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缶”與賣“缶”:近現(xiàn)代楓溪潮州窯陶瓷業(yè)訪談錄
- 韓山師范學(xué)院圖書館的主編
- 9字
- 2023-09-01 13:28:17
上編 商號后人訪談錄
陸桂園談陸榮利號
受訪者:陸桂園(1921—2013年),男,楓溪榮利號第四代后人。
時間:2008年3月 4 日
地點:潮州新洋路住家
采訪者:李炳炎
錄音整理:李曉潔
文稿編輯:李炳炎 陳秀娜

采訪陸桂園先生(左)
李炳炎:桂園伯,陸榮利是在什么時候創(chuàng)建的?
陸桂園:這個創(chuàng)建時間起碼是從我阿公(爺爺,下同)開始的。我小時候,我的老叔(父親的叔父,下同)已經(jīng)在做“缶”(潮汕話陶瓷的總稱。白缶指瓷器。紅缶指不施釉的陶器。烏缶指施醬褐釉的陶器。下同),我的阿公外出去賣缶,最初的產(chǎn)品都是在家里運過去做基礎(chǔ)。那個年代楓溪做出口缶的,就屬我們最大。
李炳炎:那是清末的時候嗎?
陸桂園:差不多是那個時候。
李炳炎:當(dāng)時陸榮利的生意是不是合伙的?
陸桂園:不是,我們是家庭工(家族經(jīng)營)。
李炳炎:那有規(guī)定每個人分多少錢之類的嗎? 用多少錢來合作?
陸桂園:沒,創(chuàng)建榮利的就是我老叔和我父親。我的老叔會做缶,我的父親做雜活、做配方較出名,燒缶時也會幫忙。而我們家庭的孩子,周日就去廠里做小工。工人都是家里的親戚,如阿舅等來做就計件結(jié)算工資,你今天做了多少件,就寫入“寸楮”(折紙的賬簿,下同)?!按玷币簿褪遣咀?。這就是用來記工作量的,一天做多少,就總的來記,今日做什么缶,也無法說做多少就準(zhǔn)確記多少,沒那么工夫(仔細(xì))。然后年底再結(jié)算。如果你沒錢,要支(預(yù)支)就去柜臺(預(yù)支),等到年尾結(jié)算。

陸良士先生(陸桂園先生的叔公)

寸楮
李炳炎:支算不算借啊?
陸桂園:支的,記的人不負(fù)責(zé)拿錢,你要錢的話得另外借。
李炳炎:重新來借。
陸桂園:我今日要是用過(透支),用多少錢,寫我的單,工多少錢,要拿多少錢。
李炳炎:然后到年三十夜就來結(jié),看剩多少就給您?
陸桂園:年底的時候才結(jié)算。但日工和奴仔(兒童,下同)是即時結(jié)的,沒有記工作量。家庭的主要成員就不可以,我四叔、三叔,我父親、哥哥,這些人做缶就是白做的。我們的家庭每月每人拿二至四個銀(銀圓,下同)。
李炳炎:兩塊錢?
陸桂園:龍銀啊。
李炳炎:一個月,二至四個龍銀?
陸桂園:對,四個銀,家里的婦人、奴仔用。
李炳炎:是一個人可以來領(lǐng),還是一整個家庭可以來領(lǐng)呢?
陸桂園:人來了就發(fā)給他。
李炳炎:那他們兩個人來做,就發(fā)八個銀給他們?
陸桂園:那是。孩子讀書和娶老婆全部是公家出錢。例如我娶老婆用最多錢,三千多(個)龍銀呢。我十多歲結(jié)婚,我結(jié)婚時還在外面讀書。因為我們家庭是大家庭,像我大哥先結(jié)婚了,本來得給我二哥,但是不行,還沒輪到他,我才那么早結(jié)婚。
李炳炎:要論輩序的?
陸桂園:拿公家錢,是按規(guī)矩的。
李炳炎:得阿兄娶了,阿弟才可以娶。
陸桂園:堂的可以,但我們不可以,輩分在那里。
李炳炎:這些缶的訂單從何得到?
