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為什么我們的金錢觀并不健康

2006年夏天,我在金融服務行業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布雷亞市的一家銀行當托收代理人。夏天的布雷亞市陽光明媚,我坐在銀行的呼叫中心,向車貸還款逾期的客戶催債。我沒有能讓我走后門進入高盛集團實習的叔叔,為了在“金融行業”積累經驗,我只能嘗試這樣一份工作。

一開始,我覺得自己有些粗魯無禮,也有些不自在。我自己不過20歲,從來沒有承擔過償還車貸或其他貸款的重負。對于客戶來說,我也只是一個不見其人的聲音,卻還要詢問他們的個人隱私。我不禁開始反思自己對于金錢的態度。我從小習得的觀念是:人們只有在私下里一個人的時候,才會悔不當初地回顧自己在理財上犯過的錯誤、走過的彎路,平時不會輕易向陌生人袒露心聲。而通過這份工作,我學會了如何與陌生人談論金錢。這種交談不是像商店店員告訴顧客購物總額那樣簡單直接,而是要問清每一位客戶延遲支付車貸的具體原因。除了學會與陌生人談論金錢,了解了貸款和信用評分的運作機制,我還在銀行里學到了其他東西,它們對我的世界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金錢觀不健康才是常態

從業以來,我已經和數千人討論過錢的問題。無論性別、種族、性取向、政治傾向或者社會經濟背景如何,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抱有不太健康的金錢觀。這似乎并不出人意料。畢竟,導致這種金錢觀形成的組合因素堪稱無懈可擊:負面情緒+現實的金融運行機制和個人想法之間的差距×不平等的現狀=不健康的金錢觀和各種問題。基本上所有個人理財窘境都是這幾個因素造成的。

在進行理財決策時,我們所能掌控的本就不多,若是還抱有這種不健康的金錢觀,更是雪上加霜。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所做出的行為和我們對自身技能水平的認知,塑造了我們的金錢觀、價值觀和身份認同,同時它們也深受這些因素的影響。

我遇到過一位女士,她繼承了大筆財富,但卻認為自己是經濟、種族和財富平等的捍衛者。這兩種身份完全沖突,讓她萬分苦惱。她為自己繼承的財富和享有的特權感到不安,于是開始瘋狂花錢,似乎錢花完了就可以擺脫這種處境。她每個月都會收到信托基金的撥款,然后在下個月撥款到賬之前花完,這就導致她總在兩個撥款日之間感到焦慮,這種焦慮本質上和許多“月光族”的焦慮是一樣的。她的身份沖突、負罪感、羞恥感以及受到沖擊的自我價值,都讓她感到痛苦。在心理學上,我們的大腦會通過重構信仰、身份和行為來調和我們內心的矛盾沖突,但很多時候,我們會像這位女士一樣選擇自暴自棄。世界上最厲害的預算應用程序也救不了她,她需要正視自己不健康的金錢觀,這是第一步。

我還認識另外一位女士,她從小生活富裕,習慣了一切都有別人幫她打理。在這種成長環境下,她沒有學會管理開銷,而且她認為自己屬于富人階級,這種身份認同讓她習慣性依賴別人來幫她處理郵件、支付賬單,因此,親自料理這些事務對她來說就成了一個大難題。此外,由于錢對她來說從來都不是問題,因此即使知道應該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多加留意,她也一直不管不問。不出所料,她的財務狀況存在很多疏漏。盡管不缺錢,但她支付了很多不必要的滯納金,而且對自己的經濟狀況一無所知。有錢并不會讓你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甚至可能讓你的金錢觀更加不健康,因為你可能從沒學過實用的理財技能。不僅如此,如果你一直被教導談論金錢是不得體的、應避諱的,那么你可能永遠不會在需要的時候尋求幫助。

