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編寫說明

中醫各家學說是介紹歷代醫家的臨床經驗、學術思想、學術源流的一門綜合性提高課程。歷代醫家學術思想各異,臨床經驗各有擅長,他們在對中醫理論繼承和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充實和提高這一理論體系,并使之向縱深發展,各家學說反映了歷代中醫學術發展成就,因此,中醫各家學說也是一門具有學術史學特征的中醫臨床基礎學科。

中醫各家學說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了中醫學各門課程的基礎上,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提高理論水平,豐富臨床知識,為今后從事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打下扎實基礎。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用性和研究性。

本教材根據中醫各家學說教學大綱編寫。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歷版規劃教材的內容,根據高等中醫藥院校近年來教學改革經驗和研究進展,并充分汲取各版教材之長編寫而成。

這次教材編寫分上篇、中篇、下篇、附錄四部分。上篇為總論,主要介紹中醫歷代各家學說的形成、發展以及學習方法。中篇為中醫學派,充分汲取各版教材對學術流派研究的成果,根據學派劃分的定義,分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攻邪學派、丹溪學派、溫補學派、傷寒溫病研究諸家、匯通思潮影響下諸家介紹,并以學說傳承為線索,對各學派傳承中的主要醫家擇要介紹,以期更好地展現學派發展之全貌,并補下篇醫家各論因篇幅所限之不逮。下篇為醫家各論,詳述漢唐迄民國初期33位醫家的學說。書末附有《中國歷代主要醫家生平著作簡表》,選取戰國時期至清末民初醫家共218人,供讀者查閱、參考?!吨袊鴼v代主要醫家生平著作簡表》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各家學說教研室制作。

本次教材編寫,中醫學派獨立成篇,以期能充分地反映中醫學派研究的成果,明確學說、學派、流派的概念,厘清不同學派發展的源流、傳承體系及與其他學派的關系,更清晰地反映中醫學說傳承演化的脈絡,歷史地、客觀地、科學地反映中醫學術流派的特征和規律。

下篇在歷代醫家的選擇上,側重于醫學理論及臨床證治方面有重要貢獻的著名醫學家,兼顧婦科、兒科、外科等不同學科的代表性醫家。醫家的編排以其生活的朝代先后為序,大致分為漢唐、宋金元、明清和民國時期四個歷史時期,并簡述了各歷史時期社會發展和時代背景對中醫學術思想及各家學說發展的影響。

結合課程特點,教材中融入了課程思政內容。本教材將同時配套數字化教材。

本次教材編寫,在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專家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材辦公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組織實施,首先召開編委會,經過主編會議集體討論,并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召開多次教材編寫工作研討會,針對教材的主要學術觀點、編寫體例充分討論,達成基本共識后,擬定編寫提綱,然后分工編寫,最后召開審定稿會議集體討論定稿。

本次教材編寫分工如下:上篇總論由尚力、李萍編寫;中篇第一章、第二章由戴銘、孫麗英編寫,第三章第一節由李應存編寫,第二節由李成年編寫,第三節由趙艷編寫,第四節由張星平編寫,第五節由李成年編寫,第六節由劉淵編寫,第七節由李萍編寫;下篇第一章第一節由尚力、鄭國銀編寫,第二節由胡方林編寫,第三節由呂凌編寫,第二章第一節由尚力、楊麗娜編寫,第二節由鄭國銀編寫,第三節由葉瑜編寫,第四節由胡素敏編寫,第三章第一節由李應存編寫,第二節由張璐礫編寫,第三節由張星平編寫,第四節由李麗編寫,第五節由葉瑜編寫,第六節由汪劍編寫,第七節由劉巨海編寫,第四章第一節由楊麗娜編寫,第二節由尹德輝編寫,第三節由李成年編寫,第四節由吳小明編寫,第五節由周俊兵編寫,第六節、第七節由張俐敏編寫,第八節、第九節由劉曉芳編寫,第五章第一節由鄧月娥編寫,第二節、第三節由張建偉編寫,第四節由崔瑞琴編寫,第五節由劉巨海編寫,第六節、第七節由劉成麗編寫,第八節由萬四妹編寫,第九節由孫麗英編寫,第十節由楊麗娜編寫。

感謝全體編委付出的辛苦,感謝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在教材編寫中給予的大力支持。

本教材在使用過程中,請各院校不斷總結經驗,提出寶貴意見,以便今后進一步修訂提高。

中醫各家學說編委會

2021年6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桥区| 赤壁市| 香港| 钟祥市| 弥渡县| 金平| 高密市| 宁明县| 花莲市| 平乡县| 扎鲁特旗| 宜黄县| 陆良县| 宜兰市| 万州区| 樟树市| 分宜县| 津南区| 沙坪坝区| 日照市| 三河市| 班戈县| 河南省| 荥阳市| 沧州市| 高邑县| 布拖县| 曲周县| 千阳县| 保康县| 泌阳县| 陇川县| 历史| 东乡县| 昭平县| 红原县| 长治县| 东宁县| 望谟县| 浦江县| 广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