陸桂園:訂單就是楓溪一些在外洋專門賣缶的人,來楓溪買瓷器,然后帶出國。他選擇他需要的,發(fā)貨單過來,需要的杯碟多少,要送多少等,開成一張單給我們做。沒錢就跟他們預(yù)支,拿五成錢貨款,或者七成,訂缶要先拿訂金,裝缶就得他們自己負(fù)責(zé)。
李炳炎:如何交還給他們?
陸桂園:他們派人來擔(dān)。
李炳炎:派人上門?
陸桂園:他派那些缶棧(收購陶瓷的貨棧,下同)的人來裝缶。缶棧那時用竹筐和稻草、報紙包裝,幼缶(精細(xì)的瓷器)要包報紙和纏稻草包。稻草包要怎樣纏,報紙要怎樣包,出洋的時候才不會撞壞。然后他們就運到汕頭,由汕頭的缶棧轉(zhuǎn)運出國。賣缶的還是需要本錢,那個時候我們做缶,都是貼一些印花稅而已。
李炳炎:貼一些印花稅?
陸桂園:對,印花稅,每年稅務(wù)都會派人來查。
李炳炎:那時一年大概能做多少萬元?
陸桂園:一年做多少錢,這個倒沒有去計算。
李炳炎:粗略計就行。
陸桂園:不清楚,就是一直在做,一直在做都還是趕不及出貨。
李炳炎:經(jīng)常趕不及是嗎?那一年有十萬元嗎?
陸桂園:因為我們出名,有時做一窯時間久,我們都是燒一整窯,不是燒一目(每一條龍窯都分成若干節(jié),一節(jié)為一目,下同)兩目。
李炳炎:那這條窯是自己的嗎?
陸桂園:這條窯是公窯。
李炳炎:是老陸榮利的產(chǎn)業(yè)嗎?
陸桂園:這條窯我們算大份。
李炳炎:這條窯的名字叫什么?
陸桂園:龍窯。
李炳炎:龍窯,這條龍窯是榮利建的嗎?還是之前的祖先建的?
陸桂園:缶窯多,這些缶窯都是合資的。
李炳炎:那條窯是榮利什么時候(與人合伙)建的?
陸桂園:這條窯,這么多年了,我知道的就是合資建的。
李炳炎:很早就有,在您小時候就有了嗎?
陸桂園:是。最先的龍窯,聽說以前東邊的缶(韓江東面的缶窯)燒了總是不好,有江風(fēng),楓溪的燒了就好。
李炳炎:合資這個窯,就是說榮利投入得多,這條窯就叫榮利窯是不是?
陸桂園:人們都是叫榮利窯。
李炳炎:也就是合資的,名字叫榮利窯。那這間榮利的大厝(厝指房子,做厝指陶瓷作坊,下同)是什么時候建的?就是(抗日戰(zhàn)爭時)日本仔(統(tǒng)指日軍或抗日戰(zhàn)爭,下同)燒掉的那間房子?
陸桂園:我小時候就住在那里。
李炳炎:您小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了,那是您老叔建的?還是別人?
陸桂園:我父親、我老叔。
李炳炎:兩個人建的。
陸桂園:我阿公以前在祠堂教書。后來為了不浪費這些不能出口的次缶,就運去梅縣賣,去梅縣創(chuàng)辦缶店。阿公年老了,我們家又沒有人可以去接手賣缶,都在家?guī)兔ψ鲶?,沒人可以去那里幫忙,就結(jié)束經(jīng)營。
李炳炎:還記得啊?
陸桂園:這些事我懂的,我大哥的事我也知道。
李炳炎:那這間陸榮利的大厝就是您阿公和老叔兩個人建的?
陸桂園:我父親和我老叔倆人賺錢之后建的。
李炳炎:賺錢之后建的。那建的時候您知道嗎?
陸桂園:我不知道。
李炳炎:他們建好之后您才出生的?
陸桂園:我其實是過房的(抱養(yǎng)的,下同)。
李炳炎:這間老厝是做缶之后賺了錢才建的是嗎?
