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絲綢之路與敦煌莫高窟

樊錦詩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一、古絲綢之路上的咽喉之地

講莫高窟,要先講敦煌。敦煌位于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秦漢之際的敦煌和河西走廊先后有大月氏、烏孫、匈奴人在此游牧。公元前139年、前119年,漢武帝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使中國與歐亞大陸之間的交通(即古絲綢之路)全線打通。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將軍驅逐了控制敦煌和河西走廊的匈奴,從此,敦煌和河西走廊納入西漢的版圖。漢王朝采取“列四郡、據兩關”的舉措,行政上在蘭州以西的河西走廊自東向西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軍事上在四郡北面修筑長城,敦煌西面設置玉門關、陽關,征召大量士兵在此戍邊和屯田;與此同時,漢王朝還采取了開發邊疆的措施,從內地向人口稀少的敦煌和河西走廊移民。移民給敦煌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農耕和水利灌溉技術,以及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原文化。上述舉措確立了位于邊陲的敦煌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9世紀,海運尚不發達,敦煌及其天然的地理上延伸1200公里的河西走廊,成為漢唐王朝通向歐亞的主要陸上交通干道。史書稱敦煌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咽喉之地”。漢代敦煌,向東,可通往長安、洛陽,繼續向東延伸,可到朝鮮和日本;向西,經過古代西域的南北兩道,越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可通向中亞、西亞和南亞諸國,乃至地中海的南歐古希臘和北非古埃及;向南到古印度;向北,越過戈壁沙漠,沿天山北麓西行,進入草原絲綢之路。漢唐王朝時期,西部邊陲的敦煌成為通往西域的門戶,控扼著中國與西域的來往交通。敦煌位于絲綢之路上的戰略要地,既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也是中國與南歐希臘、西亞波斯、南亞印度、中亞地區的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公元4—14世紀建造的莫高窟就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匯和交融的結晶。

二、莫高窟的創建、主要內容及其保存

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565—前486年)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自出生起就在思索人生的意義,后出家修行,經過苦修,最終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修成了佛。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早期的佛教沒有造像。約公元前1世紀,在古印度西北部犍陀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和古印度北部馬圖拉,印度佛教文化與外來的希臘羅馬文化藝術因素長期混合交融,創造了犍陀羅和馬圖拉佛教造像藝術。西漢末年,印度的佛教和佛教藝術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了我國。到了兩晉十六國期間,佛教和佛教藝術在漢地廣為傳播,許多地區陸續開始建造石窟。據圣歷元年(公元698年)的《李克讓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公元366年,一個名叫樂僔的和尚,云游到了敦煌東南鳴沙山腳下,“行之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他認為這是佛的感召,所到之處定是參禪修行的好地方,于是就在鳴沙山東麓開鑿了莫高窟第一個洞窟。后來一個名叫法良的禪師,又在樂僔窟旁邊,開了第二個洞窟。碑文記載,莫高窟的營建就是從這兩位僧人開始的。此后,莫高窟開窟、塑像、繪畫的佛事活動延續一千年之久。至今在1700多米長的斷崖上,保存了公元4—14世紀開鑿的735個洞窟,分為南北兩區,南區石窟群是禮佛的殿堂,共492個洞窟,洞窟內保存有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北區石窟群是僧人修行和生活的地方,共248個洞窟,除5個洞窟外,其余洞窟無塑像和壁畫,只有土炕和土灶等。此外,1900年,在莫高窟發現了藏經洞,洞中出土了50000多件文獻和藝術品。

世界上沒有一處佛教遺址能像莫高窟這樣綿延千年持續建造,同時保存下如此豐厚博大的藝術寶庫和文獻寶藏。莫高窟藝術是綜合性藝術。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種形制。動人的彩塑是洞窟內的主體;燦爛的壁畫布滿全窟,表現了豐富細致的內容和復雜宏大的場面。三者互相呼應,交相輝映。

