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鐘贛生 楊柏燦主編
- 2909字
- 2023-08-16 10:24:02
編寫說明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常用中藥的性能、功效、臨床應用規律等知識的一門學科。中藥學課程是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中藥學等中醫藥類專業的必修課程。
本教材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組織編寫的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十一版)。本教材注重突出中醫思維在教材編寫中的主導作用,將中醫思維和科學思維培養貫穿教材編寫全過程;于教材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推進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與中醫藥人文的融合,體現教材服務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突出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以及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適用性;圍繞“十三五”規劃教材評價報告,有針對性地對上一版教材內容進行修訂完善,力求打造一本適應新時代、新形勢下中醫藥人才培養需求的核心示范《中藥學》教材。
本教材包括總論、各論、附錄幾個部分。總論系統地介紹了中藥的基本理論,包括中藥、中藥學等概念,中藥的起源與中藥學的發展,其中重點闡述各個歷史時期中藥學發展的特點及主要本草學代表著作的學術價值。中藥的產地、采集與貯藏介紹產地與療效的關系,適時采集與藥效的關系及與采集相關的一般知識,貯藏中影響中藥變異的常見外界因素、變異現象及貯藏與養護方法;中藥的炮制介紹炮制的概念、目的與方法;中藥的性能是總論的核心,主要闡明中藥藥性理論的概念、中藥治病的機理,重點介紹中藥藥性理論的主要內容,如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的概念,所表示藥物的作用,對指導臨床用藥的意義,以及如何運用藥性理論綜合分析、認識、掌握中藥的效用;中藥的配伍闡明中藥配伍應用的目的、原則及藥物“七情”的概念、中藥配伍應用規律;中藥的用藥禁忌著重介紹配伍禁忌、證候用藥禁忌、妊娠用藥禁忌、服藥飲食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內容;中藥的劑量與用法,介紹劑量與療效的關系,確定劑量的依據及中藥煎服法等內容。總論并附有中藥命名規律與中藥分類的方法,以及中藥的功效。
各論共收載全國各地常用中藥568味(含掌握藥133味,熟悉藥98味,了解藥114味,參考藥98味,附藥125味),按主要功效分列為二十一章加以介紹。每章先列概述,介紹該章藥物的概念、藥性特點、功效、適用范圍、分類、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內容。
每味藥以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及各省市現行中藥材標準的名稱為正名;藥物來源部分介紹原動植礦物的中文名、拉丁名、藥用部位及主要產地、采集和炮制方法;以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為準,并結合《中華本草》和歷代本草文獻、現代臨床用藥實際,介紹每味中藥的藥性、功效、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鑒別用藥、現代研究等。其中功效和應用是各論的重點,在運用中醫藥基本理論闡述藥物的功效、主治病證時,著重說明辨證用藥的理法特色;有選擇地引用古今醫家實際應用有效的名方、驗方,以便領會、掌握古今用藥理法特點、配伍應用經驗;用法用量介紹成人一日內服劑量及方法,對炮制后功效有變化者說明區別用法,對有毒藥物劑量的標定嚴格執行法定標準,注意安全有效;從配伍禁忌、妊娠用藥禁忌、證候用藥禁忌、服藥時的飲食禁忌等方面介紹使用注意;從藥物基原、炮制不同、功效相近、名稱相似等多角度、多方面進行比較,介紹鑒別用藥;現代研究介紹與療效有關的主要化學成分、藥理作用以及不良反應,以展示中藥現代研究進展,反映當代用藥水平。
附錄部分臨床常見百種病證用藥簡介是在功效分類縱向講解的基礎上,再按病證分類橫向分析臨床病證用藥經驗,以期使學生打下辨證用藥堅實的基本功,同時為學習方劑學、中醫臨床課程,搞好辨證論治和遣藥組方創造條件。藥名筆畫索引、藥名拼音索引為查尋提供方便。
本教材是在前六版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統編教材《中藥學》和“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學》”新一版、新二版(同時系“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國家級普通高校“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九版)《中藥學》,以及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十版)《中藥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整理傳統本草學精華,同時吸取當代中藥學研究成果編寫而成。總論方面充實了中藥學發展的內容;從概念、由來、代表藥物作用、指導臨床用藥意義等方面客觀、科學、系統地介紹了藥性理論,并加強與各論藥性論述的銜接,注意理論對臨床的指導作用。各論方面堅持按功效分類原則,既系統闡明中醫傳統用藥經驗精粹,又介紹近代臨床用藥新發展;功效分類與病證分類并舉,以深入闡明辨證用藥規律;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比較分析,以培養學生鑒別用藥的能力;系統深入介紹有毒中藥的不良反應,突出安全用藥、以人為本的思想。本教材較好地解決了繼承不泥古、發展不離宗的關系,基本上能反映當代中藥學的發展水平。
本教材由26所高等醫學院校的29名專家組成編委會,共同承擔編寫工作。具體編寫分工如下:遼寧中醫藥大學任艷玲編寫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中藥的劑量與用法;天津中醫藥大學張德芹編寫中藥的產地采集與貯藏、中藥的炮制、中藥的用藥禁忌;北京中醫藥大學胡素敏編寫中藥的性能、中藥的配伍、中藥的功效;北京中醫藥大學鐘贛生、陳紹紅編寫中藥的命名與分類、解表藥、藥名索引;長春中醫藥大學尚坤編寫清熱瀉火藥;廣州中醫藥大學劉明平編寫清熱燥濕藥、清熱涼血藥;安徽中醫藥大學王玉鳳和云南中醫藥大學毛曉健編寫清熱解毒藥;貴州中醫藥大學陳芳編寫清虛熱藥、拔毒化腐生肌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劉樹民編寫瀉下藥、化濕藥;山東中醫藥大學王加鋒編寫祛風濕藥;浙江中醫藥大學管家齊編寫利水滲濕藥;湖南中醫藥大學肖錦仁編寫溫里藥、驅蟲藥;河南中醫藥大學王君明編寫理氣藥;陜西中醫藥大學高峰編寫消食藥、攻毒殺蟲止癢藥;湖北中醫藥大學汪瓊編寫止血藥;上海中醫藥大學楊柏燦、王海穎編寫活血化瘀藥;南京中醫藥大學劉敏編寫溫化寒痰藥、清化熱痰藥;山西中醫藥大學陳燕清編寫止咳平喘藥;廣西中醫藥大學郝二偉編寫安神藥;甘肅中醫藥大學楊秀娟編寫平肝息風藥;首都醫科大學許利平編寫開竅藥、補陰藥;河北中醫學院張一昕編寫補氣藥;成都中醫藥大學楊敏編寫補陽藥;江西中醫藥大學張金蓮編寫補血藥、涌吐藥;福建中醫藥大學王英豪編寫收澀藥;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胡浩編寫附篇臨床常見百種病證用藥簡介。
本教材融合出版數字化資源的編撰工作由教材主編鐘贛生、楊柏燦牽頭負責,編委會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完成。
北京中醫藥大學著名資深教授高學敏先生擔任本教材主審,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自始至終都給予極大的關注與鼎力支持,并提出許多寶貴意見。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參考與汲取了前十版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學》的精華內容和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及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教材主要供高等中醫藥院校各專業使用,對其他從事中醫藥教學、科研、醫療、生產、經營及管理工作者亦有參考和使用價值。歡迎大家對不足之處多提寶貴意見,以使新教材不斷完善,有所前進。
《中藥學》編委會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