陸桂園:就是做缶賺的。當(dāng)時老厝在后面,我們還有老厝呢,我們的老厝也在做缶,我知道的。
李炳炎:有一個吳阿才做的東西,您幫我看一下。
(李炳炎準(zhǔn)備了近代楓溪產(chǎn)彩繪人物瓷塑像一對,請教陸桂園先生)
陸桂園:吳阿才的安仔(泥塑、瓷塑或以其他形式造型的人像,下同)。
李炳炎:你看是什么時候的?
陸桂園:是,他做的三娘挑弓,八尊合成一套的。
李炳炎:這個是我外婆給我的,我外婆也是楓溪人。我外婆說這個當(dāng)時是非常出名的。
陸桂園:只有我們才做這個。
李炳炎:只有你們一家做啊?
陸桂園:只有我們做戲出(戲劇人物擺件,下同),配玻璃罩,用酸枝柴做的框。
李炳炎:他有一個玻璃罩,酸枝框,太難帶,我沒帶來。
陸桂園:玻璃罩,里面有兩尊?
李炳炎:是,擺在一起,也叫安仔屏(安仔擺件,下同)。
陸桂園:一套二十多銀而已。
李炳炎:二十多個龍銀?
陸桂園:龍銀。我父親也有一套這樣的。
李炳炎:那當(dāng)時阿才做出來,燒出來就是這樣的嗎?
陸桂園:是。
李炳炎:這個就是阿才做的?
陸桂園:嗯,這個就是燒窯之后重新(上)彩的。
李炳炎:是,它有濃彩描金,當(dāng)時這些胎土很潤實,質(zhì)量非常好,很難得是嗎?
陸桂園:你這兩尊是古董啊。
李炳炎:我外婆說藏到現(xiàn)在,就她一個人有,其他人的全部都沒有了。
陸桂園:就她有?
李炳炎:是。
陸桂園:那現(xiàn)在值錢了。
李炳炎:我外婆給我舅舅,我舅舅知道我有興趣就給我。
陸桂園:我也有好多樣,后來都送人了。
李炳炎:哦,您原來也有這個。
陸桂園:原來有單尊的。
李炳炎:哦。它這個做法是跟大吳泥塑的很像,很像貼塑成型,衣服是一件一件貼上去的。
陸桂園:這個就是大吳的做法,那時候人們最喜歡捏泥安仔。
李炳炎:安仔?
陸桂園:是,對戰(zhàn)的刀馬人。
李炳炎:那我們正月游神,是不是拿這些安仔屏供奉在神前(祭拜神明的地方,下同),而且要比賽誰家做的精彩?
陸桂園:哦,這是后來的。
李炳炎:是。我看這些安仔屏非常生動!
陸桂園:我們的觀音,這個頭就是老吳(阿才)做的,其他人沒辦法做。當(dāng)時這個觀音模具就是我們榮利的。我們隔壁的阿猴他也在做,做觀音,做八駿馬。
李炳炎:叫做阿猴?
陸桂園:是的,我們榮利隔壁的阿猴。后來沒錢就賣了,全部模賣掉,單是這個頭模不能賣,得靠它來賺錢過生活。后來美術(shù)一廠這個觀音頭的模就是我們榮利的。
李炳炎:桂園伯,那阿才做這樣一尊要多長時間?
陸桂園:他做得很快。
李炳炎:這兩尊要幾天?
陸桂園:無法這樣算,差不多三五天做好一尊。
李炳炎:也得幾天,這個非常難得。
陸桂園:那時候破“四舊”就沒有了。
李炳炎:是。保存到今天不容易。
陸桂園:這些老人都用玻璃罩去罩。
李炳炎:有,還有一個玻璃罩,我沒帶來。
陸桂園:我們是怎么包裝這些的?用棉被包頭尾,然后塞上很多層紙,再扎稻草,這樣就不會被撞到。
李炳炎:是。
陸桂園:不然這個額頭、衣褶撞到就壞了。
李炳炎:真的是古董啊。
陸桂園:古董啊。
李炳炎:阿才做這些人物,要三四天才做一尊?
陸桂園:是的。
李炳炎:這樣兩尊安仔連酸枝玻璃盒要賣二十多銀?
