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快樂的人生(漢英對照)作者名: (美)戴爾·卡耐基本章字數: 7320字更新時間: 2023-06-20 18:51:53
第一篇 平安快樂的七大方法
活在今天的方格中
幾年前,我在電臺接受訪問時回答了一個問題:“你一生中最大的教訓是什么?”
這很容易回答:至今我所得到的最大教訓是——人的思想的重要性。如果我了解你的思想,我當然就了解你這個人。我們的思想造就我們這個人。我們的態度決定我們的命運。愛默生說:“人是思想的產物”……人也不可能變成別的,不是嗎?
我現在徹底相信,我們所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事實上幾乎也是我們所需面對的唯一問題就是——選擇正確的思想。如果我們能做到,就已經進入了解決問題的捷徑。馬庫斯·奧勒留不但是統治羅馬的皇帝,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只用了一句話做總結——這也是決定人類命運的一句話:“思想決定一生。”
如果思想是快樂的,我們當然就是快樂的。如果腦子里想得凄慘,我們就會凄慘。有恐懼的想法,就會心生恐懼。病態的思想真的會令人生病。如果想到的是失敗,我們就注定要失敗。顧影自憐,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諾曼·文森特·皮爾說:“你并非自己所認為的那樣,但你怎么想,你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你認為我宣揚的是天真的樂觀主義嗎?不,人生還不至于那么單純。我倒是真的想提倡以積極的態度代替消極的態度。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關心自己的問題,而非擔憂了事。這兩者之間有什么差別呢?每次我在紐約擁擠的街道上跟人摩肩接踵時,我都很注意,但并不擔憂。關注意味著要認清問題,并冷靜地采取步驟處理它,憂慮只是慌亂地兜圈子。
一個人可以極為關切一個嚴重的問題,但仍昂首闊步,正常度日。洛威爾·托馬斯就是這樣。我有幸認識他并現身其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艾倫比-莫倫斯戰役的著名電影。他與助手們起碼六次到過前線拍攝紀錄片。最精彩的是,他拍勞倫斯與阿拉伯軍隊的紀錄片以及艾倫比征服圣地的影片。以“巴勒斯坦的艾倫比與阿拉伯的勞倫斯”為題的演講,在倫敦及世界各地都產生了轟動。倫敦的歌劇節為了他后延了6周,好讓他繼續在皇家歌劇院娓娓敘述他那驚心動魄的故事并展示影片。繼倫敦的轟動之后,它還在世界各國掀起了一陣旋風。后來,他又花了兩年時間拍攝印度與阿富汗生活的紀錄片。再后來不幸的事卻接踵而至,最不可能的事也發生了,他在倫敦宣告破產。當時我跟他在一起。
我記得我們只能在一起吃頓便宜的晚餐。如果不是托馬斯去向一位藝術家朋友詹姆斯·麥克貝借了點錢,我們連那一頓飯也吃不起。
這個故事要說的是,洛威爾·托馬斯在巨大的債務與挫折下,也只是關切自己的問題,而并非真正地憂慮。他知道,如果自己被擊倒,他對任何人都將一文不值,包括他的債權人在內。每天早晨出門前,他一定買一朵花插在他衣服的扣眼內,在牛津街上抬頭挺胸,他擁有積極的心態,有勇氣,拒絕被挫折打倒。對他來說,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你要達到成功的巔峰,這是一種有意義的磨煉。
心理狀況對我們的生理能力有著不可思議的影響力。英國著名心理學家J.A.哈德菲爾德在他的書中提到:“我請來三個人,請他們測試心理對生理的影響,我們用測力計來測量。”他請他們全力握住測力計,并給他們三種不同的狀況。
在正常的清醒狀況下,他們的平均抓力為101磅。
