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中醫消化病學的現代研究與學科發展
一、當代醫家對脾胃病的研究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中醫工作者在不斷挖掘整理古籍的基礎上,結合西醫學研究方法,將傳統中醫的脾胃、肝膽病證納入現代科學研究序列中。當代醫家對脾胃病的研究,包括對傳統理論學說的豐富和補充、新理論的提出和應用、脾胃病病機的新認識、治則治法的創新,以及辨證、證候、古方的現代研究等,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態勢,對中醫學理論的現代化進程和臨床診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1.理論研究
(1)脾胃通降論的提出及應用:脾胃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最具生命力的學說之一,其理論源于《黃帝內經》,辨證法于仲景,集大成者則系東垣。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建華教授對脾胃學說潛心研究,師古而不泥古,在長期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提出“脾胃通降論”。該理論以脾胃生理功能正常為核心,以脾胃通降失常病理表現為關鍵,提出“生理上以降為順,病理上因滯為病,治療上以通祛疾”的脾胃病認識三要素,既是對脾胃通降相關論述的繼承總結,也是對傳統脾胃學說的重要補充和深化,并基于此理論開發出臨床治療胃病行之有效的“胃蘇顆粒”和“蓽鈴胃痛顆粒”,在中醫學術界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旭東教授在此基礎上,承襲董建華教授“脾胃通降論”之思想,結合多年臨床實踐,創建“臟腑、虛實、氣血、寒熱”脾胃病臨床辨證的新八綱,即辨臟腑為基礎以明確發病病位,辨虛實為要點以明確病證特性,辨氣血為中心以明確在氣在血,辨寒熱為要素以明確機體狀態。在慢性胃病治療中多以恢復脾胃通降功能為大綱,兼辨臟腑、氣血、寒熱、虛實“小八綱”理論為指導,從而有效把握病機進行施治。在此辨證觀點指導下,王鳳云教授等進行了系統的臨床體驗。董建華教授“通降論”中特別強調“疏調肝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李軍祥教授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創新性地總結了脾胃病從“肝”論治,即“肝郁者宜疏肝、散肝,肝旺者宜泄肝、抑肝,肝火者宜清肝、瀉肝,肝經郁火者宜化肝,肝風者宜鎮肝、息肝、搜肝,肝逆者宜平肝,肝急者宜緩肝,肝脈寒滯者宜暖肝,肝散者宜斂肝,肝虛者宜補肝、養肝”的十六法,強調臨床中應見微知著、以常達變、靈活運用,方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2)五臟相關論的提出及應用:人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聯系六腑和其他器官而形成有機整體。首屆“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基于“五行學說”,首次提出“五臟相關”理論。其認為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制約,在病理上相互影響,治病應以一臟為本、五臟相關,進而達到“治一臟以調四臟,調四臟以治一臟”的目的;對于所擅長之冠心病、肝硬化、重癥肌無力及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將其涉及臟腑分別歸結為心脾、肝脾、腎脾和肺脾進行診治,充分體現了脾在五臟相關理論中所處的核心地位,暗示無論治療何臟之病,兼顧調理脾胃均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鄧鐵濤教授的大徒弟,廣州中醫藥大學脾胃研究所勞紹賢教授在繼承其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結合西醫學先進技術和現代中藥藥理,專注于研究現代脾胃病的辨證與治療,提出以證型為綱,以胃黏膜形態特點為目的的辨證思想,將該思想融入中醫整體辨證體系中;并重視地域特征,認為脾胃濕熱是嶺南脾胃病證的一大特點,治療應以清濁安中為要。20世紀末,幽門螺桿菌(Hp)被認為是慢性胃病的第一大致病因素,勞紹賢教授的大徒弟胡玲教授提出“邪毒致變”和“濕邪黏滯”為Hp相關胃病致病關鍵環節的創新學術觀點,從臨床入手以脾氣虛證和脾胃濕熱證為主,探討Hp相關胃病胃黏膜病理和超微結構改變、體質可變性與基因多態性等的關聯,較好地提示了Hp相關胃病脾胃虛實不同證候的群內趨同性表型特征,為其臨床客觀辨證提供了良好的參考依據。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鳳斌教授應用統計學知識、參照WHO生存質量量表發展模式和國外量表設計方法,在中華文化背景和中醫理論指導下,創新性地研制出中華生存質量量表;并在傳承鄧鐵濤“五臟相關”理論及重癥肌無力的辨治經驗基礎上,致力于中醫重癥肌無力患者報告結局指標(PRO)量表研制,以客觀、準確地評價該病中醫藥治療的臨床療效。
(3)運脾調胃論的提出及應用:《素問·玉機真臟論》“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以及《脾胃論》“人以胃氣為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等論述,均明確指出脾胃于人體生理病理之重要。首屆“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創造性地提出“持中央,運四旁,怡情致,調升降,顧潤燥,納化常”為核心的運脾調胃學術思想。其認為“持中央,運四旁”是治療脾胃病的核心,即立足于脾胃,強調脾胃的重要性;辨證使用“怡情致,調升降,顧潤燥”三大治法,最終達到“納化常”的目的。路志正以脾胃為本,著重從脾胃特性以及與其他臟腑、經絡、孔竅的聯系著手,遣方用藥倡導“中庸”,強調運脾調胃而非一味補瀉,其學術思想對臨床有較好的指導作用。路志正臨床還擅長從脾胃入手調理情志病,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魏瑋教授師從路志正,繼承路志正調理脾胃病思想,結合多年臨床實踐,總結慢性疾病共性病機為“虛”“滯”“瘀”“郁”,認為抓核心病機即“調樞”思維是取效的切入點及關鍵點,并提出“調樞通胃”理論。其中“調”即調攝、調理,指治療手段和方法;“樞”即核心,引申為疾病及其病理變化過程的關鍵環節;“通”指六腑以通為用;“胃”涵蓋了西醫學消化系統的概念,《靈樞·本輸》曰“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也”,“通胃”這里指通利胃腸之腑氣。該理論的創立,突破中醫從肝、脾、腎治療的局限,從核心病機把握疾病,這一理論與西醫學“腦-腸-微生態軸”有異曲同工之妙,并據此提出了功能性胃腸病“腦腸同調”的診療思路。
(4)血三臟理論的提出及應用:血是循行于脈中而富有營養的紅色液態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其生成、運行和功能發揮,與心、脾、肝三臟關系最為密切。廣州中醫藥大學脾胃研究所周福生教授據此提出心-脾-肝三臟一體的“血三臟”模式,臨床用于論治更年期綜合征、血虛證、情志性疾病、胃腸功能性疾病,均收到滿意療效;他認為胃腸功能性疾病中常見心脾、心肝、肝脾二臟同病甚至心脾肝三臟同病,故臨床針對該類疾病可考慮在健脾和胃基礎上注重疏肝解郁、養心安神之三臟同治。廣東省中醫院黃紹剛教授基于“血三臟”理論論治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優化方藥組合,形成具有疏肝健脾、寧心安神的中藥顆粒劑——腸激靈。通過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初步提示該方治療IBS-D療效較好,機制可能與內臟高敏感性中樞敏化作用有關,進一步提示了“血三臟”模式的科學性及臨床意義。
2.病機研究
(1)脾虛的研究:《脾胃論》曰:“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國家級名老中醫李乾構教授認為,百病皆由脾胃虛而生,脾胃功能健旺是保證機體健康的重要因素,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表現多為脾胃氣虛致納運失職所致;其通過對脾生理功能與病理特點的認識,結合臨床創立了“治脾十五法”,療效顯著。而基于“百病皆由脾胃虛而生”的觀點,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張聲生教授將其拓展于潰瘍性結腸炎的辨治中,指出該病多以脾胃虛弱為病理基礎,常伴“氣滯”“血熱”“血瘀”等病變因素,認為若只顧“清瀉導滯”則正氣愈虛,若一味“溫中補澀”不僅有助熱化火之弊,更易閉門斂邪、延誤病情;據此提出寒熱并用、調氣行血的基本治則,治療中常將溫中藥與清熱藥同用,調氣藥與行血藥并舉,處方平和而周全,巧妙地協調并順應了脾胃腸腑的生理特性。
全國名中醫危北海教授從基礎與臨床深入闡明了“脾虛證”本質,認為該證從西醫學來看是以胃腸道的分泌、排泄、吸收和運動功能降低為主要表現的神經、體液和免疫調節紊亂與營養代謝低下的一種虛損性疾病狀態,類似于西醫學中的綜合征(癥候群)。危北海本著辨病辨證相結合、融中西醫理論于一體的目的,創新性地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病證診斷學的新概念——脾虛綜合征。其特有的發病機制、病理生理學基礎、臨床證候表現、診斷標準和相應治則方藥,是一個將臨床基礎結合、診治結合、醫藥結合的概念統一體應用于臨床實際中,收效頗佳。北京中醫醫院陳誩教授傳承和發揚危北海的學術思想,將脾虛理論運用于肝病領域,認為肝郁脾虛是脂肪肝的病理基礎,肝膽疏泄失常、脾失健運,不能升清降濁而致瘀、痰、濕阻絡;臨床運用疏肝健脾之品,能使肝膽疏泄正常,脾氣健運,可化痰瘀、清濕濁、通肝絡。劉汶教授作為危北海的學術繼承人,臨床中發現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多屬脾虛氣滯證,而以具有健脾理氣功效中成藥——健脾消脹顆粒進行臨床研究,療效確切且無不良反應。
(2)脾虛胃實學說的提出及應用:《素問·太陰陽明論》有“陽道實,陰道虛”的論述,實則陽明,虛則太陰,陽明即胃,太陰即脾。《傷寒論》中亦有陽明病為實,太陰病為虛的理論。首屆“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潛心研究歷代脾胃相關理論,提出“脾本虛證無實證,胃多實證,治脾胃病須緊密聯系肝”的學術觀點。李振華認為,脾虛胃實是脾胃病的基本病理特征。脾主升清,脾氣上升,津液得以四布營養全身;脾主運化,而運化功能有賴于脾陽的作用。飲食勞倦損傷脾氣脾陽,脾失健運和升清易致脾虛證;脾胃病日久或他病日久,亦可損傷脾氣甚至脾陽,影響脾功能的發揮,即脾氣虛甚至陽虛,故言脾本虛證無實證,脾虛是氣虛甚則陽虛而無陰虛。胃主受納,主降濁;胃氣下降,食物得以下行則腑氣得以通利。若飲食不節,或過食生冷寒涼,或嗜食辛辣太過,或過食肥甘厚膩,可致飲食停滯于胃,或寒涼或積熱蘊積于胃;情志傷肝,肝氣不舒橫逆犯胃等,均可使胃之受納、和降失職,胃氣不降,濁氣壅塞而形成胃之實證,故胃多實證。李振華對脾胃病的治療并非只從脾胃著眼,根據臟腑相關理論,應注意從肝調治,肝的疏泄條達有助于脾胃正常的升降、腐熟功能,并提出“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療法則,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脾胃學說。河南中醫藥大學趙文霞教授吸取李振華肝脾相關學術思想,善于從肝辨治脾胃病,靈活運用補肝實脾、清肝運脾、疏肝和胃、平肝調中、柔肝清熱諸法,臨床療效滿意。基于此,還明確了“肝位中焦”的概念,認為中焦病離不開脾胃、肝膽,除從肝辨治脾胃病外,還可從脾論治肝病,正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有云:“欲治肝者,原當升降脾胃,俾中宮氣化敦厚,以聽肝木之自理。”《金匱要略》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實脾亦可防肝病傳變,對臨床脾胃肝膽疾病的辨證治療均具有指導價值。
(3)脾胃濕熱的研究:脾胃濕熱理論源于《黃帝內經》,形成于明清時期。在西方醫學的沖擊下,臨床醫家對脾胃濕熱證的認識尚不統一。第三屆“國醫大師”楊春波教授認為,該證的臨床意義、證候辨別以及用藥治療等均需臨床和實驗數據的支撐,因此率先開展脾胃濕熱證的現代科學研究,形成了獨特的脾胃濕熱觀以及“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功能與形態、機體與環境的多層次、多形式結合”的診療思維。楊春波提出脾胃濕熱是“脾濕臟”與“胃燥腑”相濟共營,脾胃功能失調所致“脾濕和胃熱交蒸”的病理變化;從現代病理學角度,該證是機體對病因應答呈亢進性、失調性和代償性的綜合病理反應,并且可能是幽門螺桿菌(Hp)賴以生存的體內環境。楊春波強調舌為脾之外候,苔為胃氣所熏蒸,舌苔黃膩、黃厚是脾胃濕熱證最重要的體征,臨床用自擬經驗方清化飲治療脾胃濕熱證療效確切。柯曉、黃恒青教授等從臨床和基礎角度,探索該方治療脾胃濕熱證胃病的機理,提示患者胃黏膜上皮細胞增殖與凋亡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清化飲具有較好調控作用,為該方推廣應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
(4)郁證性脾胃病的提出和應用:上海中醫藥大學曙光醫院蔣健教授首次將中醫脾胃病分為非郁證性和郁證性兩大類,并對郁證性脾胃病的概念、診斷、治療及西醫學的認識進行了系統闡述。他認為郁證性脾胃病是由情志因素引起或加重的脾胃病,多屬功能性消化系統疾病。該病臨床特征繁多,如脾胃病類癥狀因情志致病因素引起,并兼有情志類、脾胃病類以及脾胃病以外紛繁復雜的軀體表現;無器質性胃腸疾病或以其不能合理解釋患者癥狀,癥狀怪異不合常理,從郁論治或輔助從郁論治有效,均可納為郁證性脾胃病的范疇。對于該病的因機證治,認為脾胃類癥狀是“標”,氣機郁滯為“本”;治療應以從郁論治(包括非藥物情志療法)為治其本,針對主要癥狀治療為治其標;基于病位病機的不同,從郁論治又包括疏肝解郁、清肝瀉火、補益肝陰、清心解郁等,臨證仍需辨證論治。“腦腸互動紊亂”是蔣健教授“郁證脾胃病論”學說的現代科學依據。
