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動脈導管置管術
一、概述
重癥患者有時難以測到無創袖帶血壓,在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時需維持腦灌注,測平均動脈壓、連續動脈血氣分析、心排血量等狀況時,均需留置動脈導管。
橈動脈、足背動脈、尺動脈、腋動脈、股動脈均可作為有創動脈測壓的穿刺部位,最常選用左側橈動脈。以下講述橈動脈置管方法。
二、適應證
(1)嚴重低血壓,須反復測量血壓,而無創測壓有困難的患者,采用直接動脈內測壓。
(2)血流動力學不穩定需用正性肌力或血管收縮類藥者。
(3)需要頻繁采集動脈血查血氣者,動脈置管提供可靠通路。
三、禁忌證
(1)動脈導管的放置不應危及置管處遠側的循環,因此,對存在側支循環低下如雷諾現象、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或終末動脈如肱動脈,應避免穿刺。Allen試驗陽性者禁止行同側橈動脈穿刺。
(2)局部感染者應更換穿刺部位。
(3)擬穿刺動脈近端有創傷性損傷者。
(4)凝血功能障礙者,為相對禁忌證。
四、操作要點
橈動脈穿刺置管技術操作如下。
1.物品準備
(1)20G套管針(成人),22G套管針(小兒)。
(2)固定前臂用的托手架及墊高腕部用的墊子(或紗布卷)。
(3)消毒用品。
(4)沖洗測壓裝置,包括壓力換能器、三通、延長管、輸液器和加壓袋,準備沖洗液(生理鹽水250mL+肝素原液0.2mL,含肝素量為5U/mL)。
(5)1%利多卡因10mL,清醒患者局部麻醉用。
2.操作方法
(1)向清醒患者解釋手術過程。簽署知情同意書。
(2)優先用非優勢手側的橈動脈。做Allen試驗檢查側支循環情況。
(3)患者仰臥,左上肢外展于托手架上,腕部墊一紗布卷使腕背伸。
(4)常規消毒、鋪巾,清醒患者局部做浸潤麻醉,直達血管兩側。
(5)穿刺點定位:在橈側屈肌腱和橈骨莖突上下之間縱溝中可摸到橈動脈搏動,穿刺點在搏動最明顯處遠端0.5cm處。
(6)左手示指或中指摸清動脈搏動位置,拇指或示指牽拉皮膚,右手持套管針與皮膚成30°~45°,對準中指(或示指)摸到的橈動脈搏動的方向刺入,直至針尾有鮮紅的血液溢出,將針尾壓低至10°,繼續向前推進穿刺針1~2mm,使針尖完全進入動脈管腔,然后退出針芯,即有血液搏動性流出。將套管順勢推進送入動脈,如血外流通暢,表示穿刺成功。
用裝有肝素沖洗液的10mL注射器與套管連接,沖洗管腔,并保持一定壓力不讓血外溢(BD穿刺針帶鎖定功能,此時鎖住即可阻止血液外流)。
(7)排盡測壓管中空氣。將延長管邊沖管邊接上套管針接口。將壓力換能器通過連接線與監護儀相接,調整好零點。
零點校正方法:關閉通向動脈管的三通,打開沖洗裝置,使各管道內充滿無氣泡的液體;將換能器上排氣管打開,換能器位置與心臟在同一水平;按壓一次監護儀上的零點校正開關,監護儀上的讀數及壓力曲線均回到零位;零點校正完畢,關閉排氣孔,打開與血管套管相通的三通開關,監護儀上即可顯示壓力曲線及壓力讀數。
(8)用3M膠布將套管針固定于腕部,用含肝素的鹽水沖洗液沖洗1次,以保證管道通暢。
五、并發癥
(1)動脈痙攣。發生在穿刺時,此時導絲或導管不能通過動脈腔,為置管最常見的困難,應停止嘗試在該處置管,改用其他部位穿刺。
(2)血栓形成。誘因為置管時間過長,套管過粗,套管材質差,反復動脈穿刺形成血腫損傷內膜,重癥休克及低血容量。
(3)栓塞。
(4)滲血、出血和血腫形成。
(5)局部或全身感染。
六、注意事項
(1)年齡因素。小兒常用23G或25G蝶形針行動脈穿刺;老年人動脈疾病多見,有可能使本操作變得困難。
(2)合并情況:肥胖患者,以及合并心臟病、糖尿病等易致動脈病變的疾病,可使穿刺變得困難;對于正發作的癲癇患者,應嚴密保護好動脈管路以防脫管。
(3)有出血傾向者出血和血腫的危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