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通信簡史
  • 周圣君(小棗君)
  • 1036字
  • 2023-06-20 18:08:41

1.4 理論奠基,掃清障礙

20世紀40年代,第三次工業革命初露端倪。兩個重要事件相繼發生,使通信技術突破了發展瓶頸。

第一個事件是半導體晶體管的發明。1947年,來自貝爾實驗室的威廉·

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約翰·巴丁(John Bardeen)和沃爾特·布拉頓(Walter Brattain)共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半導體晶體管(見圖1-17),從此開啟了人類的集成電路時代。自那以后,電子元器件的體積變得越來越小,性能變得越來越好,并最終朝著摩爾定律的方向發展。

圖1-17 半導體晶體管及發明人:約翰·巴丁(左),威廉·肖克利(中),沃爾特·布拉頓(右)

第二個事件是信息論的提出,同樣發生在貝爾實驗室。1948—1949年,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美國數學家克勞德·埃爾伍德·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見圖1-18)先后發表了兩篇劃時代的經典論文—《通信的數學理論》和《噪聲下的通信》。在論文中,香農詳細且系統地論述了信息的定義,以及怎樣數量化信息,怎樣更好地對信息進行編碼;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用于衡量消息的不確定性;還提出了香農公式,闡述了影響信道容量的相關因素。這兩篇論文宣告了信息論的誕生,為后續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正因為香農的杰出貢獻,他被稱為“信息論之父”,也被公認為信息和通信行業的“祖師爺”。

圖1-18 克勞德·埃爾伍德·香農

晶體管帶來了硬件工藝的演進,信息論奠定了通信技術的理論基礎。它們為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在半導體技術剛剛出現的時候,人們就在龐大的電話交換機中引入了電子技術。當時,因為電子元件的性能還無法滿足要求,所以出現了將電子和傳統機械結合的交換機,稱為“半電子交換機”或“準電子交換機”。后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和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成熟,終于有了“全電子交換機”。

1965年,美國貝爾公司成功生產了世界上第一臺商用存儲程式控制交換機(也就是“程控交換機”,見圖1-19),型號為No.1 ESS(electronic switching system)。1970年,法國拉尼翁市開通了世界上第一個程控數字交換系統—E10,標志著人類進入了數字交換時代。

圖1-19 No.1 ESS程控交換機

程控交換機實質上就是電子計算機控制的交換機。它以預先編好的程序來控制交換機的接續動作。這種交換機的優點非常明顯:接續速度快、功能多、效率高、聲音清晰、質量可靠、容量可大至萬門3。程控交換機雖然容量巨大,但是占地面積更小。在相同容量下,程控交換機的機架數僅為縱橫制交換機的1/10。而且,程控交換機每個機架的重量比縱橫制交換機輕一半多,非常有利于安裝和維護。

3“門”是交換機容量的一種單位,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交換機在同一時刻支持的最大接續電話數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嘉定区| 东阳市| 谢通门县| 沾益县| 太仆寺旗| 台前县| 遵化市| 鄢陵县| 东台市| 乌兰察布市| 普安县| 高陵县| 阳朔县| 安陆市| 井陉县| 邹城市| 尉氏县| 蒙自县| 阳城县| 舟山市| 吉林省| 轮台县| 沙田区| 岳西县| 井研县| 商水县| 镇远县| 江孜县| 特克斯县| 漠河县| 桃园市| 黔东| 彭泽县| 尼木县| 金坛市| 北海市| 澳门| 澜沧| 兴业县| 平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