(5)濁毒致病論的提出及應用:《丹溪心法》云:“濁主濕熱,有痰,有虛。”《金匱要略心典》曰:“毒者,邪氣蘊結不解之謂。”歷代醫家對濁與毒分別而論,但就性質而言,兩者又有相似之處,且極易相生,互助為虐。第三屆“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通過對脾胃疑難病進行分析后,提出濁毒致病論。他認為濁屬陰邪,毒為陽邪,濁陰為不清之意,有形體可見,而毒陽無形可依,濁毒相干,如膠似漆,互助為虐,故將濁與毒并稱。濁毒既是對人體臟腑經絡及氣血陰陽均能造成嚴重損害的致病因素,同時也是多種原因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失常、代謝產物蘊積體內而化生的病理產物。李佃貴認為,先天不足、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逸過度、外感邪氣等使脾胃受損,脾失運化,胃失和降,中焦氣機壅滯,瘀血阻絡,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日久則氣滯、血瘀、濕阻、濁聚、痰結、火郁,而重要的莫過于濁毒之邪;若濁毒日久不解,與痰濕互結,深伏于內,耗劫臟腑經絡之氣血,虛實夾雜,致病往往纏綿難愈;津液陰血耗傷為脾胃病之本,濁毒內壅、氣滯絡阻、胃失和降為其標,濁毒相干為害乃病機關鍵;并據此制定出解毒化濁、通降和絡、滋陰養血之法,使氣行血暢,積除郁解,痰消火散,恢復脾升胃降之生理,脾運復健,肝疏如常,胃納復常,扶助后天,祛邪安正,經臨床實踐收效滿意。全國名中醫劉啟泉教授繼承李佃貴的學術思想,并將其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CAG)的認識與治療,認為CAG發生發展常循氣滯—濕阻—濁聚—熱郁—毒盛—絡瘀—陰傷的規律,而濁毒為害貫穿該病的全過程,是其發生、發展、演變的主要病機;濁毒黏滯,終使胃絡瘀滯,氣不布津,血不養經,胃失榮養,黏膜萎縮,日久則發生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他認為濁毒之邪黏滯不解,盤踞成積是CAG反復難愈的關鍵,亦是胃癌前病變形成的啟動因子,強調CAG早期務必遏止濁毒之勢,使氣行血暢,濁散毒消,胃得陰血潤養,腺體萎縮可復,從而“截斷”胃癌前病變的發生;后期化濁解毒法可斡旋中州、祛邪安正而“逆轉”胃癌前病變的發展;他指出臨床應根據濁毒輕重之不同分層用藥,濁重者以化濁為主,毒重者以解毒為要,靈活運用,方可奏效。
(6)虛損生積論的提出及應用:《黃帝內經》有云“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怯者則著而為病”。上海中醫藥大學劉平教授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大量古代文獻的整理歸納以及臨床和實驗研究,提出“血瘀為積之標,虛損乃積之本”的肝硬化“虛損生積”中醫病機理論。其認為肝硬化是以形質損傷為特點的癥積的典型代表,而機體形質損傷的本質是精氣虛損,病邪致機體精氣虛損,氣血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終致形質損傷,積乃成焉。虛損的本質一方面體現在精氣虧損導致機體組織結構損傷,是其因;另一方面則體現在以瘀血為主的病理產物瘀結于受損部位及其脈絡,是其果,最終形成以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為特點的“虛損生積”的病機演化。治療當以補益精氣、促進精氣來復為本,祛瘀通絡為標。上海中醫藥大學肝病研究所劉成海教授在臨床辨治慢性肝病中亦注重“扶正”,認為肝纖維化治療注重扶持氣血,肝硬化腹水治療重視扶陽益陰,脂肪肝治療猶當健脾助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治療宜補肝益腎,且AIH屬慢性進展性肝病,若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當易發展為肝硬化。北京地壇醫院王憲波教授參考“虛損生積”理論并結合自身臨床經驗,認為AIH基本病機亦為本虛標實,虛為氣陰不足、陰精虧耗,實則以濕熱、瘀血、氣滯、痰濁最為常見。如輕度AIH病機主要為肝臟體用失調,肝郁脾虛,肝木不榮,治療重在養肝體調肝用,常用養陰柔肝、健脾調肝之法;中重度AIH病機以濕熱內蘊、瘀毒內結為主,顧護肝陰的同時治以清熱利濕健脾、涼血活血通絡之法;病久肝脾虛累及腎虛,臨床用藥亦應注重三臟之滋補,為完善中醫藥治療慢性肝病的理論體系提供了新內容。
(7)復合病機論的提出及應用:首屆“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一直重視對病機學說的創新研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內科急難病證常相兼致病,而復雜病機間亦具有不可拆分、因果相關的特點,據此提出“復合病機論”觀點。周仲瑛總結的復合病機是指由外感六淫或臟腑功能失調不同病因所產生的主要包括風、寒、濕、熱、火、痰、瘀、氣、水、飲、毒等病理因素之間相互兼夾、相互轉化、復合為患,從而表現為復雜的發病特點;認為多因復合、多病位復合是復合病機的臨床特征,而邪正交爭、多病勢復合所致的病機轉化、因果夾雜則是復合病機形成的內在基礎;并將該理論用于臨床,認為“濕熱瘀毒互結”是肝病基本病機特點,清化濕熱瘀毒是各型肝病的共性基本治法;在對中醫腫瘤病機的認識中,特別提出“癌毒”理論,認為癌毒是在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郁滯基礎上,受內外多種因素誘導而成,可見癌毒本身就是“復合病機論”的衍生概念;而癌毒是惡性腫瘤的關鍵病機,又多與痰、瘀、濕等病理因素膠結存在、互為因果,亦可兼夾轉化、共同為病,構成惡性腫瘤的復合病機;治療應在辨證論治前提下多法合用,以復法大方治療消化系統腫瘤等惡性腫瘤。江蘇省中醫院沈洪教授將周仲瑛的“復合病機論”靈活運用于潰瘍性結腸炎(UC)診治中,認為脾虛為UC發病之本,濕熱、痰濁或瘀血等為致病之標;根據該病不同臨床表現及發展演變規律,提出“濕熱-血熱-血瘀”學術觀點,其中濕熱是最重要且貫穿該病始終的病理因素,故以健脾清熱化濕為第一要旨,并自擬清腸化濕方用于臨床和基礎研究,以從西醫學角度探討其作用機理。浙江省中醫院欽丹萍教授認為UC病位在腸,與肝、脾、腎關系密切,脾失運化、肝失疏泄、腎失溫煦均可導致水液代謝失常,留積成濕,阻遏腸間,蘊而化熱,氣血壅滯,損傷脈絡,釀腐成潰;治療多采用健脾、疏肝、溫腎中藥口服,聯合清熱祛濕、化瘀解毒中藥保留灌腸,雙管齊下,標本兼顧,收效良好。
(8)相火學說的繼承及創新:“相火學說”首見于朱丹溪《格致余論》一書,該書記載:“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于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虛無,守位稟命,因其動而可見,故謂之相火。”表明君火有名有形,而相火有名無形。相火產生于命門,是人體生生不息的功能活動,受心火支配,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是人體內部正常或反常的局部內生火熱。情志過極、色欲無度、飲食厚味,均可導致相火活動異常,使機體發生病變;相火旺盛,陰精被耗,出現“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不平衡狀態,丹溪將其分為陰虛相火和濕熱相火進行辨治。全國名中醫楊震教授在臨床肝病的辨治中,創新性地應用相火論的觀點,認為肝體陰用陽,內寄相火,并按肝病的發展過程將病理性相火分為六型。肝病發病早期階段,為郁熱相火,其病機特點為肝氣郁結、肝脾失調;郁熱相火治療不當,病情進一步發展,即進入血熱相火階段;肝炎經常遷延反復,加之肝病必然乘脾,脾失健運則易出現肝郁夾濕,郁久化熱而形成濕熱相火之證;肝病日久或治療不當,均可出現氣血瘀滯,病久耗氣傷陰,瘀而化熱,形成瘀熱相火之證;若肝郁過久,化火必傷肝陰或傷及脾、腎之陰,為陰虛相火階段;肝內寄相火,寓一陽生化之氣,寄居腎中真陽,病久傷陽,此為相火虛衰階段。針對肝病不同階段,楊震教授分別擬定治則方藥進行治療,提高了肝病防治水平。此外,該團隊通過對乙肝患者主癥的統計分析,認為其主要病機為毒、熱、濕、瘀、虛五大因素,中轉環節是“肝經血熱”;并應用相火理論研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祛濕、理氣活血、扶正養陰功效的“碧云砂乙肝靈”顆粒,臨床廣泛應用于急、慢性乙型肝炎及早期肝硬化、肝脾大等疾病。
3.治則治法研究
(1)升降和合法的提出及應用:脾胃居于中焦,為后天之本,戊己為土,升發萬物。脾胃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升一降,一納一化,一表一里,形成陰潤陽燥、納化協調、制約和合、相互為用的密切平衡關系,共同完成后天受納運化、培育滋養的功能。脾胃是升降運動的樞紐,升則上輸于心肺,降則歸于肝腎。國家級名老中醫吉良晨教授認為,脾胃廣而言之關系諸臟,狹而論之至關中焦,納化升降首當其要,因此提出脾胃用藥貴在升降和合的觀點。如中焦脾胃濁氣結而不散之熱痞,脾胃升降失司、中焦難以運化之寒熱錯雜之痞證等均以“胃氣不和”為要點,仲景瀉心湯方均在和合用藥以促進脾胃升降之能。此外,脾胃不健、中氣無生、運化失常可影響全身,吉良晨教授認為諸臟虛損,峻補無益,獨取中州是為重要,故大凡虛損之癥,醫用補藥引起脘脹納呆甚生他變者,每以健運中州之品加入砂仁、陳皮、生姜、大棗之類,以促脾胃運化,升發中焦之氣機;有時亦根據證候之需要,酌情佐以谷芽、麥芽、神曲等品。治脾胃者有關全身,全身之患亦有關脾胃,只有辨證認病準確,抓住重點,分清主次,選方遣藥得當,時刻關注脾胃運化則病易愈。廣東省中醫院黃穗平教授、張北平教授師從吉良晨教授,在其升降和合法治療脾胃病基礎上又有各自的體悟:黃穗平教授強調,調氣當與補氣并重,清胃當知護胃安中;張北平教授拓展出平治中焦法包括調升降、平虛實、辨寒熱、和燥濕四方面,均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升降和合法的內涵。
(2)調理脾胃貴在緩和:孟河醫派是江蘇著名醫家流派,在醫方、用藥、診病、外科、藥性等諸方面造詣頗深,提倡理歸醇正、方求和緩、用藥輕靈,特別在脾胃病診治上,學術體系完整,辨治技術精湛,臨床經驗豐富。著名脾胃病專家單兆偉教授汲取孟河醫學精髓,立論以和緩平正為宗,治法以清潤平穩為主。“和”則無猛峻之劑,“緩”則無急切之功。在脾胃病治療中,提倡處方輕清簡約,方藥平和,忌剛用柔,少用寒熱偏性明顯、性味厚重、剛燥之品,以免戕伐脾胃之氣;化濕慎勿香燥傷陰,清熱須防苦寒敗胃。他認為辛溫少用溫運脾胃,過量則傷及胃陰;苦寒少用健胃,過量則敗胃;脾胃既傷,用藥更勿伐生生之氣,為臨床用藥以警醒。
(3)補脾胃、瀉陰火的繼承與創新:李東垣在脾胃內傷發病學上提出“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陰火”即邪火,主要包括心火、肝火、腎火、肺火、虛火等“自內而發之火”;論述陰火產生的病機特點為“脾胃內傷、陽氣不升、陰火上乘”,并以“補脾胃、升陽氣、瀉陰火”之法組方,其所著的《脾胃論》中,首方即為“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國家級名老中醫蔡淦教授善用東垣脾胃學說指導各種疑難疾患的治療,認為當前內傷疾病常見原因如思慮過度、情志不遂、工作壓力、暴飲暴食、煙酒過量等,雖與東垣時代的饑寒交迫、勞役過度等不盡相同,但脾胃受損內傷的病理基礎仍然一致,因此治療脾胃內傷病證仍推崇東垣法度,運用“補脾胃、瀉陰火”之法以健脾補中益氣為主,同時根據傷于飲食、勞倦、情志的不同,佐以甘寒或苦寒,或辛通開泄等治法,以脾胃為中心,圓機活法,隨證化裁,療效確切。上海市名中醫馬貴同教授集前人所述,擷臨床之驗,對脾虛在脾胃病中的地位深有體會。臨床中除辨證論治外,特別重視健脾補虛。對于慢性胃病多以健脾益氣治本為主,結合疏肝理氣、消食祛痰、化濕和胃、散寒清熱、滋陰養胃、活血祛瘀以治標;對于腸病患者,多以健脾溫中為主,輔以清腸化濕、行氣疏肝、消食導滯、溫腎固澀、散寒泄熱、潤腸通便等法;無論胃病、腸病,均以健脾補虛培本為先。唐志鵬教授師從馬貴同教授,將其健脾補虛理論靈活用于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認為本病雖病位在腸腑,但致病之本仍在脾,臨床治以健脾益腸、溫脾止瀉、清脾祛滯、解郁疏脾等理脾助運之法,常獲良效。
(4)清法在脾胃病中的應用:《丹溪心法·心脾痛七十》有云:“病得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第三屆“國醫大師”葛琳儀教授認為,脾胃病遷延日久常伴慢性炎癥病變,其病機多以脾胃氣陰不足為主,伴氣滯、濕阻、熱蘊等;陰虛生內熱,氣滯、濕阻日久亦可化熱,故臨床治療善以“清法”為要。根據病情不同,又分為清疏、清化、清利、清養四法。清即清熱,常選用黃芩、蒲公英、石菖蒲等。氣滯為主者,治以清疏之法,即在清熱基礎上加用柴胡、郁金等疏肝之品;濕阻為主者,治以清化,即在清熱基礎上加用川厚樸、蒼術、蘇梗、佩蘭、薏苡仁等化濕之品;邪熱內盛者,治以清利,此證雖以熱盛為標,其本仍為陰虛,故在清熱基礎上加用生地黃、麥冬、玉竹、天花粉、鮮石斛等養陰生津潤腸之品;慢性胃病日久,多以脾胃氣陰不足為本,但常濕熱纏綿,邪難速去,故對病情緩解、以虛為主者,治以清養之法,即益氣養陰同時兼顧清疏、清化、清利之法,用藥當選補而不滯、滋而能通之品。此外,臨床還應考慮患者兼癥以靈活加減用藥,方可取得滿意療效。
(5)“以癰論治”消化性潰瘍:“以癰論治”學術思想是第二屆“國醫大師”周學文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初,對消化性潰瘍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后首次提出的。周學文認為,外邪傷中,或膽火,或情志犯脾夾胃致脾胃氣機升降失司,氣機郁滯,邪氣不解,日久則郁而化熱,即病由毒起,熱由毒化,毒熱蘊結,熱盛毒侵,氣血凝滯,血肉腐敗致“胃脘癰”,即潰瘍形成。消化性潰瘍活動期的臨床表現,以胃脘灼痛、反酸嘈雜多見,常伴口干口苦、舌紅苔黃一派熱象;胃鏡下可見潰瘍灶周圍黏膜充血、水腫、糜爛等;病理學常見周圍黏膜組織炎癥水腫等。周學文總結該病特點為“紅、腫、熱、痛”,與中醫學外癰的臨床特征頗為相似,故提出“以癰論治”消化性潰瘍的學術觀點,治療以清熱解毒、消癰生肌為基本治法,并引用外科“消、托、補”三法指導用藥。消法即解毒消癰,可選用黃連、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苦參、敗醬草等;托法即托毒生肌,可用黃芪、白及、浙貝母等;補法即補脾益氣養血,可用黃芪、砂仁、白豆蔻、沙棘、甘草、丹參、三七等。三法可先后應用,也可融于一方之中。遼寧中醫藥大學王垂杰、白光教授團隊根據胃潰瘍毒熱證的病理特點,將周學文研制的“消癰潰得康顆粒”用于臨床,發現該方對胃潰瘍活動期屬毒熱證者,療效確切。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提高胃黏膜組織三葉因子及表皮生長因子、血清PGE2水平,降低血清IL-6和IL-8水平,從而促進潰瘍的愈合。