我也見過很多在貧窮困苦、物資匱乏、漂泊不定的環境中長大的人,他們飽受成長環境帶來的心靈創傷,因此堅定認同自己是受害者。這些人除了要面對實際存在的外部障礙,還要與自己的內心做斗爭。因為當這些人想要實現財務穩定時,可能需要采取一些與他們受害者身份認同相沖突的行動,這導致他們的自我認同和行為方式存在種種矛盾。要想調和這種沖突,他們可以選擇治療心靈創傷,并努力弱化自己的受害者身份認同,或者選擇繼續以受害者心態行事,而這往往無異于自暴自棄。

如果不去探討人們不健康金錢觀背后的種種心理學原因,那么我們可能會簡單地認為,他們是因為文化水平不高或意志力薄弱,才會做出不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行為。正因如此,專家提出的許多傳統理財建議有著很大缺陷。這些建議充其量只觸碰到了問題表層,因為它們往往只涉及技能和行為層面,忽略了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的作用。而我們的價值觀、理念、身份認同以及這些因素錯位時造成的痛苦沖突,正是由環境造就的,同時也塑造著環境。

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導致不健康的金錢觀

奧地利神經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這是一門幫助人們治療精神疾病、理解人類行為的學問。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在早期發育過程中的經歷極大地塑造了我們的性格,并影響著我們成年后的生活。他認為大腦有不同層次的意識——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我們可能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受有意識的、理性的選擇支配的,但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受下意識和潛意識所驅使的。

弗洛伊德的侄子愛德華·伯奈斯(Edward Bernays)是第一個利用弗洛伊德關于人性的學說,通過現代營銷和廣告宣傳手段來操縱大眾的人。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進行了初步嘗試,利用媒體幫助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當局為美國參戰開展國內外宣傳工作。在戰爭結束后的巴黎和會上,伯奈斯目睹了政治宣傳的效果,并開始思考如何在和平時期利用宣傳手段來操縱大眾。回到美國后,他成立了一家專門從事宣傳工作的公司,并將這種工作更名為“公共關系”。

伯奈斯根據他姑父的構想創造了一種新方法,并將其稱為“共識操縱法”。這種方法利用潛意識、不理智的情感來對人們產生影響,使其以特定的方式行事。他提倡的理念是:“在人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引導他們按照我們的意愿行事。”2伯奈斯認為,無關緊要的物品可以成為你的標簽,將你塑造成希望別人看到的樣子。一旦產品與人們的情感欲望和感受產生聯系,人們可能就不會客觀看待這個產品。在大規模宣傳產品前,大多數營銷形式都關注產品功能的實用性。伯奈斯的營銷方法不是關注你需要什么,而是關注你潛意識中想要什么,即你可能并不需要那件新衣服,只是你穿上它會感覺更好。

伯奈斯最經典、最成功的宣傳活動之一是1929年在紐約舉辦的一場復活節游行。美國煙草公司總裁喬治·華盛頓·希爾(George W.Hill)找到了他,希望他能使女性變得愿意在戶外吸煙,而不僅是在室內吸煙。伯奈斯將目光投向了心理學,并咨詢了弗洛伊德的學生、精神病學家亞伯拉罕·阿登·布里爾(A.A.Brill),試圖探究女性想吸煙的心理學原理。布里爾認為,香煙是男性的象征,女性吸煙可以使她們在某種程度上感覺到男女平等。吸煙關乎自由和平等。伯奈斯在復活節游行上組織女性進行充滿戲劇性的公開吸煙表演,并以此告訴媒體,希望支持婦女參政的人士能夠點燃“自由的火炬”。第二天,即1929年4月1日,《紐約時報》的頭版寫道:“一群女孩點燃香煙,展現‘自由’姿態。”接下來的故事就盡人皆知了。

這個噱頭大獲成功,隨后企業開始紛紛效仿,華爾街也很快跟進。來自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華爾街著名銀行家保羅·梅熱(Paul Mauzr)在1927年的一期《哈佛商業評論》上說:“我們必須把美國的需求文化轉變為欲望文化。人們必須被訓練得充滿欲望、喜新厭舊。我們必須塑造一種新的美國心態。人的欲望必須超過他的需求。”這種文化的轉變帶來了消費熱潮,創造了繁榮的股票市場。伯奈斯借此提出,普通人也應該擁有股票和股份。

