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劑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李冀 左錚云主編
- 9460字
- 2023-09-06 10:42:21
參考答案
一、A1型題
1.答案:B。答案解析:明代《普濟方》收載方劑61739首,為現存歷史上載方量最多的方書。
2.答案:A。答案解析: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成書年代早于《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記載方劑的醫書。
3.答案:E。答案解析:《傷寒雜病論》所載之方,大多配伍嚴謹,用藥精當,療效卓著,被后世譽為“方書之祖”。
4.答案:A。答案解析: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最早將“理法方藥”融為一體。
5.答案:C。答案解析:《千金方》包括《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著作,由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著。
6.答案:B。答案解析:《外臺秘要》由唐代王燾所著。
7.答案:B。答案解析:《太平圣惠方》成書于公元99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寫的方書。
8.答案:D。答案解析:宋代官修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制頒行的成藥藥典。
9.答案:A。答案解析:《肘后備急方》由晉代醫家葛洪所撰。
10.答案:C。答案解析:《傷寒明理論》由金代成無己所著。
11.答案:D。答案解析:“新方八陣”出自明代張介賓之《景岳全書》。
12.答案:C。答案解析:金代成無己所著《傷寒明理論》是我國歷史上首次依據君臣佐使理論剖析組方原理的專著。
13.答案:C。答案解析:金代成無己之《傷寒明理論》首開方論之先河。
14.答案:C。答案解析:《景岳全書》由明代醫家張介賓所撰。
15.答案:A。答案解析:《醫方集解》由清代醫家汪昂所著。
16.答案:D。答案解析:《湯頭歌訣》由清代醫家汪昂所著。
17.答案:C。答案解析:《成方便讀》由清代張秉成所著。
18.答案:D。答案解析:《醫學心悟》由清代程鐘齡所著。
19.答案:D。答案解析:八法的內容為“汗、和、下、消、吐、清、溫、補”,不含“宣法”。
20.答案:B。答案解析:明代張介賓在其著作《景岳全書》中將方劑類為“補、和、攻、散、寒、熱、固、因”八陣。
21.答案:C。答案解析:“攻可去實”不屬“十劑”的內容。
22.答案:A。答案解析:《黃帝內經》最早提出“七方”,即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重方。
23.答案:B。答案解析:《醫方集解》屬于治法分類范疇。
24.答案:A。答案解析:《景岳全書·新方八略引》屬于“治法分類”范疇,《醫宗金鑒》和《備急千金要方》屬病證分類,《祖劑》和《中醫方劑大辭典》分別屬于組成分類和筆畫分類。
25.答案:C。答案解析:《祖劑》屬于組成分類。
26.答案:E。答案解析:《中醫方劑大辭典》屬于筆畫分類。
27.答案:E。答案解析:“在衛汗之可也”由清代葉天士所提出。
28.答案:A。答案解析:汗法是通過開泄腠理、調暢營衛、宣發肺氣等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隨汗而解的一類治法,凡外感表證、疹出不透、瘡瘍初起,以及水腫、泄瀉、咳嗽、瘧疾而兼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等表證,均可用汗法治療。
29.答案:B。答案解析:“調其氣血”屬于廣義和法范疇。
30.答案:A。答案解析:“緩消漸下”屬消法范疇。
31.答案:A。答案解析:吐法主要適用于中風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癲狂與喉痹、干霍亂吐瀉不得等。
32.答案:C。答案解析:消法適用于飲食停滯、氣滯血瘀、癥瘕積聚、水濕內停、痰飲不化、疳積蟲積等病證,且多虛實夾雜、難以速消者。
33.答案:D。答案解析:同32條。
34.答案:A。答案解析:“補瀉合劑”屬于和法范疇。
35.答案:D。答案解析:清法是通過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方法,以解除在里之熱邪的一種治法。
36.答案:A。答案解析:下法適用于燥屎內結、冷積不化、瘀血內停、宿食不消、結痰停飲、蟲積等病證,且病勢急迫、形證俱實者。
37.答案:B。答案解析:吐法主要適用于中風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癲狂與喉痹、干霍亂吐瀉不得等,屬于病情急迫又急需吐出之證。