(6)“膚藥治膜”的提出及應用:《素問·舉痛論》曰:“寒邪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素問·痿論》又云:“肝主身之筋膜。”張介賓注曰:“膜,猶幕也。凡肉理臟腑之間,其成片聯絡薄筋,皆謂之膜,所以屏障血氣者也。”膜與西醫學黏膜有相似之處,黏膜是一種富含黏液腺的膜,特指襯于身體直接或間接與外界相通的通道或腔的膜,是由上皮組織和結締組織構成的膜狀結構。第二屆“國醫大師”劉尚義教授師從于著名“葛氏瘍科”第七代傳人趙韻芬,長期致力于中醫外瘍科理論研究,創新性地大膽提出“膚膜同位”理論觀點,認為在內之膜如在外之膚,包括消化道在內的體腔的炎癥、潰瘍、腫瘤等均可按皮膚病、瘍科病進行辨證施治,并據此提出“膚藥治膜”的創新性學術觀點。如對于胃潰瘍的治療,提出可用四妙勇安湯(金銀花、當歸、玄參等)加減進行,既可清熱和胃,又可活血止痛而達到以瘍科用藥思路保護胃黏膜的作用。白及乃外科瘡瘍之要藥,亦可用于胃潰瘍出血者以斂瘡生肌、止血;劉尚義認為,胃癌等在內之惡性腫瘤與在外之癰疽存在相似之處,故瘍科內治總則“消、托、補”三法亦可用于腫瘤的治療。腫瘤初期以消為主,遣方用藥需選用冬凌草、葎草、山銀花等清熱解毒之品以及莪術、川芎、劉寄奴等活血化瘀類藥物;中后期以托、補為主,常用玉竹、石斛、黃精、桑椹、黃芪等補益之藥以恢復正氣。但若中后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瘤塊仍較明顯,則需清熱解毒、通絡化瘀、益氣養陰藥協同使用。此外,風為百病之長,劉尚義在腫瘤論治時,常佐防風、羌活、蟬蛻、僵蠶等祛風之藥以溫通走散、疏通經絡,對病機復雜之腫瘤病證多獲奇效。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敏教授較好地繼承了劉尚義“膚膜同位”學術思想,將其應用于臨床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等脾胃消化疾病的治療,也常常能取得較好療效。
(7)“以俞調樞”法的提出及應用:天有陰陽交泰,人有升降出入。脾胃為中土,是五臟之氣和全身氣血津液升降出入的樞紐。脾胃的功能協調,與其經絡相互絡屬密切相關。足陽明胃經循行從頭走足,胃之經氣由頭至足,自上而下;足太陰脾經循行從足走胸腹,脾之經氣從足至胸腹,自下而上。兩者通過經絡互為表里,其經氣上下相交,一升一降,共同維系著中樞氣機的正常運行。脾胃氣機不和,則脾不升、胃不降,清濁相干,造成人體氣機失常,氣血運行不暢,氣血生化受損,臟腑功能受累,消化系統疾病遂生。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謝勝教授認為,足太陽膀胱經的經氣通過睛明穴與足陽明胃經之脈相交,刺激背俞穴,激發太陽經氣后,循經絡而使胃陽得充,以助相表里之脾陽,脾胃陽氣健運,可達“補后天”之功;且背俞穴為臟腑經氣的輸注之處,與相應臟腑經氣關系緊密。在背俞穴處行藥穴指針的操作,可直接調節相應臟腑的氣血,改善臟腑功能,并據此提出“以俞調樞”學術觀點,用以治療消化系統病證。如用“背俞指針療法”治療胃食管反流病,“脾俞、肝俞針刺療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脾不和證,“肺俞、腎俞回旋灸法”治療氣虛便秘,“肺俞、脾俞埋線法”治療功能性腹痛綜合征等。此外,胃腸居于腹側,為任脈所經過,任降督升,任督二脈氣機調和,升降有常,環周有序,是三焦氣機協調的基礎,也是脾胃等臟腑氣機正常運行的內在動力。因此,提出“任督二脈經氣升降交會失衡是脾胃升降失衡致病的病機本質”,且通過系列實驗研究發現,“以俞調樞”法可能通過改善任督二脈經氣的運行,進而起到改善胃腸動力的作用。謝勝教授“以俞調樞”理論的提出,為脾胃病治療提供了新的“內病外治”中醫模式,值得臨床借鑒和應用。
(8)柔肝思想的應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肝為剛臟,非柔潤不能調和也”“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肝之為病,常陰血不足,表現為剛、強、暴、急的病理特征,為升、動太過;肝血充足,才能以陰制陽,使肝陽不能亢而為害。全國名中醫王自立教授據此提出“治肝必柔肝,柔肝先養肝”的肝病治療大法,強調“養肝即是柔肝,柔肝便為疏肝”,即肝血得養、肝體得柔則肝氣自疏,以顧護肝之陰血為臨證首要,形成了獨特的柔肝思想。王自立教授認為,恢復肝的生理功能,順應肝的生理特性是治療肝病的根本落腳點;治肝之法甚多,惟柔肝之法最順肝剛烈之性,不可填塞峻補過猛,亦不可疏肝活血、鎮肝息風過峻,故治療當以養肝柔肝為要,但仍需辨證用藥。伴見脾虛證者,宜選歸芍運脾湯以健脾助運、養血柔肝;伴腎虛證者,宜選二至丸、杞菊地黃丸等滋水涵木、滋陰柔肝;因肝所致急痛者,宜選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以柔肝,緩急止痛。
(9)通陽法治肝病的應用:中醫學認為,陽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正如《醫原》所說:“人身之陽,法天者也,一失其流行之機,則百病起。”《臨證指南醫案》又云“陽氣窒閉,濁陰凝痞”。陽氣是氣血津液運行的關鍵因素,一旦陽氣不足或氣化失常,陽氣不通則必然會導致津聚為痰,氣滯血瘀致疾病發生。脂肪肝是西醫學的病名,根據臨床表現可歸于中醫“肝著”“脅痛”“癥瘕”“積聚”“痞滿”“痰濁”等范疇,發病機理多為過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調或久病體虛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腎精虧損,致濕濁痰瘀互結,痹阻肝臟脈絡所致。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張介眉教授將中醫理論與現代疾病相結合,認為該病發生發展的關鍵環節即“陽氣不通”,陽氣通暢則其推動、溫煦、統攝、氣化等與能量和脂質代謝相關的系列功能才能得以正常發揮;若陽氣不通則會引起能量輸布異常、脂質及精血津液代謝障礙,從而導致痰濁血瘀等病理產物滯留為病,停積于肝而引起脂肪肝的發生。張介眉教授根據中醫“辛甘發散為陽”理論,提出“辛溫通陽法”治療“陽氣不通”之脂肪肝;認為氣薄之溫藥能發越陽氣,通利水道,通暢“得溫則行”的水濕、痰飲、瘀血等陰邪;而辛屬陽主動,味辛則具有升散宣通特性,辛溫藥雖熱性不大但善于宣通走竄,故有開泄肌表、發泄通陽的功能,尤以桂枝、細辛、蔥白為常用。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時昭紅教授在該理論指導下,研制蔥神清脂軟膠囊進行臨床和實驗研究,發現該藥能明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脂質代謝情況,減少肝臟損傷,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其機制可能通過增強機體清除自由基能力而減少機體內脂質過氧化的程度,有效地減少脂肪肝形成中活性氧和活性氮損傷,增強機體的解毒能力。而后又開發蔥白提取物,進一步探索蔥白有效成分對NAFLD的防治機理,為“通陽法”治療NAFLD提供了科學依據。
4.現代中醫的研究模式
(1)辨證模式的改革: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與優勢;傳統中醫辨證模式是將癥狀、舌象、脈象羅列在一起。由于癥狀、體征多樣,初學者較難掌握辨證的要點,也不利于中醫臨床研究的開展。為適應現代醫學發展以及便于臨床運用,李乾構教授提出改革傳統中醫辨證模式,按主癥與次癥進行辨證論治。該模式于1993年被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所采納,但初始階段主癥、次癥項目較多,臨床應用亦煩瑣,因此李乾構教授主張進一步提煉主癥,將3~4項主癥精煉壓縮至1~2項主癥。如胃痛辨證按一項主癥八項次癥進行辨證施治,凡具備一項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即可診斷某證,受到了中醫界的廣泛認可。該辨證模式去繁就簡,以具有特征性癥狀為主,以主要癥狀推斷主要證候,極大提高了中醫學者的學習效率,為中醫臨床研究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2)證候病機新模式: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季光教授團隊在病證結合、方證相應理論指導下,通過臨床流行病學調查,提出NAFLD證候病機新模式。即脾虛是NAFLD的基本病機(病的病機),濕熱和血瘀是其常見表型(證的病機),脾陽虛是疾病慢性化和復雜化的“拐點”。季光教授團隊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技術,發現尿糖代謝產物是NAFLD脾陽虛的差異性代謝物,可預測疾病進展;臨床證實,具有溫陽利水功效的苓桂術甘湯可提高NAFLD脾陽虛證患者的臨床療效,首次發現溫陽化氣功效是通過桂枝升高血清甲狀腺激素,增加肝組織甲狀腺激素受體β1(TRβ1)、肉毒堿棕櫚酰基轉移酶1A(CPT1A)表達,增強脂肪酸β氧化而實現;利水功效則通過淡滲利濕的茯苓促進甘油三酯(TG)組裝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加脂肪酸的水溶性,提高其代謝活性而實現。季光教授以證候病機為突破口,基礎與臨床結合,進行病—證—方的系統化研究,為現代中醫藥發展模式做出了表率。
(3)經典名方現代研究:麻子仁丸出自漢代張仲景《傷寒論》,治療“胃強脾弱”之“脾約證”。自漢代以后,一直被用來治療以便秘為主的臨床病證,但尚缺少科學證據說明其療效及療效機理。香港浸會大學卞兆祥教授團隊歷經十余年時間,對麻子仁丸治療功能性便秘進行了文獻、臨床與機制相結合的系統性研究。該團隊將485篇治療便秘的中藥復方研究文獻進行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發現麻子仁丸是臨床治療便秘的基礎方,且療效優于西藥;在此基礎上開展了該方臨床療效評價,包括確定優化劑量、安慰劑對照、一線藥物對照以及證候學探索,進一步證明麻子仁丸是治療功能性便秘的有效藥物,并且優于現在臨床使用的一線治療藥物。該團隊對其療效機理也做了大量工作,如通過藥學實驗研究其有效活性成分,并建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點預測工具(MOST);通過聚焦網絡藥理學方法確立麻子仁丸復方中活性成分的作用靶點及其信號通路(包括乙酰膽堿、雌激素、前列腺素、大麻素和嘌呤信號通路等),以闡明麻子仁丸調整腸道功能的作用機制;通過藥物代謝組學的方法,首次發現麻子仁丸對油酸醯胺信號通路的調節作用是解釋麻子仁丸停藥后績效應的獨特作用機制,明顯區別于對照藥物番瀉苷的臨床效應。這一系統研究為麻子仁丸治療功能性便秘提供了臨床療效的循證醫學證據和有效物質基礎的說明,為將其推薦進入西醫學的臨床實踐指南提供了證據基礎,也為經典中醫古方的現代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證候研究進展
證候,簡言之是證的外候,即疾病發展過程中一定階段的反應,是對病位、病因、病性、病勢等的高度概括。中醫證候包括了癥狀和體征,它是疾病本質的反映。具體地說,證候以患者的癥、舌、脈、形、色、神等形式表現出來,是致病因素與機體抗病能力兩方面的綜合。通過對證候的研究,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中醫證候的標準化、客觀化成為影響中醫學發展與創新的重大學科問題,對規范中醫診療體系、提高中醫診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中醫消化病證候的研究主要以中醫辨證理論方法為基礎,利用西醫學中與消化系統相關的實驗室檢測手段、分子生物學及病理學方法得出的客觀指標,驗證并揭示其中醫證候的實質,并指導證候劃分、規范證候發展,使得消化病的中醫證候更加微觀化、客觀化、標準化。消化病中醫證候研究的不斷完善與發展,為臨床掌握病情變化提供了重要線索,為臨床決策提供了客觀依據,在規范中醫學科發展、推進中醫藥事業前進上做出了一定貢獻。
證候是認識與辨治疾病的基礎,反映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故證候研究的發展不能脫離疾病而獨立存在,現將當代醫家對常見中醫消化疾病的證候研究概況分述如下。
1.食管疾病相關證候研究進展
臨床上食管部位的疾病以胃食管反流病(GERD)為代表,GERD又可分為非糜爛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及Barrett食管(BE)。臨床研究顯示,肝胃郁熱證、膽火熾盛證GERD患者的病證病機復雜,涉及膽汁排泄及胃腸動力功能障礙、神經內分泌調節紊亂等多個方面。反流類型以酸堿混合反流為主,內鏡下胃內大量膽汁反流,幽門口閉合不全是膽熱犯胃證型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礎。同時,根據洛杉磯標準(LA分類法)采用電子胃鏡觀察RE肝胃郁熱證、膽熱犯胃證、中虛氣逆證、肝胃不和證、痰氣中阻證患者食管下段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情況。結果發現,A級以肝胃郁熱證為主,B級以膽熱犯胃證為主,C級以中虛氣逆證為主;而內鏡下膽汁反流與膽熱犯胃證密切相關,其次是肝胃郁熱證;Hp感染在RE虛實證型間有明顯差異,多與實證相關,且實證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胃竇部病理學炎癥。在探討食管24小時pH值與膽汁檢測和GERD證型之間關系時發現,中虛氣逆證型GERD患者食管黏膜保護屏障相對較弱,即使在反流不嚴重的情況下也能造成黏膜損傷;而肝胃郁熱證型GERD患者發病與酸反流、混合反流密切相關,可能是由于肝胃郁熱證的酸和膽汁的暴露程度較重,從而加重了對食管黏膜的損傷,一定程度上推測肝膽失于疏泄,胃氣上逆可能與食管下段括約肌松弛所導致的酸反流和混合反流有關。有學者在對不同證型GERD患者行內鏡與食管動力學檢查時發現,脾胃虛寒證型患者較正常對照者尚有LES松弛時間延長、收縮波最大持續時間縮短、蠕動傳導速度降低等表現;而肝胃不和證、肝郁化熱證患者食管下段括約肌壓力、胃食管屏障壓及蠕動傳導速度降低,并伴有食管下段括約肌松弛時間延長;但脾胃虛寒證炎癥分級顯著高于肝胃不和證、肝郁化熱證,可能與虛證病程相對較長,食管動力功能差而致頻繁反流,以至于對食管黏膜侵蝕時間更久有關。另有學者在采用食管壓力測定方法研究吞酸證的病理機制與食管動力的關系時發現,食管能力異常以低動力為主,高動力主要出現在肝胃不和證型,且能力不協調主要表現在脾虛證,故推測脾虛可能是動力不協調產生的原因之一。