商家利用人們自我欺騙的這種心理學理論來精心設計現代營銷宣傳方案。我們受他人操縱,即使我們知道這不符合自身的最佳利益,仍然會做出不理智的決定,購買本不需要的東西,導致儲蓄不斷減少甚至負債累累。生活中鋪天蓋地的宣傳廣告潛移默化地促使我們消費,不知不覺間,我們早已被深深吸引,無處可逃。

人們可能很難相信這個事實,因為它聽起來完全是公然欺騙。但美國經濟如此強大,正是得益于消費者無休止的消費欲望。僅這一點就足以扭曲我們的金錢觀,但這還只是眾多隱形因素中的一個。

把社會問題歸咎于個人導致我們形成不健康的金錢觀

較大的貧富差距會帶來持續的心理壓力以及社會壓力。研究人員和科學家已證實,外部的不平等因素會引起慢性炎癥、染色體老化和大腦功能退化等生理變化,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影響。3

社會不平等會給人帶來很大壓力,這種壓力不僅會在細胞層面影響身體、破壞免疫系統,從而引發健康問題,還會影響大腦功能以及決策能力。事實也的確如此。窮人會將手頭微薄的金錢花在彩票上,而不是存起來;他們還會簽下霸王條款去借利息極高的薪水貸,最終不可避免地陷入不斷借貸、不斷欠債的圈套。顯然,但凡有點兒理智的人都知道,在生活拮據的時候不應該去買彩票或者借薪水貸。但有些人還是一意孤行,因為他們并不一定是在調用大腦的理性區域來做決策。大腦中的前額葉皮質區域負責理性決策、制定目標等長期計劃以及控制沖動。在持續的經濟壓力下,人的前額葉皮質會產生連鎖反應,功能逐漸減弱,直至停止運作,于是原始本能開始占據上風。根據神經學理論,髓鞘化是在神經元傳導通路之間生成髓鞘,起到絕緣作用,從而加快信號傳遞的過程。神經元和髓鞘的聯結受損會導致大腦在沖動下做出糟糕的決策。前額葉皮質功能減弱時,大腦會傾向選擇即時快感,而非對自身安康進行長遠考慮。

社會貧富差距越大,犯罪率、兇殺案發生率、監禁率越高,兒童受霸凌、青少年懷孕和受教育水平低的發生率越高,患有精神疾病、酗酒成癮、濫用毒品的人也越多,人們很難實現階級的躍升。這些壓力源會使人身心受創。長此以往,那些處于社會經濟最底層的人就會陷入失去理性思考能力、做出糟糕理財決策的惡性循環。

不平等與其他社會問題產生疊加效應,從而對整個社會都產生不良影響。我們首先需要認清不平等對財務健康以及對人們在少數幾個可控領域做出財務決策能力的影響。理財專家有時會把不理智的理財行為歸咎為意志力薄弱,或試圖把解決問題的方法簡單歸結為掌握理財知識,或對人們進行羞辱和道德審判,而這些都對社會及個人有百害而無一利。這些個人理財專家若是無法透過理財問題看到背后隱藏的社會問題,則結果遠不止尷尬和令人不適。管中窺豹,便只能得出狹隘的解決方案。

除了外部環境和一些不可控因素,很多我們可控或可以改變的因素,也會導致我們形成不健康的金錢觀。

接下來,我們就其中一些因素展開討論。

每個人的所見所聞塑造了自己——內部環境和身份認同

不健康的金錢觀可能源于我們的所見所聞,以及我們持續對其進行的有意或無意的自我解讀。從他人口中聽來的故事、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都影響著我們。小時候,我們會從各種照顧我們的人口中聽到各種故事,可能是父母、祖父母,也可能是阿姨、叔叔、堂兄弟姊妹,還可能是朋友或者同一個街區經常一同騎車的大孩子。同時,我們也會從警察部門、法律系統、學校、媒體、營銷活動中獲取信息,從文章、書籍、音樂、電影、社交媒體和互聯網中看到世間百態。我們從所見所聞中得出結論,并將它們與我們的過往經歷聯系起來,久而久之它們就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堅定我們的觀念。

