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論

第一章 緒論

一、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的定義和特點

中醫耳鼻咽喉科學是運用中醫基本理論和中醫思維方法研究人體耳、鼻、咽喉及口齒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規律的一門臨床學科。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耳、鼻、咽喉及口齒雖位居人體頭頸部,為外在的獨立器官,但其通過經絡的溝通與內在的五臟六腑發生著密切的聯系。由于耳、鼻、咽喉及口齒具有孔小洞深的特點,必須借助于專科器械才能觀察,這一切決定了中醫耳鼻咽喉科學既有中醫學的共同特點,又具有自己的專科特點:它以中醫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吸取了部分現代的診療技術,臨床上強調局部與整體相結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內治與外治相結合,治療與調養相結合。因此,學習中醫耳鼻咽喉科學,必須具備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同時,還必須具備中醫內科學和外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

二、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發展簡史

中醫耳鼻咽喉科學是一門古老而新興的學科。

夏商時期(公元前21世紀—前1046年),人們對耳鼻咽喉口齒的生理和疾病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如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疾耳”“疾言”“貞旨自疾”(“自”,即鼻之意),及“貞病舌”“貞病口”等記載。從文字結構及其意義上看,當時已經知道耳聽聲音、鼻嗅氣味的功能,并有耳鼻咽喉口齒病證的初步記錄。牙齒的疾病也有記載,如“img”字,即表示牙齒上的窟窿,或牙齒被蛀空有洞,類似后世所稱的齲病,這應該是世界上關于齲齒的最早記載,較之古代埃及、印度、希臘等地的類似記載早數百年至一千年。

西周時期(公元前1046—前770年),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已認識到疾病與自然環境和氣候異常變化的密切關系,如《禮記·月令》記載的“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嚏”,認為氣候的異常變化是鼽嚏發病的重要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期,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文化經典大多出自這一時期,醫藥方面亦不例外,這些經典中記載了不少耳鼻咽喉口齒疾病的防治經驗。如《山海經》中載有元龜、白img等多種防治耳病、喉病的藥物。《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提出“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這是關于耳聾的最早定義。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籍之一(成書于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其中涉及耳鼻咽喉口齒方面的內容有多處,如聾、耳疆(耳廓凍傷)、鼻肍、鼻抉(鼻損傷)、嗌痛等,還涉及有關耳鼻咽喉口齒的生理、病理和醫方。這一時期產生了系統總結醫學實踐經驗的巨著《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它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其中關于耳鼻咽喉口齒方面的論述亦是相當豐富的。它首次提出:五官是五臟的外竅,五臟通過經絡聯系將五官與全身連為一個整體。如《靈樞·五閱五使》指出:“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靈樞·脈度》謂:“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臟腑的病理變化,可循經反映于五官,因此五官的功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如《靈樞·本神》謂“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素問·氣厥論》謂“膽移熱于腦,則辛img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內經》中所記載的耳鼻咽喉口齒病證有多種,并總結了一系列重要的治療原則和方法,還記載了不少針刺治療耳鼻咽喉口齒疾病的方法。如《靈樞·刺節真邪》謂:“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于針也。”這是類似咽鼓管自行吹張法的最早記載。《內經》中的臟腑與官竅相關學說及有關耳鼻咽喉口齒生理病理的論述為后世耳鼻咽喉口齒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難經》在《內經》的基礎上,對耳、鼻、咽喉、口齒等部位的解剖也進行了全面而詳細的論述,尤其是對咽喉的解剖做了進一步補充。《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載藥365種,其中論及治療耳鼻咽喉口齒疾病的藥物50余種,這些藥物大多沿用至今。《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謂:“(扁鵲)過雒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因此,生活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可稱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醫生。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醫學分為九科,其中有口齒科,咽喉科也包括在內。《淮南子·汜論訓》記載:“喉中有病,無害于息,不可鑿也。”說明當時已有外治方法治療喉病,且有嚴格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創立了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辨證論治體系,對耳鼻咽喉口齒疾病的治療也有很大的影響。如《傷寒論》對少陰咽痛證進行辨證論治,運用豬膚湯、甘草湯、桔梗湯、苦酒湯、半夏散及湯等不同方藥治療不同的咽喉病,確有成效,成為后人治療咽喉諸病的常用方法。《金匱要略》最先描述“婦人咽中如有炙臠”一癥,即后世所稱“梅核氣”,所創立的半夏厚樸湯一直沿用至今。又如《金匱要略》中有用皂莢末吹入鼻內及用薤汁灌入鼻內或耳中以搶救危重病患者的方法,可以說是吹鼻法、滴鼻法及滴耳法的最早記載。

