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呵護寶貝內心的高能量
- 冰釋
- 4755字
- 2023-06-30 12:09:45
(四)構建正向積極的自我認同
◎0~2歲
在孩子形成統一成熟的自我意識過程中,0~2歲是重要的生理呵護期,主要關注其身體的成長、營養的狀態,給他們的身體打一個極好的基礎。這段時間,父母是相對主導的,主動理解寶寶需求,全權決定和處理與寶寶有關的問題,也是最辛苦、最快樂的時光。
這個時期的撫養人需要相對穩定的慈愛,母親是責無旁貸的第一撫養人,建立好孩子的原始信任和依賴關系,為孩子的安全感創造必備基礎。
此時的孩子是依靠感覺來與世界互動,你的擁抱、撫摸、親昵的聲音都是他們重要的精神食糧,心理學家做過研究,完全沒有互動的孩子極容易夭折,因此有些醫院要求護士每天都要輪流擁抱和撫摸留院治療的嬰兒。在能量層面,被人接納和珍愛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精神營養。
網絡上曾流行過:千萬不要經常抱,否則養成習慣,媽媽就會很累;不要一哭就抱,否則就會形成依賴,總是哭。這些都是養育的誤區,嬰兒時期的哭泣都是有需求的,要么是有尿、大便;要么是餓了;要么是困了;要么是想要換個體位,等等,及時的響應是孩子感受愛的來源,感受到安全感的基礎。更多的響應、逗引,高興的情緒,都能讓孩子在愛、信任和安全的感覺中很好地成長。
最為關鍵的是口欲期的敏感期,很多無知的媽媽都阻止孩子吃手、用嘴巴咬東西,也阻止了這個時期透過感覺探索世界和認識世界的途徑。帶著愛,幫助孩子借助口腔的感覺認識所有他們想認識的東西,不僅會幫助孩子認知發展,還會增強他們的語言發展系統。
◎2~3歲
2~3歲是孩子第一個自我發展期,開始認識到“我”,也可以有一些相對準確地表達了。父母可以訓練孩子更多自我意識,比方說可以有意識更多用“我”“你”“他”信息,讓寶寶知道更多“我”的想法和需求跟“你”的經常會有不同;他們想要“我自己來”的事情需要有意識地讓他們嘗試等。
“這是誰的小襪子?哦,是寶寶的!”
“這是媽媽的衣服扣子,你幫我扣上吧。”
“寶寶想要自己穿呀,太好了,媽媽看著你穿。嗯,真棒,穿得又快又好!”
“寶寶傷心啦?那是姐姐的橡皮,這個才是你的!”
父母自己也需要做好逐漸從寶寶生活的主導地位開始退出的準備,逐漸開始訓練寶寶和自己。說到家長需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你或許會有些奇怪,但卻是我在這里強調的重中之重!我們會情不自禁地替寶寶做、替寶寶想、替寶寶決定,就如之前我們一直是這樣做的一樣,在兩歲之后,這樣的做法就是對寶寶自我成長的一種剝奪。不要驚訝于這里的用詞,而是轉向自己內在好好思考。當我調查很多兩歲的孩子能做的事情,得出的結果讓我自己都后悔不已,后悔自己在那時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發展空間,還是一味地全方位保護,用愛剝奪了孩子珍貴的成長階段。
2~3歲孩子能完成的事情:
把玩具收拾好,并放在固定的合適地方;
掃地、擦桌子;
布置餐桌;
飯后打掃食物殘渣;
幫忙把雜物放進餐具柜或垃圾桶;
疊自己的小衣服和整理襪子;
提前選擇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物,自己穿衣服;
去幼兒園自己背書包;
給小兔子講睡前故事;
小朋友摔倒了,哄他起來并安慰他;
決定自己的東西是否要與別人分享;
參與制訂自己的起床時間、玩耍時間、看電子產品時間等日常管理;
生氣了、憤怒了、害怕了,自己知道怎樣能夠快速好起來。
……
你知道,當孩子很愿意參與這些工作,并且能夠做得很好,他們的內心是多么自豪和有價值感嗎?孩子做完后,更有價值的事情不是獎勵,不是夸獎,而是輕輕地問他:當你把這些做好,你自己內心的感覺如何?重要的是孩子做事的能力,還有他內心的自我認同感的培養,而不是做這些你順手做得比他好、比他快的事情!
