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筋傷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周紅海 于棟主編
- 3137字
- 2023-08-24 14:25:38
二、筋傷學的發展
中醫學對筋傷的認識很早,出土于商代的甲骨文卜辭中就有“疾手”“疾肘”“疾脛”“疾止”等病名記載,并有使用按摩、外敷藥物治病的記錄。據考證,原始先民在勞動、生活及原始部落間的沖突、與蟲蛇猛獸的搏斗中各種創傷性疾病在所難免,古人通過用手撫摸、按壓腫痛之處以減輕疼痛,涂抹或內服某些樹葉、草莖,用樹葉包扎傷口,用木棍固定肢體以止血、消腫、止痛,這就是筋傷療法的原始起源。《周禮·天官》中“以酸養骨,以辛養筋”是內服法治療筋傷的理論記載?!秴问洗呵铩す艠菲分小拔籼仗浦迹幎鄿糠e……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是運動療法治療筋傷的早期記錄。
戰國、秦漢時期,《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等醫籍相繼問世,奠定了中醫藥學的理論基礎,也奠定了筋傷診治學的理論基礎?!秲冉洝分谐小敖睢钡母拍钔?,還有“筋膜”“經筋”“宗筋”等名稱,并提出了“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也”(《素問·痿論》),說明已經認識到人的筋附著于骨上,主要功能是連接關節、絡綴形體、主關節運動。因此,凡是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或喪失的病變都責之于筋?!安≡诮?,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素問·長刺節論》),“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靈樞·經筋》)?!秲冉洝穼Α敖睢钡恼撌鰞热菔呛茇S富的,不但所提出的有關概念一直沿用到現代,而且以后中國歷代醫家對于“筋”的生理、病理的論述都是在《內經》的基礎上加以闡發的?!渡褶r本草經》則記載了60多種治療筋絕、腰痛、痹痛的藥物,這些藥物至今仍在筋傷疾病治療中使用。
《內經》《難經》等醫籍對筋傷診治更為重要的影響在于其闡述了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這種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系成有機整體,并通過精、氣、血、津液來完成機體功能運動的認識,一直有效地指導著筋傷學的臨床實踐,奠定了筋傷診斷與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
漢代華佗創編了“五禽之戲”,以“引挽腰體,動諸關節”,達到“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的目的,西漢帛畫《導引圖》則記載有44幅治痹證、厥證的術式,這是筋傷疾患通過運動療法達到“血脈流通”而防病治病的重要記錄。
晉代葛洪所著《肘后救卒方》,對筋傷腫脹、疼痛等癥狀以活血化瘀藥物內服外用,并加入酒劑以加強活血力量,或以藥物熨患處,藥酒、藥醋涂搽患處以緩解癥狀,這些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隋代巢元方等編著了《諸病源候論》,其中“金瘡傷筋斷骨候”“金瘡筋急相引痛不得屈伸候”記載了人體運動障礙、循環障礙、神經麻痹等臨床癥狀,并介紹了筋的斷裂傷、開放性傷口的正確縫合方法。
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不僅記載了筋傷的內外用藥,還記載了“老子按摩法”“天竺國按摩法”,歸納了擦、捻、抱、推、振、打、頓、捺、掘、筑共十種治療筋傷的手法。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中醫骨傷科專著。該書強調的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和醫患合作的治療思想逐漸成為筋傷治療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宋元時期,中國骨傷學科迅速發展,涌現了諸多醫學專著。如李仲南著有《永類鈐方》、危亦林著有《世醫得效方》等,對元代以前的骨傷科成就進行了總結和發揮,逐步確立了治療創傷的活血化瘀、養血舒筋、培元固腎的三期用藥原則。該原則在筋傷治療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配合以辛熱芳香、溫經散寒和活血定痛為主的洗藥、淋洗藥、熨藥、貼藥和敷藥等外治方法,奠定了筋傷治療內外用藥的基本原則。
宋代張杲在《醫說》中記載了采用腳踏轉軸及竹管搓滾舒筋治愈骨折后膝、距小腿關節功能障礙的病例,反映了這一時期醫家在筋傷治療中已能有效地運用練功療法。
