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耆舊集
- (清)馮奉初輯 吳二持點校
- 1206字
- 2023-09-01 13:10:54
點校說明(凡例)
一、本書點校整理使用現代漢語規范簡體字和新式標點符號。
二、點校底本?!冻敝蓐扰f集》(約85萬字)原書為清道光年間刻本,為當時潮州府教諭馮奉初選輯,是現存潮州最有價值的古籍之一,是明代潮汕籍最有成就的20家仕宦士人文章的精選集。全書共37卷,目前原版本已極難見到,潮州市謝慧如圖書館、汕頭市檔案館各藏有一部,都是據道光原版翻印的。20世紀70年代末,香港潮州會館曾通過香港大學黃麗松校長的幫助,據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藏本少量影印。這次點校,就是以這個影印版本為底本。
三、參校古籍。由于沒有其他刻本,翻印本則沒有改變,故本次整理點校,只能搜尋現存相關古籍進行校勘。原20家文,現有文集存世的,如翁萬達、薛侃、林大欽、林大春、林熙春等,包括藏缺的,還占不到一半。其他未見文集存世的,則只能收集地方府縣志書,還有其他選本所收錄少量文章進行參校。
四、點校整理原則。就原書刻本來說,已算是校勘較精的不錯刻本。但其中疏誤也不少,1979年香港潮州會館影印時,曾有林建翰先生勘版,其在《勘版書后》一文(見附錄)已指出若干舛錯之處。筆者通過這次系統整理標點校勘,發現頗多錯簡舛亂之處,形近字同音字之誤刻,均不在少。??睍r盡力將現在能找到的原文集及相關資料收集齊備,進行精心校核。??边^程遵循古籍整理原則,盡可能保留原本面貌,無充分根據,絕不妄改一字。對于原書錯簡舛亂之處,根據原文集或可靠文獻,調整恢復文章原貌,并出校記說明;對于本書與原文集或地方文獻出現異文的,在校記中標明;如兩本出入較大,像相關府縣志所載系據原文刪節或壓縮,則只出一條校記加以說明,不一一出異文校記。有異字而兩本均可通的,也出校記標明;有異字而一本不可通的,在校記中標明并指出當以哪一本為是;原書有缺文缺字的,多數是由于避諱或避文字獄之類。如有可靠校本,均校補并出校記說明,如無可校之本,則用“□”代替,也出校記說明。此外,可能因避諱原因,本書凡“弘”“玄”,絕大多數用“宏”“元”代替,如無他本可校,則一概不改,僅在此說明。還有本書各卷目錄的標題與內文的標題,也有個別舛錯和不統一之處,校核時有相矛盾之處,一般均校正或出校記說明,一些非原則性的互異,則按實際情況斟酌,或從目錄,或從內文,使之統一,不一一出校記說明。另外,此次點校整理,根據現代圖書出版一般情況,將原書分布于各卷中的目錄,統一提取集中于卷首,以方便閱讀。
五、文字處理原則。簡體字以《現代漢語詞典》《辭海》《漢語大字典》所收錄為準。
1.個別繁體字轉換為簡體字,依據《漢語大字典》中的“類推簡化字”進行簡化。比如“膴”有其類推簡化字“”,所以在點校中簡化為此字。
2.異體字一般改為簡體字,但是在人名、地名、書名、職官、封號、徽號等專有名詞和約定俗成的詞組中,則視需要,個別仍保留原樣。
3.通假字一般不改。如“蚤”通“早”。
4.版刻形近字之誤,如日、曰,己、已、巳等,依據文意予以改正,不出校記說明。
吳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