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愈集全鑒(珍藏版)
- (唐)韓愈著 東籬子解譯
- 1241字
- 2023-07-07 18:38:37
前言
韓愈,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因自稱“郡望昌黎”,故被世人稱為“韓昌黎”“昌黎先生”。他曾和柳宗元一起倡導古文運動,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力求改革六朝沿襲下來的舊文風,使中國的古文得以發展。后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杰出的開拓者之一。
韓愈出身于官宦之家,幼年喪父,由兄長韓會撫養成人,后來韓會仕途不順,被牽連、遭貶謫,不久離世,韓愈從此成為孤兒,無依無靠,所以韓愈從小就發奮苦讀,立志在政治上和文學上大有作為。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后來又升任國子監四門博士,累官監察御史。曾因論事觸犯德宗和權貴李實而被貶陽山。元和十二年(817年),韓愈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因參與討平“淮西之亂”有功,升為刑部侍郎,成為上層社會中的一員。只可惜,其后又因諫迎佛骨之事觸怒皇上而被貶至潮州。再后來,所幸唐穆宗即位,使他逐步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享年五十七歲,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
唐代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輝煌、最富有創造力的時期之一,但唐王朝經歷“安史之亂”后,民不聊生,內外交困,直到逐漸恢復發展,才成就了“中興”時代。韓愈的詩詞和文章,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韓愈針對當時盛行的駢體文之文風,提出了鮮明的文學主張。他堅持以文載道,提倡在復古的基礎上創新。他所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不平則鳴”等文學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他一生創作了傳世文章近四百篇,包括雜著、書啟、贈序、哀辭、碑志等多種文學體裁。
韓愈的詩力求新奇,極重氣勢,想象豐富,不但題材廣闊,而且內容上也能真實地反映唐代中期社會面貌,表現出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懷,對當時和后世詩歌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諸如《齪齪》等詩,使他在提高自我修養的同時,增添了一種敢作敢為、睥睨萬物的氣概,發而為詩,大有奪人之勢。還有一部分詩作,以清新、富于神韻的特點為主,近似盛唐時期的詩風。“以文為詩”是韓詩的一大特色,他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能力,擴大了詩的情感領域。
韓愈的散文不同流俗,氣勢磅礴,既如江河直下,一瀉千里;又如峰回路轉,回環往復。他善于廣泛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多種修辭手法,注重寫人的形象性、論事說理的邏輯性,頗有先秦諸子散文之風。他還善于從古書和口語中汲取精華,先后創作出大量新穎的詞匯,不但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而且也實現了自己堅持的文學主張。
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學習和理解韓愈的詩文內容和特色,本書精選其極具代表性的篇章,對各篇章進行了精準的注釋和通俗順暢的解析,給生僻字注音,以便讀者輕松閱讀。
文字自有靈性,讓我們親近傳統經典文化,提升文化素養,豐富自己的內心,盡情地領略韓愈詩文的藝術魅力吧!
本書平裝本自出版以來,廣受讀者歡迎和喜愛。為滿足大家的收藏、饋贈需要,現特以精裝形式推出,敬請品鑒。
解譯者
202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