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序
中華民族優秀的文明始于伏羲時代,觀察天象提出二十八星宿分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組星象作為時間的坐標,對應春夏秋冬四季,古稱伏羲為“天皇”;繼之神農文化,“嘗百草”奠定了中醫本草學的始源,發現后天八卦為象數易理的開端,創造刀耕火種相關農具,崇尚太陽以龍為圖騰,古稱“炎帝”;既至黃帝文化,明示“歲氣”六律六呂十二氣,在陰陽太極洛書基礎上又創建了五行學說,完成了六十甲子和“調歷”的制定(后世稱“黃歷”),對自然變化的周期節律已有較全面的認識。古往今來,社會人群尊“黃帝”為人文始祖,成為中華文明的標志。中華文明只講五千年,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歷史沿革夏、商、周三代,中華民族具有文字、能冶煉金屬、居住五千人口城垣,人們信仰宗教的華夏文明?!拔拿鳌背蔀槊褡鍑叶嘣⒍囝I域、多維度人類社會的體系。源于中原黃河流域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國學原理,孕育著中醫中藥預防維護生命健康、療傷治病的醫藥學的形成發展。中醫藥學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以其獨特的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防治觀,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文明互鑒做出了卓越貢獻。
中醫藥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瑰寶,是全球唯一全面系統傳承從未斷裂的醫藥學。中醫藥學具有科學與人文的雙重屬性,中醫學者善于兼容吸納東西方古今一切文化精華與科技成就。傳承是創新的基礎,隨著中西匯通,提出“揆度奇恒,道通為一”理念后,師長和學長們盡心竭力地奮爭,于20世紀政令德化“中西醫并重”已成為法定國策,為學科事業帶來了強韌的生命力。以史為鑒,無論是漢唐盛世國泰民安,抑或南北朝五代十國經濟凋敝、戰亂疫病流行,城鄉醫生們挺立于前沿,敢于擔當、救民于水火,中醫藥學總是在發展進化。
中醫消化病學是一門新的學科,其將承擔機體攝取、轉運、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排泄廢物作用的西醫消化系統與中醫脾胃理論體系下“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的脾胃系統的病理生理、防治康復進行系統整合。許多消化系統疾病是中醫臨床的優勢病種,中醫藥治療消化病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在理論指導、診療手段、治療方案、預防康復等方面具備獨特的優勢和特色。在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中醫消化病學面臨著如何提高臨床療效、增強服務能力、做到與時俱進的諸多問題,怎樣及時挖掘整理、總結傳承、運用發展脾胃病專業名老中醫豐富的學術思想和臨床實踐經驗,是當代中醫人應該破解的時代課題。
旭東教授是董建華院士親炙帶教的醫學博士,從事中醫消化病學臨床基礎研究經驗豐碩、成就卓越,是當今“任我”當值的中醫學家、臨床家、教育家,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的主任委員,秉承先人之志、肩負歷史使命、賡續岐黃薪火,聯合來自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的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及中醫藥研究所脾胃病領域的專家們嘔心瀝血,歷經四載,共同編撰了《實用中醫消化病學》。該著作專業而權威、內容詳實,對中醫消化病學的形成、發展過程,消化疾病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機、診法診斷、辨證施治、調護等方面均進行了較系統而又全面的闡述。內容廣度與深度兼顧,注重理論和實踐結合,集古今為一體,熔科學性和系統性為一爐。著重于臨床運用,強調臨床實用性是本書的又一突出特點,分別以西醫的病名和中醫的病名為主干,思路清晰,理法方藥渾然一體,絲絲入扣,對治療每個病證行之有效的單驗方、針灸、藥膳等亦有介紹,旨在強調中醫綜合療法之優勢。此外,在廣泛參考古今文獻的基礎上,增加了“名醫經驗”內容,將中醫診療的普遍性意義與中醫大家的獨到見解一一對應學習,二者結合,以期仰望一眾明醫大家之時,獲得融會貫通之啟迪,做到繼承與創新融匯并進。
醫學是人學,重哲學倫理,中醫學治學執教重視悟性,在經驗積淀過程中轉化重建。經驗傳承是一種存在、一種運動,不僅是過去的,必須面向未來去迎接高概念數字化的新紀元。旭東教授治學嚴謹,精于從肝脾論治消化系統疾病,在整理研究、挖掘繼承董建華院士“通降論”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脾胃病辨證“新八鋼”和脾胃病治療“調中復衡”理論,實乃多年辛勤耕耘、傳承經典、守正創新之結果,為同輩之翹楚、后學之楷模。此書是一部為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消化領域的各級醫師、教師、科研人員提供深化專業學習的優秀參考書籍,是提升中醫專科診療能力的必讀之書。該著作積聚了當代脾胃病領域一線專家群體的集體智慧與成果,必將為推動中醫脾胃病學與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學的學術發展和專科建設做出重要的貢獻。草擬詩一首,敬呈旭東教授團隊后學。
儒道互補勤臨證,仁心仁術悟醫源;
仰見舊枝吐新蕾,慎思明辨智慧添;
國醫國藥知國是,東學西學相互參;
人生豪邁求至善,期許后輩譜新篇。
書稿即將付梓,謹致數語樂觀厥成。
中央文史 研究館館員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時年八十三歲 壬寅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