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少年時,我們還可以“為賦新詞強說愁”。但當我們活到二十多歲時,已經逐步完成由青澀少年到成熟人士的過渡,把握夢想,主宰自己的前程,是目前“活著”最重要的事。
年輕人成長,要堅韌、勤奮、自信……這些都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素質,其間沒有捷徑可走,唯有耕耘才有收獲,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年輕人往往會迷失在“奮斗”的海洋里,形成一種必須經歷憂患才能成功,必須經歷漫長的艱苦奮斗才能成才的錯覺。
事實上,這種觀念與成功的現實意義并不合拍。
其一,一個社會尚且以文明、富裕為發展方向,對個人來說,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好的物質享受同樣無可厚非。而且這種欲望,在適宜的條件下就可以轉化為奮斗的動力,激發我們的信心和創造力。
其二,成功就是對自己目標的達成,它不再承載過多人為的附加意義。經歷了艱辛苦難后采摘的果子固然甘甜,但在順境中的所得也具備同等的味道,這并沒有讓你投機取巧的意思。美國著名牧師內德·蘭賽姆,在94歲臨終時留下這樣一句遺言:“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上將有一半的人成為偉人。”一個人的命運,取決于他的思想認識和人生態度,如果可以重新活一次,他以成熟的、經歷了社會檢驗的閱歷重新選擇人生,必然會少走彎路。同樣,年輕人在二十幾歲時,如果能早一些認清現實,消解身上的生澀、偏執和意氣,成功就會來得更順暢一些。
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在于對世俗的認識與理解。很多人在二十幾歲時涉世,受了許多挫折,吞咽了許多苦果之后,才逐步看清了現實的真實面目,明白了自己的得失與方向。但是在這幾年或十幾年的歷練中,他們已經消磨了最初的激情與銳氣,失去了無數不可復得的大好機會。
對于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對壓力、選擇、金錢、人際關系等現實問題認識得越早、越明確,就越能穩妥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歷程。林肯曾經說過:“智慧可以幫助我們,讓我們不必用燙傷自己的方法去體驗火的炙熱;也可以讓我們在陷阱面前適時止步,做出明智的選擇。”所以,我們在本書中所講述的觀念,不僅僅是對能力與信念的激勵,對年輕人也是一種睿智的提攜。
一個人在二十幾歲時的行止見識,將決定他一生的高度。
編著者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