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1964,古玩并不便宜
- 四合院:兩界搬運,財富暢想
- 騎狗找貓貓
- 2296字
- 2023-05-27 08:20:09
60年代,想淘換點好東西,信托商店是第一選擇。
在后世,信托商店這類店鋪早已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中,當下卻格外盛行。
它的經營理念和當鋪類似,主營兩種業務,一種是代售,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幫老百姓代賣東西。另一種是花錢把老百姓的東西買斷,然后自行銷售。
本著“舊不超新”的原則,信托商店的商品都很實惠,關鍵還不要票,光憑這兩點,就足夠吸引人。
離南鑼鼓巷隔兩條街,有家規模很大的信托商店,許元一吃完早飯,便趕到這里。
剛進門,他被里面的熱鬧景象嚇一跳,大清早,這里的客人還真不少,跟后世早上逛菜場似的。
這家信托商店占地不小,瞅著能有幾百平,光售貨員就有10多個,并劃分成三個區域。
第一類是經營的雜項,如照相機、電子元件、工藝品、手表和衣服之類;第二類賣的是舊家具;第三類則是賣自行車零配件的。
靠近店門口的好位置劃給了自行車零配件區域,許元發現這里擠的顧客最多,這會兒自行車金貴著呢,絕對算“奢侈品”。
原主就曾經夢想著有一輛自己的“飛鴿”牌自行車。
“飛鴿車子勝利胎,出門就把老婆帶。”
“飛鴿”牌自行車,妥妥的大牌子,新車標牌價:172塊,最關鍵還要自行車票。
自行車票一票難求,要是沒個正規途徑,在黑市購買,一張票60——80塊不等。
如果許元現在想給自己整輛飛鴿自行車,起碼要花個230塊,這花費屬實夸張,就是傻柱那么好的工作,不吃不喝得干個半年才能掙上。
在沒獲得匹配的身份地位之前,許元覺著還是悠著點的好。三大爺家的小破車子用著就不錯,還得繼續借。
正常途徑買輛車子不容易,很多人就盯上了信托商店,有手藝好、會鼓搗的,要是撞上好運,完全可以用這里的零配件攢出一輛自行車,便宜又實惠,騎著也挺好。
許元暫時對自行車沒興趣,加快腳步來到賣舊家具的地兒。
大致看了一眼,還真讓他發現了好東西,幾張明清時期的桌子和櫥柜。
有黃花梨的,有紫檀的,楠木的也有,個頭還都挺大。
這年頭家具勉強算大件,可不便宜,比如結婚時流行的“三十六條腿兒”聘禮禮單。
即一個衣櫥+一個柜子+一張桌子+4把椅子+一張床,全套弄下來,估計得要200多塊。
所以對待桌子和櫥柜這類大件,不需要許元有什么古玩鑒賞能力,信托商店自己就貼心把標價、簡介寫好,放在家具前。
幾件家具賣的不算便宜,似乎是沒給保存好,品相看著不太行。
許元沒下決心買,而是徑直來到最里面的雜項區,但在雜項區轉了好幾圈,他也沒發現合適的物件。
倒是有不少精美的瓷器,不過因為沒標牌,他麻爪了。
他也不懂這玩意兒,找到售貨員,遞過一根香煙,詢問道:
“同志,向你咨詢個事兒?”
“喲,帶濾嘴的,進口煙!”售貨員一見是好煙,高興接過,笑瞇瞇道,“要打聽什么事?”
許元扯了理由,指著一堆瓷器道:“我想買個古玩當禮物送給長輩,你看那一堆瓷器,里面哪個合適?”
“沒有合適的,這些瓷器全是現代工藝品。”售貨員好笑道,“我們店里就不賣古玩,你要真想買,得去琉璃廠大街的文物商店,市面上的文物幾乎全讓那兒給收去了。”
“不對吧,家具區那邊不是有幾件明清家具嗎,它們不算文物嗎?”
“還真算不上,家具屬于小眾藏品,當下人們可不興收藏這玩意兒,所以它的收藏標準定的很高,文物商店只收一些精品、保存好的古玩家具,剩下的殘次品就都當舊家具賣了。
所以別說在我們信托商店,就是在廢品收購站,你同樣能找著明清時期的家具,當然那兒的更破。”
明清家具當下不受待見,但在現代可受歡迎了。
許元以前沒少刷到過這類視頻,辣雞黃花梨、車珠子的視頻,他看到就煩。
但這也間接反應了古玩家具市場的火爆。
瞄了眼那幾件古玩家具,娘的,體積都不小,背包空間不太好裝,而且還是殘次品,許元決定先等等再說,見這售貨員似乎是個懂行的,他又散了幾根香煙。
“關于這文物商店,你能給說道說道嗎?”
售貨員笑瞇瞇地接過香煙,談性十足說:“問我,你算是問對人了,我們家老頭子就喜歡搞收藏,耳濡目染之下,文物商店那兒,我門清。
琉璃廠的文物商店是家國營單位,京城唯一一家合法買賣文物的店鋪,里面賣的文物由專家把關篩選,把認為可賣的文物放在那出售,主要以此來創外匯,進店的多為外國人。
不過那兒卻有兩個柜臺,一個針對外賓,一個對內,但你也知道,文物收藏這種文雅愛好,花費頗高,從來都跟小老百姓沒啥關系。
所以對內的柜臺,只向有地位、有身份的人開放。”
“里面的文物賣的很貴?”
“反正不便宜,看成色吧,少的幾塊、幾十,多的幾百、幾千,甚至一萬多的都有。”
許元感覺自己想當然了,娘的,穿越早了,這年頭的古玩似乎并不便宜,要想像買白菜似的撿大漏,那得等到風波過后。
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時候的文物才是真正的白菜價,跟白撿差不多。
不過一件文物賣了一萬多,他還是有點不敢相信。
“吹牛的吧,什么樣的文物能賣一萬多啊。”
“還真不吹牛。”售貨員信誓旦旦道,“這事在收藏圈都成傳奇了,你只要一打聽,就知道了。
就前幾年,文物商店來了個中年漢子,看著平平無奇,卻拿出個價值連城的寶貝——乾隆皇帝的玉壺春瓶。
當時店里的專家稱它是‘精美絕倫的琺瑯彩瓷瓶,堪為絕世孤品’,據說傳世的只有4件,而且其中兩件還是殘次品。
如此寶貝,漢子直接要價12000塊,這漢子的身份也不簡單,他是以前大軍*閥曹昆的副官。”
“12000塊,這得多大一筆錢啊。”許元暗暗咋舌,“誰能買得起啊?”
“是吧,當時就連文物商店這樣的大單位,一時半會兒都拿不出這么多錢來,可有人出得起價,最后這瓶兒被個寫書的買走了。”
“寫書的這么賺嗎?”
“可賺錢了。”售貨員煞有介事道,“我有個親戚在出版社工作,他說有個叫李堯堂的,出了幾本文集,好像叫‘家春秋’之類的,稿費賺了20來萬啊,乖乖,想想都嚇人。”
許元慢慢琢磨過味來,這李堯堂不就是巴钅老師嘛。
而且聽這售貨員講述,許元似乎發現了個不得了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