明清兩代醫家在總結前人成就的基礎上,使骨傷科理論得到了充實提高,尤其是手法和固定方法有了較大的發展,骨傷科的專著也逐漸增多。
明初,太醫院制度分為十三科。骨傷科分為“接骨”和“金鏃”兩個??疲铰c五年(1571年)改名外科和正骨科(又名正體科)。醫事制度的逐步完善為臨床診治技術和理論的發展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薛己在《正體類要》中介紹了大量的骨傷科醫案。該書序文對此概括后指出:“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标U明和強調了骨傷科疾病局部和整體的辨證關系。朱橚等著的《普濟方》、異遠真人著的《跌損妙方》、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和王肯堂著的《證治準繩》等著作都收集了大量有關筋傷治療的方劑、藥物和醫案等資料,對筋傷學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清代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系統地總結了歷代骨傷科經驗,對筋傷的診斷和手法治療有了明確的記載。該書把正骨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其中的“摸”法也是筋傷疾病診斷的主要手法,“推、拿、按、摩”等手法則主要用于治療各種筋傷疾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發掘、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學。1956年以來,各省、市、自治區相繼建立了高等中醫院校和中醫院,并設立了骨傷專業或骨傷系、骨傷科,培養了大批的專業人才。很多地區還建立了骨傷??漆t院,骨傷科專業隊伍有了很大發展。北京、天津、上海、洛陽、武漢等地先后成立了骨傷科研究所,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地著名的中醫骨傷科專家被聘到各級院校和醫院從事教學和醫療工作。專家們不計名利,充分發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紛紛把自己的臨床心得無私奉獻,使過去靠“師授家傳”的筋傷診療技術得以系統地整理、研究、提高,先后出版的專著有郭漢章的《實用正骨學》、郭春園的《平樂郭氏正骨法》、石筱山的《正骨療法》、王子平等的《卻病延年二十勢》、朱興恭的《臨床正骨學》、李國衡的《傷骨診療》、杜自明的《中醫正骨經驗概述》,以及《劉壽山正骨經驗》《陳氏祖傳正骨療法》《林如高正骨經驗》《李墨林按摩療法》等,可謂成果顯著。20世紀70年代始,筋傷學的現代研究逐步深入,由臨床觀察、總結發展到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臨床資料的研究分析和對筋傷的基礎理論進行探討,尤其是對手法療效的機制探討和外用藥物的藥理研究等取得了初步成果。全國各地的學術團體、專業學會相繼成立,主要有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分會、全國軟組織疼痛研究會、中國傳統醫學手法研究會、全國頸肩腰腿痛研究會、世界手法醫學聯合會等。這些學術團體和研究會在國內外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研討,促進了筋傷學理論、臨床診斷、治療技術的提高和發展。
2019年10月全國中醫藥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同年,中醫骨傷科學專業本科正式開始招生,中醫筋傷學是其中一門主干課程。
60多年來,筋傷學在臨床研究、治療技術創新、藥物研發、基礎研究方面成績斐然,采用正骨推拿、牽引、中藥和練功等方法綜合保守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大幅度提高了臨床療效,使很多患者免除了手術之苦;清宮正骨流派歷代手法、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平樂正骨的“以筋為先,以衡為用”的治療理念等歷史悠久、特色顯明的筋傷治療經驗得到傳承和發展,是中醫筋傷學的寶貴遺產;小針刀療法、銀質針療法等治療技術豐富了筋傷的治療手段,提高了療效;椎間盤退變機制的系列基礎研究夯實了筋傷保守治療的理論基礎。隨著現代檢查技術CT、磁共振、關節鏡等在臨床上的普遍應用,筋傷的診療水平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腰椎牽引床、頸椎牽引器等醫療器械的大量研發,以及具有促使骨關節、頸肩腰背痛康復作用的藥物顆粒、膠囊、止痛膏等藥物的大量研制,使筋傷病的診療水平得到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