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陳云鳳臨證心悟
  • 陳云鳳主編
  • 1632字
  • 2023-09-06 11:05:01

一、《黃帝內經》整體觀念心悟

《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整體觀念”是其有別于西醫學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中醫學生命力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目前,醫學模式已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醫學研究的對象不僅有疾病還包括患者。因此,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

《素問》關于“陰陽五行”的論述就是整體觀念的體現之一,例如,“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img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和“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都強調人體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體各個部分都是彼此聯系的,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黃帝內經》構建了一個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體醫學模式,如《素問》載“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以三才為經、五行為緯,論述天、地、人諸事物的類屬及其相互關系。整體思維體現在《黃帝內經》藏象學說、病機學說、診法學說、治療學說、養生學說等各方面。

《黃帝內經》將人體本身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認為在人的生命活動中,人的生理、心理、軀體三者是有機聯系的,即生命能力與軀體形骸之間、精神心理與軀體生理之間有著密切關系,提出了“形與神俱”的整體觀念。在形體結構上,中醫學認為人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并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在生理功能上,中醫學認為人體的各個臟腑器官都是互相協調活動的。在病理變化上,局部病變可反映患者的整體病理狀態,即“有諸內,必形諸外”。在疾病診斷上,通過觀察分析五官、形體、色脈等外在的病理表現,揣測內在臟腑的病變情況,從而對患者病情做出正確的判斷,并進行治療。《黃帝內經》中有關脈診、目診、面診等全息診法的記載,正是整體觀念的體現。

《黃帝內經》不僅認為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且認為人與天也是一個有機整體。《靈樞經》認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經·歲露論》強調人與外界環境的密切聯系,從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整體聯系中考察人體生理、心理、病理過程,研究人體開放系統與周圍環境交換物質、信息、能量及隨宇宙節律進行新陳代謝活動的規律,并提出相應的治療養生方法。《靈樞經》載“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素問》載“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說明人體機能活動的產生與晝夜節律的變化相似,可以更好地適應環境的改變。社會環境會影響人的機能活動,關乎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素問》載“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強調人因社會經濟、政治地位不同而在體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疾病治療時要因人而異。

在疾病治療上,既要注意臟、腑、形、竅之間的聯系,也要注意五臟系統之間的聯系,還要注意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關系。例如,肺脹病的治療,雖病位在肺,但與肺、脾、腎三臟關系密切,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除補肺、宣肺、肅肺之外,常常需要兼顧脾、腎及心。肺腎為“金水相生”的關系,肺脾為“培土生金”的關系,故補肺氣、納腎氣、補脾氣亦常有應用。整體觀念在養生保健上也有體現,例如,在養生動靜關系上,強調要動靜結合,把握動態平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密云县| 育儿| 右玉县| 垣曲县| 阿合奇县| 茌平县| 波密县| 交口县| 泰和县| 长葛市| 临漳县| 辉县市| 敦煌市| 乌拉特中旗| 青海省| 锡林浩特市| 金门县| 清远市| 兴业县| 丹江口市| 景德镇市| 龙口市| 柏乡县| 宁河县| 三亚市| 南乐县| 深泽县| 武功县| 靖江市| 永登县| 西乌珠穆沁旗| 佛坪县| 青阳县| 报价| 康平县| 连平县| 河南省| 赤城县| 兴安县| 广西| 阿尔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