我們在生活中不斷經歷,這些經歷不斷沖擊我們的觀念,形成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即使那些你選擇不去相信的事物,也會對你產生影響,因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

假設有這么一個小男孩,他觀察到父親由于工資沒有母親的高,便一直在家里抬不起頭。小男孩對父母之間因金錢產生的爭執有著自己的理解。他的父親根深蒂固地認為,男性應在婚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薪水微薄使他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但小男孩卻只會簡單地認為,談論金錢就會導致爭執,而爭執會令他失去安全感,所以談論金錢會讓他失去安全感。當失去安全感的時候,他就會擺出防御的姿態,自我孤立。我們也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但如何解讀因人而異。

另外,整個社會都對金錢相關的話題保持異常緘默的態度,這就導致了更加不健康的金錢觀。舉個例子,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曾被明令禁止在公司與同事談論薪水話題?我也相信金錢在大多數家庭中都不是一個常談的話題。關于金錢的爭論時常發生,卻鮮少得到解決。由于談論金錢的欲望不斷被壓抑,我們在面對這一話題時不再沉著冷靜、直截了當,而是情緒失控、歇斯底里。我們如果不學著談論金錢,就會在面對這個話題時表現得一塌糊涂。

如今,你可以用手機軟件來跟陌生人約會,甚至可以在個人簡介中表明自己的政治傾向,但“談錢是禁忌”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會的集體信仰體系中,這著實有些不可思議。我認為,在過去,階級分明的奴隸制對創造社會財富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這種禁忌有其存在的意義。歷史上早有窮富之分。富人家財萬貫,沒有金錢方面的顧慮,而窮人卻掙扎在溫飽線上。更有甚者,在極端不平等的奴隸制下,窮人一無所有。我能夠理解,正是因為考慮到與身處窘境的人談論金錢,無異于讓他們直面社會不公的現實,所以人們才會在談論金錢時產生尷尬、羞恥和歉疚的感覺,從而也就很好理解為什么在這種情況下談錢是不恰當的了。但如今,“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只要談論金錢就是不恰當甚至可恥的”觀念依然深深根植于社會每個角落,而對這一觀念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深埋心底的潛在觀念

過往的經驗藏在潛意識中,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你的思維模式,你之所以會做出某種行為、選擇某種職業,或者在某個地點產生安全感,都源于心中的觀念。若不能跳出自己的世界觀去分析這些觀念是如何產生的,也不對這些觀念進行取舍,你就會在處理金錢事務以及形成金錢觀時,不自覺地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它們會影響你的職業選擇、消費方式,影響你如何利用金錢來處理人際關系。這些觀念塑造了你看待金錢的思維模式。

你是否曾聽父母說,只有懶人才不工作?你是否曾聽外祖母念叨,金錢是骯臟的?你是否曾目睹父親為了萬能的金錢而犧牲他所有的閑暇時間?你是否想過,這些所見所聞如何在你的腦海中生根發芽,將你塑造成現在的模樣?你想改變自己的觀念嗎?如果觀念發生了改變,你又會是什么樣的人?你會是那種底氣十足地爭取薪水的人嗎?你會是那種每次發了工資都存下來的人嗎?你會是那種覺得掙錢不是難事的人嗎?若是能辯證看待你的觀念和它們形成的過程,你就能逐漸提升洞察力,從上一代人的希望、夢想和恐懼中解脫出來,獲得改變的力量,因此辯證分析非常重要。

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發生轉變。我如今對金錢的態度就是在多年的觀察和頓悟中逐漸形成的,我也不是天生就會寫書來幫助人們理財。當我回望走過的路,第一步就是審視自己的內心和思維模式。我們的生活經歷其實全是通過所見所聞得來的,我們必須從此出發,認清我們所處的循環往復的困境,然后做出改變,挪開路上的絆腳石。

