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記憶為什么決定了你的考試成績

第一節 記憶力和學習的關系

記憶力對于學習重要嗎?記憶力和學習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這一節我們來揭開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年來,在很多人心里,這兩個問題都沒有比較明確的答案,我希望通過大量的記憶和學習的實踐,結合前人的寶貴經驗給讀者一個比較清晰的答案。

經過對很多學生(關于記憶和學習認知關系)的詢問,我了解到:很多學生對于記憶力和學習的認知是不正確的,他們對記憶力和學習的關系認知有誤,這導致他們的學習行為不合理,從而無法在學習上獲得好的突破和進步。

如何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學習過的知識或者技能呢?一個人是否掌握了知識,通過肉眼是很難觀察的,無從判斷。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考試和實踐來判定一個學生是否掌握知識或技能就十分必要了。如果學生的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者實踐的過程卡殼嚴重,那么教學者就會判定學生的頭腦中沒有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沒法獲得理想成績或無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就會被貼上“差生”的標簽。

如果要以考試或實踐來判定一個人是否掌握了知識,那么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情:考試或實踐到底需要什么?

在《思考的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和《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作者:丹尼爾·T.威林厄姆,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兩本書中都提到過類似的觀點:人的大腦有兩套決策系統。

第一套決策速度非常快,我們可以稱之為:記憶系統(主要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大腦意識參與少)。

第二套決策速度非常慢,我們可以稱之為:思考系統(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并做出決定,它比較慢)。

記憶系統負責快速思考,即直覺思維,包括感覺和記憶等所有無意識的大腦活動。思考系統則負責慢思考,它更慢、更嚴謹、需要投入更多腦力。記憶系統和思考系統之間的互相配合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和學習的思維模式。

這種分工方式是高效的,但同樣存在隱患。由于記憶大量重復,我們會在類似的情況下做出同樣的選擇,但是類似的情況并不總是能正確反映現實,如果思考系統錯誤地接受了記憶系統帶來的認知錯覺,就很難避免做出錯誤的決策。而正因為記憶系統是無意識的,由此產生的認知和行為偏差,才難以自我察覺。記憶系統可以幫助我們高效地解決類似的問題,同樣也會因為思維慣性讓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思考系統需要極強的自我控制和腦力、精力,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偏向更輕松的惰性思維,即做出記憶系統運作下的即興判斷。也就是說,大多數情況下,人是非理性的。

在《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這本書中,丹尼爾·T.威林厄姆反復提到這樣的一個觀點:大腦本質上不擅長思考,當大腦需要靠思考系統做決策去解決問題時,它是比較緩慢、費力且容易出錯的,而當人在學習一個新知識的時候,他必須經歷思考這個過程,這個思考的過程對于學生的大腦而言是比較辛苦、費力的。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丹尼爾·T.威林厄姆在教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插入了各種有趣的背景故事,結果還是事與愿違,學生們大多只記住了他講的有趣的故事,對于知識的思考和吸收非常有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本能地回避讓自己大腦覺得辛苦、費力的思考。

心理學家的這些實驗結果和觀點跟我培訓近3000個學生的實踐經驗不謀而合;當學生需要靠思考系統去做決策解決一個問題或學一個新知識時,這個過程是一種思維和認知的攻堅,它讓人絞盡腦汁,通過思考來解決一個新問題,就像一個費力研發的過程,這個過程緩慢又易出錯,容易導致學生對于學習的挫敗感。它會讓很多普通的學生不喜歡學習。學霸對這種挫敗感的承受能力相對更好,但本質上他們學習新知識也仍是一個思維攻堅的過程。當學生度過對于知識最初的思考攻堅期,由于反復學習、練習同一個知識,這個知識就會進入記憶系統,這時候知識的應用就變得沒那么痛苦了。有比較好的學習品質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因為最初的不愉快體驗而懈怠和自我攻擊,因此學習品質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考試成績,因為它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渡過學習最初的負面反饋階段。