陸桂園:賣二十多到三十個銀。李炳炎:包括盒子嗎?
陸桂園:是的。你想啊,他做完還要燒,燒熟再經(jīng)過師傅彩(上彩),彩后還要再烤燒。
李炳炎:那這樣以當(dāng)時的價值,等于是幾個月工資才買得到?普通打工的人買不起。
陸桂園:既然能買戲出的,就是有錢人。我們還有做那個五価(擺放五果的瓷器,下同),小小的五価和八寶,擺在鋪前,還有棺材仔(瓷質(zhì)小棺材,下同)和兩只(張)擺的凳子。
李炳炎:您畫個大概給我看好嗎?
陸桂園:就是長凳子兩只(張),然后做一個棺材擺上去,人們買這個去裝金飾。
李炳炎:哦,原來是這樣。那這個是缶做的?
陸桂園:缶的。八寶,像我們當(dāng)時的厝就有。五価、八寶你知道嗎?五価放在大廳中間,上面是一只獅子,是彩金的。后來的人就用錫的。
李炳炎:我知道,就是一個香爐,兩個蠟燭和兩個像香爐一樣的,總共五件。
陸桂園:缶做的,彩繪得很漂亮。
李炳炎:是,祭器。
陸桂園:這樣,然后擺個爐上去。
李炳炎:是,我知道,就是香爐、燭、香,共五件,這些我知道。這兩尊不知道是什么戲出?你看得出來是什么戲出嗎?
陸桂園:有戲出名。這個應(yīng)該是梁山泊。
李炳炎:梁山泊有這尊女的人物么?
陸桂園:這尊啊。
李炳炎:不是,它兩尊是一盒的。
陸桂園:兩尊是一盒的,只知是梁山泊的人。
李炳炎:是的。
陸桂園:我讀書的時候送給人的缶很多,自己家做的,我就偷偷拿去送人。
李炳炎:當(dāng)時這些貨物下船的碼頭是在哪個地方?
陸桂園:最開始是在老爺宮(神廟,下同)那里的一條溪,船只叫做楓溪條(水上運輸小船,下同),你知道嗎?
李炳炎:知道。
陸桂園:那個,先撐入楓溪這條溝,然后就過揭陽。
李炳炎:大老爺宮這里有一個碼頭?
陸桂園:宮前那里啊。
李炳炎:人們叫宮前洋是不是?
陸桂園:不是,楓溪的大宮前,這個三山國王(宮)的前面以前有一條溪,現(xiàn)在沒有了。(在)那條溪(貨物)最初就近裝下去,然后就轉(zhuǎn)船出去。
李炳炎:需要臺階下去碼頭嗎?
陸桂園:不用。
李炳炎:哦,放塊板墊下去就可以過去。
陸桂園:后來就轉(zhuǎn)去長美,長美現(xiàn)在也沒有,長美那條溪以前都有楓溪條去揭陽。
李炳炎:長美,就等于說我們從宮前這里去長美,這條就是三利溪。
陸桂園:那時候是在宮前裝船下去。這些溪最后都被填埋了,那個時候已經(jīng)有火車了。
李炳炎:那日本仔那時怎樣?我們剛才說的都是日本人來之前的事。
陸桂園:是日本仔前。
陸桂園:以前楓溪常見姓氏知道嗎?
李炳炎:我抄下來,解放前的,吳、佘、柯、余、章、陳、林、廖、王、佃。
陸桂園:鄭、盧、劉、陸、許、朱、李、謝、蔡、楊。現(xiàn)在孩子都娶老婆了,像剛才那個兒子今年六十歲了。
李炳炎:早上來的這位是大兒子?今年六十歲?看不出來,看著很年輕。
陸桂園:我的女兒,大的女兒六十多歲咯。我二十歲的時候才生孩子,那個時候在普寧生的。
李炳炎:這位大兒子的名字叫什么?
陸桂園:陸鳳生。
李炳炎:您總共三個兒子?
陸桂園:三個兒子,四個女兒。
李炳炎:七個孩子啊!三男四女。
陸桂園:原來八個呢,一個十多歲的時候沒了,去世。
李炳炎:桂園伯,您有一張當(dāng)時的全家圖是嗎?