莫高窟的建筑形制主要有:1.禪窟,正壁開龕塑像,左右兩側壁各開兩個或四個僅能容身的小斗室,供修行者坐禪修行;2.中心塔柱窟,洞窟內鑿出連地接頂的中國方形樓閣式塔形,塔柱四面開龕塑像,象征佛塔,供修行者入窟繞塔觀像和禮佛;3.殿堂窟,正壁開龕塑像,其覆斗形窟頂,受到中國傳統殿堂建筑中帳形設施的影響,是供修行者禮佛或講法的場所;4.佛壇窟,洞窟中央鑿出方形佛壇,彩塑群像高居佛壇之上,供修行者圍繞佛壇右旋環通、禮佛觀像;5.大像窟,因窟中塑造巨大的石胎泥塑佛像而得名。

彩塑主要有:大徹大悟、具有最高智慧的佛的造像;自己覺悟又能普度眾生的菩薩的造像;虔誠修行、求得自我解脫的弟子的造像;守護佛法的天王、力士等佛教神祇的造像。

壁畫內容主要有七類:1.尊像畫,佛教諸神,即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以及天龍八部的天眾、龍眾、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眾護法神的畫像。其中以歌舞、香氣、鮮花供養佛的護法神乾闥婆,是天歌神,又叫香音神。專司為佛奏樂的護法神緊那羅,是天樂神。他們被俗稱為飛天。飛天沒有翅膀,以其千姿百態、優美動人的飛舞而聞名。2.釋迦牟尼故事畫,包括表現釋迦牟尼生平的佛傳故事,他前世忍辱、犧牲、布施做種種善事的本生故事,如尸毗王割肉救鴿的本生故事,以及他成佛后說法、教化的因緣故事等。3.中國傳統神仙畫。佛教傳入中國后,為融入中國的社會和文化,在壁畫中吸收了當時中國社會廣為信仰的傳統神仙形象。具有代表性的如人身蛇尾的伏羲和女媧。傳說人類由伏羲和女媧兄妹相婚而產生。伏羲教民結繩編網,捕魚狩獵;女媧煉石補天。4.經變畫,這是一種將單部佛經的主題思想和主要內容演繪而成的大幅壁畫。據畫史記載,這是隋唐時期以長安、洛陽為代表的中原地區著名畫家獨創的中國佛教藝術。他們以豐富的想象力,將佛經思想和內容與中國傳統的人物畫、建筑畫、山水畫、花鳥畫、社會風俗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了宏偉壯麗、氣象萬千的理想中的佛國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如描繪西方極樂世界的《觀無量壽經變》。5.佛教史跡畫,這類畫描繪佛教歷史上的許多傳說和故事及佛教圣地、圣跡等,以利于傳播佛教。具有代表性的如描繪著名佛教圣地五臺山的《五臺山圖》,此畫詳細描繪了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五百里方圓的山川地形以及城市、寺廟、佛塔、草廬、橋梁等各類建筑170多處,還描繪了高僧、官吏、商販、善男信女各式人物,以及馱運、挑擔、打柴、誦經、塔拜等社會風情場景。6.供養人畫像,這是為祈福禳災而出資建窟造像的施主及其眷屬用以禮佛的供養畫像。具有代表性的如唐代的晉昌郡都督夫人太原王氏及女眷的供養像,體現了唐代貴族婦女衣著華麗,體態豐滿,雍容華貴的氣質和風度。7.裝飾圖案畫,這是一種用于裝飾洞窟中建筑、彩塑和壁畫的圖案畫。它像一條精美的紐帶,將窟內的建筑、彩塑和壁畫連接成風格統一的有機整體。具有代表性的如唐代繪畫中結構嚴謹、富麗精致的窟頂藻井圖案。