38.答案:D。答案解析:觀點出自程鐘齡的《醫學心悟》。
39.答案:E。答案解析:調和寒熱屬于和法范疇。
40.答案:C。答案解析:同32條。
41.答案:E。答案解析:復方是指兩方或數方組合的方劑
42.答案:B。答案解析:十劑的內容包括“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
43.答案:D。答案解析:“八法”由清代醫家程鐘齡在《醫學心悟》中提出。
44.答案:A。答案解析:湯劑變化靈活,是最能體現“方之用,變也”的劑型。
45.答案:E。答案解析:蜜丸性質柔潤,作用緩和持久,并有補益和矯味的作用,常用于治療慢性病和虛弱性疾病,多可長期服用。
46.答案:B。答案解析:散劑的特點是制作簡便、吸收較快、節省藥材、便于服用與攜帶。
47.答案:D。答案解析:糊丸黏合力強,質地堅硬,崩解、溶散遲緩。內服可延長藥效,減輕某些毒性藥的不良反應和對胃腸的刺激,如舟車丸等。
48.答案:A。答案解析:貝殼類、角骨甲類因質地堅實,難以煎煮,應打碎先煎,煮沸后20分鐘左右,再加入其他藥同煎。
49.答案:C。答案解析:混濁或對咽喉有刺激作用的藥物,或易于粘鍋的藥物,如旋覆花、辛夷、車前子、赤石脂等,要先用紗布包好,再放入鍋內與其他藥同煎。
50.答案:D。答案解析:某些貴重的藥物,為盡量減少損耗,需將其切成小片,單味煎煮2~3小時,單獨服用或與其他藥液合服,如羚羊角、西洋參、鹿茸等。
51.答案:E。答案解析:膠質類或黏性大且易溶化的藥物,如阿膠、龜甲膠、鹿角膠、蜂蜜等,應單獨溶化,趁熱與煎好的藥液混合均勻,頓服或分服,以免因其性黏而影響其他藥物的煎煮。
52.答案:A。答案解析:《傷寒明理論》是歷史上首次依據“君、臣、佐、使”理論分析組方原理的醫著。
53.答案:A。答案解析:臣藥的作用有二,即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和針對重要的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
54.答案:B。答案解析:佐助藥的作用是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
55.答案:C。答案解析:湯劑的不足之處體現在服用量大、不便于攜帶等方面。
56.答案:E。答案解析:“散者散也,去急病而用之”,其藥效發揮不及丸劑等劑型持久。
57.答案:D。答案解析:《黃帝內經》是最早記述方劑組方原則的醫籍。
58.答案:D。答案解析:佐藥是協助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
59.答案:C。答案解析:使藥一是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所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其在方中之藥力較小,用量亦輕。
60.答案:D。答案解析: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藥力居首的藥物。
61.答案:D。答案解析:反佐藥是指因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配伍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屬佐藥之一。減低君臣藥之毒性、緩和君臣藥之峻、監制君臣藥之偏也是佐藥的功用,但屬佐制藥的功用范疇;引諸藥直至病所則屬使藥的功用范疇。
62.答案:A。答案解析:發汗解表類湯劑內服時一般宜趁熱服,借其溫散之力,有助于發汗。
63.答案:A。答案解析:內服丹劑沒有固定劑型,有丸劑、散劑、錠劑等不同劑型,每以藥品貴重或藥效顯著而名之曰“丹”。片劑、沖劑、散劑、膏劑都有其固定的形態。
64.答案:A。答案解析:丸劑因在制作時加入了適量黏合劑,進入胃腸道后有一個崩解、釋放的過程,所以相比較而言吸收較慢,故A為正確答案。
65.答案:A。答案解析: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主藥。
66.答案:B。答案解析:佐助藥是指協助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用以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若對佐助藥、佐制藥、反佐藥、臣藥的意義未能區分而混淆,極有可能會選擇錯誤。
二、B1型題
1.答案:C。答案解析:《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理論著作。
2.答案:E。答案解析:成無己的《傷寒明理論》開方論之先河。
3.答案:D。答案解析:《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存最早記載方劑的醫書。