2.胃腸疾病相關證候研究進展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有學者基于脾主肌肉與細胞線粒體的密切關系,率先提出中醫脾-線粒體相關學說,認為脾虛患者胃黏膜壁細胞的線粒體數目減少、超微結構受損、能力代謝障礙。而脾虛出現的乏力、消瘦等癥狀又與體內蛋白質的合成及攝取障礙密切相關。蛋白質糖基化在消化系統中意義非凡,消化道黏液中的糖蛋白對黏膜組織起到潤滑和保護作用,同時多數消化酶也是糖蛋白,故糖基化的修飾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有研究通過測定血清蛋白和氨基酸含量發現,脾虛患者血漿蛋白量、血清總蛋白量、白蛋白量、血清游離氨基酸總量、必需氨基酸量及支鏈氨基酸含量均顯著低于正常水平。有學者從細胞內質網應激角度來探討中醫脾虛的本質,結合內質網的生理病理功能與中醫脾虛證的現代研究,提出內質網與中醫脾的藏象功能聯系最大,內質網應激可能是中醫脾虛本質的客觀指標之一。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有團隊通過采用B超液體營養餐負荷試驗來評估脾虛氣滯證FD患者近端胃排空功能。結果顯示:此證型患者半排空時間延長,表明脾虛氣滯證FD的發病與近端胃排空功能異常有關,亦可能是其發病機制之一。腸道菌群穩態在維持腸道正常生理功能、調節機體免疫及拮抗病原微生物定植等方面意義重大,腸道菌群參與了腸易激綜合征(IBS)的黏膜免疫激活、炎癥及屏障損傷等生理病理機制。研究發現,脾虛泄瀉患者較非脾虛泄瀉患者存在更為嚴重的腸道菌群失調,且脾虛泄瀉患者糞便中雙歧桿菌數量明顯減少,胃動素含量下降,降結腸與直腸的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增高。作為內源性保護蛋白,熱休克蛋白70(HSP70)參與了維持胃黏膜的完整性,活化的核因子-κB(NF-κB)與胃黏膜炎癥密切相關。有學者以HSP70和NF-κB炎癥通路表達為切入點,并以脾氣虛證為對照,探討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發生的生物學機制,結果表明: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的發生與胃黏膜HSP70和NF-κB炎癥通路表達相關,HSP70和NF-κB及其下游炎癥因子在胃黏膜的過度表達可能部分體現了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邪正交爭”的亢奮狀態,且Hp陽性患者“邪正交爭”更為劇烈。隨后從整體外周血角度進一步探討HSP70和NF-κB與慢性胃炎不同證型的關系,結果顯示: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NF-κB在脾胃濕熱證熱重于濕、脾氣虛證表達升高,猶如“內邪”的致病作用;HSP70在脾氣虛證Hp陽性表達的升高與在脾胃濕熱證熱重于濕表達的降低,類似于“正氣抗邪”“邪盛正虛”的作用,故Hp可能并非引起脾胃濕熱證、脾氣虛證發生的唯一“外邪”因素。此外,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的發生還可能與Th1/Th2平衡改變有關,“濕”與“熱”邪可能是介導Th1型細胞因子免疫反應的病理因素。在研究Hp相關胃病不同證型相關蛋白水平表達時發現,表皮生長因子(EGF)、三葉因子1(TFF1)與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在Hp相關胃病脾氣虛證和脾胃濕熱證中呈現高表達,ICAM-1可能從某種程度反映了“濕邪致病”的病理機制,且Hp與濕熱病邪在致病上互為因果,一定程度加重“邪正交爭”狀態。而且,Hp相關胃病患者胃黏膜Hp感染率、炎癥程度及活動度與脾胃濕熱證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性,Hp也可能是引發或加重脾胃濕熱證的重要原因,其促使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活化正常T細胞表達分泌調節物(RANTES)表達,并參與脾胃濕熱證的形成與發展,進而引起更為嚴重的胃黏膜病理改變,或許這正是Hp相關胃病炎性病理改變以脾胃濕熱證更為嚴重的原因之一。有學者為豐富“脾主涎”理論內涵,在分析慢性胃炎脾氣虛證及脾虛濕熱證患者唾液時發現,兩證型除了唾液淀粉酶(sAA)或許比值下降外,其流率、pH值、總蛋白濃度及Ca2+、Cl-濃度等指標均發生了異常改變且變化趨勢一致,一定程度上從唾液分泌成分變化上客觀地反映了脾運化功能的強弱。在研究潰瘍性結腸炎(UC)脾胃虛實證候核糖體蛋白(RP)基因表達時發現,UC脾虛證下調基因較少,UC濕熱證下調基因較多,兩者也有部分差異表達基因,各自有相應的RP基因表達譜。另有學者運用電鏡酶組織細胞化學方法,在電鏡下觀察并探討脾氣虛證與胃熱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線粒體細胞色素氧化酶的相關性,結果發現:脾氣虛證患者線粒體數量減少且其結構有明顯的損傷,壁細胞線粒體面積Am、周長Bm減小,且脾氣虛組Am、Bm、Ae、Be、Rme均低于胃熱組,說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不同證型與線粒體細胞色素氧化酶存在關聯,同時也進一步印證了“中醫脾-線粒體”相關理論。脾虛也是結腸癌發生發展的重要中醫病理因素,有學者選擇脾虛證結腸癌患者與同期濕熱證結腸癌患者做對照,發現脾虛證結腸癌患者腸黏膜組織5-羥色胺受體1F(5-HTR1F)陽性表達率顯著高于同期濕熱證結腸癌患者,進一步提示5-HTR1F有望作為結腸癌脾虛證患者的生物標志物,對中醫脾虛證的臨床辨證客觀化、結腸癌患者辨證用藥及療效評價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脾虛濕盛是功能性腹瀉的主要病機,有團隊在觀察功能性腹瀉脾虛證模型大鼠結腸生長激素促釋放激素受體表達變化時發現,造模大鼠結腸組織生長激素促釋放激素受體蛋白表達較正常組降低,可能與功能性腹瀉脾虛證的發生存在關聯。而在觀察此模型大鼠離體結腸平滑肌細胞變化時發現,脾虛證模型大鼠原代結腸平滑肌細胞膽囊收縮素(CCK)、血管活性腸肽(VIP)、生長抑素(SS)mRNA表達量極顯著性降低,說明模型表達量的降低使結腸收縮亢進,同時又不足以抑制腸道運動增強而出現脾虛腹瀉。在成功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FD)脾虛證大鼠模型后,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相關蛋白,發現FD脾虛證模型大鼠存在胃體組織肌球蛋白輕鏈(MLC)蛋白、胃組織線粒體呼吸鏈復合物Ⅳ亞單位(COX VA)蛋白、胃平滑肌收縮Ca2+/鈣調(CaM)蛋白、葡萄糖轉運蛋白1(GLUT1)蛋白及其相應的mRNA表達降低,而模型大鼠胃竇GRP78/BiP蛋白表達升高,可能與內質網應激密切相關。有研究團隊從新的角度理解中醫“脾主涎”理論,通過揭示脾虛模型大鼠唾液淀粉酶分泌障礙的機制來提供實驗依據。經比較正常與脾虛大鼠在酸刺激下唾液淀粉酶分泌與cAMP依賴蛋白激酶(cAMP-PKA)信號通路變化時發現,兩者存在密切聯系,包括蛋白激酶A(PKA)活性減弱和磷酸化突觸體相關蛋白23(SNAP-23)表達降低。
3.肝膽疾病相關證候研究進展
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以下簡稱乙肝)是臨床肝膽部位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因其高發病率、不良預后、低下的生活質量、與肝癌發生密切相關,成為亟待攻克的三大疑難病之一。為研究乙肝不同證型與血清透明質酸(HA)、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的相關性,有團隊研究了肝膽濕熱證、肝郁脾虛證、肝脾血瘀證和肝腎陰虛證四種證型。結果顯示,肝膽濕熱證多集中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慢性肝炎中、重度患者,血清中呈中、重度升高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或總膽紅素提示肝細胞有較嚴重的炎癥、損傷甚至壞死,因而呈現血清中HA、TNF-α及IL-6的異常升高;而臨床表現為肝郁脾虛證的患者,多數僅出現肝功能輕度受損,肝細胞炎癥損傷程度較輕微,血清中HA、TNF-α與IL-6水平也較穩定;肝硬化階段則以瘀血阻絡證及肝腎陰虛證多見,此階段肝臟的膠原纖維增生較為活躍,血清中HA水平升高明顯,與急性肝炎相比,肝硬化患者肝細胞的炎癥損傷程度較為穩定,TNF-α與IL-6表達水平也較低。血清中這三種指標水平的變化反映了肝細胞炎癥損傷的嚴重程度,其在乙肝不同證型中表達的特異性,有利于為肝膽濕熱證的中醫辨證提供客觀依據。在初步研究乙肝不同證型與病毒復制關系的時候發現,從病毒標志物表型和病毒復制程度來看,肝郁脾虛證患者乙肝病毒處于低復制階段,以HBsAg(+)和HBeAb(+)為主;而肝膽濕熱證患者乙肝病毒則處于高度活躍階段,以HBsAg(+)、HBeAg(+)、HBcAb(+)、HBV-DNA(+),或HBsAg(+)、HBeAb(+)、HBcAb(+)、HBV-DNA(+)這兩種表型為主。此時機體免疫功能與病毒復制維持在一種相對穩定狀態,一旦病毒復制被激活或機體免疫功能亢進,均可能加劇機體的免疫反應狀態,導致感染病毒被大量清除,肝細胞大片壞死,成為重癥肝炎發生的病理學基礎,同時也提示肝膽濕熱證與病毒高復制狀態具有顯著相關性。此外,該研究團隊還探討了慢性乙肝(CHB)脾虛肝郁、脾虛濕熱、脾腎兩虛與外周血樹突狀細胞(DC)表型與功能的關系。結果顯示,脾虛肝郁證患者DC表面標記物CD80、CD1a及HLA-DR表達陽性率顯著高于脾腎兩虛證,脾虛濕熱證患者CD1a表達陽性率顯著高于脾腎兩虛證;且所有證型患者DC培養上清液中IL-10濃度顯著高于正常對照者,但脾腎兩虛證患者DC培養上清液中IL-10表達含量要高于脾虛肝郁證,故不同脾虛兼證CHB患者DC表型及功能間的差異一定程度上提示中醫證候與機體免疫功能之間存在一定關聯。進一步研究發現,在CHB發病過程中,脾虛為主的不同證型患者DC表型及功能低下并存在差異,中醫辨證論治可提高CHB的綜合療效,改善DC表型和功能。
三、方劑研究進展
方劑現代研究,包括組方藥物之間協同互濟,融拮抗、補充、整合、調節等多種藥理、毒理、免疫、病理、生化及藥化方面的研究;中成藥、復方劑型的研究;組方藥物配伍規律及其藥物分離分析與活性評價的研究;方劑療效客觀化研究;方劑藥效物質質量控制標準與方法學研究。在秉承中醫傳統文化與借鑒現代生理、病理及藥理的研究成果的同時,充分認識現代疾病的病因病機,對方劑學學科的發展方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豐富了方劑學的內容。為達到對方劑研究更深層次的思考,在此謹引幾個常用方劑在消化領域的相關現代臨床與實驗研究。
1.四君子湯
(1)概述:原方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為補益劑,具有益氣健脾功效。凡“榮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大宜服之”。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屬脾胃氣虛者。
(2)現代臨床研究:四君子湯廣泛應用于臨床,在分析四君子湯加減對功能性消化不良之餐后不適綜合征(PDS)患者胃中液體食物分布的影響時,發現無論與對照組還是治療前比較,治療組近端與遠端胃排空率在餐后30~120分鐘均明顯提高,可能是四君子湯通過調節PDS患者液體食物在胃中分布來促進胃排空發揮健脾促胃的動力作用。通過評價加味四君子湯在改善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脾虛證患者生活功能及延緩ALS疾病進展中的價值,結果發現在中醫脾虛癥狀方面,加味四君子方組能有效延遲相關癥狀加重,對粗大動作、精細動作功能具有良好的療效。有研究團隊在對其2013~2016年期間門診治療肝硬化的處方進行分析,發現在治療肝硬化時多采用疏肝調肝、養肝柔肝之品來恢復“肝主疏泄、肝藏血”之生理特性,同時輔以四君子湯加黃芪、五指毛桃以健脾益氣,防治臟腑之傳變。
(3)現代實驗研究:四君子湯治療脾虛證的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提高脾虛證大鼠血清生長激素釋放肽(Ghrelin)含量及減少胃竇肥大細胞(MC)數量及其脫顆粒數量來實現;抑或是四君子湯通過干預脾虛證胃腸動力障礙(GID)大鼠胃排空速率、平滑肌鈣調素(CaM)-肌球蛋白鏈激酶(MLCK)蛋白與MLCK mRNA表達量及其活性來達到治療目的,可能與脾虛證GID大鼠CaM-MLCK信號通路發生改變有關,而四君子湯可能通過調節該信號通路來舒緩胃平滑肌高張力而間接促進胃腸動力;在探討四君子湯治療脾虛證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時發現,四君子湯可能通過調節脾虛證FD大鼠CNP-NPRB-cGMP信號通路來促進胃腸動力。從防治胃黏膜損傷方面分析,有研究顯示,四君子湯水提物可提高胃黏膜損傷大鼠胃黏膜多胺(精脒)含量,能提高造模大鼠胃黏膜緊密連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3)及黏附連接蛋白(E-cadherin、α-catenin)表達;四君子湯多糖可促進小腸上皮IEC-6細胞(大鼠小腸隱窩上皮細胞)遷移,提高IEC-6細胞kv1.1mRNA、TRPC1mRNA及其蛋白表達水平與細胞膜電位超極化水平,其作用機制與影響多胺調控信號通路鉀、鈣通道蛋白表達和細胞膜電位有關。也有研究表明,四君子湯可明顯增加脾虛證大鼠胃黏膜CD4+T細胞數量,降低CD8+T細胞數量,從而調節胃黏膜的免疫功能,以此防治慢性胃病的發生和發展。
2.麻子仁丸
(1)概述:原方組成:麻子仁、枳實、厚樸、大黃、杏仁、芍藥。為瀉下劑,具有潤腸泄熱、行氣通便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虛人及老人腸燥便秘、習慣性便秘、產后便秘、痔瘡術后便秘等胃腸燥熱者。
(2)現代臨床研究:有研究團隊歷經數十年時間,對該方治療實證功能性便秘展開相關系統性研究,并先后進行了多項臨床研究,從確定優化劑量,到安慰劑對照、一線藥物對照、證候學探索,不斷深入解讀麻子仁丸治療實證功能性便秘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形成了全面、系統的臨床證據;在確定麻子仁丸最優劑量(每次7.5g)后,通過多中心合作,并基于量效關系采用隨機、雙盲、對照實驗來評估其治療功能性便秘的療效與安全性。隨訪期間,還證實麻子仁丸有療效延續作用。
(3)現代實驗研究:在上述臨床療效研究基礎上,該研究團隊在藥理機制方面對麻子仁丸療效進行了探究,通過藥物代謝組學方法首次發現麻子仁丸能調控油酸醯胺信號通路,進而在停藥后有后續效應的獨特作用機制。另一研究團隊采用墨汁推進法,觀察便秘型小鼠通便功能,并檢測胃蛋白酶活性和淋巴細胞增殖表達情況。結果提示,麻子仁丸能有效改善便秘造模小鼠的通便功能,提高其胃蛋白酶活性及淋巴細胞增殖能力,尤其以T淋巴細胞亞群CD4+、CD8+百分數為主。
3.參苓白術散
(1)概述:原方組成:白扁豆、白術、茯苓、甘草、桔梗、蓮子、人參、砂仁、山藥、薏苡仁。為健脾滲濕止瀉的經典方劑,具有益氣健脾、滲濕止瀉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2)現代臨床研究:參苓白術散聯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顯著高于嗎丁啉,且能改善患者噯氣、惡心、腹脹與腹痛等癥狀,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患者胃動素,進而改善胃排空功能有關;在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時,參苓白術散合四神丸加減能明顯緩解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加味參苓白術散聯合電針不僅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對患者的心理狀態起到良好的干預作用,遠期療效甚佳。也有研究表明,參苓白術散合四神丸加減治療脾腎陽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優于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治療,使主要癥狀(腹脹、腹痛、腹瀉頻率)得到顯著改善。