所以,重要的是訓練自己,作為父母可以相信孩子能夠做好自己的一些事情,能夠管理好自己的一些事情、能夠更多地認識自己和調整自己。對于孩子,我們總有太多的恐懼,害怕餓著、害怕摔著、害怕受傷害。我們只要時常問自己幾個問題,就能更清晰。
你更愿意在你的陪伴下,孩子通過試錯學習到必要的生活能力和社會能力,還是愿意在你的呵護下,孩子可以不用學習,有一天長大了,突然毫無準備地進入社會?
孩子自己的能力強大更重要,還是你的能力強大更重要?
◎3~12歲
孩子3到6歲和6到12歲兩個階段,是孩子社會自我構建的重要階段,父母除了賦予孩子機會去做自己能做且會收獲價值感和自豪感的事情,同時在日常需要著意于培養孩子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游戲來讓孩子更多地了解人的個體性和社會性,以及所承擔的角色,思想和內在感受也不同。讓孩子通過遇到或假設的事件,想出多種辦法,并通過對自己以外的相關人員有可能因此帶來的內在、外在影響來評估自己的辦法,從而選擇和確定方案,并制訂計劃實施。
“我們來角色扮演吧,誰來當小豬佩奇?誰來當喬治和豬爸爸?我是豬媽媽。”
“小豬佩奇心里會怎么想呢?當喬治弄壞了她的積木城堡。”
“要怎么辦,才能讓小豬佩奇不傷心,喬治也會很高興呢?”
“如果你是豬爸爸,你會怎么說,怎么做呢?”
在6到12歲,青春期來臨之前,需要訓練孩子在我們的陪伴下解決自己和自己遇到的社會性問題,包括學習問題、同學關系問題、師生關系問題,等等,解決問題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因此能夠學習到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從多贏的角度解決問題。即使他的選擇不是最好的,放手讓他們去嘗試,即使失敗了,從中能夠學習到什么,以便在未來可以更周全。在我們的陪伴下犯錯、失敗,好過在未來,沒有足夠的能力解決問題時獨自犯錯、失敗。這段時間歡迎犯錯,犯錯更有機會學習到重要的內容和技能,父母對犯錯的態度是孩子面臨犯錯時狀態的直接反應,當你能夠用歡迎的態度而不是恐懼的態度,孩子也更能放松自己去看到錯誤里所蘊含的意義和收獲。對于父母,這確實是非常難的,覺得這樣的話,未來就如何如何,所以很難淡定,也很難有歡迎犯錯的態度。這是需要意識到和訓練的,要看到在你陪伴下的犯錯與未來孩子獨自面對問題時犯錯的不同,現在至少還有你的陪伴和引領。
“看到你的個子已經長到一米五了,關于上學,你還能自己做些什么呢?”田田三年級的時候,我問她。
“你指什么?媽媽,我自己做作業,我自己收拾書包,我自己……基本上學習的事情都是我自己在做呀?”她問。
“不知道,到什么時候,你可以自己去上學,放學自己回家呢?”我問。
“不知道。”她馬上回應。(家長不要被孩子的回答影響,實際上他們往往回答后才開始思考)
幾天以后。
“媽媽,今天我跟我同學一起回家,你不用來接我了。”田田說。
“啊?!”我反倒愣了一下:“哦,太好了,你竟然可以想到不用媽媽接自己回來的辦法。”
四年級之后,她就自己帶鑰匙上下學,再也沒用接過。(當然,田田的學校離家很近)
在之后的很多時候,她會跟姥姥、其他人很自豪地表達:我三年級之后,就自己上下學了!語氣里透著自豪和自信。孩子能力的提升會增加他們的價值感;孩子被接納和認可,會增加他們的歸屬感;孩子能夠自己決定和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事,會增加他們的權利感;孩子有機會幫你做些事情,會增加他們的責任感。這些重要的內心感覺,是孩子形成正向自我認同關鍵的精神基礎。
◎12~18歲
然后是大家談之色變的青春期12~18歲,孩子心理自我發展最關鍵的時期,孩子自己內在自我的分離、矛盾和沖突激烈,猶如地心的巖漿,自然會火山爆發似的突顯出來,從哪里出來,自然是從地殼薄弱的地方噴發出來,對孩子而言,薄弱的地殼在哪里?自然是我們這些父母。相對少數孩子的青春期能量爆發殃及外界,多數都是發生在家庭內部。當然早戀除外,即便是早戀,在孩子看來也不是事,重要的是父母如熱鍋的螞蟻。同樣的原因是,父母又去到了未知的未來,恐懼長此以往孩子會長歪了,不能成為一個正能量的棟梁。既然這股能量在時刻洶涌地醞釀著,什么方式更有意義?堵還是疏?堵能否堵得住?還是需要疏通和升華。