4.答案:A。答案解析:明代《普濟方》收載方劑61739首,為現存歷史上載方量最多的方書。
5.答案:E。答案解析:《醫方集解》屬治法分類范疇。
6.答案:B。答案解析:《傷寒雜病論》屬病證分類范疇。
7.答案:A。答案解析:《五十二病方》屬病證分類范疇,且是我國現存最早記載方劑的醫書。
8.答案:B。答案解析:明代施沛的《祖劑》為確切以組成分類的方書。
9.答案:A。答案解析:凡外感表證、疹出不透、瘡瘍初起,以及水腫、泄瀉、咳嗽、瘧疾而兼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等表證,均可用汗法治療。
10.答案:C。答案解析:下法適用于燥屎內結、冷積不化、瘀血內停、宿食不消、結痰停飲、蟲積等病證,且病勢急迫、形證俱實者。
11.答案:B。答案解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收載方劑788首。
12.答案:E。答案解析:《太平圣惠方》收載方劑16834首。
13.答案:C。答案解析:《普濟方》收載方劑61739首。
14.答案:B。答案解析:關于“君、臣、佐、使”組方基本結構的理論,最早見于《黃帝內經》。
15.答案:A。答案解析:清代程鐘齡所著《醫學心悟》從高層次治療大法的角度,將治法歸納為“八法”。
16.答案:A。答案解析:佐制藥是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能制約君、臣藥峻烈之性的藥物。
17.答案:B。答案解析:佐助藥是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
18.答案:D。答案解析:對胃腸有刺激的方藥宜飯后服,以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19.答案:C。答案解析:急證重病的服藥時間當根據病人狀況而定,不必拘泥。
20.答案:D。答案解析:佐制藥是指具有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的藥物。
21.答案:C。答案解析:佐助藥是指協助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
22.答案:A。答案解析:氣味芳香的藥物,煎煮時應后下,防止藥性揮發。
23.答案:E。答案解析:礦物類藥物多質地堅硬,故應先煎。
三、X型題
1.答案:ABDE。答案分析:“固方之制,固而泄之”由張介賓提出,其余皆出自《黃帝內經》。
2.答案:CD。答案分析:《絳雪園古方選注》的作者是王子接,《成方便讀》的作者是張秉成,《醫方考》的作者是吳崑。
3.答案:ACD。答案分析:十劑的內容是“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
4.答案:ACDE。答案解析:《醫方集解》屬于治法分類法范疇。
5.答案:ABCE。答案解析:《普濟方》為明代方書。
6.答案:ACD。答案解析:《普濟方》成書于明代,開后世方論之先河的方書是成無己的《傷寒明理論》。
7.答案:ABDE。答案解析:程鐘齡《醫學心悟》云:“論治病之方,則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
8.答案:ABCDE。答案解析:清法是通過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方法,以解除在里之熱邪的一種治法,常分為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氣血兩清、清臟腑熱、清虛熱、清熱祛暑等。
9.答案:ABD。答案解析:汗法是通過開泄腠理、調暢營衛、宣發肺氣等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隨汗而解的一類治法,凡外感表證、疹出不透、瘡瘍初起,以及水腫、泄瀉、咳嗽、瘧疾而兼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等表證,均可用汗法治療。
10.答案:BCDE。答案解析:戴天章《廣瘟疫論》云:“寒熱并用之謂和,補瀉合劑之謂和,表里雙解之謂和,平其亢厲之謂和。”
11.答案:ABCE。答案解析:張景岳提出將方劑“類為八陣,曰補、和、攻、散、寒、熱、固、因”。
12.答案:CDE。答案解析:《外臺秘要》與《千金翼方》均為唐代著作。
13.答案:AB。答案解析:“七方”最早由《黃帝內經》提出;成無己首次依據君臣佐使剖析理方原理,其代表著作是《傷寒明理論》,而《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張仲景。
14.答案:ABCD。答案解析:十劑的內容包括“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利可去壅不屬于十劑。
