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章 能“看見”,就能“學會”

我在清華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學過一門數學系的數論課。授課老師是一位老教授,上課只用粉筆寫板書。課程內容就是證明定理,一個接一個,全程“燒腦”。我們必須邊聽邊想邊記,稍不留神,就跟不上。證明數學定理,需要用到很多數學基礎知識和技巧。教授很享受授課的過程,經常會說:“顯然,我們有以下結論成立……”

每當這時,課堂上就會出現一陣躁動。教授轉過身,目光透過眼鏡片,笑看著大家:“怎么?這個也不會?”我們搖頭,教授微笑,踱到黑板另一側,擦干凈黑板,開始講解“基礎知識”。但這些“基礎知識”,又需要更多的基礎知識來講解,教授發現,這些基礎知識我們也有不會的,于是教授敲著黑板笑著說:“這些還不會,那我就救不了啦!”

世間最遠的距離莫過于,這是你的“顯然”,卻是我的“茫然”,我們同在一個時空,看到的卻大不相同。

學習有點像登高望遠。當我們站在百米高層遠眺時,視野開闊,收盡城市天際線,這時候如果你對正在一層的人說:“你看那遠處的天空與海面連成一片,你看那片樹林郁郁蔥蔥,你看那朝陽落日云蒸霞蔚。”這些景色是多么“顯然”,但是在一層的人卻會一臉茫然,“哪有什么大海森林,我只能看到馬路對面的大排檔,還有午夜留下的一攤垃圾。”

于是,樓上的人對樓下的人說:“你再往上走幾層看看,能看到大海嗎?”樓下的人說:“看不到,我只能看到商場樓頂的空調。”“那再往上走走呢?”“啊,看到了一排海邊的紅樹林。”樓上的人接著鼓勵道:“你繼續往上走,不要停。”樓下的人說:“不想走,太累了。”過了很久,樓下的人說:“啊!我上來了!終于看到大海啦!”

學習就是這么一個登高望遠的過程。最開始,站在高處的朋友告訴你,他們看見了樹林和大海,風景很美麗,邀請你一起看,但是你什么都看不見。看不見,并不是因為你眼睛近視,而是因為你沒有站在他們所處的位置。于是,他們的“顯然”,就成了你的“茫然”。

站在樓下的你,看不到樓上的人看到的風景,只能去想象別人告訴你的樣子。如果你想親眼看到,就必須動身上樓。于是,你開始爬樓梯,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位置,漸漸地,你的視野開闊起來,你開始看到和以前不一樣的風景。等到有一天,你終于看到傳說中的風景的時候,你發現自己已經站到了更高的樓層。這時候,你也會對樓下的人說:“快上來看看,風景很美,能看見大海。”

學習就是這么一個不斷“看見”的過程。不管你是在一層,還是在高層,都是在“看”,但是所處的位置不一樣,看到的風景也不一樣。世界仍然是那個世界,只有在我們改變了自己的位置以后,看到的景色才會不一樣。一旦看到的不一樣,我們感知到的世界也會不一樣。你在一層的時候,正好馬路邊堆滿了前一天從大樓里清理出來的垃圾,地面上仍然有前一晚夜市殘留的狼藉等待清掃。此情此景,你可能感慨城市好亂,無法再愛。但是當你在高樓遠眺時,看見日出和云彩,看見紅日磅礴,就會感覺新的一天,充滿希望。

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學會;所有的學會,都是為了看見。我相信,只要你能“看見”,就一定能“學會”。而所有的看見,都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通過認識世界,又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畢竟我們處在世界之中。

關于如何學習,已經有太多書在討論這個話題:怎樣學習效率高、怎樣學習效果好、怎樣考試得高分……那么多的作品,可能把該寫的都寫盡了。大多數人通過學習這些書,以及持續練習,完全可以成為學習高手。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入不了學習的門,上不了學習的車,這又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缺少“看見”。很多困惑于如何學習的人,并沒有看見一個事實:學習中能看見的風景,會隨著學習的開展和深入不斷發生變化。最開始可能是無聊且枯燥的,因為你只能看見馬路邊垃圾成堆;但是倘若繼續走下去,最終會遇到豁然開朗的時刻,那時候視野打開,你會看見大海與樹林,看見完全不同的圖景,也會有全然不同的心境。

而學習最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因為不小心看見了破爛不堪的景色,看見了雜亂的施工現場,于是決定放棄,決定停止,用他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而忘記了這只是世界的一處小角落。我們可以選擇上樓,看見更多的風景,看見更完整的世界。而等我們看得更多,看得更準的時候,自然會有不同的想法,比如努力解決我們曾經遇到的問題。這些想法,就是從腦海里自然生長出來的,是“看見”以后產生的想法。

關于學習,已經有太多書討論過,甚至一開始我還在想,這本書是不是完全沒有寫的必要。然而我記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曾說: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結合“看見”的原理,我馬上改變并明確了自己的想法:在學習上,我曾持續爬了很多層樓,去了很多地方,看見了很多風景。這些風景美不勝收,也許很多人都沒有去過,也未曾見過,我要把這些風景一五一十地告訴你,我相信你也會想要看見,想要自己去看看。