陸桂園:你說那張大家庭的嗎?
李炳炎:是。
陸桂園:這張是陸榮利的。這張全家圖,這位是我老嫲(曾祖母,下同)。
李炳炎:在這里是嗎?這張是嗎?它前面寫的是什么?寫楓溪?這個陸母?
陸桂園:寫時間的。當(dāng)時“文革”期間,不知道是不是我父親剪掉了,還有一張大的。

民國陸氏家族在恩榮堂合影(陸桂園先生提供)
李炳炎:時間最重要了。
陸桂園:一張大張的,九十歲的,這個我當(dāng)時蹲在這里,蹲在那里的小孩就是我。
李炳炎:這個是您,還有一張大的?
陸桂園:那張大的被人借去之后弄壞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李炳炎:是的,人生實際(上)也非常短暫。
陸桂園:糊里糊涂。
李炳炎:我們就是將這些資料,各家各戶收集起來,了解楓溪民國時期的歷史。就你看,還是日本仔前生意比較好做是嗎?
陸桂園:日本仔前我們一直在做缶,我都知道。
李炳炎:我們現(xiàn)在說民國時期,從初期到30年代,然后30年代之后就是日本仔的一個時代,及日本仔后的一個時代,如果分為三個階段,您看哪一個階段生意最好做?
陸桂園:中間的時候生意最好做。
李炳炎:就是30年代是嗎?
陸桂園:反正是我小時候到我娶老婆那段時間最好做。
李炳炎:那您娶老婆是哪年?
陸桂園:我十六歲娶老婆。
李炳炎:差不多是哪一年?
陸桂園:我娶老婆的時候還在讀書。
李炳炎:十六歲等于是六十二年前,就是30年代最好,然后到日本仔后就不好了?
陸桂園:日本仔后就做這一整年。
李炳炎:那日本仔時,楓溪有人在做缶嗎?
陸桂園:有,日本仔時我父親還在做缶。
李炳炎:那怎么日本仔時,還可以做?
陸桂園:做缶,當(dāng)時沒有做小碗,那個時候沒辦法做大的,是后來買了二十多塊缶板,二十多個大缸,碳缸才做大件的缶。
李炳炎:那時規(guī)模很小。
陸桂園:我來的時候建個窯腳,我弟在做小碗,久久做一目,燒了做生活(過日子)。那時候我在普寧,日本仔時。
李炳炎:那日本仔時,他們同意作坊做缶?
陸桂園:那個時候已經(jīng)安定了。日本仔時我們就避難走了,跑到古巷租了套房子。飛機來炸古巷,我們就趕緊分家,之后就各自跑到別的地方,厝已經(jīng)被日本人燒了。我最先跑去普寧,因為我岳父跑去普寧后溝做校長,我也跟著走。走的時候日本人炸了隔壁,我差點被他們炸死,還踩到他們的血,那時候有人走這里有人走那里,很亂。
李炳炎:那去普寧是和老婆一起去的?去之前生孩子了嗎?
陸桂園:還沒有。我在普寧生了兩個,一男一女。
李炳炎:大兒子是在普寧生的,鳳生兄是在普寧生的?
陸桂園:鳳生是在楓溪生的,那個是大兒子。回來后十三歲時夭折了。我大女兒,六十多歲了。
李炳炎:那等于說日本仔時您還沒生孩子。
陸桂園:沒。這兩個就是在普寧生的,當(dāng)時我還在讀書。
李炳炎:那日本人沒有去普寧嗎?
陸桂園:有,后來炸到普寧來,那時日本人差不多要投降了,投降是在隔年(第二年)。我當(dāng)時建厝存的陶瓷,兩倉庫滿滿的。我沒事就來這里載缶去流沙賣。
李炳炎:日本人肯讓您載嗎?那些關(guān)卡檢查怎么辦?
陸桂園:載缶去揭陽的時候已經(jīng)安定了,我去向公家買缶。
李炳炎:哦,安定就回來楓溪。
陸桂園:那時候楓溪已經(jīng)淪陷了,城里先淪陷,楓溪之后淪陷。
李炳炎:楓溪淪陷時,那你的缶還可以跟他們買是嗎?