當他們被催眠,并告訴他們已處于衰弱姿態時,他們就只有29磅的抓力——只有正常體力的1/3(三人中有一個是拳擊冠軍,被催眠時告知他很衰弱后,他覺得自己的手臂“很瘦小,像嬰兒的一樣”)。
第三次測試時,測試者告訴他們,他們在催眠中都非常強壯,平均抓力可達142磅。結果表明,當他們心中充滿積極有力的思想時,每人平均都提升了將近50%的體力。
這正是心理態度不可忽略的力量。
為了說明思想的力量,讓我告訴你一個美國史冊中的驚人的故事,我可以為這故事寫一本書,限于篇幅我只在此簡述一下。一個十月的寒冷的夜晚,內戰剛結束不久,一位無家可歸的女人格拉夫太太在街上茫然游蕩,她晃到一位退休船長的太太——韋伯斯特太太家門口,敲門。
門開處,韋太太看到的是一個可憐的瘦小女人,體重不會超過100磅,一身皮包骨。陌生女人格洛弗解釋說,她正在找個落腳處歇下來,以思考并解決日夜困擾她的問題。
韋伯斯特太太說道:“那就在我這里留一宿吧!這座大房子里只有我一個人。”過了幾天,韋太太的女婿比爾·艾利斯從紐約來此地度假,發現格洛弗太太住在家里,當即咆哮道:“我可不能讓一個無賴住在家里!”于是他不由分說就把這個無家可歸的女人趕出了門。當時外面正在下著傾盆大雨,格洛弗太太只好在雨里呆站了幾分鐘,然后在街上找了個避風處。
這個故事的后續進展如何呢?所有人都會感到吃驚。被韋太太女婿比爾·艾利斯趕出去的這個“無賴”,后來竟成為世界上極具影響力的一位女性:瑪麗·貝克·艾迪,基督科學教派的創始人,有幾百萬信徒追隨她。
在當時的苦難日子里,生命對她而言只是一連串的病痛、愁苦與悲傷。她的第一任丈夫在婚后不久即去世了。她又遭第二任丈夫遺棄,這第二任丈夫后來愛上了一位有夫之婦,死于貧民窟。她只有一個兒子,可是因為貧病交加,不得不在孩子四歲時,把他送給別人撫養,她失去了與她兒子的一切聯系,31年來她未曾再見過她的兒子。
因為自己健康狀況太差,幾年來她一直對自己聲稱的“心靈治療科學”極感興趣。
真正戲劇性的轉折發生了,就在麻省的那一個寒夜,她一個人在街上踟躕,不小心在結冰的人行道上滑倒,摔得神智不清。她的脊椎遭受重傷,導致全身痙攣。連醫生都宣告她已逼近死亡,即使奇跡發生,她活下來也將終生癱瘓。
幾乎是躺在床上等死的瑪麗,打開她枕邊的《圣經》。她認為是受到神靈的指引,使她看到了《馬太福音》的一段話:“于是,他們帶來了一位不能行走的人,躺在床上來到耶穌跟前……耶穌對他說:‘孩子,平安吧!我已赦免你的罪……站起來——搬著你的床,回家去吧!’于是那人就起身回去了。”
后來瑪麗告訴他人,正是耶穌的話在她內心產生了一股力量,那是一種真正的信念,一種治愈一切疾病的力量,使她“立即可以下床走路”了。
瑪麗說道:“那次經歷,引導我發現了如何治療自己還有別人疾病的方法……我這種方法在科學上也是有把握的,它源自人內心的力量,是一種心理現象。”
瑪麗為此而創始了一種新宗教:基督科學——唯一一個由女性創立的偉大宗教信仰——現在已流行于全世界。
你現在一定在想:“這個卡耐基看來已經皈依基督科學教了。”不,你搞錯了,我不是基督科學派的教友。只不過,由于年事越高的緣由,使我越深信思想的巨大力量罷了。通過我三十五年教授成人的經驗,我知道,人真的可以靠改變想法來克服憂慮、恐懼甚至各種病痛,并改變整個人生。我知道!我確信!我見證過這種改變不下數百次。我親眼看到過這么多次,于是我對此一點都不再懷疑了。
舉個例子來說,因為思想的力量而改變的奇妙事件,就發生在我的一位學員——弗蘭克·J.威利(明尼蘇達圣保羅愛達荷西街1469號)——身上。他精神崩潰過,原因是因為憂慮。這位學員告訴我:
“我擔心每一件事,我擔心自己太瘦,擔心自己掉頭發,擔心永遠沒錢成家,我想我當不了一位好父親,我怕失去我想娶的女友,我擔心我的日子過得不夠好,我擔心別人對我的印象不好。我憂慮,因為怕自己得了胃潰瘍,不能再工作,不得不辭職。我在內心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像個沒有安全閥的壓力鍋。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就只有爆發了,如果你精神崩潰過……希望你永遠沒有過,沒有任何生理上的病痛可以與心理痛苦相提并論。