15.答案:ABCD。答案解析:口服液是將藥物用水或其他溶劑提取,經精制而成的內服液體制劑,匯集了湯劑、糖漿劑、注射劑的特點。
16.答案:BD。答案解析:硬膏是以植物油將藥物煎至一定程度,去渣,煎至滴水成珠,加放黃丹等攪勻、收膏,涂布于紙或布等裱褙材料上而制成的外用制劑,用時加溫軟化后貼于患處或穴位上。故又稱膏藥,古稱薄貼。軟膏又稱藥膏,是將藥物細粉與適宜的基質制成具有適當稠度的半固體外用制劑。其中用乳劑型基質的亦稱乳膏劑。煎膏又稱膏滋,是將藥物加水反復煎煮,去渣濃縮后,加煉蜜或煉糖制成的半液體內服劑型。錠劑是將藥物研成細粉,或加適當的黏合劑制成規定形狀的固體劑型,有紡錘形、圓柱形、條形等。可供外用與內服,研末調服或磨汁服,外用則磨汁涂患處。所以正確答案應是B、D。
17.答案:ACD。答案解析:佐藥有三種意義,佐助藥、佐制藥和反佐藥。選項B、E均有臣佐藥功用相兼或佐使藥功用相兼之義,不屬單純佐藥之義。
18.答案:AC。答案解析:佐藥有三種意義:①佐助藥,指協助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②佐制藥,指消除或緩解君、臣藥毒性與烈性的藥物。③反佐藥,指根據病情需要,配伍與君藥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選項A是臣藥的意義,選項C是使藥的意義。
19.答案:ABC。答案解析:佐藥有三種意義,佐助藥、佐制藥和反佐藥。佐制藥是指消除或緩解君、臣藥毒性與烈性的藥物。減低君臣藥之毒性、緩和君臣藥之峻、監制君臣藥之偏均屬佐制藥的功用范疇。選項D引諸藥直至病所則屬使藥的功用范疇,選項E防止邪甚藥病格拒則屬反佐藥的功用。
20.答案:BC。答案解析:使藥有兩種意義,引經藥和調和藥。選項A、D均是佐藥之義,選項E則有佐使藥功用相兼之義,均不屬使藥之義。
21.答案:ABC。答案解析:方劑變化的應用主要有藥味加減的變化、藥量增減的變化、劑型更換的變化三種基本形式。
22.答案:BD。答案解析:臣藥的作用有二: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和針對重要的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
23.答案:AC。答案解析:使藥的作用有二:—是引方中諸藥以達病所,二是調和諸藥。
24.答案:BCE。答案解析:小建中湯為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大青龍湯為麻黃湯重用麻黃,加石膏、生姜、大棗,其變化已不局限于“藥量增減”方面。
25.答案:ABC。答案解析:湯劑的特點是吸收快、藥效發揮迅速,而且可以根據病情的變化隨證加減,能較全面、靈活地照顧到每個患者或各具體病變階段的特殊性,適用于病證較重或病情不穩定的患者。
四、簡答題
1.答案:“七方”的實質,是以病邪的輕重,病勢的緩急,病位的上下,病體的強弱,藥量的大小,藥味的多少及單、雙數目作為制方的依據和方劑的類別。大方是指藥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氣方盛所需的重劑;小方是指藥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淺邪微的輕劑;緩方是指藥性緩和,以治病勢緩慢需長期服用的方劑;急方是指藥性峻猛,以治病勢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劑;奇方是指由單數藥味組成的方劑;偶方是指由雙數藥味組成的方劑;復方是指由兩方或數方相合而成的方劑。
2.答案:汗法常分為辛溫、辛涼兩類,其依據為病情之寒熱。
3.答案:下法是通過蕩滌腸胃、通泄大便的方法,使停留于胃腸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結痰、停水、蟲積等有形積滯從下竅而出的一種治法,分為寒下、溫下、潤下、逐水、攻補兼施五類。
4.答案:清法是通過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以解除在里之熱邪的一類治法。由于里熱證有熱在氣分、營分、血分、熱壅成毒、臟腑蘊熱及虛熱之分,因而清法又分為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氣血兩清、清臟腑熱、清虛熱、清熱祛暑等。
5.答案:消法是通過消食導滯、行氣活血、化痰利水、驅蟲等方法,使氣、血、痰、食、水、蟲等有形之邪漸消緩散的一種治法。適用于飲食停滯、氣滯血瘀、癥瘕積聚、水濕內停、痰飲不化、疳積蟲積等病證。
6.答案:溫法是通過溫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的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種治法。溫法分為溫中祛寒、回陽救逆和溫經散寒三類。