莫高窟創建至今已經歷了1600多年的歷史,材質十分脆弱的彩塑和壁畫之所以能保存下來,是因為敦煌處于戈壁沙漠的腹地,氣候十分干燥;彩塑和壁畫使用礦物顏料,性質相對穩定,不易變化;洞窟均屬世代相傳的不同家族的家廟;歷史上環境相對安定,沒有重大災難性的戰亂和動蕩。

15世紀中葉嘉峪關封閉,敦煌民眾全部遷入關內,莫高窟從此停止開窟造像,遂被遺棄。之后長達500年間,莫高窟處于無人管理的境地,任人破壞偷盜,破敗不堪。直到1944年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現敦煌研究院前身),莫高窟才開始得到保護和管理;又經過了70多年幾代莫高窟人薪火相傳、堅守保護,莫高窟才得以妥善保存。

三、栩栩如生的彩塑和百科全書式的壁畫

莫高窟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彩塑,呈現出印度犍陀羅風格、馬圖拉風格和中國本土風格相融合的特點。如莫高窟北涼第275窟雄健厚重、面相豐圓的交腳彌勒菩薩像,其交腳坐、衣式、寶冠、飾物、跣足、雙獅高座和長裙飾凸起的泥條紋特征,是受古印度犍陀羅風格的影響;其端莊的坐姿,寧靜莊重的神情,有中國本土的風格。莫高窟北魏第259窟禪定佛,結跏趺坐,雙手相疊于腹前作禪定印,身穿貼身通肩袈裟,這是受古印度馬圖拉佛教藝術濕衣貼身風格的影響。佛像的嘴角微微上翹,臉部處處表現出含蓄的、帶有幾分神秘感的、發自內心的、滿足的微笑,充分表達了中國化的坐禪者“禪悅”的動人神韻,這是中國藝術強調形神兼備、尤重氣韻生動風格的特點。這尊禪定佛彩塑被眾多游客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要知道,這尊佛像比《蒙娜麗莎》的誕生要早一千年。

隋唐時期,莫高窟藝術融合中外雕塑藝術特點,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彩塑藝術,成功地塑造了許多比例準確、造型健美、衣飾華麗、神態逼真、個性鮮明的完美藝術形象。如莫高窟盛唐第45窟佛龕內杰出的彩塑群像,其中菩薩像姿態婀娜,神情慈祥善良;莫高窟盛唐第194窟的菩薩像亭亭玉立,神情溫柔嫻雅,老年弟子迦葉像老成持重,青年弟子阿難像虔誠聰穎。同樣是菩薩像、弟子像,卻表現出不同的年齡、姿態、神情、個性。莫高窟唐代第96窟、第130窟以石胎泥塑的方法,分別塑造了高達35.5米和26米的兩身莊嚴肅穆的大型彌勒佛坐像。莫高窟中唐第158窟長達15.8米的臥佛像,以精湛的技藝,展現了安詳、沉靜、超脫的“涅槃寂靜”的精神境界。敦煌唐代彩塑表現出大唐文化的恢宏氣象,成為具有永恒藝術魅力、經久傳世的不朽之作。

兩晉到唐代是中國繪畫藝術從發展走向輝煌的重要階段,也是畫家輩出的時代,可是名家留世的作品少而又少;唯獨敦煌壁畫為我們保存了這個時期繪畫的真跡,并代表了中國中古時期繪畫的突出成就。

十六國和北朝前期,敦煌壁畫的人物畫,受西域印度佛教藝術風格的影響較大,如莫高窟北涼第272窟佛龕內所畫菩薩像,人體比例適度,身軀微有扭曲,面相豐圓,頭戴寶冠,上身裸露,肩掛披巾,下穿長裙,采用凹凸暈染法表現肢體立體感。但此像揚棄了印度和西域的豐乳、細腰、大臀的特征。由此,這尊菩薩像既符合儒家思想,又不違背外來佛教藝術的風格。北朝后期,即公元6世紀,出現了中國中原風格,如公元538—539年前后建造的莫高窟第285窟繪畫的菩薩像,面貌清瘦、眉目開朗、嫣然含笑,身穿寬袍大袖衣服,舉止瀟灑飄逸,用本土平面涂色的暈染法,表示立體感。這也表現了名畫家東晉南朝顧愷之、陸探微“顧得其神,陸得其骨”的繪畫風格。