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年),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記載了百蟲入耳及氣道異物、食道異物之處理方法,例如用韭菜取食道魚骨等,還提出了用藥液(或藥末)滴耳治療耳部疾病。皇甫謐所著之《針灸甲乙經》對于耳鼻咽喉口齒疾病的針灸治療也有不少記載。這一時期首次有了關于拔牙術的記載,如《晉書·溫嶠傳》說:“嶠先有齒疾,至是拔之。”唇裂及其修補術在這一時期也有了記載,如《晉書·魏泳之傳》記載:“魏泳之生而兔缺,年十八……醫曰:可割而補之,但須百日進粥,不得笑話……泳之遂閉口不語,唯食薄粥……及瘥。”牙齒的衛生保健也得到高度的重視,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方藥。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劉峻在《類苑》中記載用豬牙皂角、生姜、升麻、地黃、墨旱蓮、槐角子、細辛、荷葉、青鹽等燒煅研熬,用以揩牙,可使牙齒牢固。

隋唐時期(581—907年),巢元方等所著之《諸病源候論》,設專卷論述耳鼻咽喉口齒疾病之病因,并注意到小兒的生理特點,對小兒耳鼻咽喉口齒疾病設專卷論述,全書論及耳鼻咽喉口齒疾病130余候,共40余種疾病,特別提出了膿耳誤治或失治所致之膿耳變證等危候。624年由唐政府設立的太醫署是世界上最早的醫學校,分醫學部和藥學部,醫學部分醫科、針科、按摩科和咒禁科四大科,醫科下分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角法5個專業,可見當時“耳目口齒”(類今之五官科)已開始形成一個獨立的專科,這在耳鼻咽喉科學的發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孫思邈在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將鼻、口、舌、唇、齒、喉、耳病歸為七竅病,收集治法甚多,列方291首,列有通九竅藥及治療衄血、耳聾、口干舌燥藥等;除內治外,還廣泛地采用藥物外治、手術、針灸、砭法、導引、食療等,如提出用燒灼法治療咽喉疾病。王燾所著之《外臺秘要》中記載的治療耳鼻咽喉口齒疾病方藥不下400首,其中提到用楊柳枝蘸藥揩齒法,“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亮”,這大概是世界上關于刷牙的最早記載。

兩宋時期(960—1279年),醫學設十三科,其中有口齒兼咽喉科。由政府所主持編撰的《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對耳鼻咽喉口齒疾病的治療均有十分豐富的記載。其中《太平圣惠方》記載耳鼻咽喉口齒內容共4卷。《圣濟總錄》將咽與喉分屬不同之臟腑:“咽門者,胃氣之道路;喉嚨者,肺氣之往來。一身之中,氣之升降出入,莫急乎是。”其耳鼻咽喉口齒內容達12卷,頗類一部耳鼻咽喉口齒專科書。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對耳鼻咽喉口齒疾病發生的內外因素也有詳盡的論述。《蘇沈良方》是繼《難經》之后又一篇詳細記載了咽喉解剖的文獻。沈括所著之《夢溪筆談》記載:“世人以竹木牙骨之類為叫子,置入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謂之顙叫子。嘗有病瘖者,為人所苦,煩冤無以自言,所訟者試取叫子,令顙之作聲,如傀儡子,粗能辨其一二,其冤獲申。”其顙叫子,頗類今之人工喉。嚴用和《濟生方》中所載之蒼耳子散,至今仍廣泛用于治療鼻科疾病。

