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中醫消化病學
- 唐旭東等主編
- 1084字
- 2023-09-06 10:57:41
第一節 概念
中醫消化病學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依據,運用中醫特有的臨床思維方法,研究并闡述消化系統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問題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內科學的重要分支。
中醫消化病學的基本理論包括消化系統解剖結構、脾胃肝膽的生理特點、常見的致病因素、基本病機、診法、辨證與診斷、基本治則與治法、常用的方藥及用藥規律與配伍特點等知識。
中醫藏象學說確定了以五臟為中心的結構和功能系統,建立了臟腑辨證體系。其中與飲食水谷密切相關的即為肝系、脾系,中醫脾胃與肝膽的生理功能是辨識和治療疾病的根據。
病因病機學說是認識疾病發生發展的基礎。尋找病因,知其發生緣由;掌握病機,以審疾病主要矛盾之所在。中醫消化病的常見致病因素有飲食不節、勞逸過度、六淫邪氣、情志失調、體質稟賦、病理產物以及其他因素等。基本病機則基于感受外邪和臟腑功能失調,如納運失常、氣血不和、升降失司、燥潤不濟等。
中醫診斷是中醫基礎理論到臨床治療的橋梁,是通過望、聞、問、切四種診法收集患者病情資料,分析辨識其健康和病變狀態,從而對疾病的病種、證候做出概括性的判斷。辨病的目的是從全局把握該疾病的特點與規律;辨證則是對疾病當前的病位與病性等本質做出判斷,具有時空特點。消化系統疾病的辨證包括病因辨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臟腑辨證以及經絡辨證等方法。臨床中可單獨使用,亦可聯合使用。病因辨證是識別疾病屬于何種因素所致的一種辨證方法,對疾病的治療和防護具有重大意義。八綱辨證是辨證的綱領,在診斷過程中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臟腑辨證屬于具體辨證,能揭示病位、病性、病勢等,常用于脾胃肝膽病中。六經辨證以臟腑、經絡為其病理基礎,故亦可用于消化系統疾病中,對病證傳變過程的動態觀察有一定意義。經絡辨證是對臟腑辨證的補充和輔助,多用于消化系統疾病的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中。
中醫對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法較多,包括內服法和外治法,而內服法中尤以中藥復方較為常用。臨證用藥時,應根據患者體質狀況、年齡、病情輕重、四時、氣候、地域差異等靈活加減,特別應掌握藥味或劑量加減。中醫各家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亦出現了頗多具有良好療效的單方驗方。隨著制藥工業的發展和適應現代臨床的需要,中成藥制劑在消化系統疾病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如藿香正氣液用于暑濕嘔吐或腹部中寒腹痛之證。藥食同源,藥膳療法作為輔助治療,可用于慢性虛損性疾病,如脾腎陽虛之泄瀉等。針灸療法是中醫外治法的重要部分,包括體針、耳針、穴位注射、灸法等,對寒熱虛實等消化系統病證均可靈活應用。此外,中醫外治法還包括推拿、膏藥、熏洗、足療等,均可根據病情選擇運用。
(胡玲 張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