我的情況極為嚴重,甚至沒辦法與家人談話。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我內心充滿恐懼,一點點小聲音都令我驚跳起來。我逃避所有的人。無緣無故的,我就可以號啕痛哭一場。
每一天都是煎熬,我覺得所有的人都遺棄了我——甚至包括上帝。我很想投河了此余生。
后來我決定到佛羅里達州去游玩一下,我想換個環境也許會對我有所幫助。當我上了火車,父親交給我一封信,告訴我到了那里才能打開來看。我到達佛州時正是觀光熱季。反正訂不到旅館房間,我就租了個車房。我到邁阿密去找工作,不過沒找到。我只好成天在海灘上消磨時間,這其實比在家里的時候還慘。于是我打開信封看看爸爸說些什么。紙條上寫著:‘孩子,你已離家1500英里.不過并沒有什么改變,對嗎?我知道,因為你把你的煩惱帶去了,那煩惱就是你自己。你的身心是健全的,打敗你的不是你所遭遇的各種狀況,而是你對這些狀況的想法。一個人的想法決定他是個什么樣的人。當你想通了這一點,孩子,就回家來吧!因為你必已痊愈。’
爸爸這封信讓我感到火上澆油,我希望得到的是同情,不是任何指示。我氣得當即決定絕不再回家。當晚我在邁阿密街頭晃蕩,當我經過一座教堂時,里面正在做彌撒。反正無處可去,我就進去了。一進門就聽到有人念道:‘戰勝自己的心靈比攻占一座城市還要偉大。’我坐在天主的圣殿里,聽著跟我父親信上所寫的同樣的道理——這些力量終于掃除了我心中的困擾。此生我第一次神清氣爽。我發現自己愚不可及。在認清自己后,使我吃了一驚:原來我一直想改變整個世界及其中的每一個人,其實唯一需要改變的只是我的想法而已。
第二天一早,我就收拾行李,打道回府了。一周后,我回到了工作崗位。四個月后,我娶了那位我一直擔心失去的女友。現在我們是一個有五個孩子的快樂家庭。在物質與精神方面,我都受到上帝的眷顧。記得在精神狀態不佳的那段時間,我擔任晚班工頭,帶領只有18個人的小部門。現在,我在卡通公司任主管,手下450多名員工。生活越來越富足。我知道自己已更能把握人生的真諦了。即使有時會有一些不安的情緒(像每個人一樣),我便會告誡自己又該調適自己了,在做這種調適后便又平安無事了。
我慶幸自己有過崩潰的經歷,因為那次的痛苦使我發現思想的力量比身心的力量要巨大得多。現在我則有辦法運用思想的力量、而不再受它所害了。我現在也明白我父親是正確的了,因為他說過使我受苦的并非情況本身,而是我對情況的想法。一旦我真正體會到這一點,我就治愈了,而且永不再犯。”
以上是這位學員的故事。我現在深深相信,我們在人生中體會到的心靈的平安與喜樂,不是因為我們身處何處,我們在做什么,我們是誰,它完全是由我們的心理態度決定的。外在的環境影響實在非常有限。
我們也可以以羅伯特·F.斯科特為例。他是第一位抵達南極的英國人。在他們回程時幾乎經歷了人類最嚴酷的考驗。他們在途中斷了糧,也短了燃料。他們寸步難行,因為吹過極地的狂風已肆虐了11個晝夜——這風的威力強大到可以切斷南極冰崖。斯科特一行知道自己活不下去了,便拿出原先準備的一些鴉片以應付這種情勢。因為一劑鴉片可以叫大家躺下,進入夢鄉,不再蘇醒。但最終他們沒有這么做,反而是在歡唱中去世。我們對他們的最后訣別壯舉是后來才發現的,就在八個月后,一個搜索隊找到了他們,并從冰凍的遺體上發現了一封告別書。
如果我們擁有勇氣和平靜的思想,我們就能坐在自己的棺木上欣賞風景,在饑寒交迫時歡唱。
失明了的彌爾頓在三百年前就發現了同樣的真理:
心靈,是它自己的殿堂,
它可成為地獄中的天堂,
也可成為天堂中的地獄。
拿破侖與海倫·凱勒可謂彌爾頓觀點的最佳例證。集榮耀、權力、富貴于一身的拿破侖在圣海勒那說道:“在我的生命中,找不到六天快樂的日子。”當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并且失語之后,她說道:“我發現生活如此美麗。”
反觀既聾且啞又盲的海倫·凱勒卻說:“我發現人生是如此美妙!”
