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臟腑[3]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4]
論十三首 脈證二條[5]
【校注】
[1]吳本作“金匱要略方卷上”。
[2]吳本作“漢張仲景述晉王叔和集臣林億等詮次”。下同。
[3]臟腑:吳本作“藏府”。按,吳本“臟”“腑”例作“藏”“府”。下同,不復出校。
[4]按,吳本“藏府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在下1.2節(jié)“理者,是皮膚藏府之文理也”下“第一”至“第十”目次之后。
[5]吳本無此八字。
1.1 [1]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〇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2]脾王[3]不受邪,即勿[4]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5][6]。
夫肝之病,補用醋[7],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8],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9]。此治肝補脾[10]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jīng)曰:“虛,虛[11];實,實[12]。補不足,損有馀?!笔瞧淞x也。馀藏準此。
【校注】
[1]原本無編號,是點校者為了稱引方便所加的。
[2]四季:四時的季月(辰、未、戌、丑),即春之三月,夏之六月,秋之九月,冬之十二月?;蛘f該月末各十八日?!稘h書卷二十一上·律歷志第一上》:“以陰陽言之,太陰者北方,……于時為冬;……太陽者南方,……于時為夏;……少陰者西方,……于時為秋;……少陽者東方,……于時為春;……中央者,陰陽之內(nèi),四方之中,經(jīng)緯通達,乃能端直于時,為四季。”
[3]吳本“王”作“正”。正,治理。
[4]徐本“勿”作“無”。
[5]《難經(jīng)·七十七難》有與此節(jié)相關的內(nèi)容,作:“經(jīng)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p>
[6]此節(jié)舉例以明“上工治未病”之理,且以肝實之病治療為例,說明如何“治未病”,以及治病應當考慮四時陰陽升降盛衰的道理。
[7]醋,酸也。吳本、趙本、徐本并作“酸”。按:“夫肝之病,補用酸”,不合天地陰陽四時五臟苦欲補瀉之道,與《黃帝內(nèi)經(jīng)》理論相悖,存疑。尤在涇云:“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類后人謬添注腳,編書者誤收之也。再按:肝乃得名于“倝”、“乾”,為東方蒼龍之象,故主動、主升,主生生不息?!杜R證指南醫(yī)案》:“故肝為風木之臟,……其性剛,主動,主升。”《素問·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歧伯曰: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diào)其氣,使其平也?!庇帧端貑枴げ貧夥〞r論第二十二》:“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耎?!庇郑骸案慰嗉保笔掣室跃徶!薄案斡ⅲ笔承烈陨⒅眯裂a之,酸寫之?!薄靶目嗑彛笔乘嵋允罩??!薄靶挠X,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寫之?!薄捌⒖酀?,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寫之,甘補之?!薄胺慰鄽馍夏妫笔晨嘁孕怪??!薄胺斡?,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寫之?!薄澳I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薄澳I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寫之?!绷?,《素問》“七篇大論”五運太過、不及,六氣司天在泉及勝復主客對此也有全面的論述,均可參正。
[8]心火氣盛:吳本重“火氣盛”,俞本重“心火氣盛”,茲據(jù)俞本補。
[9]俞本“則肝自愈”上有“故實脾”三字。吳本箋云:“‘則’字上落‘肝氣盛’三字。”
[10]吳本奪“脾”。
[11]虛,虛:虛者,用治虛之法治之。
[12]實,實:實者,用治實之法治之。
1.2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1]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2],中人多死。千般疢難[3],不越三條:一者,經(jīng)絡受邪入臟腑[4],為內(nèi)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5]。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6]詳[7]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yǎng)慎,不[8]令邪風干忤經(jīng)絡;適中經(jīng)絡,未流傳腑臟[9],即醫(yī)治之;四肢才[10]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鍼[11]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12];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13],服食節(jié)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遣][14]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15]之文理也[16]。
【校注】
[1]吳本“臟”作“藏”。下或同,不復出校。
[2]客氣邪風:客氣,非常之氣。具有臨時性,流動不居,如“客”(敵國)入伐他國而傷害其國者。邪風,四時之氣不按時居位,是為邪風,或太過,或不及。其中,相沖之位的虛邪最為有害。
[3]疢chèn難:病患。
[4]吳本“臟腑”作“藏府”。下“臟”“腑”同,或不復出校。
[5]以上二者都與外邪有關,唯病邪或深入陰位,在臟腑;或滯留陽位,在軀體血脈。經(jīng)絡受邪入臟腑,是因為處內(nèi)的臟腑虛損,外邪進入經(jīng)絡,乘虛而入,伏于虛損臟腑而成臟腑之病?!八闹鸥[,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是因為臟腑正氣尚不甚虛,病邪從外皮膚進入人體,伏于軀體血脈之中而成軀體之病。詳參《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第六十二》《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等篇。
[6]俞本“此”誤作“凡”。
[7]詳:求。
[8]吳本“不”作“莫”。
[9]吳本“腑臟”作“府藏”。
[10]吳本“才”誤作“亦”。
[11]吳本“鍼”作“針”。
[12]鄧本“閉”下一字殘損,吳本、俞本、趙本作“塞”,茲據(jù)錄正。