唐代融合了本土和西域繪畫的長處,人物畫有極大發展。莫高窟初唐第220窟繪畫的《帝王圖》中,皇帝頭戴冕旒,身穿袞服,青衣朱裳,在眾多侍臣的簇擁下,張開雙臂,昂首闊步,邁步向前。此畫不只表現了中國皇帝的氣宇軒昂,還表現了眾多侍臣的不同神情。此畫雖與左側傳世的唐初閻立本《歷代帝王圖》有些相似,但早于后者30年,構圖之宏偉和人物神情之豐富,均超過閻立本傳世的《歷代帝王圖》。又如莫高窟盛唐第103窟繪畫的《維摩詰經變》中善于說法的維摩詰居士,他坐于帳內,身體前傾,手持麈尾,目光炯炯,嘴唇微啟,仿佛正要開口講話的樣子。畫家主要以遒勁挺拔而又富于變化的線描,表現出維摩詰衣袂飄舉、善于論辯的精神風貌。此畫顏色用得極少,衣服上只略施淡彩,這正是唐代“畫圣”吳道子一派的“吳帶當風”的特色。

敦煌壁畫中還有中國特有的山水畫。莫高窟盛唐第172窟東壁北側的《文殊變》上部的青綠山水畫圖中,左側是一組斷崖,右側是一組山巒,中部遠處是稍低矮的山丘,河流沿山巒自遠而近流下,到近處的河水匯成滔滔洪流,遠處河流兩岸的樹木越遠越小,與遠處的原野連成一片,具有空間感,表現了無限遼闊的境界。這是唐代李思訓的青綠山水畫風格的特點。

敦煌壁畫的佛教題材中還有許多反映古代社會生活和風俗民情的場景。農業如榆林窟第25窟表現農耕、收割、打場的壁畫;手工業和商業如榆林窟第3窟表現打鐵、釀酒的壁畫,以及莫高窟第61窟表現制陶、第108窟表現酒肆宴飲的壁畫;軍事如莫高窟第12窟的戰爭圖景,以及莫高窟第285窟中描繪的馬鎧裝備、榆林窟第38窟中描繪的烽火臺;藝術如莫高窟第112窟中的《反彈琵琶》舞樂圖,以及第220窟中亞康國女子表演回旋舞的圖景,還有古建筑;婚嫁如莫高窟第12窟的《婚嫁圖》,描繪了一種男跪女揖的北方游牧民族“入夫婚”的婚俗,以及新郎和新娘穿戴上夸大自己身份“攝盛”的習俗;百戲體育如莫高窟第454窟的博戲圖、第257窟的游泳圖、第290窟的相撲圖、第61窟的舉重圖;風情民俗如莫高窟第156窟中描繪的母親手推四輪嬰兒車圖、第159窟唐代出家和尚凈齒圖、第468窟中表現學校和體罰的圖景,還有第85窟表現男女談情說愛的圖景等。莫高窟壁畫展現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場景,堪稱墻壁上的博物館、百科全書式的壁畫。