活了半百,如果我真的學到了什么,那就是:“除了你自己,沒有別人能帶給你平安。”
讓我重復愛默生短文《自我依賴》的精彩結尾:“一次政治上的勝利,地產收益的提高,病體康復,久未晤面的朋友出現,或任何其他外來的事物,會使你士氣高昂,你以為好日子就在前面。切勿輕信,世事并非如此,除了你自己,沒有別人能帶給你平安。”
斯多噶派哲學大師愛比克泰德曾經警告我們,祛除不當的心理,比割除身上的毒瘤更重要。
愛比克泰德是在19世紀前說的這句話,現代醫學也支持他的說法。G.坎比·羅賓森醫生宣稱,五位住進霍普金斯醫院的病人中就有四位受到情緒及壓力的困擾,對器官失調之類的病更是如此。“歸根究底,這些疾病其實都歸咎于患者對生活的調適不當。”他說。
法國偉大哲學家蒙田把下面這句話奉為一生的座右銘:“傷害人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他對事件的看法。”而對事件的看法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
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當你情緒困擾、神經緊繃得亂如線繩纏繞時,你仍可以通過意志努力改變你的心理態度嗎?是的,我想說的正是如此!但不只如此,我還能告訴你怎么做,也許這要費一點事兒,但沒有什么秘訣。
威廉·詹姆斯是實用心理學的頂尖大師,他曾有過這樣的心得:“行動似乎在跟著感覺走,其實行動與感覺是并行的。只要多以意志控制行動,就能間接控制感覺。”
也就是說,我們雖然不能一下決心就能立即改變情緒,但是我們確實可以做到改變行動。當我們改變行動時,就能自動改變感覺。
他的解釋是:“如果你不開心,那么,能變得開心的唯一辦法就是開心地坐直身體,并裝作很開心的樣子說話和行動。”
這一簡單的小技倆真的有效嗎?你自己去試試看吧!先在你的臉上堆起一個大大的真正的微笑,放松肩膀,好好地深吸一口氣,再唱首歌。如果不會唱,就吹口哨,不會吹口哨的,哼哼也行。很快你就會明白威廉·詹姆斯的意思——如果你的行為散發的是快樂,就不可能在心理上保持憂郁。
這點小小的真理可以為我們的人生帶來奇跡。
我認識的那位加州女士,如果她知道這個秘密,24小時內就能清除她心中的陰霾。她老了,是位寡婦——我承認這實在很悲哀——她是否做出快樂的樣子了呢?當然沒有。如果你問她好,她會說:“嗯,我還好吧!”但她臉上的表情及聲音卻顯出:“噢!老天哪!你看我這人多倒霉!”她幾乎是在責備你為何在她面前如此快樂。其實,比她不幸的婦女還多得很。她丈夫遺留給她的保險金夠她過一輩子的了,她已成家的子女也給了她一幢房子。但是我很少看到她笑,她抱怨她的三位女婿小氣自私——雖然她每次都在他們家住上好幾個月。她又埋怨她女兒從來不送她禮物——雖然她自己把錢守得死緊,“為了我自己養老!”她實在是自虐虐人。非如此不可嗎?!最遺憾的正是這一點——她完全可以把自己從不幸、痛苦的老婦轉變為家中受尊敬愛戴的慈祥家長——只要她愿意改變。所有這些改變只要從一個行動開始——就是做出開心的樣子,做出可以付出一點愛心的樣子——而不是將自己桎梏在痛苦的深淵中。
我認識的一位印第安那州的恩格勒特先生,就是因為發現了這個秘密而能活到今天的。恩格勒特先生十年前得了猩紅熱,康復后,又發現自己得了腎炎。他遍訪很多醫生,偏方也都試過了,卻仍然無法治愈。
不久,他又得了一種并發癥,血壓上升,他去看醫生,醫生告訴他,他的血壓很高。當時情勢很危急,醫院告訴他最好先安排后事。他說:
我回到家,查了我的保險都還有效,在辦了告解手續后,便陷入消沉。我把每個人都弄得不痛快。我太太及全家一片愁云慘霧,我自己也不能自拔。過了一個禮拜自怨自艾的日子,我對自己說:“你簡直像個傻瓜!你可能在一年之內都死不了,為什么不讓眼前的日子好過點?”