陸桂園:是。要就做一個身份證。
李炳炎:良民證?
陸桂園:是,良民證??梢猿鋈?,那時候比較安定。
李炳炎:您就來楓溪買缶去流沙賣。
陸桂園:做經(jīng)營,不然在普寧沒事做。
李炳炎:哦,等于說您在普寧賣缶。
陸桂園:賣缶有一段時間,因為三六九(墟市)趕集。我的缶就拿去賣,榮利家里的兩倉庫缶,被我賣完了。本來我打算去那里創(chuàng)缶業(yè),后來轉(zhuǎn)去辦事,考測量考上了,做了測量員,我隊負(fù)責(zé)四十多個公所。
李炳炎:測量?
陸桂園:測量,我是會測量的。四十多個公所都巴結(jié)我,因為就我一個人會,他們要載沙土需要測量,現(xiàn)在都不用這些。那時候餓死人,1943年餓死人,我也吃不飽,我那時候餓不死。
李炳炎: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陸桂園:那時日本人四處掠奪。
李炳炎:那饑荒年缶完全不能做了?
陸桂園:沒有,那時候是做內(nèi)銷的,比較安定就能做了。我回來之后就在缶廠,我父親叫我回來,我的家屬還沒有回來。有一些叔伯阿兄有事,要回來幫忙,然后就去學(xué)著做,這些缶都要下大窯,要去登缶(裝窯,下同),我的家屬還沒回來。有一次,父親的瓷碗擋著他們(日本人)的路,拿著刺刀要刺我們,我們就跑,跑到里面,一進(jìn)門就拿起叉子,幸虧當(dāng)時我弟在做小碗,那兩個應(yīng)該是軍官,看著好玩,就也試著做。
李炳炎:他們也喜歡看缶?
陸桂園:他們看我弟在做缶,然后也學(xué)著做,這樣我才沒死,不然得被他刺死,然后我就跑了。
李炳炎:跑去哪里?
陸桂園:跑去蓮云,之后跑去平遠(yuǎn)。
李炳炎:那平遠(yuǎn)那里有人做缶嗎?
陸桂園:沒有。
李炳炎:那1943年為什么會(鬧)大饑荒?
陸桂園:1943年饑荒,全部田地一果無收。
李炳炎:為什么會沒收成?因為水災(zāi)?
陸桂園:1943年在普寧那里,到處一果無收,餓死的人很多,很多人在路上走著走著倒下就死了,我看到三個死了,才知道一句話,餓殍饑荒。
李炳炎:那1943年楓溪做缶的怎樣?
陸桂園:1943年我沒有回來。
李炳炎:那您不是有來運缶去賣?
陸桂園:我運缶去賣是另一段時間。
李炳炎:那1943年楓溪這里的商戶會不會停產(chǎn)了?
陸桂園:不會。
李炳炎:還有在生產(chǎn)?
陸桂園:這個時候他們可以做一些小規(guī)模(生產(chǎn))過生活,日本仔時還沒安定。
李炳炎:那你們?nèi)毡咀袝r有做出口嗎?
陸桂園:沒有。
李炳炎:那產(chǎn)品銷往哪里?
陸桂園:內(nèi)銷。本來有一條火車路,用這條火車路載缶去汕頭,還有載白土來楓溪。火車來城內(nèi)北門加水,白土在東邊下駁船后裝上火車,來楓溪放下,然后就往汕頭。
李炳炎:也就是土卸在楓溪。
陸桂園:土卸在楓溪,我們有一個人跟瓷土,要用多少土就跟他說,他專門賺這個錢的,會雇一些人去火車站挑。
李炳炎:挑來這里?
陸桂園:從火車站挑到我們那里。
李炳炎:那北門的土是用船從飛天燕拉過來的嗎?
陸桂園:那時候過來這邊都用火車載的。這些你不懂嗎?
李炳炎:不懂,我是第一次聽您說,那你們做好的缶也可以在楓溪用這輛火車載去汕頭嗎?