改變陳舊的觀念聽起來像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除舊革新,卻不一定需要大動干戈。這可能只需要你放棄那些曾助力你走到這里,而不一定對你的前程有益的東西,比如把初三的代數書換成高一的幾何書。代數書只是能夠讓你通過代數考試的工具,而想要通過幾何考試,你就得使用新的工具。

必要,但還不夠

在進一步談論觀念之前,我想簡單說一下,我并沒有天真到認為改變了觀念就足以消除所有財務困境。當然還有其他發揮作用的因素,比如你所采取的行動、就業市場的狀況、你所處的環境,以及系統性的種族主義和不平等,這些都是我們要面對的實際困境。但無論情況如何,正確的觀念仍然是有所成就的必要因素。換言之,光有正確的觀念還不足以讓你到達想去的地方,但沒有正確的觀念,你可能連第一步都無法邁出。

發掘你的信念

你可能自以為了解自己的信念。你理性的一面能毫不費力地列出一連串自己的價值觀。但如果你曾經做過一些與你性格不符的事或說過一些不像是你會說出的話,讓你不禁開始自我反思并想要了解為何如此,那么你可能并未完全清楚地意識到潛意識層面的信念是如何影響日常行為的。這樣的你就像處于自動駕駛模式的司機,如果想要改變,你必須停止自動駕駛。你不僅要清楚自己的行為模式,還要了解背后的原因。

要做到這一點,你可以對自己的潛意識深入探索一番。潛意識就像一個地下室或閣樓,我們在這里丟棄情感包袱,傾倒不愿面對的雜物,而不是將它們好好處理,徹底清除。我們對于世界如何運作的想法和信念都深藏于此。除非花時間深入探索,否則我們并不能完全確定潛意識的黑暗角落里到底隱藏著什么。當然,想要避開黑暗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未知事物是人的本能,也是理所當然的。

但就像面對地下室或閣樓一樣,對未知的恐懼才是真正讓我們害怕的。一旦打開燈,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害怕的其實是恐懼本身。

要探索潛意識,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各種形式的療法、冥想、指導、催眠或做清醒夢[1]。沒有什么唯一正確的方法,一切都視你的個人情況、財務狀況以及心理健康狀態而定。或許你可以尋求專業治療師或其他專業人士的幫助。

分裂的情感導致不健康的金錢觀

每個人都是無數欲望和恐懼的集合體。每個人都由無數個“我”構成,而每個“我”都有各自的欲望,這就常常導致我們內部產生一種對立的力量。一個“我”可能需要一些東西,另一個“我”卻對這些東西不屑一顧。一個“我”想要投資,另一個“我”卻不想遵守投資規則。一個“我”想自己當老板,另一個“我”卻害怕風險和不確定性。一個“我”想要控制開支,另一個“我”卻討厭這種受限的感覺。

存在這些沖突完全正常。當我們不知道如何整合沖突的自我甚至拒絕面對某些自我時,問題就會出現。隨著不斷成長,我們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取各種信號,這些信號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行事,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才會被愛而不受排擠。任何超出我們可接受范圍內的欲望、情感或自我都會威脅到我們的歸屬感。為了維持這種歸屬感帶來的安全感,我們會下意識地排斥部分的自我并將其隱藏。一些精神病學家將這些隱藏的自我稱為“陰影自我”。

我有一位名叫克里斯坦·薩金特(Kristan Sargeant)的個人成長導師,他讓我第一次了解到“陰影自我”這一心理學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者是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榮格認為,“陰影自我”是我們不認同或主動拒絕的無意識自我,是我們性格中藏于潛意識的未知陰暗面,是我們不想看到的自我。我們不想看到這些被我們認定為沒有吸引力的品質,試圖將其推開、淡化或隱藏起來,這是因為我們認為社會或家庭不會接受這樣的我們。

