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 -
- 3512字
- 2023-05-25 12:55:31
一 目前形勢是處在片面抗戰到全面抗戰的過渡期中
(一)我們贊助一切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進攻的抗戰,即使是片面的抗戰。因為它比不抵抗主義進一步,因為它是帶著革命性的,因為它也是在為著保衛祖國而戰。
(二)但是我們早就指出(今年四月延安黨的活動分子會議[1],五月黨的全國代表會議[2],八月中央政治局的決議[3]):不要人民群眾參加的單純政府的片面抗戰,是一定要失敗的。因為它不是完全的民族革命戰爭,因為它不是群眾戰爭。
(三)我們主張全國人民總動員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戰爭,或者叫作全面抗戰。因為只有這種抗戰,才是群眾戰爭,才能達到保衛祖國的目的。
(四)國民黨主張的片面抗戰,雖然也是民族戰爭,雖然也帶著革命性,但其革命性很不完全。片面抗戰是一定要引導戰爭趨于失敗的,是決然不能保衛祖國的。
(五)這是共產黨的抗戰主張和現時國民黨的抗戰主張的原則分歧。如果共產黨員忘記了這個原則性,他們就不能正確地指導抗日戰爭,他們就將無力克服國民黨的片面性,就把共產主義者降低到無原則的地位,把共產黨降低到國民黨。他們就是對于神圣的民族革命戰爭和保衛祖國的任務犯了罪過。
(六)在完全的民族革命戰爭或全面抗戰中,必須執行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4],必須有一個完全執行這個綱領的政府和軍隊。
(七)上海太原失陷后的形勢是這樣的:
1、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在江浙,國民黨的戰線已被擊破,日寇正向南京和長江流域進攻。國民黨的片面抗戰已表現不能持久。
2、英、美、法等國政府為它們自己的帝國主義的利益表示援助中國,還限于口頭上的同情,而沒有什么實力的援助。
3、德意法西斯竭力援助日本帝國主義。
4、國民黨對于它的用以進行片面抗戰的一黨專政及其對民眾的統制政策,還不愿意作原則上的改變。
這些是一方面的情形。
另一方面則表現:
1、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政治影響極大地極快地擴大,“民族救星”的聲浪在全國傳布著。共產黨和八路軍決心堅持華北的游擊戰爭,用以捍衛全國,鉗制日寇向中原和西北的進攻。
2、民眾運動開展了一步。
3、民族資產階級的左傾。
4、國民黨中主張改革現狀的勢力正在增長。
5、世界人民反對日本和援助中國的運動正在發展。
6、蘇聯正在準備用實力援助中國。
這些是又一方面的情形。
(八)因此,目前是處在從片面抗戰到全面抗戰的過渡期中。片面抗戰已經無力持久,全面抗戰還沒有來到。這是一個青黃不接的危機嚴重的過渡期。
(九)在此期間,中國的片面抗戰可能向三個方向發展:
第一個方向,結束片面抗戰,代以全面抗戰。這是國內大多數人的要求,但是國民黨還沒有下決心。
第二個方向,結束抗戰,代以投降。這是日寇、漢奸和親日派的要求,但是遭到了中國大多數人的反對。
第三個方向,抗戰和投降并存于中國。這將是日寇、漢奸和親日派無法達到第二個方向的目的,因而實行其破裂中國抗日陣線的陰謀詭計的結果。他們正在策動這一著。這個危險嚴重地存在著。
(十)依目前形勢看來,國內國際不許可投降主義得勢的因素,占著優勢。這些因素是:日本堅決滅亡中國的方針使中國處于非戰不可的地位,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存在,中國人民的要求,國民黨內多數黨員的要求,英、美、法顧慮到國民黨投降對于它們利益的損失,蘇聯的存在及其援助中國的方針,中國人民對于蘇聯的深切希望(這種希望不是空的)等等。如果把這些因素好好地組織起來,不但將克服投降和分裂的因素,也將克服停頓于片面抗戰的因素。
(十一)因此,從片面抗戰轉變到全面抗戰的前途是存在的。爭取這個前途,是一切中國共產黨員、一切中國國民黨的進步分子和一切中國人民的共同的迫切的任務。
(十二)中國抗日民族革命戰爭現在是處在嚴重的危機中。危機也許將延長,也許將較快地被克服。決定的因素,在中國內部是國共兩黨的合作和在這一合作的基礎上的國民黨政策的轉變,是工農群眾的力量;在中國外部是蘇聯的援助。
(十三)國民黨有在其政治上組織上加以改造的必要,也有這種可能[5]。這主要地是因為日本的壓迫,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中國人民的要求,國民黨內部新生力量的增長。我們的任務是爭取它實現這一改造,以便作為改造政府和改造軍隊的基礎。這一改造無疑須得到國民黨中央的同意,我們是站在建議的地位。
(十四)改造政府。我們提出了召集臨時國民大會的方針,這也是必要的和可能的。這一改造也無疑須得到國民黨的同意。
(十五)改造軍隊的任務是建立新軍和改造舊軍。如能在半年到一年內建立二十五萬到三十萬具有新的政治精神的軍隊,則抗日戰場上必能開始看到轉機。這種新軍將影響并團結一切舊軍。這是抗日戰爭轉入戰略反攻的軍事基礎。這一改造,同樣須得到國民黨的同意。八路軍應在這一改造過程中起模范作用。八路軍本身應該擴大。
