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醫大師孫光榮中醫臨床六步辨治程式應用醫案集
- 賈先紅主編
- 3258字
- 2023-09-06 11:02:48
三、賈先紅應用中醫辨治六步程式病案舉例
正所謂“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中醫辨治六步程式”作為對中醫臨床思維模式的高度概括,貫穿于中醫診療過程的始終。身為合格的中醫,無論接診新患者還是老患者,在診療活動中都會不自主的運用六步中的一步或幾步,而不是單純依靠西醫診斷以消炎殺菌、抑制免疫等西醫思維進行組方配藥。因此,“中醫辨治六步程式”作為中醫辨證之根本,需要我們不斷堅持發展下去。近幾年來,孫光榮的徐州弟子賈先紅主任中醫師率領團隊,以孫老中醫辨治六步程式為基礎,運用于臨床實踐,取得了顯著療效,特精選醫案60篇(見第二章~第十章)以中醫辨治六步程式角度展開論述,以饗中醫臨床醫生及中醫愛好者。
典型醫案如下。
單某,女,33歲,2019年7月15日初診。己亥年六月十三,小暑。
第一步:四診審證——打開病鎖之鑰
主訴:宮頸癌術后1年余,化療4個周期。
望診:青年女性,精神萎靡,悶悶不樂,面色欠潤,舌質淡紅,苔黃膩。
聞診:聲低氣怯,應答流利,口中無異。
問診:患者于2018年5月無明顯誘因陰道出現黃色分泌物、量多,伴有陰道不規則出血、下腹墜脹不適。遂于外院就診檢查TCT示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確診為宮頸癌,予手術切除病灶,紫杉醇和順鉑化療4個周期。刻下患者神疲乏力,胸悶氣短,易感冒,胃脘脹,陰道有少量分泌物、色黃有異味,月經量少,經行腹痛,納差,寐安,大便質黏,小便正常。
既往體健,平素易生氣,否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否認家族性相關遺傳病史。
切診:脈沉弦。
審證:肝郁脾虛,濕熱內蘊→濕熱下注,癌毒蘊結→攻法傷正,正氣虧虛。
第二步:審證求因——尋求病門之樞
患者1年前確診為宮頸癌,術前患者陰道分泌物量多色黃,術后仍有少量黃色分泌物,大便質黏,結合舌質淡紅、苔黃膩,應為濕熱下注表現。患者平素有易生氣、悶悶不樂等肝氣郁結的表現,可推斷其濕熱下注應為肝郁脾虛病機的進一步發展。患者現階段以精神萎靡、面色欠潤、聲低氣怯、神疲乏力、胸悶氣短、易感冒等正氣虧虛表現為突出癥狀,考慮為病后患者行宮頸癌手術,加之以紫杉醇和順鉑化療,大傷人體正氣所致。
根據中醫理論,本病常由于外邪內侵,或七情、飲食內傷,或先天不足,或產后、經行不慎,導致脾、腎、肝臟腑失調,使得“痰”“濕”“瘀”“滯”互結,留滯胞宮,而為沖任胞門癌毒。綜合判斷,患者病因應為癌毒。
第三步:求因明機——探究療病之徑
中醫古籍中無“子宮頸癌”病名,根據臨床表現可將其歸屬于“癥瘕”“崩漏”“五色帶”等范疇。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提出“婦人崩中漏下……陰中腫如有瘡之狀”,其描述與子宮頸癌的臨床表現有類似之處。患者情志不遂日久,而成肝郁氣滯之證。肝氣郁滯,橫逆犯脾,則成肝郁脾虛之證。脾胃虛弱,水濕運化失常,導致痰濕內生,日久則化熱,濕熱之邪下注,故患者有大便黏膩、帶下色黃多等癥;濕熱之邪留滯沖任胞宮,久則釀生癌毒。雖然癌毒為患常夾有“痰”“瘀”“滯”,但根據患者癥狀體征其癌毒以濕熱毒邪為主。
目前認為,“手術、放療、化療”相當于中醫攻毒治法,屬“中醫八法”里的攻法。應用攻伐手段,減輕癌毒的同時也損傷機體正氣,久之正氣虛弱,五臟受損,因而出現神疲乏力、胸悶氣短、易感冒等癥狀。由此可推斷其病機為肝郁脾虛、濕熱內蘊→濕熱下注、癌毒蘊結→攻法傷正、正氣虧虛。患者目前病情虛實夾雜,既有癌毒蘊結的表現,也有正氣虧虛的癥狀。
第四步:明機立法——確立治療之圭
結合四診辨證,考慮目前治療上當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所謂“正勝邪自去”,只有增強患者體質,才能提高機體的抗邪及康復能力。扶正的基本治療方法主要為健脾益氣,祛邪治法根據濕熱毒邪的病理性質情況,確定為祛濕、清熱解毒。
第五步:立法組方——部署療疾之陣
依據所立之法選方,從扶正祛邪兩方面著手。健脾益氣可參考《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四君子湯,方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等組成。現階段以正虛為主,故應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用黃芪、山藥、陳皮等藥物以增加補益脾胃的功效。