(3)現代實驗研究:現代研究表明,參苓白術散可減輕潰瘍性結腸炎(UC)小鼠腸黏膜炎癥,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肌球蛋白輕鏈激酶/肌球蛋白輕鏈(MLCK/MLC)通路的激活來調控腸道Occludin蛋白表達,從而維持胃黏膜的正常通透性,達到修復腸黏膜損傷的效果;在用大黃灌胃建立脾虛小鼠模型后,發現腸道厭氧菌減少,大腸埃希菌等需氧菌增多,參苓白術散干預后小鼠腸桿菌、腸球菌、類桿菌、乳酸桿菌等有益菌厭氧菌數量逐漸接近或恢復正常,且雙歧桿菌菌量明顯超出造模前水平,大腸埃希菌數量比造模前明顯減少,同時腸黏膜組織損傷得到修復,參苓白術散通過扶持異常低下的厭氧菌并同時抑制需氧菌來發揮其對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在抗生素頭孢曲松致腸道菌群失調的小鼠模型中,通過參苓白術散干預后所檢測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內毒素、血管活性腸肽和P物質等指標,發現其不僅可以抑制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的過度增殖,還能明顯促進腸道益生菌的增殖,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腸道菌群與腸道內毒素、炎癥因子及胃腸激素水平之間存在關聯。
4.補中益氣湯
(1)概述:原方組成:黃芪、白術、陳皮、升麻、柴胡、人參、甘草、當歸。為補益劑,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內臟下垂、慢性胃腸炎、慢性菌痢、脫肛、重癥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妊娠及產后癃閉、胎動不安、月經過多;眼科之眼瞼下垂、麻痹性斜視等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
(2)現代臨床研究:補中益氣湯可提高慢性淺表性胃炎脾氣虛證患者機體糖代謝水平,促進機體氨基酸分解代謝,對脂質及核酸代謝有一定調節作用,并可能參與了腸道菌群代謝以改善患者泄瀉。此外,患者體倦乏力、神疲懶言癥狀得到改善,可能與提高機體能量代謝有關。在聯合穴位敷貼治療脾胃氣虛功能性消化不良時,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消化不良指數及血清胃泌素、胃動素水平,提高生活質量;在聯合腸內營養對入住ICU危重癥患者胃腸功能障礙治療時發現,腸鳴音次數、胃腸功能障礙評分、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改善均較常規對癥及腸內營養支持治療顯著,且血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等血清水平均低于常規支持治療,提示補中益氣湯可抑制危重癥患者機體炎癥反應,糾正胃腸功能障礙,提高生存率,明顯改善預后。
(3)現代實驗研究:通過觀察補中益氣湯作用于不同組別SPF級大鼠回腸組織中線粒體呼吸鏈酶復合物Ⅰ、Ⅳ與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時發現,脾氣虛證大鼠線粒體呼吸鏈酶復合物Ⅰ、Ⅳ與GSH-Px活性明顯降低,MDA含量明顯增高,補中益氣湯干預后,各項指標都有恢復正常的趨勢,潛在提示脾氣虛證的內在機制可能與能量代謝障礙及自由基損傷有關,而補中益氣湯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能量代謝并修補自由基損傷;在觀察脾虛胃腸動力障礙SD大鼠模型時發現,造模大鼠的胃排空亢進和小腸推進率下降,血漿生長激素釋放多肽(Ghrelin)下降,一氧化氮(NO)與血管活性腸肽(VIP)含量明顯升高,補中益氣湯干預治療具有良好促胃腸動力作用,可能與改善脾虛大鼠的Ghrelin、NO及VIP含量有關;在探討補中益氣湯對脾虛泄瀉大鼠模型改善及修復大鼠小腸黏膜損傷機制時發現,其治病機理可能是通過提高鈉依賴性葡萄糖轉運體(SGLT1)蛋白表達,從而促進絲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埃茲蛋白(p38MAPK/Ezrin)通路中蛋白的磷酸化,通過上調SGLT1、葡萄糖轉運體2(GLUT2)、鈉氫交換體3(NHE3)mRNA的表達來促進葡萄糖及水、鈉吸收。
5.苓桂術甘湯
(1)概述:原方組成:茯苓、桂枝、白術、甘草。為祛濕劑,具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濕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心源性水腫、慢性腎小球腎炎水腫、梅尼埃病、神經官能癥等屬水飲停于中焦者。
(2)現代臨床研究:近年來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發病與胃腸道功能紊亂密切相關,而用苓桂術甘湯加減治療中醫辨病屬痰飲病之中陽不足型NAFLD時,療效顯著。從中醫角度闡釋,由于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且能升清;小腸可泌別清濁主受盛化物,其中“泌別”功能與“腸道黏膜屏障”、“痰濁”與“菌群失調及內毒素”之間的聯系,與西醫學NAFLD發病“肝腸軸”理論不謀而合,故臨床上用苓桂術甘湯治之是取《傷寒論》“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意。該方不僅能改善NAFLD患者癥狀,維持血清NO水平,提高肝CT值,而且還具有保肝、降酶、降血脂、提高肝/脾CT比值的作用。
(3)現代實驗研究:有研究團隊在治療脾陽虛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時,從中醫“脾陽不足,脾不散精”的病機角度出發,基于異病同治的中醫基礎理論,并根據方—證—效相應關系展開實驗研究。結果發現,NAFLD造模大鼠血清中升高的甲狀腺激素通過其受體β1、卡尼丁棕櫚酰基轉移酶表達,使脂肪酸β氧化增強,同時以調控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1c、長鏈脂酰輔酶A合成酶、載脂蛋白B100的表達來活化脂肪酸的代謝及轉運,從而起到對高脂飲食導致的NAFLD造模大鼠的治療目的。該研究團隊不僅用經方苓桂術甘湯肯定了溫陽利水法治療NAFLD的療效,而且還首次闡釋了苓桂術甘湯在調控脂質代謝方面的新用途與機制,揭示了“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中醫經典理論的部分科學內涵,并基于網絡藥理學研究,進一步證實了苓桂術甘湯的臨床療效。
6.龍膽瀉肝湯
(1)概述:原方組成:龍膽草、梔子、黃芩、木通、澤瀉、車前子、柴胡、甘草、當歸、生地黃。為清熱劑,具有清臟腑熱、清瀉肝膽實火、清利肝經濕熱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頭痛目赤,脅痛,口苦,陰腫,陰癢,小便淋濁,或婦女帶下黃臭,舌紅苔黃,脈弦細有力等肝經火熱實證、濕熱下注證。
(2)現代臨床研究:龍膽瀉肝湯聯合潰瘍散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研究發現,其可有效降低肝細胞分泌的急性時相反應物質—C反應蛋白(CRP)水平;在治療原發性肝癌肝動脈超選擇化療栓塞(TACE)術后栓塞綜合征時,龍膽瀉肝湯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究其原因可能是龍膽草等藥物對傷寒桿菌、變性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具有較強的抑制功效,在配合西醫治療的基礎上,緩解患者痛楚,提升其肝功能及患者生存質量;對于治療肝膽濕熱型脂肪肝患者時,采用龍膽瀉肝湯聯合水飛薊賓膠囊進行干預,結果顯示聯合用藥組患者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甘油三酯(TG)、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單純水飛薊賓膠囊組,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及血小板計數較高,潛在提示龍膽瀉肝湯聯合水飛薊賓膠囊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在急性膽囊炎發作時,通過腹腔鏡膽囊手術配合龍膽瀉肝湯進行干預治療,療效確切,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在聯合復方阿嗪米特腸溶片治療慢性膽囊炎時,療效顯著,無明顯不良反應。
(3)現代實驗研究:有學者通過龍膽瀉肝湯注射液來研究動物的消化系統,結果發現可減慢小鼠腸推進速度,對豚鼠離體腸肌有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龍膽瀉肝湯可阻滯腸道正常運動。另用放射免疫法測定大鼠膠質瘤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結果顯示龍膽瀉肝湯中柴胡的柴胡皂苷元對PGE2呈濃度抑制作用,從而減少炎癥發生;而黃芩提取物磺丁基醚(SBE)可減少一氧化氮(NO)釋放量,其含藥血清潛在提示具有一定免疫抑制作用和抗炎活性。保肝方面,有學者通過龍膽瀉肝湯干預四氯化碳(CCl4)所致的急性肝損傷大、小鼠,發現該方能明顯抑制此模型大鼠血清中ALT與AST含量的升高,改善CCl4所致的肝血流量及肝清除率情況,對大、小鼠的急性肝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利膽方面,阻塞性黃疸大鼠在給予復方龍膽瀉肝丸進行治療時發現,該方可改善肝臟血流動力學,對抗阻塞性黃疸所致的肝清除率及血流量下降情況。也有學者在膽汁淤積型大鼠灌胃給藥后檢測相關指標時發現,含白木通的龍膽瀉肝丸能顯著增加萘異硫氰酸酯(ANIT)所致的膽汁淤積分泌量,并降低血清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水平及肝損傷和膽管損傷程度。
7.柴胡疏肝散
(1)概述:原方組成:陳皮、柴胡、川芎、香附、枳殼、芍藥、甘草。為理氣劑,具有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間神經痛等屬肝郁氣滯者。
(2)現代臨床研究:在辨證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臨床研究中,肝胃不和證在給予柴胡疏肝散加減或聯合針刺治療后,其上腹痛、上腹燒灼感、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癥狀評分顯著下降。停藥1個月后隨訪結果顯示,諸癥狀仍維持較低水平。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中的柴胡、枳殼可明顯增強機體胃排空與小腸推動功能,白芍中的白芍苷成分可調節胃腸道平滑肌與有止痛效果。有研究顯示,柴胡疏肝散可有效緩解FD患者臨床相關癥狀,改善精神抑郁狀態,有效調節胃動素(MOT)及生長抑素(SS)等胃腸激素水平,增強胃動力。其機理可能是柴胡疏肝散通過刺激胃腸道Cajal間質細胞(ICCs),使鈣離子內流,升高MOT及降低SS等激素水平來促進胃腸平滑肌細胞的蠕動。
(3)現代實驗研究:在探討柴胡疏肝散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相關作用機制研究時發現,造模大鼠胃竇組織內質網應激因子肌醇需求酶1(IRE1)、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因子2(TRAF2)蛋白呈下調趨勢,柴胡疏肝散可能通過抑制內質網應激分子IRE1與TRAF2來促進造模大鼠的胃動力;促胃動力機制或是通過上調胃竇干細胞因子(SCF)的表達,促進ICCs的增殖分化,從而改善ICCs超微結構;亦可能是柴胡疏肝散通過抑制造模大鼠胃竇肌間Cajal間質細胞(ICC-MY)過度自噬來促進胃動力;或是通過調控內質網應激信號通路蛋白激酶R樣內質網激酶(PERK)/真核翻譯起始因子2α(Eif2α)以促進造模大鼠胃排空;在探討柴胡疏肝散對夾尾應激大鼠腦和胃組織胃泌素受體(GASR)mRNA及膽囊收縮素受體A(CCK-AR)mRNA的表達時發現,柴胡疏肝散能改善慢性應激抑郁和消化不良癥狀,其機制可能與該方能減低腦和胃組織中GASR與CCK-AR mRNA表達有關。
8.茵陳蒿湯
(1)概述:原方組成:茵陳蒿、梔子、大黃。為祛濕劑,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鉤端螺旋體病等所引起的黃疸,證屬濕熱內蘊者。
(2)現代臨床研究:茵陳蒿湯在臨床上保肝護肝,增加膽汁排泄,保護胰腺,調節免疫等多方面藥理作用得到了認可,是治療肝膽系統疾病的要藥。臨床研究顯示,茵陳蒿湯可大幅度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FLD)患者病癥,可能與茵陳能降低膽固醇含量來減少脂肪堆積,大黃抑制或殺死大腸及痢疾桿菌并刺激人體大腸壁壘引發腸管收縮來疏通胃腸沉積,梔子可降低血清膽紅素、降低膽固醇等作用機制有關;也可通過改善NAFLD患者體內谷氨酰轉移酶(GGT)、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空腹血糖(GLU)、總膽紅素(TBIL)及人體Toll樣受體4(TLR-4)等指標來緩解乏力、肝區不適、頭暈、胸悶及口苦等癥狀;在改善新生兒黃疸方面療效顯著,可能是通過促進腸蠕動進而加快胎糞排泄,減少膽紅素肝腸循環,進而促進膽紅素排泄,以此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茵陳蒿湯加味亦可顯著改善慢性肝衰竭陽黃證患者臨床癥狀及肝功能[TBIL、ALT、AST、血清白蛋白(Alb)]、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原活動度(PTA)]、血清內毒素(LPS)水平及終末期肝病模型(MELD)評分,提高生存率;茵陳蒿湯也能顯著改善膿毒血癥相關肝損傷患者肝功能,提高腸內營養耐受性,降低腹內壓,防止腸道菌群移位,并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3)現代實驗研究:茵陳蒿湯可以使肝臟細胞膜保持良好完整性及通透性,及時修復損傷的肝細胞,并通過抑制肝細胞凋亡、星狀細胞活化及膠原合成等抑制肝纖維化;亦可增加膽汁排泄與分泌,利于膽紅素及膽汁排泄。有研究顯示,茵陳蒿湯中6,7二甲氧基香豆素、梔子苷與大黃酸之間的協同作用通過介導肝細胞來消除自由基,從而抑制脂質過氧化以保肝;也可能是通過保護線粒體等細胞器免于損傷,促進肝細胞再生及肝細胞RNA合成而起保肝護肝作用。在研究茵陳蒿湯對肝內膽汁淤積濕熱證大鼠肝組織中鈉-牛磺膽酸鹽共轉運多肽(NTCP)表達影響時,采用免疫組化和熒光定量RT-PCR技術進行,結果發現茵陳蒿湯通過上調NTCP表達,從而促進膽鹽轉運系統功能恢復及膽紅素的排泄,以此減輕膽紅素對動物的損害而利膽;在預防α-萘異硫氰酸酯(ANIT)誘導大鼠急性肝內膽汁淤積時發現,茵陳蒿湯可明顯改善ANIT灌胃誘導的急性肝內膽汁淤積大鼠肝功能指標[ALT、AST、TBIL、直接膽紅素(DBIL)]、堿性磷酸酶(ALP)、GGT、總膽汁酸(TBA)水平;茵陳蒿湯的利膽作用也與膽囊的晝夜生物節律存在關聯,可能是茵陳蒿湯各成分之間協同作用致依賴膽酸部分的膽汁分泌量增加。