有一天,我在家中裝一個戶外籬笆。我看完籬笆的安裝視頻后,覺得非常簡單,于是自信滿滿地安裝了起來,可是把很多螺絲都裝反了,結果就是不斷拆下來重裝,很多的螺絲孔被我用手槍鉆打大了。后來,我又把籬笆門的活頁裝反了……一頓操作下來,很多木板上都有大量失敗操作的痕跡,慘不忍睹?;h笆左邊的部分因為錯誤太多、不斷返工,一共花了2個半小時才裝好,但籬笆右邊的部分,我只花了不到30分鐘就搞定了,效率足足高出了4倍,而且木板上幾乎沒有一個錯誤操作留下的破洞。這是因為我先安裝的是左邊的籬笆,此時只能依賴思考系統去解決問題,而安裝右邊籬笆時,我已經開始依賴記憶系統了。人們重復解決同樣的問題次數越多,他們的效率就會因為記憶儲備增加而變高(規避思考系統帶來的錯誤和緩慢),這件事包含著人類高效學習的奧秘。

這個奧秘就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要依賴記憶系統,同時需要思考系統來對記憶系統做一個微調;當我們學習新知識時,由于完全依賴思考系統去進行思維攻堅,所以效率很低。但只要兩種系統協調得好,我們就能高效地解決問題。

學習好一個知識的重要前提條件是:不要太在意學習帶來的負面體驗和挫敗感?;ǜ嗟臅r間重復學習同一個知識,從而讓它更快地進入記憶系統。

我們學習的知識大多具有邏輯連續性,它會呈現一種遞進關系,不同的知識組合在一起也會產生很多的變化。知識組合后,考點就會變得多樣化,如果沒有足夠的記憶儲備,靠臨時的思考很難解決問題。

當我們無法理解和記住一個復雜知識的前置知識時(復雜的知識是由很多前置知識遞進得到的),即使繼續多看幾遍,還是會很難理解這個復雜的知識。換句話說,很多學生無法學好一個知識的根源在于:他們對該知識的前置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儲備不夠。很多學生之所以成績差,是因為他們對于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不足,而非學習方法的問題。

很多學生的學習出了問題后,首先考慮的大多是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對,或者認為自己沒有學習這門功課的天賦,這些有可能是錯誤的歸因,而這種錯誤歸因的結果是:他們很難意識到知識的記憶儲備對于學習后續知識的重要性。再加上一些盲目推崇學習方法重要性的名人誤導,很多學生無法重視這種樸實的學習觀念:學習成績不好和學習內容的掌握有極大的關系。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認為學生的成績不好,主要因為老師的水平不行,于是他們讓數學家來教孩子們數學,可是孩子們的成績還是和原來一樣不及格(換了更厲害的老師也沒有進步)。后來,心理學家決定讓這些孩子們從最基礎、最簡單的知識重新學起,由淺入深地學習,當這些孩子獲得進步,哪怕極其微小時,就立即夸獎他們。這些孩子的學習體驗從負面變成了正面。在心理學家調整教學策略之后,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大幅上升。之前學生在學習數學受挫后,進行自我攻擊,例如,我不是學數學的料,我沒有數學腦子等,即使讓數學家來教他們,也作用甚微,因為在無法掌握基本知識的情況下,他們無法習得更高層級的知識,從而無法獲得正向的心理激勵。

心理研究表明:當人遇到挫敗后,如果不斷自我攻擊和被他人貶低,他的潛能就像煤氣罐的閥門,這個閥門被很大程度扭緊了,煤氣灶能出來的火苗就很弱。這個火苗就好比學生的學習能力,當學生在學習時,那些負面的自我攻擊和他人的負面評價如果不斷浮現在他的腦海里,他們的注意力就很難集中在所學的知識上。例如,一個自信滿滿的人學習時注意力集中程度是90%,而一個給自己貼滿負面標簽的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可能就只剩下不到50%了,而且畏難情緒會讓他們抄同學的作業,盡一切可能地逃避那些令他們不舒適的學習科目。這樣的結果就是差者越差,陷入了無盡折磨的負循環。

寫下這個心理實驗,是希望那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能夠認清楚客觀現實,找到問題的正確解決辦法,同時不要再被這種自我攻擊的思維方式束縛學習潛能。

人的記憶儲備是人理解新知識的基石,而人的思考活動是和記憶捆綁的,所以當我們希望學好一門學科,我們必須要重視對于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沒有理解的記憶是無用的,沒有記憶的理解是空洞的。學習是一種內容決定形式(學習方法)的東西,不存在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學習方法,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對內容的掌握程度隨機應變。一個人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有嚴重缺陷,只渴望靠神奇的學習方法來逆天改命,這是本末倒置的。

為了讓我的學生認清楚大腦的本質——不擅長思考,在帶他們做記憶能力訓練時,我都會隨機出一些需要思考的題目,如果只憑借思考來回答我的問題,反應速度就會很慢。

比如,腦筋急轉彎:什么東西是圓的,我們卻叫它方什么?