祛濕、清熱解毒可參考任青玲教授根據《丹溪心法》二妙散所擬的加味二妙方。藥物組成:黃柏、蒼術、白術、薏苡仁、重樓、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土茯苓。
第六步:組方用藥——派遣攻守之兵
太子參15g,炙黃芪25g,炒白術20g,茯苓20g,炙甘草10g,山藥30g,陳皮10g,枳殼10g,蒼術10g,生薏苡仁30g,炒薏苡仁30g,板藍根10g,土茯苓30g,白花蛇舌草20g,黃柏10g,重樓10g,麥芽30g,雞內金20g。14劑,水煎服,日1劑,飯后溫服。
1.健脾益氣:取四君子湯加黃芪、山藥、陳皮、枳殼、麥芽、雞內金,以太子參代黨參。用太子參補益中氣為主;輔以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兼以祛濕,濕去脾自健;甘草養胃和中;黃芪補氣健脾同時又能固表;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陳皮、枳殼既能助運脾胃運化,又可疏解肝郁;麥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合雞內金并用有助健脾胃運化的功效。
2.祛濕、清熱解毒:取二妙散中苦寒之黃柏清下焦濕熱,苦溫之蒼術燥濕,合白術、薏苡仁健脾祛濕,標本同治以除濕熱。又加重樓、板藍根、白花蛇舌草等清熱解毒藥物防邪毒入里。重樓味苦、甘,性寒,清熱解毒、活血除濕,可防止毒邪聚積,現代藥理研究有抗腫瘤、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板藍根味苦性寒,功能清熱解毒,板藍根提取物靛玉紅有抗炎、抗腫瘤等作用;白花蛇舌草味苦、甘,性寒,清熱解毒,對宮頸癌細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土茯苓味甘淡平,功能解毒除濕。
二診:2019年8月2日。己亥年七月初二,大暑。
病史同前,服上方后患者精力較前充沛,面色紅潤,神疲乏力、胸悶氣短、胃脘脹滿等癥狀好轉。納食增加,夜寐安,大便順暢,小便正常。患者仍有少量陰道分泌物,色黃有異味,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
經初診治療后,患者正氣漸復,脾胃功能得到改善。其陰道有少量分泌物,色黃有異味,結合舌脈,考慮系由下焦濕熱癌毒所致。治療上需要進一步治療,應加強祛濕、清熱解毒。故本次用藥應扶正祛邪并重。
處方:太子參15g,炙黃芪15g,茯苓20g,炙甘草10g,山藥30g,陳皮10g,郁金10g,生薏苡仁30g,炒薏苡仁30g,黃芩15g,板藍根10g,蒲公英30g,垂盆草30g,土茯苓30g,白花蛇舌草20g,麥芽30g,雞內金20g。14劑,水煎服,日1劑,飯后溫服。
本次在初診方中減黃芪用量,改枳殼為郁金,去蒼術、白術,加黃芩、垂盆草、蒲公英而成。患者濕毒、癌毒蘊結,下焦濕熱之癥明顯,蒼術、白術性燥烈,故去蒼術、白術,加黃芩、垂盆草、蒲公英等清熱利濕藥;黃芪甘溫升補,減其用量以防化熱加重濕毒。另改枳殼為郁金,疏解肝郁。
三診:2019年8月19日。己亥年七月十九,立秋。
服藥兩周后,患者自覺精神狀態較好,未再有胸悶氣短、乏力等感覺。近期進食辛辣后感口干,咽痛,喉中有痰,仍有陰道分泌物,色黃有異味。納可,夜寐欠安,二便調。舌紅苔黃膩,脈滑稍數。
患者經健脾益氣后正氣虛弱癥狀得到改善,但進食辛辣后出現上焦火熱表現,《丹溪心法》提出“氣有余便是火”。患者本有濕熱癌毒,飲食不慎促使火、濕、熱、毒互結;另外也考慮時值盛夏,暑濕較重,進一步加重體內濕熱。故本次治療應以祛除邪實為主,減去參、芪等溫燥藥物。
處方:茯苓20g,炙甘草10g,山藥30g,陳皮10g,郁金10g,生薏苡仁30g,炒薏苡仁30g,黃芩15g,板藍根10g,蒲公英30g,垂盆草30g,土茯苓30g,白花蛇舌草20g,菝葜20g,浙貝母10g,麥芽30g,雞內金20g。14劑,水煎服,日1劑,飯后溫服。
本次在清熱祛濕、消癌解毒方面在二診用藥基礎上加用菝葜、浙貝母。其中菝葜利濕祛濁、解毒消癰,現代藥理研究表示其有抗腫瘤作用。浙貝母性寒涼,善治熱痰,《本草求原》謂其:“專攻解毒,兼散痰滯。”與板藍根、黃芩、蒲公英等合用清火熱濕毒;與陳皮、郁金同用有疏解肝郁之效。并以茯苓、炙甘草、山藥甘平健脾、補而不燥;麥芽、陳皮、雞內金行氣健脾和中。
按語:癌毒致病在分析病情時,應理清“痰、瘀、濕、熱”邪的主次兼夾,進而針對性用藥。本案患者宮頸癌手術及放化療的治療傷及人體正氣,因此初診時治療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到三診時患者病機轉以邪實為主,所以治療方向轉變為祛邪為主兼以扶正,整個用藥過程與病機環環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