金元時期(1115—1368年),口齒科與咽喉科分開。張從正《儒門事親》對于咽、喉及會厭的功能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會厭與喉,上下以司開闔,食下則吸而掩,氣上則呼而出,是以舌抵上腭,則會厭能閉其咽矣。四者相交為用,闕一則飲食廢而死矣。”其記載之用紙卷成筒,放入口內,再用筷子縛小鉤取異物的方法,已具今之內腔鏡下取異物之雛形。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對鼻鼽進行了明確的解釋,認為“鼽者,鼻出清涕也”,同時劉完素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還提出了“耳聾治肺”的觀點,對后世有很深的影響。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對眩暈發作時的癥狀進行了生動的描述:“眩者,言其黑運轉旋,其狀目閉眼暗,身轉耳鳴,如立舟船之上,起則欲倒。”對其病因病機則提出“無痰不作眩”的觀點。該書還首次提出用棉簽清洗外耳道再用藥之方法:“棉纏竹簽拭耳,換棉蘸藥入耳。”李東垣提出的益氣升陽法,為耳鼻咽喉口齒疾病的內治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竇材所輯《扁鵲心書》及竇漢卿著《瘡瘍全書》有用切開排膿的方法治療咽喉膿腫及牙癰的記載。《洪氏集驗方》記載了應用壓迫頸外動脈以止鼻衄的方法。《世醫得效方》把過去有關口齒咽喉病的理論和效方進行了一次刪蕪存精的大整理,并將《儒門事親》首創的“喉風八證”補充為“喉風十八證”,對后世關于喉風的分類有很大影響。

明代(1368—1644年),薛己編撰的《口齒類要》是現存的咽喉口齒科專書中最早的一本,書中論述了繭唇、口瘡、齒痛、舌癥、喉痹、喉痛、骨鯁等多種常見的咽喉口齒疾病,并附若干驗案,強調咽喉口齒疾病應從整體上進行論治,因此所載60多首方劑多供內服。《解圍元藪》是關于喉麻風的第一部論著。《紅爐點雪》首論喉結核。《景岳全書》首載梅毒和瘟疫病在咽喉的表現。《外科正宗》載有鼻息肉摘除方法:“取鼻痔秘法:先用茴香草散連吹二次,次用細銅箸二根,箸頭鉆一小孔,用絲線穿孔內,二箸相離五分許,以二箸頭直入鼻痔根上,將箸線絞緊,向下一拔,其痔自然拔落,置水中觀其大小。預用胎發燒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內,其血自止。戒口不發。”這一方法與現代采用的鼻息肉圈套摘除的手術方法十分相似,時間卻提早了三百多年。《景岳全書·卷二十七》記載了鼓膜按摩法:“凡耳竅或損或塞,或震傷,以致暴聾,或鳴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竅中輕輕按捺,隨捺隨放,隨放隨捺,或輕輕搖動,以引其氣。捺之數次,其氣必至,氣至則竅自通矣。”曹士衍《保生秘要》詳細論述了導引、運功治病之法,對于耳鼻咽喉口齒疾病的導引法也搜集甚多,如治耳重(即耳脹):“定息以坐,塞兌,咬緊牙關,以脾腸二指捏緊鼻孔,睜二目,使氣串耳通竅內,覺哄哄然有聲,行之二三日,通竅為度。”此即今之咽鼓管自行吹張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有800余味藥用于治療耳鼻咽喉口齒疾病,并對口齒病證的治療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如外治法中的噙漱、擦、揩、摻、咬、洗、浸、烙、貼、封齦、含舌下、充填齒孔等治療方法,有的至今仍為臨床所常用。王肯堂《證治準繩》中列有耳病、鼻病、咽喉病、口病、齒病、唇病等七類,并記載喉、耳、唇等外傷之縫合術。