9.旋覆代赭湯
(1)概述:原方組成:旋覆花、半夏、甘草、人參、代赭石、生姜、大棗。為理氣劑,具有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胃神經官能癥、胃擴張、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幽門不完全性梗阻、神經性呃逆、膈肌痙攣等屬胃虛痰阻者。
(2)現代臨床研究:旋覆代赭湯加減能有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RE)并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與胃鏡下病理改變,且長期療效穩定,歸因于諸藥的協同作用促進胃與食管正常協調運動,加強食管與胃的清除功能,從而穩定食管下段括約肌松弛頻率,以便于改善黏膜血運、胃酸分泌及食管內環境;進一步研究聯合泮托拉唑治療脾虛濕阻證重度RE時發現,旋覆代赭湯聯合泮托拉唑療效優于單純泮托拉唑治療,胃鏡下黏膜情況得到明顯改善,且復發率明顯降低。
(3)現代實驗研究:為探討旋覆代赭湯治療RE作用機理,有團隊實驗研究表明,旋覆代赭湯能調控RE造模大鼠食管廓清功能;在治療酸性RE造模大鼠過程中,該方可顯著提高血漿胃動素及血清胃泌素水平,增強兩者在胃竇黏膜中表達,從而增加食管下括約肌(LES)壓力并減少食管下括約肌一過性松弛(TLESR)的發作時間與頻率,有效防止酸反流;旋覆代赭湯亦可通過影響食管組織與血漿舒縮神經遞質合成酶活力來提高RE模型大鼠食管組織膽堿乙酰轉移酶(ChAT)活力及降低NO合成酶(NOS)活力,從而對食管組織舒縮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在研究LES平滑肌細胞線粒體能量代謝與LES收縮功能關系時發現,線粒體呼吸鏈功能下降會直接引起ATP合成量下降,因細胞供能不足而出現一系列臟器虛弱表現,在用旋覆代赭湯灌胃給藥后,RE造模大鼠血漿Na+-K+-ATP酶與Ca2+-Mg2+-ATP酶活性得到提高,且能改善大鼠食管胃黏膜組織形態學病變,保持食管黏膜細胞完整性,減輕黏膜損傷。
10.清濁安中湯
(1)概述:原方組成:白蔻仁、川厚樸、法半夏、滑石、生薏苡仁、郁金、珍珠母、炙甘草。為勞紹賢方,具有清利濕熱、理氣安中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等疾病見有濕熱內盛者。
(2)現代臨床研究:勞紹賢教授團隊在治療脾胃濕熱證腸易激綜合征(IBS)時指出,脾胃濕熱證的病因在于“內外相合,天人相應”。外因,即嶺南屬炎熱潮濕地帶,人體長期處于此種環境中呈現出獨有的發病特點;加之內因,即現代人生活富足,工作壓力大并少節制,嗜食肥甘厚膩、辛辣刺激之品,過飽或過饑,故內外相合致病。勞紹賢教授根據現代中醫學“證為本、病為樞、癥為標”的臨證思維,強調濕熱分解重在治濕,故以清濁安中湯治之。在治療糜爛性胃炎時,該方有健脾和胃、理氣止痛之效,隨癥加減可寒熱并調,兼顧虛實,有效防治其病變的發展。在針對肝胃郁熱型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過程中,清濁安中湯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提高中醫證候積分,降低復發率,提高幽門螺桿菌(Hp)的清除率。也有研究表明,脾胃濕熱證患者在服用清濁安中湯后,其血中胃泌素、胃動素水平恢復正常,脾胃濕熱證癥狀也得到明顯緩解。究其機理,脾胃濕熱證的發生可能與胃泌素水平升高有關,胃動素亦可能與脾胃濕熱證的某種病理特性存在共性。
(3)現代實驗研究:為了揭示清濁安中湯作用于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的機制,勞紹賢教授團隊經動物實驗研究發現,采用“病證結合”方法,以2%水楊酸鈉+高脂高糖+人工氣候箱復制脾胃濕熱證SD大鼠模型,經給藥后,造模大鼠出現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得到改善,胃黏膜細胞凋亡得到控制,B淋巴細胞瘤-2(Bcl-2)蛋白表達呈下降趨勢,可能是清濁安中湯影響細胞凋亡和Bcl-2蛋白表達;在進一步探討脾胃濕熱證的作用機制時發現,采用清濁安中湯灌胃給藥后,造模大鼠無論從證候或胃黏膜炎癥、環氧合酶-2(COX-2)蛋白表達等方面均得到較好的改善及預期的效果。同時“以藥測證”也相應證實了脾胃濕熱證大鼠模型具備臨床脾胃濕熱證的屬性。
11.清化飲
(1)概述:原方組成:茵陳、佩蘭、白扁豆、豆蔻、黃連、厚樸、赤芍、薏苡仁。此為楊春波方,具有清熱化濕、理氣活血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
(2)現代臨床研究:楊春波教授研究團隊在利用雙向凝膠電泳技術分離給予清化飲治療的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患者的胃黏膜總蛋白時發現,治療后21個表達上調的蛋白質中有18個表達降低,10個表達下調的蛋白質中有9個表達增強。清化飲能改善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患者胃鏡下和病理表現,可能與其調控胃黏膜蛋白表達有關。此團隊還基于宏觀與微觀辨證及病、證、癥相結合的治療理念,以清化飲加味治療慢性非萎縮性胃炎(CNAG)伴糜爛。結果顯示,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胃鏡征象及病理情況。在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時療效也值得肯定,其作用機制可能對胃黏膜組織中NF-κB、COX-2等炎性因子表達有抑制作用;在改變胃黏膜癌變傾向方面,對細胞凋亡的調控也有一定作用。同時,該團隊在用清化飲聯合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濕熱中阻證時發現,其療效要優于單用拉米夫定治療,尤其在治療早期,能改善患者癥狀、ALT復發率、HBV-DNA轉陰率及HBeAg轉陰率。
(3)現代實驗研究:基于上述臨床研究,該團隊還對脾胃濕熱證SD雄性造模大鼠進行相關實驗研究。結果提示,用清化飲干預脾胃濕熱證大鼠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均呈亢進狀態,同時伴有免疫調節功能減弱,T淋巴細胞IL-4表達降低及血清TNF-α水平升高,進一步揭示清化飲可能具有調控細胞免疫應答及增強免疫調節的功能,亦能調控體液免疫。在探究Wistar雄性大鼠CAG胃黏膜病理與血清白細胞介素-10(IL-10)、一氧化氮(NO)、胃泌素(GAS)與血漿胃動素(MTL)變化時發現,中藥復方清化飲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胃黏膜病理情況,升高血清IL-10、GAS濃度,降低血清NO、血漿MTL含量。由此證明,清化飲可調控血清與血漿相關指標表達的失衡,有效逆轉CAG造模大鼠胃黏膜病理改變。
12.通降顆粒
(1)概述:原方組成:紫蘇梗、香附、枳殼、烏賊骨、黃連、吳茱萸等。此為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院內制劑,具有疏肝和胃、抑酸止痛功效,為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的經驗方。
(2)現代臨床研究:唐旭東教授研究團隊在針對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及胃癌癌前病變的中醫藥臨床研究中,注重脾胃“通降理論”,以此改善胃內環境。該團隊在探究胃食管反流病(非糜爛性反流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中發現,通降顆粒可顯著改善患者燒心、反流等主癥,對于噯氣、胃脹、胃痛等兼癥也有明顯改善作用,符合“通降理論”對胃腸疾病的認知特點;在通降顆粒干預非糜爛性反流病肝胃不和證的療效觀察中,服用此制劑后,患者反酸、煩躁、抑郁、體痛等臨床表現得到明顯緩解,不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在治療過程中也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
(3)現代實驗研究:同一研究團隊在采用賁門成形+幽門結扎+胃空腸Rouxen-Y吻合術、賁門鋼圈置入固定術建立SD大鼠實驗性食管炎模型后,通過灌胃給予通降顆粒。結果顯示,可提高反流性食管炎造模大鼠血漿胃動素水平,并能顯著減少甲基橙胃殘留量,同時也能促進造模SD大鼠胃排空。不僅如此,通降顆粒亦可降低實驗性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的胃酸水平,緩解胃酸對食管黏膜組織造成的損傷。
13.降脂顆粒
(1)概述:原方組成:絞股藍、虎杖、茵陳、丹參、荷葉。此方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院內制劑,為治療脂肪性肝病的經驗方,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活血祛瘀功效。
(2)現代臨床研究:該院季光教授研究團隊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進行分組并在行為干預的基礎上,治療組加服降脂顆粒。結果顯示,此顆粒劑聯合行為干預可明顯緩解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臨床相關癥狀,改善肝功能與血脂水平,并有效防止患者肝臟脂肪浸潤(散射子定量超聲評價)。與此同時,該團隊Ⅱ期臨床試驗采用多中心、隨機、安慰劑對照、優效性試驗設計來證實降脂顆粒的有效性。結果顯示,其主要療效指標肝/脾CT值平均值降脂顆粒組較基線升高,且顯著優于安慰劑組。為進一步提升臨床療效,此團隊還對降脂顆粒組分配伍進行了相關研究,旨在優化組分配伍來探索更有科技含量的中藥新藥。
(3)現代實驗研究:動物研究方面,該研究團隊證實,降脂顆粒可使NAFLD造模大鼠下丘腦與肝組織瘦素受體mRNA表達增強,提高相應部位蛋白質酪氨酸激酶2/信號傳導子與激活子3的磷酸化水平,使得SD模型大鼠血清高瘦素水平下降,從而調控瘦素抵抗,以此增強瘦素敏感性。另外發現,降脂顆粒主要藥效成分小檗堿對NAFLD造模豬的胰島素水平起上調作用,高胰島素水平改善胰島素抵抗,從而達到治療NAFLD的目的。此外,降脂顆粒還對蛋氨酸-膽堿缺乏(MCD)造模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纖維化具有預防作用,并能有效改善MCD飲食誘導小鼠NASH病理損傷,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控NASH中肝纖維化相關因子表達,調控脂肪性細胞因子抵抗素及其相關分子,抑制星狀細胞活化、膠原增生,促進細胞外基質降解有關。
14.膽寧片
(1)概述:原方組成:大黃、虎杖、青皮、白茅根、陳皮、郁金、山楂。此方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院內制劑,具有疏肝利膽、清熱通下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肝郁氣滯,濕熱未清所致的右上腹隱隱作痛、食入作脹、胃納不香、噯氣、便秘;以及慢性膽囊炎見上述證候者。
(2)現代臨床研究:膽寧片為臨床用于治療慢性膽囊炎、膽結石的中藥新藥,由于此類患者常合并NAFLD,故為膽寧片的二次開發(治療NAFLD)提供了新的前景。該院研制降脂顆粒同一團隊采用多中心、隨機、陽性藥平行對照、盲法來評估膽寧片治療NAFLD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此制劑能有效改善患者體質質量指數、肝區不適、乏力、食欲減退、肝功能、血脂及影像學異常表現,其組織學證據也支撐膽寧片的療效,并應用于NAFLD濕熱型的臨床研究。
(3)現代實驗研究:有實驗結果表明,膽寧片對高脂飲食性脂肪肝SD雄性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可能與膽寧片能誘導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α(PPARα)和膽固醇7α單加氧酶(CYP7A1)表達,進而提高肝臟攝取、氧化脂肪酸和膽固醇能力有關。在研究膽管結扎所致膽汁淤積造模小鼠肝臟轉運體及代謝酶基因表達影響時發現,膽寧片可有效改善造模小鼠膽汁淤積及肝功能情況,并能減輕病理損害,可能是通過膽寧片上調多藥耐藥蛋白2(MDR2)、多藥耐藥相關蛋白3(MRP3)、鈉離子-牛磺膽酸協同轉運蛋白(NTCP)、谷胱甘肽-S-轉移酶A1(UGT1A1)和葡萄糖醛酸轉移酶1A1(UGT1A1)mRNA表達量,進而減少膽汁酸在肝臟中的蓄積有關。膽寧片在防治高膽固醇膳食所致的新西蘭兔脂肪肝模型中也具有一定治療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是膽寧片在脂肪肝大兔肝內脂質代謝方面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另有研究表明,膽寧片可以劑量依賴性地通過抑制肝組織氧化應激來改善抗體誘導的大鼠膽汁淤積情況。
四、中藥研究進展
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近年來中藥相關領域的研究包括中藥藥性理論、中藥資源、中藥炮制、中藥化學與藥理、中藥制劑及新藥等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大量前沿的實驗技術與研究手段引進下,中藥研究有望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現闡釋幾種消化病常用的中藥現代研究,以略窺中藥研究現狀與發展前景。
1.黨參
(1)概述:黨參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黨參、素花黨參或川黨參的干燥根。秋季采挖,切厚片,生用。首載于《增訂本草備要》,性平,味甘,歸脾、肺經。具有健脾益肺,補血,生津之功。臨床常用于治療脾肺氣虛證、氣血兩虛證及氣津兩傷證。
(2)現代研究:在探討黨參及其有效成分抗胃黏膜損傷作用及機制的一系列研究中發現,黨參部位Ⅶ-Ⅱ能明顯抑制胃液和胃酸分泌,并且黨參的抗潰瘍及抗胃酸分泌作用可能不僅與其所含多糖類成分有關,而且其部位Ⅶ-Ⅱ也可能是有效活性部位之一。有些中藥對胃黏膜具有保護作用,且起效非常迅速,幾乎在給藥后立即產生,即中藥的快速保護作用,如黨參、丹參、大黃具有胃黏膜快速保護作用,而以黨參作用最強,其余依次為丹參、大黃。黨參也可抑制束縛水浸應激型潰瘍模型大鼠紊亂的胃電節律及調整胃運動變化;其水煎醇沉劑對三種潰瘍模型(應激型、幽門結扎型、慢性乙酸型)大鼠胃黏膜具有預防、保護及促進愈合作用,可明顯抑制整體大鼠胃分泌活動和胃運動,且在制備離體豚鼠回腸過程中顯示抗乙酰膽堿的作用,并能維持應激型大鼠胃黏膜內組胺含量;其中性提取物正丁醇(NBEC)對上述三種潰瘍模型大鼠胃黏膜具有明顯的預防保護作用,可維持造模大鼠胃黏膜前列腺素E2(PGE2)和氨基己糖含量,亦能抑制造模大鼠基礎胃酸分泌;對于乙醇致潰瘍大鼠模型,在預先給予造模大鼠黨參炔苷灌胃,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大鼠胃黏膜急性損傷,其機制可能是黨參炔苷能刺激前列腺素分泌,高含量前列腺素可對抗胃泌素的泌酸作用,進而刺激胃黏膜合成釋放表皮生長因子(EGF);同種胃潰瘍造模大鼠,將黨參制成超微粉后,其有效成分黨參炔苷及多糖的體外溶出速率明顯增加,經此治療后,黨參超微粉治療造模大鼠胃潰瘍療效顯著,有助于提高黨參藥效。