其實,這個時候的孩子對自己也是很難理解的,實際上他們也在面對自己的矛盾沖突,不知所措。也在感覺自己與社會互動過程中的沖突,當接收到不同回應,自己內心激蕩著不同感受和想法,他們自己也覺得困惑。這個時期,他們拒絕被指導,因為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甚至從身高上有的都比父母高了。但是又對自己獨立面對有些恐懼,還想要繼續依賴。后面我們在技術部分將詳細說明的“積極聆聽”將有助于父母陪伴這個時期的孩子。幫他們確認自己的感受,清晰自己的想法,鼓勵他們嘗試并接納結果,共同尋找更加有效的方案。父母成為孩子的教練,而不過多參與孩子的生活,會被孩子更容易接納。
“今天你回來后,沒打招呼就直接進臥室,再沒出來,你有點不高興嗎?”吃飯時,暄的媽媽問。
“沒有什么!”暄頭也沒抬地回答。(明顯不想談,或者還沒準備好,孩子此時帶著情緒,但請分清楚,這份情緒并不針對你,倘若你以為是針對你,就很容易激起你的不被尊重的憤怒,陷入更僵更混亂的狀態)
“那就先吃飯。如果什么時候,你想要說說的話,你可以再找我。看到你的行為和神色,媽媽有些擔心。”暄的媽媽沒有緊追不放。(表達他的行為給我們造成的影響,不指責、不強迫,讓他們可以放松下來,有所思考)
“媽媽,今天上數學課,同桌知濤跟我說昨天他發現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老師以為我們倆不好好聽講,狠狠地批評了我們。我接受不了。你說他為什么不問一下再發怒?”睡覺之前,暄坐到媽媽旁邊,開口說話。
“當時,你的內心有什么感受?”媽媽問。(先處理感受,確認并理解)
“我覺得很委屈!也覺得很不公平!”暄委屈得嘴唇有些抖,但是沒有流眼淚。
“如果是我,我也會覺得委屈。你覺得老師發怒,是希望你們怎么樣?”媽媽問。
“希望我們能好好聽講,但是他講的內容,我早就會了。你知道媽媽,現在我們都需要學奧數,課堂上講的東西都太簡單。”暄的情緒已經很穩定了。
“你覺得老師看到你們在說話沒聽他講課,他會有什么感受?”媽媽問。
“他可能會覺得很憤怒,的確,他很憤怒。他可能覺得不被尊重。”暄似乎自言自語。
“你覺得上課討論奧數題,是很好的時機嗎?你們可以找個不會讓老師發怒,還能不用傷心的時間嗎?”媽媽問。
“媽媽,我知道了,晚安!”暄思考了一會兒,起身回屋。
如果你已經打好了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基礎,此刻更能夠放手讓孩子自己面對自己的問題。我們這些父母退守到后方,作為他們的“司令部”,當他們在前線需要彈藥的時候,及時補充;當他們需要思想工作時,及時輸送指導員;當他們退了敵人,疲累了想要歇一歇的時候,張開我們溫暖的懷抱。在此刻和之后的生命里,我們總是他們的資源,總是世界上最愿意為他們提供任何資源、愿意與他們合作的人,成為一個資源合作式父母。
如果之前孩子的能力沒有訓練好,青春期自然會有些混亂,干預的過多會遇到抗爭,干預得少了,由于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方法面對自己的問題,又會抱怨我們不愛他們、漠視他們、不重視他們。由于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在社會化過程中也有可能遇到挫折,對情緒的管理也不得法,自然會把憤怒、煩躁、焦慮發泄給我們。
我們也可以約定,在彼此都平靜的狀態下,隨時都歡迎他們跟我們聊聊。請一定訓練自己只是傾聽,只是傾聽,只是傾聽,如果一定要說,請一定訓練自己不是教導和建議,而是表示理解,以及還有怎樣可以使事情不一樣,一定要珍惜這樣的時間,如果讓他們覺得跟你談話會轉化成教導和指責,這樣的機會也會從此失去,他們寧愿轉回自己的內心對你全線封鎖!
在心理自我的形成階段,過多的批判和否定,會摧毀孩子自我認同的同一過程,當他們形成較低自我認同時,孩子的一生都會在糾結、抗爭中消耗不必要的生命能量,影響其價值和事業,當然也會影響他們的親密關系和幸福感!這都不是你想要的,任何一個父母都不想要這些!
所有的時期,都是以呵護孩子自身能量,培育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成就他們正向的自我認同作為養育宗旨,在這樣的過程中,將自己打造成資源、合作、教練式父母,在孩子的問題上,能進能退,并且是他們真正需要和渴望的,因而才會有健康、親密的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