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在世界上找到你的位置作者名: (美)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本章字數(shù): 3067字更新時間: 2023-06-06 14:41:00
“完美”的成長陷阱
如果你是個完美主義者,那就是你父母養(yǎng)育你的方式影響了你。我們父母會給孩子規(guī)劃或復制某個穩(wěn)步前進的完美計劃,這能給家長安全感。我說“我們”是因為我也承認,對我的孩子索耶和埃弗里來說,我也曾是個完美主義控制狂。直到現(xiàn)在,有時候我還是會這樣。孩子的童年因此充斥著“先做這個,再做這個,最后做那個”的計劃表,每件事都得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童年成了一個由他人設定好的計劃,目的便是讓更多的人能對你高看一眼,讓他們覺得你表現(xiàn)足夠優(yōu)秀,到了繼續(xù)做下一件事的水平。光是寫下這件事,就把我弄得很緊張。
如果孩子沒有按照計劃完成任務,我們這些當父母的就會非常揪心。我們揪心的,就是怕我們給孩子設想的那個未來會走向破滅。實話實說,我們也會因此擔心起自己的未來。我們會把這份擔心告訴朋友、同事和家族中的成員,甚至發(fā)到社交媒體上面。
一想到自家孩子的生活可能無法“完美”執(zhí)行原計劃,我們就抓狂不已,甚至有時會覺得有必要進行一點小小的干預,來幫孩子達成我們的期望。這種干預會讓父母頻繁地出手、糾正、管理、提醒、敦促與嘮叨。可矛盾的是,這種干預的確能在當下幫助孩子,甚至還真的能讓孩子更接近我們所認為的終極完美目標。但這種幫助并不是什么神丹妙藥。事實上,它更接近毒藥,會向孩子正在發(fā)育中的大腦傳遞一些可怕的信息,讓其感到無力、無能、無助。家長會傳遞出這樣的信息:“孩子,你在生活中就是得做別人所期望你做的事。”“孩子,我們愛你是因為你在我們眼中夠完美。”“孩子,倘若你做不到,那一切都完蛋了!”“孩子,只有按照爸媽要求的方式,才能把這件事做好。”“孩子,光靠你自己還差點意思,所以我得助你一臂之力。”
這些信息聽多了,你就會徹底搞不明白自己是誰、自己能做什么、自己想從生活中得到什么。我不希望你遭遇如此境遇,但如果你真碰上了,我想幫你一起克服。沒錯,你能做到的!
你當下的冒險之旅,已和孩提時期沒法相提并論。你可是獨當一面的人了。是時候拋開“要完美”這種簡單的陳詞濫調了。要去更廣泛地思考,更舒適地活在生活中種種充滿不確定性的灰色地帶。你得向前邁出幾步,但也得后退幾步,甚至來幾個側滑步。你會決定什么時候加速,什么時候剎車。你需要兼顧異想天開的想法和以夢為馬的憧憬,這就意味著你可能得朝著截然不同的方向前進。當你因為太尷尬、害怕或羞愧,連鏡子都不敢照的時候,還需要歇一歇,喘口氣。做成年人就是不斷地試錯,那些不好的經(jīng)歷能教你更多。只有通過試錯,你才能更好地面對接下來的挑戰(zhàn)。
計劃趕不上變化
我之前在大學當院長的時候,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在大二的時候到我辦公室來跟我討論他的未來規(guī)劃。他拿出筆記本電腦,打開一張電子表格,我從他的表情就能看出來,他對即將給我展示的內容深感自豪。我承認,我自己在上大二的時候,對未來研究生階段要專精什么領域充滿困惑,但我還是很感興趣,想知道他到底有什么想法。
“22歲的時候,我要進排名前十的醫(yī)學院。26歲畢業(yè),進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實習。住院實習期大概3到5年,這主要取決于我決定的專業(yè)方向。實習第一年,我會遇見我的女朋友。實習第三年,我們就結婚。30歲的時候,生第一個孩子。32歲的時候,不管我學業(yè)發(fā)展到了哪一步,我們都要生二胎!”他合上了筆記本電腦,揚起臉,喜氣洋洋。