如果你曾經聽父母說關心金錢會讓你變得貪得無厭、渴望權力、物質至上甚至道德淪喪,那么你可能會下意識地試圖隱藏或否認你對權力或財富的渴望。這種自我分裂可能會讓你很難安心接受或要求得到某些東西,比如豐厚的薪水和升職加薪,你甚至會對投資的好機會視而不見。你可能會逃避或放棄機會,你也可能會排斥在家庭養育過程中被灌輸的理念,久而久之形成一種難以察覺的情感包袱,你還可能會過度沉迷于掙錢。面對這些難以調和的分裂情感,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應對方式。

但面對不合理的理財行為、糟糕的負面情緒和過去的心理創傷,唯一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找到它們產生的根源并努力將其融入生活。在這個社會,負面情緒沒有立足之地,也從來沒有人教導過我們如何處理負面情緒。這里又要提一下消費主義文化。一旦我們產生了負面情緒,市場上鋪天蓋地的營銷信息就會鼓勵我們通過消費來消除這些情緒。如果無法消除,問題就在于我們。如果我們繼續逃避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必然會在之后的生活中時不時出現,無法徹底消除,從而讓我們感到困擾不已。然后,我們又會試圖通過消費來解決這些消費無法解決的問題,接著又開始對自己的負面情緒產生負面情緒,比如羞恥感和負罪感,這些都是極為常見的由金錢引起的情緒。

每個對金錢懷有羞恥感的人背后都有一段往事,他們對這段往事耿耿于懷,乃至衍生出一些根深蒂固的規則或信念。有些人覺得自己工作得還不夠賣力,所以不配擁有錢,這可能是他目睹父母為生計受苦受累后給自己定下的規則。還有人不敢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配。另一些人則有可能過度消費,因為他們下意識地認為手頭有余錢會讓人變壞。或者,人們會對自己的債務感到羞恥,從而難以制訂一個更快還清債務的計劃。羞恥感可能會讓你避免談論金錢這一難以啟齒的話題,你也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在談話中透露出這種羞恥感。如果羞恥感讓你覺得想賺更多的錢并不是一個良好品質,那么它就會阻礙你找到更好的賺錢機會(比如創業或學習談判技巧以增加成功加薪的概率)。

關于金錢,另一種常見的情緒是負罪感。當我們做出不符合外界期待或違反既有規則的行為時,負罪感就會隨之而來。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背上巨額債務去冒險創業,而不是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選擇一份可能不怎么賺錢的職業;等等。在社會規訓的影響下,負罪感會讓我們待在自我劃定的安全區內。它會絆住我們前進的腳步,以有可能犧牲個人或集體利益的名義阻止我們做出大膽嘗試。

這些負面情緒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表現各不相同。負罪感和羞恥感可能會讓一些人甘于從事薪酬微薄的工作,而讓另一些人犧牲個人生活換取物質上的成功。我曾聽過一位女士的故事。這位女士兒時對金錢的記憶常常與酒癮、虐待和創傷交織在一起。她的父親經常拿到薪水后就去喝得酩酊大醉,回到家就虐打她母親。由于從小目睹這種情況,她開始將金錢與危險畫上等號。正是受這種難以言明的、下意識的想法影響,長大后,她刻意逃避查看自己的財務狀況,而且經常手頭有多少錢都全部花光。只有在她終于能夠正視這段痛苦的兒時記憶時,她才找到自己財務問題的根源。

榮格曾寫道:“每個人都有陰影,越少出現在清醒意識中的陰影就越黑、越深。如果自卑能被覺知到,就總有機會改正它……但自卑如果是被壓抑的、未被察覺的,就永遠得不到改正。”4

喚醒下意識與潛意識的力量,積極整合我們曾排斥和拋棄的那部分自己,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否則,你依然會下意識地讓舊的規則一直全方位支配你當下的行為。