四、藏經洞—古代典籍的寶藏

1900年,道士王圓箓無意間在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側復壁中發現了藏經洞(現編第17窟),從中出土了公元5—11世紀初約50000余件多種文字的古寫本和少量印本,其內容主要有宗教典籍和文獻、社會官私文書、中國四部書以及絹畫和刺繡等文物。藏經洞文物是“方面異常廣泛,內容無限豐富”的新資料,大部分是失傳的寫本,并且是古代社會文化的原始記錄,反映了古代社會諸多方面的真實面貌。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西方列強的探險家接踵而至,從王道士手中騙購了大量極其珍貴的藏經洞文物,流散于國外的英、法、俄、印、日等十余個國家的30多座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國內的30多座博物館、圖書館,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藏經洞出土文物的內容可概括為五個方面:1.宗教典籍和文獻,其中占敦煌文獻百分之九十的為佛教典籍和文獻,如佛教《六祖壇經》,以及老子《道德經》等道教典籍;還有漢文書寫的外來宗教典籍和文獻,如景教(即基督教中的聶斯脫利派)《景教三威蒙度贊》和銅十字架、摩尼教《摩尼光佛教法儀略》、祆教(即瑣羅亞斯德教)女神像。2.社會官私文書,即各類官方和私家文書,如官方頒發的《張君義勛告》、私家契約《塑匠都料趙僧子典兒契》等。3.中國四部書,有經部的儒家典籍,如《周易》《論語》《尚書》等;史部的史書《史記·伯夷列傳》、地志《沙州都督府圖經》等;子部的科技著作,如天文《全天星圖》、醫書《灸法圖》、雕版印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算書等;集部的傳統文學作品如《詩經》《文選》等;還有俗文學的變文《大目犍連變文》、講經文、通俗詩等。4.非漢文文獻,有粟特文、回鶻文、藏文、梵文、于闐文、突厥文、希伯來文等。5.數以千計的絹畫和刺繡,如絹畫引路菩薩、刺繡涼州瑞像等。藏經洞敦煌文獻和藝術品涵蓋了公元5—11世紀初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歷史、地理、文學、語言文字、藝術、民族、民俗、科技等各個學科領域。藏經洞文物的發現被稱為20世紀初古代東方文化的最大發現,為中古的中國、中亞、東亞、南亞的學術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以至于在藏經洞文物發現后,以藏經洞出土文物與莫高窟洞窟文物為對象的研究,被稱為“敦煌學”,并成為國際的顯學。

五、華戎所交一都會

古代敦煌有“華戎所交一都會”之稱,展現了重要的地理意義。古代敦煌以漢晉文化為基礎,兼以開放包容的廣闊胸懷,廣泛吸納多民族文化和西域歐亞文化。莫高窟和藏經洞保存了豐富的多民族和歐亞的宗教、文化、藝術交流的實證,如表現了吐蕃、回鶻、黨項羌、蒙古等不同民族的供養像。

此外,還有受古希臘愛奧尼亞柱式影響的莫高窟第268窟,受羅馬女神雙獅座影響的第275窟交腳彌勒菩薩像和雙獅座,受印度支提窟影響的第254窟中心塔柱窟,受印度教濕婆神形象影響的第285窟佛教護法神摩醯首羅天,受西亞古波斯英勇善戰的武士騎馬射獅形象影響的第420窟《武士騎象打虎圖》,有第158窟表現亞洲多國王子舉哀圖以及第220窟中表現亞康國女子跳回旋舞的圖景,等等。

上述介紹比較簡單,可能掛一漏萬,但足以證明敦煌莫高窟和藏經洞文物的寶貴價值,它是一座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寶庫。它對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學術研究資料,滋養國民道德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提升國家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敦煌莫高窟的影響越來越大,它的珍貴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摯愛和關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今天我們要努力地保護、研究、弘揚和傳承敦煌莫高窟與藏經洞文物,深入發掘其價值,使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澧县| 简阳市| 阿拉善盟| 塘沽区| 团风县| 怀来县| 新蔡县| 贵州省| 拉孜县| 淳化县| 宁陕县| 凤翔县| 通化市| 沂源县| 荥阳市| 平阴县| 璧山县| 米泉市| 玉环县| 汝阳县| 明溪县| 婺源县| 疏勒县| 奇台县| 怀集县| 龙岩市| 克什克腾旗| 太康县| 鄂尔多斯市| 勐海县| 故城县| 贡山| 万盛区| 牡丹江市| 曲麻莱县| 和平县| 五峰| 龙川县| 桑日县| 东港市| 信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