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學與胚胎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周忠光 汪濤主編
- 517字
- 2023-08-04 18:02:35
第二節 組織學研究發展簡史
組織學的研究源自1665年,英國學者Hooke(1634—1703)采用簡易的光學顯微鏡觀察薄片軟木標本,將觀察到的蜂房狀小區稱為“cell”。1801年,德國學者Bichat首次提出“tissue”一詞。1819年,德國學者Meyer提出人體組織可分為8種,并首次提出“histology”一詞。1838年和1839年,德國學者Schleiden和Schwann通過對動物和植物的研究,提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并創立了“細胞學說”,認為新的細胞是由原有細胞產生的。1906年,意大利學者Golgi (1843—1926)和西班牙學者Ramon Y Cajai(1852—1934)因對神經系統結構的研究,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32年德國學者盧斯卡(Ruska)和科諾爾(Knoll)研制的透射電子顯微鏡問世(1986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使組織學觀察工具的分辨率(resolving power)極限從普通光學顯微鏡的0.2μm提高到0.2nm。隨著超薄切片術、掃描電鏡等新技術、新方法、新工具的不斷涌現,組織學的研究水平從細胞(顯微結構)飛躍到亞細胞(亞顯微結構)水平。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后,隨著電子、激光、圖像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分子生物學新技術的廣泛運用,極大地豐富了組織學研究的內涵。現今的掃描探針顯微鏡使研究達到分子乃至原子水平。我國老一輩組織學家馬文昭、鮑鑒清、王有琪、張作干、李肇特等教授均在該研究領域做出了突破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