陸桂園:有,也可以用火車載,也可以用船載,用船載可能會比較便宜,就用船載去汕頭。我們的缶都是用船載去的,都沒用火車。
李炳炎:是的,火車比較貴。那這輛火車開到汕頭,然后貨怎樣運到貨棧那里去?
陸桂園:汕頭貨棧他們雇人去車站、碼頭提貨,那時候交通便利。
李炳炎:用火車載土、載貨去汕頭要貴多少,有沒有比船載貴一倍?
陸桂園:我們那時用船載的還是比較多的。
李炳炎:哦,用船比較方便。
陸桂園:用船載才比較便宜,土就是都固定由他們載來楓溪,用火車的話比較貴,當(dāng)年進(jìn)一個新的火車廂要十萬。
李炳炎:大本錢。

抗戰(zhàn)時期日軍在楓溪修建的炮樓(位于今楓溪安豐路楓一路段)
陸桂園:那時候楓溪還沒淪陷,炮筒就在西湖山頂。當(dāng)時炮彈最先炸楓溪的時候,我還被燒到,炸楓溪的那天晚上,你知道有多少顆炮彈嗎,三百多顆炮彈,炸了這座厝,一顆六排啊。
李炳炎:那不是很大顆?
陸桂園:炮彈,小時候一個晚上三百多顆炮彈在轟炸,我們要怎么躲呢,就包著被子躲在床下面,等到炮彈停止了才出來。
李炳炎:您躲過?
陸桂園:躲過,全家人都躲過。
李炳炎:那日本仔時,我聽別人說過任合和陶玉峰還有在做。
陸桂園:任合還在做缶。任合和陶玉峰有賣缶去香港,日本仔時期,只有他們兩個可以做出口,還可能有做零售。
李炳炎:任合的老板叫什么?
陸桂園:我大哥跟任合和如合等四人被稱為楓溪“四色仔”(四個精明過人的人)。
李炳炎:“四色仔”?
陸桂園:這四個人做缶(經(jīng)營)最厲害。就是桂堂,我大哥叫桂堂,還有任合九。
李炳炎:任合九比您大哥大還是小?
陸桂園:比我大哥桂堂大。
李炳炎:任合九,然后還有誰?“四色仔”還有誰?
陸桂園:如合六?!八纳小边@四個人就是在做生意、買缶與賣缶(方面)都是比較精明的。
李炳炎:您再說說外鋪的經(jīng)營。
陸桂園:我負(fù)責(zé)站柜臺,我們這些會算盤會打單的,我們有時賣缶給城內(nèi)那些店鋪,賣完之后不用拿錢的,打單然后再派人去收錢,不用拿現(xiàn)錢,那時候的人比較開化(守信用)。
李炳炎:平時就是賒貨,然后什么時候結(jié)算?
陸桂園:過節(jié)。
李炳炎:過什么節(jié)日?
陸桂園:一年有幾個節(jié)日這樣。
李炳炎:哦,大概就是七月半(七月十五)可以去拿,八月中秋也可以去拿。
陸桂園:然后他們過節(jié)時就還錢,過節(jié)前就去拿。
李炳炎:過節(jié)前就結(jié)清,那信用都非常好,不會去到那里說拿不到錢嗎?
陸桂園:信用好,那時候都是很講信用的。如果誤了,就再也不用做生意了。
李炳炎:哦,等于說他欠別人多少錢,他都會預(yù)備好在那里,隨時準(zhǔn)備還給別人。
陸桂園:當(dāng)時的人都很規(guī)矩的?,F(xiàn)在的人就沒有,借了不用還的。
李炳炎:哦,就是說不對嘴(不守信用),別人就不再賒給他。
陸桂園:是。
李炳炎:當(dāng)時賣給城里的店鋪有幾家?
陸桂園:北門有幾家,下水門那里有幾家,有時也有揭陽的,揭陽的也來跟我們買缶,還有外銷的。
李炳炎:那福建有沒有? 漳州、云霄、詔安?
陸桂園:有,這些比較少。
李炳炎:他們這些可能去買高陂的。那汕頭的肯定就是跟我們買的?