[1]指一九三七年四月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分析了當時民族矛盾和國內矛盾發展的狀況,提出了中國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責任,并且著重指出:“爭取民主,是目前發展階段中革命任務的中心一環。”“抗戰需要全國的和平與團結,沒有民主自由,便不能鞏固已經取得的和平,不能增強國內的團結。抗戰需要人民的動員,沒有民主自由,便無從進行動員。沒有鞏固的和平與團結,沒有人民的動員,抗戰的前途便會蹈襲阿比西尼亞的覆轍。”
[2]指一九三七年五月二日至十四日在延安舉行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在會議開始的時候,毛澤東作了題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的報告(見本書第一卷)。本文談到的這次會議提出的原則問題,見毛澤東的這個報告。
[3]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會議在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通過的《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內容如下:“(一)盧溝橋的挑戰和平津的占領,不過是日寇大舉進攻中國本部的開始。日寇已經開始了全國的戰時動員。他們的所謂‘不求擴大’的宣傳,不過是掩護其進攻的煙幕彈。(二)南京政府在日寇進攻和人心憤激的壓迫下,已經開始下定了抗戰的決心。整個的國防部署和各地的實際抗戰,也已經開始。中日大戰不可避免。七月七日盧溝橋的抗戰,已經成了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三)中國的政治形勢從此開始了一個新階段,這就是實行抗戰的階段。抗戰的準備階段已經過去了。這一階段的最中心的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過去階段中,由于國民黨的不愿意和民眾的動員不夠,因而沒有完成爭取民主的任務,這必須在今后爭取抗戰勝利的過程中去完成。(四)在這一新階段內,我們同國民黨及其他抗日派別的區別和爭論,已經不是應否抗戰的問題,而是如何爭取抗戰勝利的問題。(五)今天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后的勝利。本黨今天所提出的抗日救國的十大綱領,即是爭取抗戰最后勝利的具體的道路。(六)今天的抗戰,中間包含著極大的危險性。這主要的是由于國民黨還不愿意發動全國人民參加抗戰。相反的,他們把抗戰看成只是政府的事,處處懼怕和限制人民的參戰運動,阻礙政府、軍隊同民眾結合起來,不給人民以抗日救國的民主權利,不去徹底改革政治機構,使政府成為全民族的國防政府。這種抗戰可能取得局部的勝利,然而決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相反的,這種抗戰存在著嚴重失敗的可能。(七)由于當前的抗戰還存在著嚴重的弱點,所以在今后的抗戰過程中,可能發生許多挫敗、退卻,內部的分化、叛變,暫時和局部的妥協等不利的情況。因此,應該看到這一抗戰是艱苦的持久戰。但我們相信,已經發動的抗戰,必將因為我黨和全國人民的努力,沖破一切障礙物而繼續地前進和發展。我們應該克服一切困難,為實現本黨所提出的爭取抗戰勝利的十大綱領而堅決奮斗。堅決反對與此綱領相違背的一切錯誤方針,同時反對悲觀失望的民族失敗主義。(八)共產黨員及其所領導的民眾和武裝力量,應該最積極地站在斗爭的最前線,應該使自己成為全國抗戰的核心,應該用極大力量發展抗日的群眾運動。不放松一刻工夫一個機會去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只要真能組織千百萬群眾進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戰爭的勝利是無疑義的。”
[4]見本卷《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
[5]在抗日戰爭初期,中國人民曾經希望國民黨進行改革。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在廣大人民的壓力下,也作了許多準備改革的諾言,但隨后又一個一個地背棄了自己的諾言。因此,當時全國人民所希望的國民黨改革的可能性沒有實現,正如后來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所說明的:“當時全國人民,我們共產黨人,其他民主黨派,都對國民黨政府寄予極大的希望,就是說,希望它乘此民族艱危、人心振奮的時機,厲行民主改革,將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付諸實施。可是,這個希望是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