清代(1644—1911年)的醫學又分九科,咽喉科再次與口齒科合并,稱喉科。吳謙等人編著《醫宗金鑒》,整理前人的醫療經驗,內容豐富,其中載有耳鼻咽喉口齒唇舌的疾病50余種,并附有繪圖,便于明了患病的部位,還初次出現了耳痔、耳挺、耳蕈等病的記載。此外,在清代的不少醫書中,對于膿耳的分類及辨證也更為詳盡,說明當時對于耳部疾患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據不完全統計,從乾隆十二年(1747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白喉、爛喉痧等疫喉先后四次大流行,對人民生命危害極大,促進了醫家們對喉病進行研究和防治,積累了不少經驗,因此喉科有較快的發展,喉科專著陸續問世40多種,如《喉科指掌》《尤氏喉科秘書》《咽喉經驗秘傳》《重樓玉鑰》《經驗喉科紫珍集》等。其中,張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記載運用壓舌板檢查咽喉,《喉科秘鑰》中有利用光學知識檢查咽喉的方法,《重樓玉鑰》首先提出用養陰清肺湯治療白喉。此外還有專論疫喉的,如《喉白闡微》《疫痧草》《白喉全生集》《白喉治法忌表抉微》《痧喉正義》《白喉條辨》等30多種,至此對疫喉有了比較完善的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進中醫發展的政策,一批中醫研究機構、中醫院校及中醫醫院相繼建立。1956年,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成立第一批中醫學院,此后全國大部分省市相繼開辦了中醫學院,培養高級中醫藥人才。1958年開始,部分中醫學院(如廣州、北京等)成立喉科教研室,其附屬的中醫院亦開設喉科,診治咽喉、口齒疾病。隨著臨床的發展及中西醫的相互滲透,中醫喉科逐漸擴展為中醫耳鼻喉科。為了教學的需要,1960年及1964年由廣州中醫學院主編了全國中醫院校試用教材《中醫喉科學講義》(第一、二版),1975年出版了第三版教材《五官科學》(其中分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兩個部分)。1980年出版的第四版教材首次使用“中醫耳鼻喉科學”作為學科名稱,系統總結了中醫學在耳、鼻、咽喉、口齒科方面的理論,以及中醫對耳鼻咽喉口齒科常見疾病的辨證施治原則,標志著中醫耳鼻喉科學正式作為一門獨立的臨床學科而誕生。1985年,在第四版教材的基礎上又編寫出版了第五版教材《中醫耳鼻喉科學》。隨著中醫教育的深入發展,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的教材從無到有,初具規模。同時,有關專家先后撰寫出版了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耳鼻咽喉口腔科學》《中醫大辭典·外科骨傷五官科分冊》等參考書,對中醫耳鼻咽喉科教學走向系統化、正規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中醫耳鼻咽喉科的不斷發展,為適應專科教學的需要,1974~1988年,衛生部先后委托廣州、上海、南京中醫學院舉辦了十期全國中醫耳鼻喉科師資培訓班,極大地提高了本學科的師資水平,培養了一批業務骨干,推動了全國各地中醫耳鼻喉科的迅速發展。

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以來,先后有廣州、上海、湖南、成都等中醫學院招收中醫耳鼻喉科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了一批高層次的專業人才,推動了本學科的科學研究。1982年,天津衛生干部進修學院在衛生部直接領導下,開辦了三年制的中醫五官科專業班。1988年,國家教委又批準廣州中醫學院、成都中醫學院設立五官專業(眼耳鼻喉),首次招收五年制本科五官專業學生,以后又有湖南、河南等中醫學院相繼開設五官專業本科班,培養了大批專科人才,使學術隊伍不斷壯大。1998年后,相繼有成都、湖南、廣州、南京、遼寧等中醫藥大學開始招收中醫耳鼻喉科專業博士研究生。

1978年,上海市成立了“全國中醫學會上海分會耳鼻喉科學組”,這是中醫耳鼻咽喉科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學術組織。1982年,廣東省也成立了中醫耳鼻喉科學組。1984年,兩者都改“學組”為“研究委員會”,此后,四川、江西、山西、湖南等省也相繼成立了同樣的機構。1987年9月,“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耳鼻喉科學會”成立,2006年“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耳鼻喉口腔科專業委員會”成立。專業學會的成立進一步促進了中醫耳鼻咽喉口腔科的學術交流和發展。

經過40多年的學科建設,中醫耳鼻咽喉科學這門古老而新興的學科在臨床、教學、科研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耳、鼻、咽喉及口齒常見病及疑難病的防治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仍面臨許多有待于攻克的難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树县| 仲巴县| 沭阳县| 区。| 嵊州市| 武汉市| 永靖县| 安康市| 嘉黎县| 龙门县| 勐海县| 昌吉市| 黔江区| 乐昌市| 三明市| 密山市| 西安市| 都江堰市| 灵川县| 乐亭县| 迭部县| 黄石市| 宁夏| 睢宁县| 淮阳县| 任丘市| 綦江县| 广灵县| 荣成市| 柳河县| 菏泽市| 雷波县| 洱源县| 大关县| 新沂市| 象州县| 盈江县| 梓潼县| 杂多县| 安溪县| 横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