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 -
- 4702字
- 2023-05-25 12:55:32
在黨內,反對階級對階級的投降主義
(十六)一九二七年陳獨秀的投降主義[6],引導了那時的革命歸于失敗。每個共產黨員都不應忘記這個歷史上的血的教訓。
(十七)關于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路線,在盧溝橋事變以前,黨內的主要危險傾向是“左”傾機會主義,即關門主義。這主要是因為國民黨還沒有抗日的緣故。
(十八)在盧溝橋事變以后,黨內的主要危險傾向,已經不是“左”傾關門主義,而轉變到右傾機會主義,即投降主義方面了。這主要是因為國民黨已經抗日了的緣故。
(十九)還在四月延安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時,又在五月黨的全國代表會議時,特別是在八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洛川會議)時,我們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統一戰線中,是無產階級領導資產階級呢,還是資產階級領導無產階級?是國民黨吸引共產黨呢,還是共產黨吸引國民黨?在當前的具體的政治任務中,這個問題即是說:把國民黨提高到共產黨所主張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全面抗戰呢,還是把共產黨降低到國民黨的地主資產階級專政和片面抗戰?
(二十)為什么要這樣尖銳地提出問題呢?這是因為:
一方面,中國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國民黨實力上的優勢,國民黨三中全會的宣言和決議對于共產黨的污蔑和侮辱以及所謂“停止階級斗爭”的叫囂,國民黨關于“共產黨投降”的衷心愿望和廣泛宣傳,蔣介石關于統制共產黨的企圖,國民黨對于紅軍的限制和削弱的政策,國民黨對于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限制和削弱的政策,國民黨七月廬山訓練班[7]提出的“在抗日戰爭中削弱共產黨力量五分之二”的陰謀計劃,國民黨對共產黨干部所施行的升官發財酒色逸樂的引誘,某些小資產階級急進分子在政治上的投降舉動(以章乃器為代表[8]),等等情況。
另一方面,共產黨內理論水平的不平衡,許多黨員的缺乏北伐戰爭時期兩黨合作的經驗,黨內小資產階級成分的大量存在,一部分黨員對過去艱苦斗爭的生活不愿意繼續的情緒,統一戰線中遷就國民黨的無原則傾向的存在,八路軍中的新軍閥主義傾向的發生,共產黨參加國民黨政權問題的發生,抗日民主根據地中的遷就傾向的發生,等等情況。
由于上述兩方面的嚴重的情況,必須尖銳地提出誰領導誰的問題,必須堅決地反對投降主義。
(二十一)幾個月以來,主要是抗戰以來,共產黨中央及其各級組織,對這種已經發生的和可能發生的投降主義傾向作了明確而堅決的斗爭和必要的預防,并且收到了成效。
在參加政權問題上,中央發出了一個決議案的草案[9]。
在八路軍中,開始向新軍閥主義傾向作斗爭。這種傾向,表現在紅軍改編后某些個別分子不愿意嚴格地接受共產黨的領導、發展個人英雄主義、以受國民黨委任為榮耀(以做官為榮耀)等等現象上面。這個新軍閥主義傾向雖然和表現在打人、罵人、破壞紀律等等現象上面的老的軍閥主義傾向同其根源(把共產黨降低到國民黨),同其結果(脫離群眾);然而它是在國共兩黨統一戰線時期發生的,它帶著特別大的危險性,所以特別值得注意,需要堅決地加以反對。因受國民黨干涉而取消的政治委員制度,因受國民黨干涉而改為政訓處的政治部的名稱,現在已經恢復了。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這個新的戰略原則,并堅持地執行之,因而基本上保證了八路軍作戰上和工作上的勝利。拒絕了國民黨派遣他們的黨員來當八路軍干部的要求,堅持了共產黨絕對領導八路軍的原則。在各革命的抗日根據地,同樣提出了“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這個原則。糾正了“議會主義”傾向[10](當然并不是第二國際的議會主義,這種議會主義在中國黨內是沒有的),堅持了反對土匪、敵探和破壞者的斗爭。
在西安,糾正了兩黨關系上的無原則傾向[11](遷就傾向),重新開展了群眾斗爭。
在隴東,情況和西安大體相同[12]。
在上海,對“少號召,多建議”的章乃器主義給了批評,開始糾正了救亡工作中的遷就傾向。
在南方各游擊區[13]——這是我們和國民黨十年血戰的結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戰爭在南方各省的戰略支點,是國民黨在西安事變后還用“圍剿”政策企圖消滅、在盧溝橋事變后又改用調虎離山政策企圖削弱的力量——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1)無條件集中(適應國民黨拔去這些支點的要求)的防止;(2)國民黨派人的拒絕;(3)何鳴危險(被國民黨包圍繳械的危險)[14]的警戒。