7.答案:和法是通過和解與調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臟腑、陰陽、表里失和之證得以解除的一種治法。和解之法,也稱為和解少陽法,主要適用于半表半里之少陽證;調和之法,主要適用于邪在少陽、邪在募原、肝脾不和、腸寒胃熱、氣血失和、營衛失和、表里同病等。
8.答案:方劑的分類主要有病證分類法、病因分類法、臟腑分類法、組成分類法、治法分類法、筆畫分類法。
9.答案:金代成無己的《傷寒明理論·藥方論》,明代趙以德的《金匱方論衍義》、許宏的《金鏡內臺方義》、吳崑的《醫方考》,清代羅美的《古今名醫方論》、汪昂的《醫方集解》、王子接的《絳雪園古方選注》、張秉成的《成方便讀》等。
10.答案:“十劑”包括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宣可去壅,通可去滯,補可去弱,泄可去閉,輕可去實,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澀可去脫,燥可去濕,濕可去枯。
11.答案:方劑,是在辨證審因、確定治法后,依據組方理論,選擇適宜的藥物,明確用量,并酌定劑型、用法而成的藥物配伍組合。方劑學是以辨證論治思想為核心分析證治機理,以“藥力”為依據闡述組方及配伍原理,以中醫學的邏輯思維方式詳釋方解。方劑學重基礎而不離實踐,重經典而精于權變,重配伍而不離方證,重實效而不忘思辨,方精而條理清晰,義簡而不失深刻,由點及面,全面而深入地表達中醫學理論體系。
12.答案:湯劑又稱煎劑,古稱湯液,是將藥物飲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時間,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體劑型。湯劑主要供內服。湯劑是在臨證中最能體現“方之用,變也”思維模式之常用劑型。其優點是吸收快,能迅速發揮藥效,尤其是具有其他劑型所無法比擬的適應“個性化”治療的優勢。其根據病情變化而隨證加減,能較全面、靈活地切合每位患者及其具體病證階段的特殊性,尤宜于病證復雜或病情不穩定的患者。
13.答案:治法與方劑的關系可概括為:治法是用方或組方的依據,方劑是完成和體現治法的主要手段。二者之間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所謂“方從法出,法隨證立”。
14.答案:配伍對藥物毒性、烈性的制約作用,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七情”中“相殺”和“相畏”關系的運用,即一種藥物能減輕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峻烈之性。另一方面是多味藥物配伍運用時,其中藥物間寒熱、升降等藥性之儕,可通過配伍組方以達到針對病證之需。
15.答案:佐藥一是佐助藥,即協助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二是佐制藥,即制約君、臣藥的峻烈之性,或減輕、消除君、臣藥毒性的藥物;三是反佐藥,即根據某些病證之需,配伍少量與君藥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其在方中之藥力小于臣藥,一般用量較輕。
16.答案:使藥一是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所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其在方中之藥力較小,用量亦輕。
17.答案:對一首成方在臨證運用時,主治病證無本質變化,但仍需針對具體病證的某些變化而進行藥味增減的前提是藥味的增減不能改變原方的主病、主證、基本病機以及君藥的地位。增減方中次要藥物,目的是適應變化了的病情需要。
18.答案:湯劑的特點是吸收快、能迅速發揮藥效,特別是能根據病情的變化而隨證加減,能較全面、靈活地照顧到每個病人或各具體病變階段的特殊性。尤其適用于病證較重或病情不穩定的患者。湯劑的不足之處是服用量大,某些藥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揮發散失,不適于大生產,亦不便于攜帶。
19.答案:丸劑與湯劑相比,吸收較慢,藥效持久,節省藥材,便于服用與攜帶。但也有些丸劑藥性比較峻猛,此則多為芳香類藥物或毒性較大的藥物,不宜作湯劑煎服。常用的丸劑有蜜丸、水丸、糊丸、濃縮丸等。
20.答案:內服散劑一般是研成細粉,以溫開水沖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亦有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的,稱為煮散。散劑的特點是制作簡便,吸收較快,節省藥材,便于服用與攜帶。
五、論述題