我強忍著自己想放聲大笑的沖動。我知道他正在等待著生命中已經(jīng)得到過無數(shù)次的認可:“完美!”但我真給不了。我不禁想,這么聰明的人,怎么會這么不明事理呢?他的計劃涉及別人的身體,但聽起來卻那么“理應如此”。我回想自己,到了30歲上下的時候,跟丹共同努力了兩年半,才懷上老大索耶。我也問自己,這孩子到底是想當醫(yī)生,還是僅僅在做他自認為該做的事情?最后,我還是輕輕地笑了出來。我告訴他計劃聽上去很棒,祝一切順利,隨后再奉上一個溫柔的笑容,接著說:“你知道嗎?其實你沒法計劃去邂逅生命中的另一半。你只有在做自己愛做的事情時,才能碰上這個人,因為那時的你最可愛。希望你的實習期就是你最可愛的時光。”我還說:“等你30歲了,并不會因為你在電子表格上寫下了要懷孩子,就懷得上。”我接著問:“現(xiàn)在告訴我吧,你究竟為什么要學醫(yī)?”他看上去都快要哭了,仿佛是我把他人生的劇本撕成了碎片。
我并不反對做規(guī)劃。事實上,制訂具體的規(guī)劃,是實現(xiàn)人生最宏大目標的唯一方式。我也不是故意對自己的學生這么刻薄。你也看到了,這個學生來找我尋求認可,但那天我給他上了另外一課,那就是在面對未知的人生的時候,要保持謙卑。計劃可能有誤,所以要時刻做好準備。你可以這么理解:“計劃趕不上變化。”
不管你多么有錢有勢,也照樣有一大堆控制不了的事情。變化是一定會出現(xiàn)的。當變化出現(xiàn),尤其是糟心的變化出現(xiàn)時,暫且蜷縮起來很正常。不過無論如何,你還是得生活下去,總不能蜷縮起來直到風平浪靜。生活需要行動,你無法在變化面前永遠沉淪。所謂成熟,就是體驗環(huán)繞在周遭的不完美、恐懼、無力、愧疚和失望,并接納這些感受,進而思考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才導致你走到這一步,再弄清楚你下一步該怎么做,隨后重新站起來,用行動推著自己前進。糟心的變化依然會不時發(fā)生,而你會一次比一次善于應變。甚至某個時候,你會喊出:“哈!吃我一拳吧,糟心的變化!我早就準備好啦!當下的確很糟糕,但我學到了一些新東西,會沒事的。”
我希望這對我的學生能有所啟迪,也希望能對你有所啟迪。但也許,這啟迪并不成立。如果你已經(jīng)準備好去實踐某份人生清單,并完美執(zhí)行下去,這份清單很可能不允許你犯錯誤或走彎路,甚至不允許你在路邊的小板凳上歇口氣。這會讓你沒有任何準備地去應對充滿無限機遇和無限不確定性的生活。所以,把“完美”,以及與之相關的一步步規(guī)劃、為了達成完美而付出的努力拋到腦后的想法,很可能會讓你感到失落,甚至害怕。
這是意料之中的。那么接下來,讓我們的探究更進一步。
生活中那些“糟糕”的詞
我們一直被教導,要避免“失敗”,還要離它的兄弟姐妹“畏縮”“墮落”“彷徨”“踟躕”“笨拙”遠一點。這些詞都描述了某種糟糕的經(jīng)歷,但如果我們能把它看作生活中的常規(guī)部分,甚至是教過我們的最好的“老師”,那日子就會輕松很多。好的導師會鼓勵你這么去做,比如,電視劇《權力的游戲》(Game of Thrones)中就有這么一幕。
瓊恩·雪諾說:“我失敗了。”
戴佛斯爵士:“很好。現(xiàn)在,再失敗一次。”
我們這些當導師、教師和家長的,并不是虐待狂,希望看到你把事情搞砸或者身陷痛苦之中。從來都不會。事實上,如果你真的經(jīng)歷了這些,我們會很心疼你。在你很小的時候,我們看著你努力了好多次才能站起來,又看著你摔了十幾跤,才真正學會走路。我們知道,如果讓你摔倒了自己爬起來,那你胖乎乎的小腿就能更強壯,你的平衡性也會更好。我們并不希望你失敗,我們希望的是你去體驗那些必不可少的磨難,畢竟沒有那些失敗,你將永遠無法成功。
失敗的經(jīng)歷誠然可怕,但你還是要去經(jīng)歷。要做到這一點,你就必須離開自己的“舒適區(qū)”,進入自己的“伸展區(qū)”。舒適區(qū)本身就是你感到舒服和熟悉的地方,在那里,你學不到東西。想想你的沙發(fā)。你在沙發(fā)上躺著能有什么學習和成長?我們這些父母、監(jiān)護人、老師和導師,確實想幫你消除進入“伸展區(qū)”的恐慌。你對那里面的東西的確沒有準備,但現(xiàn)在是21世紀了,跟《權力的游戲》里的狂野世界截然不同,大多數(shù)你能做的事,都不會威脅你的生命。
真正會危及生命的,恰恰是永遠停在自己的舒適區(qū)。如果你在那兒待太久,最終就會厭煩、不滿、沒精神。你會因為生活舒適而愈發(fā)自滿,然后在精神和身體上都停滯不前,最后,就是慢慢消沉、枯萎、死亡。這一切,都可能發(fā)生在你父母家的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