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太陽病辨證綱要

一、太陽病提綱

【原文】

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1]而惡寒[2]。(1)

【詞解】

[1]頭項強(jiāng僵)痛:強,不柔和,有拘緊感。即頭痛項強之意。

[2]惡(wù悟)寒:即怕冷、畏寒。

【提要】

太陽病的脈癥提綱。

【解析】

太陽為六經藩籬,統攝營衛,主一身之表,故外邪侵襲人體,太陽首當其沖。邪襲太陽,正氣奮起抗邪,正邪交爭于表,即為太陽病。脈浮,為外邪侵襲,衛氣浮盛于表,向外抗邪在脈象上的反映。由于太陽經脈上額交顛,還出別下項,太陽受邪,經氣運行受阻,故見頭項強痛。外邪束表,衛氣被遏,不能正常發揮“溫分肉”功能,故見惡寒。惡寒為貫穿太陽病始終的一個主癥,前人有“有一分惡寒,即有一分表證”之說,雖非絕對,但道出了惡寒在太陽病中的重要地位。

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反映了邪襲太陽,經氣不利,營衛失和,正氣奮起抗邪,正邪交爭于表的太陽病本質,為太陽病的主要脈癥,也是表證共有的癥狀,故為太陽病的提綱。

外感病初起,發熱常與惡寒并見,但在某些情況下,發病之初,衛陽被遏,尚未伸展,可見暫時不發熱而只有惡寒,故《傷寒論》未將發熱列為太陽病提綱,這種現象多見于太陽傷寒證。然而,當衛氣奮起抗邪,正邪相爭則可見發熱。發熱與惡寒并見,是太陽病的證候特征之一,也是與其他經病的主要鑒別點。

【明經指要】

本條開宗明義地描述了太陽病的基本脈癥特征,后世稱之為“太陽提綱證”,后文中凡言“太陽病”者,一般均具有提綱證所列的脈癥。六經各篇均有相應的提綱證條文,據柯韻伯云:“仲景六經各有提綱一條,猶大將立旗鼓,使人知有所向,必擇本經至當之脈癥而標之,讀書者須謹記提綱以審病之所在。”六經病提綱證,均以概括本經發病的核心主癥或關鍵病機為主旨,其目的是讓讀者掌握分經審證的方法,以利臨證時提綱挈領,分經論治。

二、太陽病分類

【原文】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1],脈緩[2]者,名爲中風[3]。(2)

【詞解】

[1]惡風:畏懼風襲,為惡寒之輕者。

[2]脈緩:指脈象柔緩而不緊急,非怠慢遲緩之意。

[3]中(zhòng仲)風:中醫證名,指外感風邪所引起的一種表證,與內傷雜病的中風病不同。

【提要】

太陽中風證的主要脈癥。

【解析】

中風為太陽病的主要類型之一。本條首冠以“太陽病”,當結合第1條脈癥綜合理解,即太陽中風證的主要表現為發熱、汗出、惡風、頭痛、脈浮緩。本證由風寒之邪襲表,營衛失調所致。由于風寒之邪襲表而風邪偏盛,衛陽浮盛與邪相爭故發熱;風性疏泄,且傷衛陽,使衛外不固,營不內守,營陰外泄,故見汗出;衛外不固,且汗出肌腠疏松,不勝風襲,故見惡風;又因汗出,營陰外泄,故脈搏松弛寬緩而呈緩象;太陽病脈浮,中風證脈緩,故其脈當見浮緩。凡見此脈癥者,即為太陽中風證,故此條為太陽中風證的提綱。在太陽中風證的主要脈癥中,當以汗出、脈緩為特征,因為它既能揭示太陽中風證營衛不和,衛強營弱的病機,同時又能區別于無汗、脈緊的太陽傷寒證。

由于太陽中風證以汗出、脈緩為特征,故后世又稱其為中風表虛證。但必須注意,證名“表虛”,卻非虛證,因為這只是與無汗而脈浮緊的傷寒表實證對舉而言。此外,太陽中風證在本條只提惡風,實則仍為惡風寒,因為惡風與惡寒只是程度的輕重不同,前人雖有中風惡風,傷寒惡寒之說,但臨證時不可把惡風與惡寒作為區分中風與傷寒的依據。

【原文】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1]者,名爲傷寒[2]。(3)