1.答案:①是現存最早的中醫藥理論經典著作。②載有13首方劑,所附數目雖少,但劑型已有湯、丸、散、丹、膏、酒之分。③總結出辨證、治法與組方原則、組方體例等相關理論,并對組方原則之君藥、臣藥、佐使藥的含義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為方劑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2.答案:下法是通過蕩滌腸胃、通泄大便的方法,使停留于胃腸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結痰、停水、蟲積等有形積滯從下竅而出的一種治法。消法是通過消食導滯、行氣活血、化痰利水、驅蟲等方法,使氣、血、痰、食、水、蟲等有形之邪漸消緩散的一種治法。消法與下法雖同是治療內蓄有形實邪的方法,但在適應病證上有所不同。下法所治病證,大抵病勢急迫,形證俱實,邪在臟腑之間,必須速除,而且可以從下竅而出者。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臟腑、經絡、肌肉之間,漸積形成,且多虛實夾雜,尤其是氣血積聚而成之癥瘕痞塊、痰核瘰疬等,難以迅即消除,必須漸消緩散。
3.答案: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藥力居首的藥物。臣藥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的藥物;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其在方中之藥力小于君藥。佐藥一是佐助藥,即協助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二是佐制藥,即制約君、臣藥的峻烈之性,或減輕、消除君、臣藥毒性的藥物;三是反佐藥,即根據某些病證之需,配伍少量與君藥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其在方中之藥力小于臣藥,一般用量較輕。使藥一是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所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其在方中之藥力較小,用量亦輕。
方劑的組方原則即君臣佐使。其源于《黃帝內經》,是方劑學組方理論中應用最為廣泛者,歷代醫家多有發微。現代學界諸多學者首肯將“君臣佐使”作為方劑的組方原則。歷代醫家以此法創制出許多行之有效之方,故今人多依此法解析前人之方。然方之所成,不惟君臣佐使一法,其組方理論中亦有性味配伍之法、臟腑用藥之法等,遂不可獨取君臣佐使一法盡釋諸方,當依其制方者所據之法而析之,方能領悟是方之精要。
4.答案:藥力是指藥物在方劑配伍中才能體現出的功用大小,即自身在方劑中的作用大小。藥物在方中的藥力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影響藥力的因素主要有“藥性”“藥量”“配伍”,各種因素之間并非簡單的幾何加成,而是綜合作用的結果。此外,尚有劑型、服法、調護方法及體質等影響因素。藥力是方劑諸多因素的綜合體現,通過“線性”的表達方式體現“非線性”開放式理念。
5.答案:藥力是指藥物在方劑配伍中才能體現出的藥物功用大小,即自身在方劑中的作用大小。藥物在方中的藥力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影響藥力的因素主要有“藥性”“藥量”“配伍”等。藥性即藥物自身的屬性,中藥的性能決定了藥物間在等量情況下自身作用的大小。藥量,即藥物在方劑中的用量。藥量與藥力多為正比關系,即藥物的藥量越大,其在方中的藥力就越大。配伍指根據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選擇性地將一味以上藥物配合應用。配伍是解析方中藥物藥力大小最靈活的因素。配伍之后,其藥力既能增強又能減弱,可謂“雙向性”。
此外,劑型、服法、調護、體質及藥材質地等諸多因素均可影響方中藥物之藥力。
6.答案:方劑變化的基本形式有藥味加減、藥量加減和劑型更換三種基本形式。
藥味加減的變化,如麻黃湯主治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之風寒表實證,若表寒較輕而肺失宣降之咳喘較重者,則去發表之桂枝,是為三拗湯;若風寒夾濕之身重者,則加白術祛濕并減緩麻黃湯發汗之力,使之緩緩微微發汗,而使濕邪隨汗而解,是為麻黃加術湯。
藥量增減的變化,如小承氣湯主治熱結里實之便秘身熱、腹痛脘痞,重用大黃攻積泄熱、通腑導滯為君,以積實為臣、厚樸為佐行氣導滯,若便秘是由腸胃氣滯所致,則重用厚樸(是小承氣湯厚樸的四倍)為君,下氣開郁,臣以枳實(量亦加重)助厚樸行氣導滯,通降腑氣,大黃為佐使通腑以通導大便,是為厚樸三物湯。前方以泄熱攻積為主,后方以行氣導滯為主。
劑型更換的變化,如理中丸主治中焦虛寒之冷痛嘔利,病勢較緩,需緩慢溫養散寒,故以丸劑。若中上二焦陽氣俱虛,里寒凝滯之胸痹,則宜急散其寒,急溫其陽,故以湯劑,是為人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