我放松肩膀,掛上微笑,做出一切正常的模樣。我得承認開始這一切都是裝出來的,不過我這樣強迫自己開心的,結果,不但對家人有益,更幫助了我自己。
首先我發現,我開始覺得好些了,簡直像我假裝的一樣好,情況越來越好,直到今天——已過了我的死期好多個月。我不但開心、健康、活著,連血壓也下降了!我能確定的一件事是:如果我一直讓“快死了”的想法縈繞心中,醫生的預測一定不會錯的。相反,我讓我的身體有機會自愈,完全是因為我的態度改變了。
讓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只要在思想上開心積極,就能救回一個人的生命,我們何必還要為一點芝麻小事去煩躁呢?如果只要過得開心就能創造快樂,又何必讓自己及周圍的人難過呢?
幾年前,我讀過一本小書,它對我的人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是詹姆斯·愛倫所著的《人生的思考》,以下是其中的一段:
人如果改變對事與人的看法,事與人就對他發生改變……如果一個人的想法有激烈的改變,他會驚訝地發現生活中的狀況也有急速的改變。人的內心都有一股神奇的力量,那就是自我……所有的人都是自己思想的產物……人提升了自己的思想,才能上進,克服并完成某些事。拒絕提升思想的人只有滯留在悲慘的深淵中。
根據《圣經》創世紀所寫,上帝賜予了人類統治大地的權力,這是一份偉大的贈與。我對這種偉大的權力卻沒有什么興趣,我只希望能先統治我自己——控制自己的想法,克服自己的恐懼,控制我的心智與精神。最神奇的是,我知道自己可以將自我控制到相當高的程度,在任何時候,只要我控制自己的行為,就能控制自己的反應。
讓我們一起謹記威廉·詹姆斯的名言:“只要將一個人內心的態度由恐懼轉為奮斗,就能克服任何障礙。”
讓我們為自己的快樂而奮斗吧!
讓我們遵循下列建設性思想,去爭取最大的快樂吧。這份計劃被稱為“活在今天”。我認為它非常能振奮人心,因此已將它送出了好幾百份。只要我們能照著去做,多數憂慮便會即將消逝,我們的生活樂趣便會相應增加。
活在今天
1.今天我要很開心。因為林肯說:“多半的人都可以決定自己要有多快樂。”快樂源于人的內心,它并非外來之物。
2.今天我要調適自己,而非調整世界來配合我。我要讓自己配合我的家庭、事業與機運。
3.今天我要照顧自己的身體。我要運動、關心它、滋養它、不濫用它、不忽略它,使它成為我心靈的殿堂。
4.今天我要強化我的心靈。我要學習,不讓心靈閑置,我將閱讀需要專注、思想與努力的讀物。
5.今天我要從三方面操練我的心靈:我要默默地為某人做一件好事。另外起碼還要做兩件我不想做的事,照威廉·詹姆斯所說的,只是為了讓心靈得到歷練,不致怠惰。
6.今天我要使自己宜人。我要使自己看上去愉悅,穿著得體,輕聲慢語,舉止得當,多予贊賞,少做批評,不找任何事的毛病,也不挑任何人的缺點。
7.今天我要全心全意只活這一天,不去想我整個的人生。一天工作12小時固然很好,如果想到一輩子都得如此,可能會先嚇壞我自己。
8.今天我要制訂計劃。我要計劃每小時需做的事。可能無法完全遵行,但我還是要做計劃,以免倉促行事及猶豫不決。
9.今天我要給自己保留半小時輕松時間。我要用這半小時祈禱,想想我人生的遠景。
10.今天我將無所畏懼,特別是我不怕更快樂,更享受人生的美好;也不怕更去愛人,相信我愛的人亦愛我。
想要培養更加平安快樂的心理態度,第一大原則是:
快樂地思考和行動,你就會真地覺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