【詞解】

[1]陰陽俱緊:陰陽指部位,即寸、尺部脈。指寸關尺三部脈均見緊象。

[2]傷寒:證名,屬狹義傷寒范疇。

【提要】

太陽傷寒證的主要脈癥。

【解析】

太陽傷寒證是太陽病的又一重要類型。本條首冠名以“太陽病”,也應結合第1條理解,即脈緊當是浮緊,體痛之外當有頭痛。風寒之邪襲表,衛陽被遏,衛氣失于“溫分肉”之功,故惡寒。“必惡寒”不僅強調在太陽傷寒中惡寒必定出現,而且指出與發熱相比,其出現較早。若風寒甚,衛陽郁閉較重,未能及時達表抗邪,則暫不發熱;當郁閉到一定程度,衛氣必定伸而抗邪,正邪交爭,即見發熱。但是,由于發熱有早晚,故云:“或已發熱,或未發熱。”但是,發熱也當屬太陽傷寒證的主癥之一,觀后文35條、46條可知。本條用“或已”“或未”不定之詞,說明太陽傷寒證發熱有早、遲之不同,其原因與感邪輕重、體質強弱、衛陽郁閉情況有關。寒性凝滯,風寒束表,不僅衛陽被遏,而且營陰郁滯,太陽經氣運行不暢,故太陽傷寒除頭痛外,尚多身痛。風寒束表,表氣郁閉,里氣不和,胃失和降而嘔逆。“脈陰陽俱緊”,即寸、關、尺三部脈均見浮緊之象,浮乃正邪相搏于表,緊乃衛陽閉遏,營陰郁滯之象。

本條雖未明確提及汗出與否,但據太陽傷寒證衛陽遏閉,營陰郁滯的病理特點及35條“無汗”之論述,太陽傷寒證當為無汗。正因為其無汗脈緊,與寒性凝滯的特性相類,故名為太陽傷寒證,又被稱為太陽表實證。

【明經指要】

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因、機、證、治不同,故須要鑒別清楚。從邪氣性質來看,風邪屬陽,寒邪屬陰。中風為風陽傷,衛外失司、營陰外泄,故以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為主癥,緣于有汗出一癥,故稱之為中風表虛證;傷寒為寒邪直透營衛,衛閉營郁而見惡寒、發熱、無汗、體痛、嘔逆或喘、脈浮緊等癥,緣于其無汗一癥,故稱之為傷寒表實證。從患者的體質內因來看,弱者易患中風表虛證,強者易患傷寒表實證。從臨床上看,兩者雖存在各種不同,但最關鍵的癥狀還是有汗與無汗之別。

【原文】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1]。若發汗已,身灼熱[2]者,名風溫[3]。風溫爲病,脈陰陽俱浮[4],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5]。若被火[6]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癎[7],時痸瘲[8],若火熏之[9]。一逆[10]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詞解】

[1]溫病:外感病的一種,由溫熱病邪所致,屬廣義傷寒的范疇。

[2]身灼熱:捫之灼手,形容發熱很高。

[3]風溫:指溫病誤用辛溫發汗后的一種變證,與后世溫病學中的“風溫”不同。

[4]脈陰陽俱浮:寸關尺三部俱浮盛有力,提示熱邪內盛。

[5]失溲:指二便失禁。

[6]被火:火,指灸、熏、熨、溫針等治法。被火,指誤用火法治療。

[7]驚癇:指無意識地抽搐抖動。

[8]時瘛疭(chìzòng赤縱):瘛,指收縮;疭,松弛之意。時瘛疭,指陣發性手足抽搐。

[9]若火熏之:像煙火熏過一樣,用來描述患者膚色晦暗。

[10]逆:誤治。

【提要】

太陽溫病的主要脈癥及誤治后的變證。

【解析】

溫病為廣義傷寒之一種,是由感受溫熱病邪所引起的一種外感病,屬太陽病的范疇。本病與中風、傷寒相比,其突出的特點是發熱而渴,不惡寒或惡寒輕微,這反映了溫邪犯表,化熱傷津,營衛失和的病理特點,故作為溫病的提綱。