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看到”了這本書的樣子,目錄怎樣、篇幅如何,已經“看到”了在某座城市書店里你的目光掃過書架,停留在這本書封面上的樣子,“看到”了你來參加我的新書分享會,我們交流互動的樣子,“看到”了你用筆在書頁上畫線并拍照發朋友圈的樣子,“看到”了你去網上搜索這本書的電子版的樣子……這些就是我“看見”的,我現在做的就是遵循我所“看見”的指引,在真正的世界里見證其發生。

倘若這本書里關于學習、關于學會、關于“看見”的一些討論與描述,觸發了你的想法,讓你萌生了“我也要去看看”的念頭,那么遲早有一天,你也會動身上樓,去看不一樣的風景。到那時候,相信我們會在高處相遇,相信我們會有更多的故事。畢竟只要持續行動、刻意學習,我們就一定能相逢在高處,共賞人生壯闊美景。

這本書講什么?

迄今為止,我已經出版了兩本書,第一本叫《刻意學習》,第二本叫《持續行動》,由于兩本書的名字結構都是四字偏正結構,經常有讀者記錯,說成《持續學習》或《刻意行動》。于是,我一度想將這本書命名為《持續學習》,第四本書叫《刻意行動》,這樣就“一家人整整齊齊”,不管你記成啥樣,不管怎么排列組合,反正搜到的都是我的書,錯不了。

不過我發現,這樣的操作也可能存在一個問題,等四本書湊齊后,可能讀者更分不清“四大金剛”了。就像有個爸爸給四胞胎洗澡,一不小心給同一個孩子洗了四遍。經過出版社編輯老師們的反復討論與斟酌,最終本書以《學習的學問》這一全新書名與大家見面。

《學習的學問》主要討論學習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但是相信你仍然可以在書中看到“持續學習”的靈魂貫穿始終,畢竟我最初真的是以這個書名來策劃本書結構和篇目的。我們從開始學習到最終學會,要穿越什么樣的階段,很多人沒有概念。最初我們很容易高估自己,低估學習的復雜性,認為通過幾天突擊就能學會學好,畢竟有些人當年讀書考試的時候就是這么突擊“踩線”過來的。另一個極端是低估自己,高估學習的難度,會認為自己什么都學不會,于是不少人會唯唯諾諾,不敢想、不敢做,等年紀大了,工作時間長了,就再也不愿意學習了。這兩種心態,要么過于激進,要么過于保守。我們應該用“持續學習”的態度,找到正確的行動節奏,讓學習伴我們終身。

而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我們要調整學習的態度,打開學習的視野,站在持續學習一百年的視角來看待學習,這是本書第一章主要討論的話題。

在我們重新建立了關于學習的認知之后,就可以進入學習的規劃階段,考慮到底要學什么,要做什么準備,這是本書第二章的內容,即具體討論做計劃的基本技巧,以及學習上可能用到的工具。

完成規劃之后,我們進入具體的學習執行階段。到底要怎么學,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我們的腦海里需要有概念的積累。學習這件事情,只有你開始做了,才會發現別有洞天。當你真正進入學習階段,就會發現好玩的事情太多了,而這些體會通過文字來描述,也只是“掛一漏萬”。希望大家能夠身體力行,嘗一嘗“梨子的味道”。

在學習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監控自己的學習狀態。很多人走著走著就迷失了,遇到困難就放棄了。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對自己的狀態進行監控,如果方向出現偏離,就要及時調整,這是本書第四章的內容。

最后,學習的關鍵在于應用。學了之后,要看一看自己有沒有學會,能不能應用,這是本書最后一章的內容。學會的標志在于,能不能用學習成果指導自己的認知與實踐,從而讓自己發生變化。

從最開始的認知調整,到規劃、執行與監控,再到學習的應用,這樣一個周期結束之后,我們就走完了從“會學”到“學會”的過程。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進入一個新的周期,從頭開始學習新的知識。把這個過程周而復始地持續下去,一年又一年,學習會帶給我們非常大的變化。我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周期接著一個周期走過來的。

最后,希望這本書能伴你開啟持續學習的道路,從會學到學會,最終能看見、能抓住、能成長!

Scalers《持續行動》《刻意學習》作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漯河市| 班玛县| 额敏县| 万全县| 云和县| 泌阳县| 贡觉县| 泾源县| 彩票| 祥云县| 县级市| 修文县| 正宁县| 祁门县| 镇安县| 壤塘县| 虎林市| 常州市| 根河市| 三门峡市| 文水县| 饶阳县| 福清市| 嘉荫县| 澜沧| 张北县| 鄂托克旗| 漠河县| 牟定县| 北安市| 丹棱县| 措美县| 乌恰县| 永康市| 年辖:市辖区| 灵川县| 藁城市| 抚顺县| 榆树市| 元阳县| 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