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鼻的結構與功能

一、鼻的結構

鼻由外鼻、鼻腔及鼻竇三部分構成。

(一)外鼻

外鼻由骨及軟骨作支架(圖2-9),外覆皮膚及軟組織,如三角形錐狀體,突出于面部中央。各部名稱見圖2-10。

img

圖2-9 外鼻骨骼

img

圖2-10 外鼻各部名稱

鼻尖與鼻翼部的皮膚較厚,且與皮下組織粘連甚緊,皮脂腺及汗腺較多,故此處易發生炎癥,且疼痛較劇。

外鼻的靜脈匯流于內眥靜脈及面靜脈。因內眥靜脈經眼上靜脈與海綿竇相通(圖2-11),且面部靜脈內無瓣膜,血液可以雙向流動,故面及鼻部的感染如治療不當,可循此途徑引起嚴重的顱內并發癥。

img

圖2-11 鼻外部靜脈與海綿竇的關系

(二)鼻腔

鼻腔由鼻中隔分為左右兩腔。前方為前鼻孔與鼻前庭,后方為后鼻孔,與鼻咽部相通。

鼻前庭:位于鼻腔前端,覆有皮膚,向后與鼻腔黏膜交界處的隆起稱鼻閾。鼻前庭皮膚內富有毛囊、皮脂腺及汗腺,是容易發生癤腫的地方。

固有鼻腔(簡稱鼻腔):分頂、底、內、外四壁。頂壁為顱前窩底的一部分,有嗅神經通過。底壁借硬腭和軟腭與口腔隔開。內壁即鼻中隔,由骨及軟骨構成(圖2-12)。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內動脈血管匯聚成叢,稱利特爾動脈叢(圖2-13),是鼻出血的好發部位,故又稱易出血區。外壁表面凹凸不平,有上、中、下三個鼻甲及上、中、下三個鼻道(圖2-14)。下鼻甲為一獨立骨片,附于上頜骨上。中鼻甲及上鼻甲系篩骨的一部分。上、中鼻道有鼻竇的自然開口,鼻竇內的分泌物可由此流出。下鼻道的前上方有鼻淚管的開口,淚液由此流入鼻腔。下鼻道外側壁前段近下鼻甲附著處為上頜竇內側壁的一部分,骨質較薄,是上頜竇穿刺沖洗的最佳進針位置。

鼻腔的黏膜分為呼吸區黏膜和嗅區黏膜,中鼻甲內側面及其相對的鼻中隔上方的黏膜為嗅區黏膜,有嗅神經末梢分布,其余黏膜為呼吸區黏膜。呼吸區黏膜除鼻中隔前端一小部分無纖毛上皮外,其余均為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所組成。下鼻甲的黏膜富有血管組織,其血管的舒縮可使鼻黏膜體積迅速發生變化,而影響鼻腔通氣。鼻腔黏膜下有大量腺體,分泌黏液和漿液。

img

圖2-12 鼻中隔骨骼組成

img

圖2-13 鼻中隔的動脈

鼻腔動脈主要來自頸內動脈的分支眼動脈和頸外動脈的分支頜內動脈。鼻腔前部、后部和下部的靜脈最后匯入頸內、外靜脈,鼻腔上部靜脈則經眼靜脈匯入海綿竇,亦可經篩靜脈匯入顱內的靜脈和硬腦膜竇。鼻中隔前下部的靜脈亦構成叢,稱克氏靜脈叢,是該部位出血的重要來源。老年人下鼻道外側壁后部近鼻咽處有表淺擴張的鼻后側靜脈叢,稱為吳氏鼻-鼻咽靜脈叢,常是后部鼻出血的主要來源。

img

圖2-14 鼻腔外側壁

鼻腔的神經:感覺神經為三叉神經的眼支及上頜支。嗅神經自嗅區神經上皮形成嗅神經纖維,向上穿過篩孔而達嗅球。嗅神經的鞘膜為硬腦膜的延續部分,與蛛網膜下腔直接相通,故鼻腔頂部的損傷可使鼻部感染循嗅神經鞘膜而傳入顱內。

(三)鼻竇

鼻竇是圍繞鼻腔,藏于某些面顱骨和腦顱骨內的含氣空腔,有開口和鼻腔相通。鼻竇共有四對,即上頜竇、額竇、篩竇和蝶竇(圖2-15)。按其自然開口位置不同,可分為前后兩組:上頜竇、額竇及前組篩竇為前組鼻竇,均開口于中鼻道;后組篩竇與蝶竇為后組鼻竇,前者開口于上鼻道,后者開口于蝶篩隱窩。鼻竇的黏膜與鼻腔黏膜相連,其表皮為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纖毛活動的方向均向竇口,故可將竇內的分泌物掃至竇口而排出。上頜竇容積最大,形似橫置的錐體形,錐底即上頜竇的內側壁,其自然開口位于內側壁之后上方,其下壁與第二雙尖牙及第一、二磨牙的根部相鄰接,牙根的病變可波及上頜竇。

img

圖2-15 鼻竇的位置示意圖

二、鼻的功能

鼻的功能主要為呼吸、嗅覺、共鳴。

(一)呼吸功能

經鼻呼吸時,鼻腔對吸入的空氣有加溫、加濕和清潔的作用。無論外界空氣的溫度、濕度如何,經鼻吸入的空氣在通過鼻腔的瞬間,溫度可提高到接近體溫,濕度則提高到75%以上,鼻腔特殊的結構為實現空氣的加溫、加濕提供了條件。鼻毛對空氣中較粗大的粉塵顆粒有過濾作用;鼻黏膜分泌的黏液能黏附吸入鼻內的粉塵,并借黏膜上皮纖毛的運動,排出鼻腔外;鼻的反射(如打噴嚏)亦有助于清除隨空氣進入鼻腔的有害物質。因此,經鼻呼吸有利于保護下呼吸道。

(二)嗅覺功能

空氣中的含氣味微粒接觸鼻腔的嗅區黏膜后,溶解于嗅腺分泌液,或借化學作用刺激嗅細胞產生神經沖動,經嗅神經、嗅球至嗅覺中樞,產生嗅覺。

(三)共鳴功能

鼻腔、鼻竇的特殊結構,對于從喉腔發出的聲音可產生共鳴效應,使聲音變得柔潤和悅耳。鼻塞時則可出現特殊的閉塞性鼻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峰县| 福贡县| 禄劝| 桐梓县| 通化市| 广西| 南昌市| 凤城市| 亚东县| 尤溪县| 楚雄市| 开平市| 古蔺县| 揭阳市| 临朐县| 龙口市| 达孜县| 萨迦县| 民乐县| 酉阳| 东宁县| 响水县| 玉林市| 石家庄市| 阿城市| 苍梧县| 黎城县| 桃源县| 苏州市| 河曲县| 三门峡市| 邯郸市| 杂多县| 利川市| 彭山县| 东乡族自治县| 会宁县| 禹州市| 丁青县| 静海县| 肇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