[13]吳本、俞本“乏”作“之”。
[14]吳本、趙本“遺”作“遣”。遣,使也。義長,據(jù)改。
[15]吳本“臟腑”作“藏府”。
[16]按,吳本此下有第一至第十篇目次:“藏府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痙濕暍病脈證第二;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并治第三;瘧病脈證并治第四;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并證治第七;奔肫氣病脈證并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第九;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蹦看沃率恰安馗?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1.3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1]于面部,愿聞其說。〇師曰:鼻頭色青[2],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3]痛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4]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5]。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痓)[痙][6],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校注】
[1]見:現(xiàn)。
[2]吳本“色青”作“青色”。
[3]徐本“苦”作“若”。
[4]吳本“胸”字多作上“兇”下“月”形。下或同,不復出校。
[5]吳本“也”誤作“色”。
[6]徐本“痓”作“痙”。按:“痓”乃“痙”字之誤,據(jù)改。下同,不復出校。俞本誤作“痊”。
1.4 〇師曰:病人語聲寂[1]然,喜驚呼者,骨節(jié)間病[2];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3]然細而長者,頭中病(一作痛)。
【校注】
[1]吳本“寂”下有重文符。
[2]?。和?。
[3]啾jiū啾:小聲貌。
1.5 〇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1.6 〇師曰:吸而微數(shù),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1.7 〇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1.8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〇師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陰)[陽][1]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2]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校注】
[1]俞本、徐本“少陰”作“少陽”。《難經(jīng)·七難》:“冬至之后,初得甲子,少陽王。”作“少陽”義長。吳本箋云:“陰字誤,當作陽?!睋?jù)改。
[2]以:已。下“以得甲子”之“以”同。
1.9 〇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1],其病在表;浮者在后[2],其病在里,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3]。
【校注】
[1]前:謂關前。
[2]后,謂關后。
[3]極:疲憊。吳本“極也”作“極恐”。
1.10 問曰:經(jīng)云,厥陽獨行,何謂也?〇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1.11 問曰:寸脈沈[1]大而滑,沈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2]即死,入腑[3]即愈。此為卒厥[4]。何謂也?〇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5],即死;(知)[如][6]身和汗自出,為入腑[7],即愈。
【校注】
[1]俞本“沈”作“沉”。沈、沉古今字。
[2]吳本“臟”作“藏”。
[3]吳本“腑”作“府”。
[4]“厥”通“蹷”。突然倒地。
[5]《脈經(jīng)卷第八·平卒尸厥脈證第一》“唇口青,身冷,為入臟”作“不知人,唇青,身冷,為入藏”。吳本“臟”作“藏”。
[6]吳本、俞本、趙本、徐本、《脈經(jīng)卷第八·平卒尸厥脈證第一》“知”并作“如”,據(jù)改。
[7]《脈經(jīng)卷第八·平卒尸厥脈證第一》“知身和汗自出,為入腑”作“如身溫和,汗自出,為入腑”。吳本“腑”作“府”。
1.12 問曰:脈脫[1]入臟[2]即死,入腑[3]即愈,何謂也?〇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4]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校注】
[1]脫:倘若;倘或。
[2]吳本“臟”作“藏”。
[3]吳本“腑”作“府”。
[4]吳本“病”上有“諸”字。
1.13 問曰:陽病[1]十八,何謂也?〇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2]十八[3],何謂也?〇師曰:咳上氣、喘、噦、咽[4]、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5]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6],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jié),食傷脾胃。極寒傷經(jīng),極熱傷絡。
【校注】
[1]陽病:謂軀體之病。
[2]陰?。褐^胸腹腔內(nèi)的臟腑之病。
[3]吳本“陰病十八”上有“問曰”。
[4]咽yè:噎塞不通。
[5]吳本“臟”作“藏”。
[6]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涸攨ⅰ冻彩现T病源候總論卷三虛勞病諸候上·虛勞候》。
1.14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〇師曰:病,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救表也。
1.15 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16 〇師曰:五藏病各有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fā)熱也。
1.17 〇夫諸病在藏,欲攻[1]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馀[2]皆仿此。
【校注】
[1]攻:治理;治療。
[2]吳本“馀”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