陸桂園:是,汕頭。
李炳炎:澄海有嗎?
陸桂園:澄海比較少,一般是揭陽,揭陽來買的比較多。
李炳炎:那當(dāng)時城里在賣缶的,誰最大?
陸桂園:萬春,當(dāng)時的同學(xué),他在下水門。
李炳炎:萬春,然后還有什么?
陸桂園:我也不記得了,現(xiàn)在老了。
李炳炎:就是在下水門,店鋪的名稱叫萬春。
陸桂園:這些缶銷本地,次缶也賣本地,出口的都是高級缶,每一個有一粒沙都不行。
[訪談后記]
我通過對楓溪榮利號創(chuàng)辦人之一陸徽猷之子陸桂園先生的采訪,了解到榮利號的創(chuàng)辦過程、作坊規(guī)模和經(jīng)營模式,從榮利號的經(jīng)營過程可以窺見當(dāng)時楓溪瓷業(yè)的規(guī)模和產(chǎn)品的運銷方式,也從陸桂園先生的親身經(jīng)歷得知抗日戰(zhàn)爭期間楓溪瓷業(yè)的一些情況,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口述資料。
榮利號創(chuàng)建于清末,創(chuàng)辦人為陸桂園先生的叔公陸良士和父親陸徽猷。缶店及工場位于楓溪宮前向南街崛尾,擁有近十間坊房,住家大宅位于楓溪埠美。榮利是當(dāng)時楓溪規(guī)模最大的瓷廠,產(chǎn)品有花瓶、花缽、食具、帽筒、觀音、戲劇人物等。良士主要負(fù)責(zé)經(jīng)營,也善于制瓷; 徽猷負(fù)責(zé)胎釉配方、窯爐等生產(chǎn)技術(shù)。榮利號除聘請幾位師傅,如擅長捏塑的吳阿才和擅長畫畫的許云溪,其余事務(wù)均由家族成員分工負(fù)責(zé)。榮利的樣品廳四周展架上,陳列著觀音、日用高足盤、涼水罐、大花瓶等,中間擺放一玻璃柜,陳列各種小玩具。榮利早期的產(chǎn)品銷售主要來自貨棧經(jīng)紀(jì)人的訂單,之后逐步自營直銷,主要銷往上海、香港等地和泰國、新加坡等國家。
陸桂園年輕時曾到汕頭讀中學(xué)??谷諔?zhàn)爭期間,他到普寧避難,并在普寧銷售榮利的庫存瓷器。抗戰(zhàn)勝利后,他回到埠美著手恢復(fù)家園,重操舊業(yè),創(chuàng)辦了榮利鼎記,采用登塘白水土和飛天燕白土生產(chǎn)碗、碟、花瓶、英碗等,產(chǎn)品主要銷往上海、香港及東南亞等地。1948年,由于社會再度動蕩,通貨膨脹,辛苦經(jīng)營所得無幾,最后他被迫變賣住家、倉庫,結(jié)束經(jīng)營,搬至城內(nèi)居住,后從事教育工作。
陸桂園先生于 2013年逝世,在此感謝陸老先生在采訪過程中對我的支持,并提供珍貴的歷史照片。
榮利瓷廠是 20 世紀(jì) 30年代潮州楓溪最為知名的陶瓷生產(chǎn)廠,創(chuàng)辦人陸良士先生苦心經(jīng)營,致力于薄胎瓷器的生產(chǎn),并聘請城區(qū)知名畫師到坊中作業(yè),使榮利出品的日用瓷在胎釉及彩繪質(zhì)量上更勝一籌,產(chǎn)品在東南亞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廣受歡迎。
陸良士的宅第在抗戰(zhàn)初期被日軍燒毀,導(dǎo)致榮利瓷廠歇業(yè),家人背井離鄉(xiāng),抗戰(zhàn)勝利后,子孫輩重振舊業(yè),但仍未見早日輝煌。陸桂園先生是見證過家族瓷業(yè)發(fā)展的健在者之一,且其思路較為清晰,為我們展現(xiàn)這一時期楓溪瓷業(yè)的經(jīng)營情景,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