溫為陽邪,侵及人體,擾亂營衛,易耗傷陰津,故發病之初,在發熱的同時便有口渴。至于惡寒之有無,原文中明確提出“不惡寒”,此當全面理解。根據太陽病提綱證,惡寒為必具證,不惡寒,不得稱為太陽病。從后世溫病學的衛分證來看,惡寒也是必見癥狀,乃風熱傷衛,衛失固外所致,只不過其惡寒程度遠較傷寒為輕、時間短暫而已。故此處“不惡寒”是與傷寒、中風相對而言。溫病初起,治用辛涼解表,切忌使用辛溫藥物發汗,否則就會變證蜂起。本條雖未直接點明,但以舉例方式歷述誤治之變,其意甚為明了。

溫病若用辛溫藥物發汗,必致熱盛津傷,形成變證,此謂之“風溫”。此時邪熱鴟張,發熱不但不降,反而升高為“身灼熱”。熱邪充斥內外,鼓動氣血,則三部脈均浮盛有力,亦即洪大之脈。陽熱迫津外泄則汗出,熱傷津氣加之熱壅而經氣不利故身重,熱盛擾及神明,則病人呈困頓嗜睡狀態。邪熱壅肺,呼吸不利而出現鼾聲,語言不利則多由熱盛神昏所為。

以上證候,雖有熱盛津傷,但里無有形之實,只宜辛寒清解,下法亦不可用。若誤用之,則反奪其津液,水源枯竭,則小便不利;陰竭無以制其亢熱,熱盛動風,則兩目直視;熱極神昏,二關失控,則大小便自遺。此系誤下而津愈傷,熱愈盛。溫為陽熱,火法當屬禁忌,若誤用之,輕則兩陽相熏,皮膚發黃,甚則熱極動風,發如驚癇,從而出現陣發性四肢抽搐,同時火灼肝膽更為嚴重,使發黃之色如火熏之黃而晦暗。本條以舉例方式,申誤治之變,并引為戒律,一誤尚可遷延時日,再誤則危及生命,故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從本條所述可以看出,仲景對狹義傷寒與溫病在病因、證候特點、病理機制、治療方法等多方面的重要區別已有充分認識,本條所論對后世溫病學說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啟迪與影響。

張仲景在太陽病提綱下,分別列出中風、傷寒、溫病三證。三者雖均屬廣義傷寒的范疇,但在病因上溫病為感受溫熱病邪而起,中風和傷寒多因風寒而來。在脈癥表現上,溫病以發熱、口渴、不惡寒(輕微短暫)、脈浮數為主;中風以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為主;傷寒以惡寒、無汗、身痛、脈浮緊為主。三者以此為辨。

【明經指要】

本條意義有三。其一,明溫病之大體屬性;其二,知溫病與狹義傷寒涇渭分明,不可混同;其三,了解仲景雖未詳論溫病之治法方藥,但對其病因病機、證候特點及治療大法已寓本條之中,從而為后世溫病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辨病發于陽與病發于陰

【原文】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7)

【提要】

外感病初期辨陰陽的要點。

【解析】

六經病可分為三陽病和三陰病兩大類型,發熱惡寒發于陽,無熱惡寒發于陰,意在根據發病之初有無發熱以分辨病屬陽經還是陰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夫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六經辨證,有表里、寒熱、虛實等頗為繁雜,然先辨陰陽,便起到了提綱挈領、執簡馭繁的作用。“發熱惡寒”與“無熱惡寒”對舉,其關鍵是發熱的有無。發熱表示正氣不衰,能起而與邪氣抗爭,故多為陽經病表現,如太陽病發熱惡寒,少陽病往來寒熱,陽明病但熱不寒。無熱惡寒表示正氣不足,抗邪無力,故多屬陰經病表現,如太陰病脾虛寒濕,無熱惡寒,脈弱;少陰病心腎陽虛,無熱惡寒,脈微細;厥陰病正虛邪實,正邪作最后的較量,厥熱勝復是為特征,當陽氣虛衰時,也是無熱惡寒而厥。故曰“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值得提出的是,以疾病初起發熱之有無來辨外感病的陰陽類型,適用于一般情況,此僅言其常,還須知其變,如太陽傷寒證早期有“或未發熱”的階段,少陰病陰盛格陽,也有外見假熱者,臨證時還須具體分析,方能真正理解本條的真諦。

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是對疾病愈期的一種預測。陽數七、陰數六之說是依據伏羲氏河圖生成數推演而來。病為陽證,當在陽數之期愈;病為陰證,當在陰數之期愈。這種預測方法的實際意義尚待進一步研究。

