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發展與教育:讓你的孩子更有個性
- 陳少華編著
- 1501字
- 2023-09-22 12:38:23
四、沒有創新的教育
有位中科院院士曾應媒體要求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最大的失敗在哪,該院士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沒有創造!”沒有創造,當然不會有創新,教育沒有創新,國家也不會有發展。用分數和升學率來衡量一切的教育怎么可能會有創新。做學生的規規矩矩,做老師的不茍言笑;課堂沉重乏味,學校大門緊鎖。我們用一套成型的思維去塑造我們的孩子,結果所有學生都被訓練出了固定的解題模式,他們幾乎沒有自己的觀點。正是這種“唯考試分數論”的制度扼殺了中國人的創新精神。愛因斯坦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忱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們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的認識。
“學習的革命”是一句喊了幾十年的口號,從小學到中學、大學,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已經并正在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都被應試教育牢牢主宰的局面之下,中國學校想要重建一套完整的學生評價和獎勵體系也變得異常艱難??梢哉f應試教育培養的學生不但稱不上“人才”,就連“有用的機器”也算不上,頂多是一種“考試的機器”。在我們的學校,“音、體、美”都是副科,老師可以不上,學生可以不聽,唯有考試的科目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的學生每天都得面臨繁重的家庭作業,缺乏自主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創新能力也因此被阻滯。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促進人的自由發展。教育學家們早就說過,教育的目標不是別的,而是培養自然人,任何企圖將知識和品德要求強加到學生身上的行為都將動搖培養人的個性品質的基礎。我們的教師認為是為孩子的未來著想、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其實正是這種外在的強制干涉毀掉了人類美麗的花朵——創新。無論是小學還是大學,學校的管理模式都千篇一律,曾幾何時,在中國有一批享譽中外的名牌學校,而今為何在數量眾多的各級各類學校中卻極少有突出個性特色的學校?改革開放至今,為何大洋彼岸的美國培育了4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近兩百位知識型億萬富翁,而在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卻寥寥無幾?據新華網報道,在中國核準的發明專利中,來自國外的申請占82%,且技術含量較高;來自國內的專利申請只占18%,且技術含量較低。作為培養科研人才的教育機構難道就沒有一點責任嗎?這一切只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的教育已失去了創新的靈魂。教育要創新,必須摒棄陳舊的教育觀念,改變落后的教學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1.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發現學習
發現學習是指學習者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探索、實驗和思考,認識問題情境或事物之間的各種關系,找到問題答案的過程。教師通過加強對比,要求學生做有意義的猜測,鼓勵積極參與,喚起對問題解決過程的認識等促進發現。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是要學生能夠進行創造性的思考,不僅會解決所給的問題,而且還要自己發現新問題;不僅掌握知識,還要理解知識獲得的過程。
2.適度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心理安全是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認、信任和理解,在受到別人尊重時的一種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則是指意識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決定自己行為的一種心理狀態。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性得到發展,而不是僅僅讓他們積累知識。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培養學生獨立人格、促使其創造性潛能充分發揮的前提和保障。
3.尊重、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
創造性首先強調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個體的成就是人格放射出來的副現象,因此相對于人格而言,成就是第二位的。“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強調的是性格上的品質,如大膽、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認可,即一切能夠造成這種普遍化的自我實現創造性的東西,或者說是強調創造性的態度、創造性的人?!保R斯洛,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