你持有怎樣的金錢觀

要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首先要深入了解自己的金錢觀。

只有先了解自己對物質價值和自我價值的認知從何而來,才能重建金錢觀。為了獲取安全感和歸屬感,我曾排斥某些情緒、想法以及部分的自我。比如,我曾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別人擁有的東西,不配擁有穩定的財務狀況和卓越的理財能力,我也曾堅信要想養活自己就要受苦受累,覺得優先考慮自己而非他人很自私。現在,我必須直面這些問題,探究背后的根源,嘗試理解并接納曾經的想法,尋回被拋棄的那部分自己。

我曾嘗試過寫開放式日記、接受心理治療以及尋求個人成長導師的幫助,這位導師的專長是幫助人們整合“陰影自我”,這些方法讓我找到了自己在金錢觀方面存在問題的根源。在嘗試的過程中,我能清楚地看到自己身上最讓我感到羞愧或害怕的東西。發現了這些弱點之后,我才能開始治療心靈陰影,接納并尋回完整的自己。

如今,當我面對負面情緒時,當下那刻是痛苦的,但我能很快向前看,并將當時的感受記錄下來作為我的情緒“坐標”。現在我遇到不想做的工作已經學會了拒絕,在談判中能夠據理力爭,提高收費時也不再感到內疚。如果我在花錢購買慰藉和快樂或者節省時間時感到遲疑,我會審視自己,確保這種遲疑不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不配。內化和接納負面情緒是一段漫長的旅程,需要不懈努力。

總之,毫無保留地接受全部的自我,能夠讓我們獲得真正的自信,這會直接影響我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而且,由于不再盲目地認同他人對真實自我的否定,我們能夠奪回自己的力量。在別人否定自己的時候能夠接納自己,就是最大的勇氣。這就是接納的力量所在。

榮格曾說,當我們完全接納“陰影自我”時,我們就能汲取其中的智慧。恐懼可以轉化為勇氣,痛苦能夠催生出韌性。你遇到的一切挑戰,都是成長蛻變的機會。

如果你想擺脫不健康的金錢觀,如果你想打破惡性循環,你就必須直面問題的根源。學著轉化痛苦,療愈創傷,接納自己吧!正如榮格所說:“潛意識如果沒有進入意識,它就會主導你的生活,而你卻管它叫命運。”

練習

自我探索之旅

探索潛意識,與“陰影自我”溝通,是一個簡單而妙趣十足的過程,你可以通過寫日記來完成這趟旅程。你先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然后認真聆聽內心的聲音:


■舉例說明你在童年時期目睹身邊人被財務壓力困擾的經歷。這種經歷如何影響了你的金錢觀?

■在你的家庭中,你覺得必須成為什么樣的人才能被關注、被愛、被了解、被重視?舉一個你童年經歷的例子。

■在成長過程中,你的家人給你講過什么有關金錢運作方式的故事?有哪些關于金錢的潛藏或明示的信息?

■舉例說明你在成長過程中察覺到的對金錢負面或否定的看法。

■舉例說明你在成長過程中習得的對權力和財富負面或否定的看法。

■舉例說明你在成長過程中看到的人們對金錢感到羞恥的經歷。

■在成長過程中,你是否感到被珍視,是怎樣被珍視的?或者你是否感到不被珍視,是怎樣不被珍視的?

■你是否對金錢、財富和權力懷有欲望,而你覺得必須摒棄這些欲望,才能被家人、朋友乃至社會接受?


[1]清醒夢一詞是由荷蘭精神病學家弗雷德里克·范·埃登(Frederik van Eeden)在1913年提出的,指的是做夢者于睡眠狀態中保持意識清醒。——譯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教育| 潍坊市| 双鸭山市| 铁力市| 长乐市| 澄江县| 柏乡县| 南宫市| 磴口县| 休宁县| 定安县| 望谟县| 南岸区| 岑巩县| 那曲县| 青岛市| 通城县| 汤阴县| 思茅市| 安溪县| 林西县| 馆陶县| 聂荣县| 图们市| 沧州市| 轮台县| 昭平县| 台南县| 信丰县| 绥德县| 舟山市| 琼海市| 宾川县| 治县。| 姚安县| 舟曲县| 锡林郭勒盟| 安康市| 恭城| 邳州市| 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