有個學生思考了5分鐘后,才恍然大悟:方向盤。即便并不是很難的腦筋急轉彎問題,光靠思考想出來也很慢。

學習的滿足感往往產生于學習的后期,當你能更大程度用記憶系統去解決問題時,你會得到更多的自我認同、外界的贊美和成就感。

我來總結一下學習和記憶關系:大腦學習知識是一個積累長期記憶的過程。通過不斷重復,讓知識從思考系統進入記憶系統(長期記憶),以記憶系統運作為主+思考系統為輔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如此才能提高反應速度,減少錯誤率。

書寫到這里,肯定有讀者反駁說:你在提倡題海戰術嗎?

這并不是我的真實目的,我的目的主要在于幫大家客觀看待學習和考試。有一個衡水中學的學生把他的暑假作業拿出來展示,那是近一本書厚度的各科目試卷。我想如果世上真的存在非常厲害的方法,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通過思考認知知識、總結規律就毫不費力考上名校,我相信衡水中學是肯定不會讓學生做那么多題目的。爭分奪秒地背書和做題,我認為這本質是通過大量訓練讓更多的知識進入長期記憶。大量的重復訓練是讓大多數普通人能拿到好成績的必然選擇。當我們過分重視學習方法的重要性,而不重視對于學習內容的大量訓練,甚至盲目地攻擊做題的學生都是“小鎮做題家”,這明顯是以偏概全的。

我們身邊有沒有只靠思考系統解決問題的天才呢?我確實遇到過接受新知識很快的天才,但他們也只是掌握新知識更快、犯錯更少,將知識從思考系統轉移到記憶系統的速度更快,并不是只依賴思考+總結就能學好一門課程。

在培訓學生過程中,我常常提到一個邏輯,我給它取名為:舌頭舔下巴。我問學生們:你們誰能用舌頭舔下巴,他們回答基本一致:做不到。可我的確見過能用舌頭舔下巴的人,但是這種人太稀有了。對于那些總希望用極端個例去認知世界的讀者,客觀的觀點本身就是他們所厭惡的。而那些極端化、簡單化、急功近利的結論、觀點、方法論更利于大眾傳播。

題海戰術的本質是讓更多的解題思路進入記憶系統,可問題的關鍵是:很多差生只喜歡做自己擅長的題目,遇到自己不會的題目或者困難的問題,他們本能地回避,但困難就像一座山,不會因為回避和退縮而消失。

如果把學習的題目看成簡單的部分和困難的部分,只有迎難而上,攻克難關,再加上大量重復,讓困難部分進入記憶系統,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高效率地學習。學習本身就是爬坡,需要迎難而上,好的學習品質永遠是第一位的。

大多數人會把失敗和錯誤看成自己的恥辱,避而遠之,而高效率的人會把自己的失敗和錯誤看成自己學習過程中營養價值最大的部分,因為大部分情況下,我們不會在擅長的知識點上犯錯,而不犯錯的地方也不是你能獲得重大進步的地方。這種思維方式能讓一個人更好地積累長時記憶,擴大記憶系統解決問題的舒適區,舒適區越大,未知的學習區和恐懼區也就越小。可是人的天性是回避困難,遇到讓自己挫敗、失敗的事,就盡量不去觸碰它,因為只要不做或者做得少,就不會得到負面的體驗;對于自己獲得夸贊的地方,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強化。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聽人說:學習是一種違背大多數人本性的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 嵊泗县| 汝州市| 康保县| 陆川县| 阳信县| 容城县| 弥渡县| 平定县| 泰州市| 江西省| 乌鲁木齐县| 新郑市| 荥经县| 大同市| 麻城市| 沙田区| 保康县| 普格县| 平塘县| 辉县市| 阿鲁科尔沁旗| 山东省| 安远县| 应用必备| 汉源县| 乌苏市| 灵川县| 东光县| 四川省| 安泽县| 白河县| 多伦县| 双鸭山市| 渭南市| 微博| 特克斯县| 青岛市| 吉林市| 广灵县|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