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序
脾胃病學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內經》、《難經》諸經始,對脾胃之病理、生理及其臨床表現進行描述;至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對嘔吐、噦、下利、霍亂、腹滿、宿食等疾病進行專題論治;迨至東恒著《脾胃論》,標志著脾胃病學的形成;其后更有明清諸師如薛己、張景岳、葉天士等,不斷完善,值得一提的是李中梓提出“脾為后天之本”的著名論點,對脾胃的認識和定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近現代以來,以脾胃病論治為核心的理論,如通降理論、濕熱理論、濁毒理論等的提出,開創了脾胃病學的新階段。
中醫名脾胃、西醫稱消化,兩者名異而實同。中醫消化病學的發展離不開臨床、離不開實用。1994年,由洪文旭先生組織編寫了第1版《實用中醫消化病學》,實現了從理論到臨床,理論與臨床的統一;2001年,本人有幸主持《實用中醫消化病學》第2版的編寫,吸納了當時中西醫消化系統疾病理論與臨床應用的新成果。時光荏苒,如今距《實用中醫消化病學》第2版面世已近20年,其間消化病學的中、西醫理論及臨床方面取得不少的進展,迫切需要進行新的總結。
唐旭東教授是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主任委員,長期致力于中醫消化病學的研究,在行業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此次由他牽頭,組織全國中醫消化病領域專家編寫第3版《實用中醫消化病學》,是中醫消化病學發展的時代要求。唐旭東教授多次組織專家進行討論,層層把關,從專著的籌建、成書、出版,歷時四載有余,體現了中醫匠人精神的傳承和責任擔當。
該專著聚焦于中醫消化病學的新進展、新成果、新經驗以及最新的臨床證據,契合當前的中醫臨床發展形式和需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推進中醫藥現代化,一本優秀的中醫臨床實用專著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我相信這樣一部學術價值高,實用性突出,專業指導性強的中醫專著能夠為發展中醫消化病學,繁榮中醫學術,服務廣大民眾做出貢獻。
李乾構
壬寅立春于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