,后者用苓桂術甘湯合二陳湯加減化裁,常用藥物有黃芪、桂枝、白術、茯苓、半夏、陳皮、干姜、白芍、甘草、紅棗等。

4.益腎納氣以固本平喘

腎屬水,居下焦,雖金水相生肺為腎母,但腎為先天之本,氣之根在腎,呼吸之本在丹田,如腎虛不能納氣歸根,則臨床亦可見咳喘反復發生,如《類證治裁》云:“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故對于反復發作之咳喘病證,簡齋先生常以益腎納氣為治則,從腎論治。然腎為水火之臟,腎虛有陰虛與陽虛之別,在簡齋先生醫案中,對于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灼肺而見肺系病證者,即所謂水涸金枯而咳者,常在滋養肺陰的基礎上,加用七味都氣丸以滋納腎氣;對于腎陽不足,水不歸壑而為痰飲,沖肺咳喘者,常在溫陽化痰的基礎上加參蛤散或黑錫丹以溫納腎氣。另外,少陰腎與太陽膀胱相為表里,膀胱外應皮膚毛竅,太陽主皮膚統衛氣,而太陽所統之衛氣實根源于腎中之真陽,故在簡齋先生醫案中有多處治療“下虛受風”或者咳喘病久患者的方藥配伍桑寄生、胡桃肉、清水桂等溫腎而充補衛氣,以期收托化之功而標本兼顧。

5.疏方簡練而配伍精當

簡齋先生在肺系病證的選方用藥上,對于時方與經方可以說隨手拈來,切中病情。在醫案中可以發現,其所用方藥鮮有貴重奇異之品,往往在平凡中見奇效,在化裁中見功力;處方中常常熔時方與經方于一爐,既有剛柔相濟,也有動靜結合,有時補瀉兼施,有時升降并投,寒溫相伍,靈活變化,如珠走盤。如其用二陳湯治療痰飲咳喘,兼有外感風邪者,常加用三拗湯或金沸草散以辛宣疏化;兼有氣滯者,常加用枳桔湯以疏和開肺;兼有脾陽不足者,則加用苓桂術甘湯以辛甘化陽;兼有陰虛者,則加用沙參麥冬湯以養陰清宣;體質素虛或者久病者,則加用歸芪建中湯以和養托化。特別是對于既有痰飲內阻,又有肺脾腎不足的虛實夾雜患者,在用建中法治療時,為避免小建中湯中之飴糖甘味太過,易令人氣阻氣滯而不利痰濕之證,常師其法而變通之。以黍米、谷芽、紅棗等煎湯代水而替換飴糖,一則可助脾健運而利溫化痰飲,二則也不離味甘建中之方義,反映了其嫻熟應用藥性之功力。

由于肺金喜潤惡燥的生理特性,對于肺系疾病的治療用藥,簡齋先生十分重視藥物性味的配伍,用藥輕靈,剛柔相濟,常用藥對配伍處方以適應病情,提高療效。

旋覆花配桔梗:旋覆花咸苦微辛,上入于肺,苦能泄熱氣,咸能化痰結,辛能行痰濕,凡痰飲之逆于肺者,此能降而泄之,可降氣化痰,也可降肝胃上逆之氣,以平肝消痞除噯氣;桔梗宣通肺氣,祛痰利咽,丁甘仁《藥性輯要》中曰:“桔梗為舟楫之劑,引諸藥上至高之分以成功,肺經要藥也,風證郁證,肺證皆不可缺。”二藥配合,一升一降,調暢氣機,從而肝氣條達而肺氣宣降適宜,痰消熱清而咳平。

半夏配麥冬:半夏辛溫燥烈,燥濕健脾,化痰降逆;麥冬甘苦微寒,養陰益胃,潤肺清心,滋而不膩。二藥配伍,以甘緩辛,以燥制膩,寒溫相衡,調肺胃而降逆氣,清虛熱而化痰濁,使燥不傷陰,潤而不膩。

細辛配五味子:細辛辛散溫通,溫肺化飲,發散風寒;五味子酸澀收斂,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二藥相配,辛散與酸斂相制,一散一斂,一開一闔,相互輔佐,開無耗散肺氣之弊,關無斂遏邪氣之虞,為止咳平喘之妙配。

旋覆花配蛤殼:旋覆花苦辛咸溫,其性下降,功擅下氣消痰,降逆止噫;蛤殼咸寒沉降,化痰止咳,入肺胃經。二藥相配,降逆沉降化痰之力相得益彰,常可用于肝木橫逆,或木火刑金之證。

桃仁配杏仁:桃仁甘苦性平,滑腸潤燥,破血行瘀,且宣肺平喘止咳,入于血分,偏于活血;杏仁味苦性溫,行氣散結,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入于氣分,偏于降氣。二藥伍用,一氣一血,其功益彰,行氣活血,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適用于陰虛血燥之便秘及哮喘咳嗽。

類似的藥對配伍,在醫案的處方中不勝枚舉,如能認真學習體會,有助于提高臨床用藥技巧。此外,對于癥情復雜的患者,醫案中也常使用配伍相應的丸散中成藥的方法以提高療效,并使處方藥物雜而不亂。如腎陽虛而喘者,則加黑錫丹;腎陰虛而喘者,則加都氣丸;脾虛而咳痰者,則加參貝陳皮丸;腎氣不足者,則加金匱腎氣丸;有明顯水腫者,則加五苓散等。

綜上所述,簡齋先生醫案中對于肺系疾病的治療,常以臟腑辨證為主,重視肝脾腎與肺的關系。其處方用藥配伍嚴謹,善于化裁古方,常熔經方與時方于一爐,對后學者有較多啟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宁县| 荆门市| 青神县| 马山县| 正定县| 夏邑县| 云安县| 察哈| 抚宁县| 蚌埠市| 永新县| 巩义市| 离岛区| 三亚市| 左权县| 兴和县| 望都县| 肥城市| 乌拉特后旗| 澜沧| 象山县| 大悟县| 泰和县| 昌吉市| 巫溪县| 大渡口区| 古交市| 祁阳县| 莱阳市| 满洲里市| 凤翔县| 平和县| 海淀区| 福泉市| 文水县| 长垣县| 邢台县| 永安市| 宜良县| 麻栗坡县| 绍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