在《解放周刊》[15],堅持了嚴正的批評態度。
(二十二)為了堅持抗戰和爭取最后勝利,為了變片面抗戰為全面抗戰,必須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路線,必須擴大和鞏固統一戰線。任何破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的主張是不許可的。“左”傾關門主義仍然要防止。但是在同時,在一切統一戰線工作中必須密切地聯系到獨立自主的原則。我們和國民黨及其他任何派別的統一戰線,是在實行一定綱領這個基礎上面的統一戰線。離開了這個基礎,就沒有任何的統一戰線,這樣的合作就變成無原則的行動,就是投降主義的表現了。因此,“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這個原則的說明、實踐和堅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戰爭引向勝利之途的中心一環。
(二十三)我們這樣做的目的何在呢?一方面是在保持自己已經取得的陣地。這是我們的戰略出發地,喪失了這個陣地就一切無從說起了。但是主要的目的還在另一方面,這就是為了發展陣地,為了實現“動員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這個積極的目的。保持陣地和發展陣地是不可分離的。幾個月來,更廣大的小資產階級的左翼群眾是在我們的影響下團結起來了,國民黨營壘中的新生力量是在增長中,山西的群眾斗爭是發展了,黨的組織在許多地方也發展了。
(二十四)但是必須清楚地懂得,黨的組織力量,在全國,一般地說來還是微弱的。全國的群眾力量也還是很薄弱,全國工農基本群眾還沒有組織起來。所有這些,一方面由于國民黨的控制和壓迫的政策,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我們自己的沒有工作或工作不足。這是我黨在現時抗日民族革命戰爭中的最基本的弱點。不克服這個弱點,是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定要實行“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這個原則,一定要克服投降主義或遷就主義。
[6]見本書第一卷《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注〔4〕。
[7]廬山訓練班,又名廬山暑期訓練團,是一九三七年七八月間蔣介石在江西省廬山舉辦的。受訓的有國民黨黨、政、軍、警、教育等部門的高中級人員。
[8]當時章乃器主張“少號召,多建議”。事實上在國民黨壓迫人民的情況之下,單是向國民黨建議是沒有用處的,必須直接號召民眾起來向國民黨作斗爭。否則,就不可能堅持抗日,也不可能抵抗國民黨的反動。所以,章乃器這個主張是錯誤的。后來,他已逐步地認識了這個錯誤。
[9]即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關于共產黨參加政府問題的決定草案》,內容如下:“(一)今天抗戰的形勢,急需要有一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府,才能有利于領導抗日民族革命戰爭,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共產黨準備參加這樣的政府,即直接公開擔負政府的行政責任,并在其中起積極作用。然而今天還沒有這樣的政府。今天有的,還是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政府。(二)只有將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政府轉變為全民的統一戰線的政府的時候,即在今天的國民黨政府(甲)接受本黨所提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基本內容,依據此內容,發布施政綱領時;(乙)在實際行動上已經開始表示實現這一綱領的誠意和努力,并在這方面獲得相當成績時;(丙)容許共產黨組織的合法存在,保證共產黨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和教育群眾的自由時,中共才能去參加。(三)在黨中央沒有決定參加中央政府以前,共產黨員一般地不得參加地方政府,并不得參加中央的及地方的一切附屬于政府行政機關的各種行政會議及委員會。因為這種參加,徒然模糊共產黨人的面目,延長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對于推動統一的民主政府的建立,是有害無利的。(四)但在特殊地區的地方政府如戰區的地方政府中,由于舊的統治者已不能照舊統治,基本上愿意實行共產黨的主張,共產黨已經取得了公開活動的自由,并且由于當前的緊急形勢,使共產黨的參加在人民和政府看來,均已成為必要,共產黨可以去參加。