2.白術
(1)概述:白術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術的干燥根莖。冬季采挖,烘干或曬干。首載于《神農本草經》,性溫,味苦、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功。臨床常用于治療脾氣虛證、痰飲、水腫、氣虛自汗、胎動不安。
(2)現代研究: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術在消化系統中具有調節胃腸道及免疫、抗炎、抗衰老、抗腫瘤、擴張血管與鎮靜等作用,是治療胃腸道疾病的理想良藥,不同劑量的白術對胃腸道平滑肌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小劑量主要通過調節胃腸激素水平來抑制胃腸運動,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脾虛證的腹瀉;大劑量時,則通過提高胃腸道中興奮性神經遞質如乙酰膽堿、M受體和P物質來促進胃腸的蠕動及排空,臨床常用于治療脾虛型便秘。若白術提取液與胃黏膜細胞共同培養,可促進胃黏膜細胞的增殖,刺激胃蛋白酶分泌,其中白術糖復合物通過上調相關細胞絨毛蛋白表達及調整其分布來促進小腸隱窩細胞的增殖分化,進而促進胃腸黏膜的修復。白術還能改善胃腸道慢波活動起搏細胞數目,修復因低壓缺氧導致的胃腸道運動功能紊亂,從而有效調控小腸蠕動。此外,白術水煎劑可明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星形奴卡菌、酵母菌、大腸桿菌、腦膜炎球菌、沙門菌、枯草芽孢桿菌、溶血鏈球菌、黑曲霉等,并促進腸道菌群中有益菌如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增殖,進而有效改善便秘患者腸道微生態。白術亦能提高免疫抑制動物脾細胞體外培養存活率,促進Th細胞增殖,調節T細胞亞群分布紊亂狀態,提高IL-2水平并能增加T淋巴細胞表面IL-2R表達。
3.茯苓
(1)概述: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根上。7~9月采挖,陰干,生用。首載于《神農本草經》,性平,味甘、淡,歸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之功。臨床常用于治療水腫、痰飲、脾虛諸癥,如心悸、失眠等。
(2)現代研究:在研究乙酰膽堿(Ach)誘導的小鼠離體小腸痙攣性收縮模型時發現,茯苓不同濃度的醇提液對小鼠離體小腸痙攣性收縮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以50%醇提液作用最強,并可顯著拮抗新斯的明引起的小鼠胃腸功能亢進。也有團隊初步研究復方茯苓多糖口服液抗腫瘤作用與免疫調節機制時得出,SPF級腫瘤模型昆明小鼠通過復方茯苓多糖口服液灌胃給藥,療程結束后檢測發現,該口服液對小鼠S180與H22腫瘤生長具有抑制作用,尤以實體瘤更為明顯,但對S180腹水瘤抑制作用較弱,具體機制可能是通過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促進小鼠淋巴細胞增殖及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來調控造模小鼠免疫功能。為研究3%硫酸葡聚糖溶液引起的BALB/C小鼠急性腸炎模型經茯苓及其炮制品治療后的效果,通過分組給藥后觀察,結果發現,茯苓對造模小鼠急性腸炎具有治療作用,且經明礬米湯炮制后的茯苓療效更為顯著。
4.黃芪
(1)概述:黃芪為豆科多年生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根頭,曬干,生用或蜜炙用。首載于《神農本草經》,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生肌之功。臨床常用于治療脾氣虛及肺氣虛、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瘡瘍不潰或久潰不斂。
(2)現代研究:黃芪甲苷Ⅳ(AS-Ⅳ)為黃芪提取物純化后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被廣泛應用于代謝疾病中,功效類似于黃芪。有實驗研究在探討高脂高糖飲食構建的NAFLD小鼠動物模型肝臟脂質代謝影響時發現,經AS-Ⅳ灌胃干預后,造模小鼠肝臟脂滴形成減少,肝臟脂質沉積得到改善,以60mg/(kg·d)濃度最明顯。不僅如此,黃芪粗提物對于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所致的急性肝損傷小鼠模型具有保肝作用,可顯著或極顯著降低肝臟指數和血清中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丙二醛(MDA)及肝臟中甘油三酯(TG)含量,從而減輕小鼠肝纖維化程度。
5.五爪龍
(1)概述:五爪龍又稱為五指毛桃,為桑科植物粗葉榕的干燥根,為華南地區習用的中藥材,又稱為南芪、土北芪。首載于《生草藥性備要》,性平,味辛、甘,歸脾、肺、肝經;與黃芪具有相同的補氣扶正作用,雖補氣功效不及黃芪,但亦無黃芪的升提之性,具有健脾補肺、利濕舒筋之功;臨床常用于治療脾虛浮腫、風濕痹痛、肺癆、產后無乳等。
(2)現代研究:五爪龍不僅能改善胃腸功能,還對消化系統有促進作用。實驗研究表明,采用不同劑量五爪龍水煎液對大黃型脾虛模型小鼠進行灌胃,以檢測模型小鼠胃排空及小腸推進速度,觀察對造模小鼠的影響。結果發現,其水煎液一定程度上可抑制大黃型脾虛小鼠胃排空和小腸蠕動,能改善造模小鼠的脾虛癥狀;也可能是通過維持血漿中β-內啡肽(β-EP)、胃動素(MTL)、胃泌素(GAS)濃度水平而起到益氣健脾和胃的功效,從而有效改善脾虛模型小鼠的胃腸功能及脾虛癥狀。在探究五指毛桃水提液治療胃痛機制以便為今后臨床運用提供實驗證據時,有學者采用幽門結扎法觀察造模小鼠經灌胃給藥后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變化,同時觀察小鼠灌胃給予五指毛桃水提液后小鼠耳郭微循環改善情況。結果表明,五指毛桃水提液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胃酸與胃蛋白酶分泌,但無顯著影響,由此可推測其對胃潰瘍患者胃痛具有一定緩解作用,且不會影響食物的正常消化;同時也可能通過改善胃黏膜微循環起到保護胃黏膜作用。
6.救必應
(1)概述:救必應為冬青科植物鐵冬青的樹皮或根皮,夏季采收。首載于《嶺南采藥錄》,性寒,味苦,歸肺、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痛之功。臨床常用于治療感冒發熱、扁桃體炎、咽喉腫痛、急慢性肝炎、急性腸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燙火傷等。
(2)現代研究:某研究者采用救必應的水提物(IRTW)來探討其對急性化學性肝損傷小鼠模型的作用機制,實驗發現IRTW對CCl4誘導的小鼠急性化學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機制主要體現在能抑制肝組織中MDA的升高及提升肝勻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以此減輕肝組織病理損傷程度,即對急性化學性小鼠模型肝損傷的保護機制可能與抗脂質過氧化有關。有學者進一步發現救必應水提液通過降低血清中ALT、AST水平以及肝組織中MDA的含量,提高肝組織中SOD活性來改善D-氨基半乳糖導致的小鼠急性肝損傷,抑制D-氨基半乳糖產生自由基造成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延緩肝細胞變性壞死,緩解病理性損害,從而起到保肝護肝效果。救必應一定程度上表明對脂肪肝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以及對中毒性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但由于肝病若按病因學分,種類繁多,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藥物毒性肝炎等,故要全面研究救必應對肝臟的保護作用機制,還需加大對救必應的研究與開發。
7.布渣葉
(1)概述:布渣葉是椴樹科植物破布樹的干燥葉,夏秋季采葉,曬干。首載于《生草藥性備要》,性涼,味酸,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化滯、清熱利濕之功。臨床常用于飲食積滯、感冒發熱、濕熱黃疸等。
(2)現代研究:黃酮類是布渣葉的主要成分,其化合物的保肝、抗氧化自由基活性值得進一步研究。研究顯示,布渣葉水提液不僅能降低NIH小鼠小腸對膽固醇的吸收,而且還能降低高脂造模SD純種雄性大鼠血清中TC、TG水平及顯著升高血清中HDL、HDL/TC比值,促進肝合成或分泌HDL增加。也有些學者通過觀察不同劑量的布渣葉水提物及布渣葉不同提取部位對α-萘異硫氰酸萘酯中毒誘發的黃疸模型小鼠影響,結果發現:高、中、低劑量布渣葉水提物及剩余水層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均能顯著降低小鼠血清中TBIL與DBIL含量,并能降低肝臟指數,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布渣葉的退黃及改善肝功能作用。這些學者還研究了高、中、低劑量布渣葉水提物及布渣葉不同提取部位對消化系統的作用,結果顯示:其水提物具有一定促小腸蠕動及明顯的促消化作用,布渣葉正丁醇部位及水層部位能增加大鼠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pH值和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是影響模型大鼠胃液分泌功能的主要活性部位。
8.海螵蛸
(1)概述:海螵蛸原名為烏賊魚骨,為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或金烏賊的干燥骨狀內殼。首載于《神農本草經》,性溫,味咸、澀,歸脾、腎經。具有澀精止帶,收斂止血,制酸止痛,收濕斂瘡之功。臨床常用于治療遺精、滑精、赤白帶下、多種出血證、胃痛吐酸、濕瘡、濕疹、潰瘍不斂。
(2)現代研究:海螵蛸作為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一味重要中藥廣泛應用于臨床,普遍認為海螵蛸中的鈣可中和胃酸,同時其復方能吸附胃蛋白酶及膽酸,提高胃內pH值,在潰瘍表面可形成物理化學屏障,達到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目的。動物實驗表明,海螵蛸多糖CPS-1能明顯提高潰瘍性結腸炎(UC)實驗小鼠模型中血液內皮生長因子(EGF)與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含量,進而加速潰瘍組織的愈合,同時以降低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表達來緩解炎癥。在進一步研究海螵蛸多糖鹽洗組分(CBP-s)對胃潰瘍模型小鼠胃黏膜保護機制時發現,該組分對乙醇誘導的小鼠胃黏膜具有細胞保護作用。通過組織形態學觀察提示,其機制可能是CBP-s對黏膜細胞的完整性具有保護作用,同時可減少炎癥細胞的浸潤。此外,海螵蛸提取物在臨床上還可用于體內各種UC出血,可能與海螵蛸多糖能保護胃黏膜、促進新生血管形成、促進纖維蛋白的凝結及活化補體等作用有關。
五、學科發展概況
隨著眾多中醫消化病學者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水平不斷擴展和提升,中醫消化病學的學科建設與學術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堅定了國家大力發展中醫中藥的決心,提出了中醫藥的發展方向,這對中醫消化病學學科發展而言,既是機遇更是挑戰。本節將近年來中醫消化病學學科發展成果與未來的發展展望做一簡單概述。
1.中醫消化病學學科發展成果
(1)經驗傳承及理論體系建設日趨完善:中醫發展建立在傳承基礎之上。名老中醫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是中醫專科建設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也是中醫藥創新發展的源泉。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大力扶持下,多個中醫消化病學方向的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已成功設立。在深入挖掘名家經驗基礎上,結合現代技術和研究,中醫消化病學學科的理論系統建設日趨完善。如在董建華院士專家經驗傳承過程中,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旭東教授團隊創建了脾胃病臨證“新八綱”,主持帶領全國專家發表了《脾胃學說傳承與應用專題系列》,從通降理論、脾虛理論、調和肝脾理論、心脾相關理論、脾腎相關理論等多個角度對脾胃學說的理論內涵和現代發揮做了詳細梳理,對脾胃病學理論體系的建設和發展進行了系統總結,相關臨床與應用基礎研究“通降理論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礎及臨床應用”“中藥復方治療腸易激綜合征創新研究模式的建立及其應用”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基于脾虛理論的功能性胃腸病的證治規律及機制研究”獲得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在王建華、勞紹賢、楊春波教授的親自指導下,廣州中醫藥大學脾胃研究所胡玲教授團隊和廣東省中醫院黃穗平教授團隊、福建中醫藥大學第二人民醫院柯曉教授團隊分別對脾虛理論和脾胃濕熱理論的文獻研究、病因病機、診斷標準、方藥治療、現代研究等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探索,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脾虛證與脾胃濕熱證理論體系。由廣州中醫藥大學脾胃研究所主持完成的“脾虛證辨證論治系列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胡玲教授第一執筆完成的“脾虛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專題于2018年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包括1個諾貝爾獎研究團隊、15個院士團隊以及20多位“國醫大師”團隊和多位杰青團隊等在內的,涉及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3個一級學科中醫藥發展的國家“十三五”重點巨著《中國中醫藥重大理論傳承創新典藏》,成為總結現代中醫證候研究的典型范例,該書獲2021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中國中醫科學院魏瑋教授團隊通過傳承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的診療經驗,牽頭撰寫《消化系統西醫難治病種中西醫結合診療方略》,率先將消化心身理論引入中醫、中西醫結合領域并實踐,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一等獎。廣西中醫藥大學謝勝教授團隊注重“治未病”與“脾胃病”內外防治結合,發《傷寒論》《脾胃論》之微而提出“四象脾土六氣調神”與“四象脾土四時和五臟治未病”以及“以樞調樞”“以俞調樞”的創新理論觀點,研發形成了具有濃郁專科特色的四象脾土膏方、太平經方飲以及背俞指針療法、坤土建中三伏療法、逆周天小循環中央導引術等五行藏象中醫外治法,以進行多種慢性疾病的有效防治與健康管理,所撰寫的《四象脾土六氣調神論》《五行藏象中醫外治法》等特色專著已公開出版發行,反響良好。