【明經指要】

六經辨證以辨陰陽屬性為最要,而寒、熱則是辨識陰陽的首要依據。《金匱玉函經》將該條置于全書之首,將其作為《傷寒論》六經辨證的總綱,可見本條在全書的重要地位。

四、辨太陽病傳變與否

【原文】

傷寒一日[1],太陽受之,脈若靜[2]者,爲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3]者,爲傳也。(4)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爲不傳也。(5)

【詞解】

[1]傷寒一日:一日,約略之辭,指患病初期。

[2]脈若靜:靜,靜止,未變之意。脈若靜,指脈象與證候尚未發生變化。

[3]脈數急:相對脈靜而言,指脈象已經發生改變,脈來急促。

【提要】

論判斷太陽病傳變與否當以脈癥為憑。

【解析】

第4條所論乃據脈癥辨太陽病是否傳變之法。“傷寒一日,太陽受之”,指外邪初犯人體,太陽首當其沖,即外感病早期階段。太陽病雖輕淺,但變化多端,應密切注意是否發生傳變。仲景提出其判斷之法當據患者的脈癥表現,不可拘于時日。若患者脈象與太陽病的其他見證相符,均未發生變化,說明病證仍在太陽,尚未發生傳變;若患者出現惡心欲吐,或煩躁不寧,又見脈象數急等,則脈癥均已不屬太陽病范疇,盡管發病時間短暫,但已反映病邪入里,則知病證已發生傳變。

第5條“傷寒二三日”是承上條“傷寒一日”而言,根據《素問·熱論》計日傳經之說,外感病二日當傳陽明,三日當傳少陽,若得病時日已到傳經之期,但患者仍未見陽明、少陽病的見證,且太陽見證仍在,可由此判斷病仍在太陽,未發生傳變。

由第4、5條可以看出,太陽病是否發生傳變,主要依據當時臨床證候是否發生了變化,不得拘于發病時日,這對臨證具有重要意義。

【明經指要】

第4、第5兩條針對《素問·熱論》的計日傳經之說,反復強調辨六經病傳變與否,必須以脈癥為依據,而不可拘于患病時日的推演。這一方面昭示了《傷寒論》與《內經》的源流關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張仲景對《內經》學術的發展與創新。

【原文】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1]故也。若欲作再經[2]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8)

風家[3],表解而不了了[4]者,十二日愈。(10)

【詞解】

[1]行其經盡:指邪在太陽經之勢已衰,未傳他經。

[2]欲作再經:指欲發生傳經之變。

[3]風家:感受風邪的患者,此處指患太陽病的人。

[4]不了了:指病未徹底痊愈,身體尚有輕微不適。

【提要】

太陽病經盡自愈的機轉及預防傳經的方法。

【解析】

第8條所論,是說太陽病病尚輕淺,在內臟腑未受損傷,若病邪不發生傳變,可通過機體的自身調節,正氣來復,抗邪外出,一般一周左右即可自愈,此即“行其經盡”之意。若太陽病七日以上,病證不愈,邪氣有向陽明傳經的趨勢,則應針刺陽明穴位,疏通經絡,振奮正氣,增強抗病能力,防止傳變的發生,以期正勝邪祛而痊愈,此即“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為防傳變,“先安未受邪之地”,屬于已病防變的思想,與《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精神是一致的。

第10條所論,風家,即經常患太陽中風者,此處代指太陽病患者,若表邪已解,發熱、惡寒、頭痛等癥已解除,但身體仍覺不適,尚未完全復原,這可能是正氣未復,或是余邪不清,此時不必再服藥,只需休息靜養,待正氣恢復,邪氣漸去,自可康復。據古人經驗,這一過程,約為十二日。

【明經指要】

風家表解不了了,不出治法,而言“十二日愈”,強調了人體具有“陰陽自和”之能力,與《內經》“化不可代”的辨證思維一脈相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和县| 南和县| 东光县| 昌江| 石台县| 东阳市| 东乌珠穆沁旗| 岑溪市| 商南县| 尉犁县| 华阴市| 墨竹工卡县| 中西区| 晋宁县| 左贡县| 建始县| 汪清县| 巍山| 东方市| 兰溪市| 正宁县| 花垣县| 开封市| 毕节市| 阜平县| 铅山县| 綦江县| 德兴市| 平昌县| 大名县| 赣榆县| 会泽县| 华坪县| 西和县| 红桥区| 台东县| 闻喜县| 股票| 阿城市| 桦甸市| 汝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