在日寇占領區域,共產黨更應公開成為抗日統一戰線政權的組織者。(五)共產黨在沒有公開參政以前,參加全國國民大會之類的商討民主憲法和救國方針的代議機關,在原則上是許可的。因此,共產黨應力爭自己的黨員當選到大會中去,利用國民大會的講臺,宣傳共產黨的主張,用以達到動員人民和組織人民在共產黨周圍,推動統一的民主政府的建立。(六)共產黨中央及地方黨部和國民黨中央及地方黨部,在一定的共同綱領并在完全平等的原則之下,可以組織統一戰線的組織,如各種聯合委員會(例如國民革命同盟會、群眾運動委員會、戰地動員委員會等);共產黨應該經過和國民黨的這種共同行動,以達到國共兩黨的合作。(七)在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紅色政權機關改為特區政府之后,它們的代表可以拿自己已經取得的合法地位,參加到一切有利于抗日救國的軍事的和群眾的機關中去。(八)在原有紅軍中及一切游擊隊中,共產黨絕對獨立領導之保持,是完全必要的;共產黨員不許可在這個問題上發生任何原則上的動搖。”
[10]〕這里所說的“議會主義”傾向,指當時共產黨內有些同志主張把抗日根據地內人民代表會議的政權制度改變為資產階級國家中的議會制度的一種意見。
[11]〕一九三七年八月,在西安的國民黨陜西省黨部發出通告,無理取締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西北各界救國聯合會以及其他進步團體。當時,中國共產黨陜西黨組織中的一些同志,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壓力下作了無原則的讓步,于同年九月間自動解散西北各界救國聯合會,要該會的一些干部參加國民黨包辦的陜西省各界抗敵后援會設計委員會。西安的群眾救亡運動因此受到嚴重影響。中共中央隨即糾正了這種無原則的遷就傾向。陜西省黨組織執行了中共中央的指示,廣泛地發動群眾,同國民黨的反動政策展開堅決的斗爭,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西安各界群眾的救亡團體,又以新的組織形式普遍建立起來。
[12]〕這里所說的隴東,指甘肅省東部的慶陽、合水、鎮原等地。一九三七年春,中共隴東特委曾經不顧國民黨反動派的無理限制,領導當地人民群眾,建立各種抗日救亡組織,進行抗日斗爭和各項民主改革。七七事變以后,中共隴東特委的一些同志,對國民黨反動派實行無原則的讓步,自動解散了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一些進步團體,使當地的群眾運動和群眾組織遭受到很大損失。不久,中共中央糾正了這種錯誤。隴東特委貫徹執行了中央的指示,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活動進行了必要的斗爭,在隴東所屬各縣相繼恢復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界群眾組織,重新發動了抗日民主運動。
[13]〕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留在南方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五個游擊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前后,他們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同國民黨進行談判,要求停止內戰,開赴前線抗日。根據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除瓊崖游擊區外的大部分紅軍和游擊隊,合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新四軍軍部成立。一九三八年春,新四軍挺進華中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先后創立、發展和鞏固了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皖中、浙東等敵后抗日根據地。
[14]〕何鳴(一九一〇——一九三九),廣東萬寧人。一九三七年曾任中共閩粵邊特委代理書記、閩粵邊紅軍獨立第三團團長等職。同年六月,他作為中共閩粵邊特委的談判代表,同國民黨軍第一五七師就合作抗日問題達成協議。這一協議的簽訂,標志著閩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形成。七月,他率領紅軍游擊隊進駐國民黨軍第一五七師指定的防地漳浦城接受改編。由于他喪失警惕,存在嚴重的右傾思想,致使閩粵邊紅軍游擊隊近千人被國民黨軍隊包圍繳械。
[15]〕《解放》周刊是中共中央的機關報,一九三七年四月創刊于延安,在一九四一年《解放日報》創辦后不久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