(2)中醫消化病學學科共識的建立:高級別循證學證據是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重要問題。近年來,隨著方法學和質量控制的不斷完善,中醫消化病學專家基于中醫特色進行不斷探索。如唐旭東教授牽頭進行的中成藥治療萎縮性胃炎伴異型增生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結果被歐盟《胃癌前疾病與胃癌前病變臨床管理指南》(MAPSll)所引用,唐旭東教授團隊、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鳳斌教授團隊研制了中醫脾胃系疾病患者臨床結局報告(PRO)等系列量表,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修訂了部分消化病相關共識與指南,推動了中醫消化病學診療標準化和規范化;唐旭東教授團隊牽頭帶領全國專家制定了《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行業規范以及10余種《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中醫診療指南》(基層醫生版團體標準)。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張聲生教授團隊牽頭帶領全國專家制定了《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共識意見》《脾虛證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脾胃濕熱證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等10余種病證診療的規范;并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支持下,牽頭首次制定了《中藥新藥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使我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藥新藥開發有法可依,規范了藥物研發市場。北京中醫藥大學李軍祥教授團隊牽頭帶領全國專家制定了《消化系統疾病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的10余種行業診療標準,為臨床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療和規范化提供了良好借鑒。魏瑋教授團隊在所提出的“調樞通胃”創新觀點基礎上,主持制定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泄瀉病(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臨床路徑及診療方案》《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等行業標準。江蘇省中醫院沈洪教授團隊基于“分層辨證、精準治療”理念,構建了“未病防發、既病防變、瘥后防復”全鏈條干預方案與中醫藥規范化診療體系,主持制定了《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等行業標準多項。隨著以上中醫、中西醫結合相關全國行業診療團體標準、共識意見的相繼出臺,為中醫消化病學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循證醫學證據參考。
(3)基礎及臨床研究碩果累累:基礎研究以臨床研究為導向,臨床研究發展又以基礎研究為基石。全國中醫消化病學專家聚焦功能性胃腸病、胃癌前病變、潰瘍性結腸炎、胃食管反流病、脂肪肝等中醫藥臨床優勢病種,結合西醫學技術,從單味藥及中藥復方作用機制、中醫證候物質基礎、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建立等多個方面開展研究,為豐富中醫消化病學理論內涵、促進臨床診療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礎。
①重大項目方面:近年來,中醫消化病學在獲得國家重大項目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突破。如唐旭東教授團隊主持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于通降理論系列方辨證治療非糜爛性反流病的療效優勢及機制研究”(No.2019YFC1709600)和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基于C1orf106/CYTH-1/AFR6通路的IBS-D和UC濕熱證與腸道菌群相關性及清熱利濕經典方劑干預機制研究”(No.81830118)的資助,從通降理論和濕熱特點切入對中醫的優勢病種進行深入探討。李軍祥教授團隊主持“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輕度-中度-重度)中醫藥治療方案循證優化及療效機制研究”(No.2018YFC1705400)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旨在探索中醫藥在難治性疾病方面的特色與優勢。上海中醫藥大學季光教授團隊“基于中醫臨床大數據分析的中藥新藥研發及其關鍵技術”(No.2018ZX09201008-002)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資助,擬通過建立病—證—方(藥)—效臨床大數據收集方法開展基于臨床證候的基礎和轉化應用研究,以非酒精性脂肪肝典型證候為切入點構建證候分類研究技術方法體系,以推動證候分類臨床應用和指導中藥新藥的研發。作為中醫消化病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魏瑋教授團隊“不同途徑調樞通胃干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腦—腸—微生態'效應機制研究”(No.81820108033)首次獲得該類項目的資助;并主持獲得“基于病理組織學改變的中醫藥干預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遠程隨訪研究”(No.201507001)國家行業專項的資助,以從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切入進行中醫藥干預的有益探索。
②研究成果方面:唐旭東教授團隊基于多種功能性胃腸病從基礎到臨床的轉化與應用研究,形成了基于“優勢病種—臨床研究—療效機制探索—新藥研發”四位一體的創新研究模式,取得了包括通降顆粒、腸安系列方在內的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季光教授團隊在“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原則指導下,提出“脾虛是脂肪肝病機關鍵,隨著病情進展脾陽虛表型逐步突出,脾陽虛是脂肪肝慢性和復雜化‘拐點'”病機新模式,擬定溫陽利水之苓桂術甘湯為主病證結合分階段個體化治療新方案,在上海、江蘇等五省市十家醫療機構推廣應用;并注重以病證結合為指導疾病證候分類新方法的建立與轉化應用,使病證結合研究得到國際主流醫學界的重視,建立的基于病證結合臨床實踐指南制定方法已成為中醫藥臨床診療指南制定通則,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醫學和中西醫結合醫學臨床實踐的模式創新與跨越發展;相關研究先后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教育部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獲授權專利8項,研發新藥6項。魏瑋教授團隊“基于‘調樞通胃'理論治療功能性胃腸病相關研究”獲國際胃腸電生理協會“2018年度最高獎——Alvarez Award”、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及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從“脾胃氣陰兩虛為本,兼氣滯、熱毒、血瘀為標”胃癌癌前病變復雜病機特點出發,廣州中醫藥大學脾胃研究所勞紹賢教授團隊研發的“胃痞消顆粒”獲得國家中藥新藥證書并成功轉讓。基于“濁毒”創新理論,來自河北省中醫院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團隊研制的院內制劑茵連和胃顆粒、葛根清腸顆粒已成為治療慢性胃炎、結腸病變、功能性胃腸病的有效中藥。張聲生教授團隊“治療脾虛氣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藥物組合物及制法”獲國家發明專利并成功轉讓。在國醫大師周學文教授親自指導下,遼寧中醫藥大學王垂杰教授團隊以“治癰之法”切入用于胃腸疾病治療研發的“養陰清胃顆粒”和“潰得康顆粒”均獲得了國家新藥證書。
(4)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逐漸壯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脾胃病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脾胃病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脾胃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研究基地等的建立為中醫消化病學學科建設提供了強大支撐,中醫消化病學學科的發展在中醫各領域中處于領先位置。以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等為依托,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定期開展全國性學術會議,通過青年論壇等形式為優秀青年學者提供展示交流的平臺,為學科發展建言獻策,同時定期開展繼續教育項目及基層醫師培訓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中醫消化病學術隊伍。以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消化疾病協同創新聯盟為代表的學術團體,為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專病的深入討論搭建了平臺。
2.中醫消化病學學科發展展望
(1)繼續完善經驗傳承和理論體系建設: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是中醫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消化病學學科將繼續做好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同時完善構建網絡工作室共享平臺,及時上傳名老中醫醫案、用藥特點、學術講座、學術思想等資料,為國內外中醫學者提供學習機會。理論體系的建設并非一成不變,以新的理論體系指導新的臨床應用,而新的臨床應用又來驗證和充實理論。理論與臨床的相互結合是推動中醫消化病學理論體系建設的強大動力,隨著臨床和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消化病學理論體系建設將及時得到更新和完善。
(2)重視基礎及臨床研究的高度和廣度: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科研模式已基本成型,在此基礎上,中醫消化病學學科將更加注重基礎和臨床研究的高度與廣度。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中醫學者應緊跟時代步伐,及時學習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在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將其靈活運用于中醫消化病基礎和臨床研究中,使具有中醫特色的中醫消化病學的科學研究活躍在前沿科技的舞臺上。同時將不斷加強不同團隊間、不同學科間以及國內外學術界的合作交流,以更開闊的思維和視野發展中醫消化病學學科,解決中醫消化病學科研和臨床難題。醫學研究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增進人類健康,目前已有部分中藥新藥得到廣泛應用,更多的院內制劑應在充分的科學依據前提下,積極開展臨床試驗,使療效確切的中成藥走向社會,造福人類。
(3)培養高端人才、不忘基層發展:人才培養在學科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與其他學科不同,中醫學是中華民族5000年積淀下來的科學。中醫人才培養不僅要有國際化視野,更應有深厚中醫理論基礎。因此,中醫消化病學學科將以中醫基礎為根,現代知識技術為養分,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學科專科建設、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和重大項目實施等,培養和造就一批高水平、多學科交叉的中醫消化病學創新型領軍人才,組建一批高層次創新團隊。此外,本學科還將發揮輻射作用,努力帶動周邊醫院、社區的中醫消化病學的研究發展,吸引并鼓勵基層中醫學者參加學術會議、繼續教育培訓班等,以全面提升中醫消化病學的臨床診療療效和科學研究。
(胡玲 代云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