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道路改造
- 穿越水滸之開局當皇帝
- 筆走天涯
- 2059字
- 2023-05-14 09:35:09
樊樓關門三四天,已經損失近十萬貫錢。假如樊樓關門三百天,那和倒閉沒有區別。
劉仲禮信誓旦旦道:“我回衙門之后,親自帶衙役來貼封條。我保證,這次一定記清楚日期,正好三百天。一天不多,一天不少。若有差池,提頭來見!”
孫豐樂聽了劉仲禮的話,簡直懵了。巡查部又要查封樊樓,而且是三百天?孫豐樂是個人精,哪里不明白趙公子手眼通天,是自己得罪不起的大人物,只好求饒道:“趙公子,我服了,心服口服。還望趙公子給我留一條活路。”
趙籍道:“那你還買我的酒嗎?”
孫豐樂道:“買,當然買!”
趙籍道:“你我強強聯手,高度白酒很快就可以打開市場。到時候,整個東京只有你這里賣高度白酒,我相信,你一定會數錢數到手抽筋。”
孫豐樂感激道:“多謝趙公子!”
幾個月后,白酒制造廠和玻璃制造廠、水泥制造廠成為大宋財政收入的三大支柱產業,且三大制造廠總收入超過了當年的農業稅(田賦),為廣大農民免除農業稅奠定了基礎。當然這是后話,暫且不提。
時間進入盛夏六月,趙籍開始鋪水泥路。二月底的時候,工部的水泥廠已經正式投入生產,日產8000斤左右。經過三個月的生產,水泥存量已經不少。
在趙籍的設想中,以東京為中心,從東京到其他三京的交通干線都要鋪水泥路,統稱京畿線。原本趙籍想叫京畿路,但“路”不僅有道路的意思,在北宋時期還是行政區,相當于明清和21世紀的省。路下面設州,州下面設縣,形成路、州、縣三級行政區。元符三年,趙籍稱帝的時候,大宋有23路。如河東路、兩浙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京畿所在的開封府則不在23路之列。按照原有的歷史走向,宋徽宗崇寧四年,國都開封府置為京畿路,合稱為24路。所以趙籍將交通干線簡稱“線”,而非“路”,主要是為了防止混淆視聽。
開封到大名的交通干線叫做京畿北線。開封到洛陽的路段叫做京畿西線,從開封到應天的路段叫做京畿南線。三條道路,其中京畿北線最為重要,事關大宋的戰略安全。
朝會上,趙籍道:“今天的議題是修路。朕準備在東京到大名府的官路上鋪水泥。”
右相蔡卞一臉茫然,問道:“皇上,何為水泥?”
趙籍也不知道如何解釋何為水泥,反正水泥廠是左相韓忠彥負責的,不如讓韓忠彥解釋。趙籍道:“韓卿,水泥廠是你負責的,你給大家解釋一下,什么是水泥?”
左相韓忠彥道:“水泥類似泥巴,起初鋪在路上是濕的,但太陽曬干后變得堅硬無比。即使是雨天,走在水泥路上一點也不滑。”
韓忠彥從水泥的形態和效果解釋,眾人都聽明白了。
趙籍又道:“蔡卿,這里只有你去過大名府。你給大家介紹一下從東京到大名府的這段官道。”
蔡卞道:“老夫是去年冬天從大名府回到東京的,對于這段官道有一定的了解。官道上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驛。每個驛站有十人左右,為來往官員服務。官道兩旁,樹木林立,當時枝頭掛滿雪花;想必此時郁郁蔥蔥,鳥語花香。雖然沿途風景優美,但路面多處坑坑洼洼,坐在馬車上非常顛簸。而且沿途的不少十里長亭破敗不堪,大雨來臨很難為行人遮風擋雨。”
趙籍道:“大致的情況朕有所了解。我們不僅要在原有官道的基礎上鋪水泥路,還要修葺破敗不堪的十里長亭。除此之外,每隔一段路要立一塊石碑,即指路標志。作用是預告前方所要經過的重要地點和距離。譬如石碑上刻有兩行字‘封丘縣十里,東京九十里。’意思就是此地距離封丘縣有十里,距離東京還有九十里。此項道路改造工程由蔡卿全權負責,戶部撥款五百萬貫,一個月內務必高質量完工。一個月后,朕到大名府北巡。倘若朕沿途發現水泥路不合格,十里長亭依舊漏雨,指路標志不知所蹤,朕絕不姑息。”
一天之后,轟轟烈烈的道路改造工程拉開了序幕。蔡卞還成立由許貫忠負責的督查隊,督促道路改造的質量和進展。為了提高效率,許貫忠成立了四支督查小分隊,分別由他、胡學禮、江子平和石秋明領隊。
三天之后,許貫忠向蔡卞匯報最新進展。蔡卞聽了,問道:“貫忠,皇上曾夸贊你‘智勝朱五經,武藝不輸武松’。不知你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加快道路改造工程的進展?”
許貫忠想了想道:“恩相,我倒是有一個主意。”
蔡卞大喜道:“說來聽聽!”
許貫忠道:“道路改造工程的關鍵是鋪水泥路。按照目前的進展,一天只能鋪十里水泥路,肯定不能如期完工,至少需要四十多天。恩相不妨將水泥發給沿途的州縣,各州縣負責各自境內路段的水泥鋪設。同時工部派水泥廠的工匠指導水泥鋪設。這樣既有效率,又保證了質量!”
蔡卞道:“好主意!另外,你要派督查隊深入各州縣。如果人手不夠的話,我讓巡查部尚書劉仲禮給你再派一些人。”
次日,一車車水泥送往各州縣。同行的還有兩三個水泥廠的工匠,以及巡查部派出的督查隊。武松帶領的督查小隊負責二十車水泥運往封丘縣。到了封丘縣境內,知縣早已帶領人前來迎接。不多時,在水泥廠工匠師傅的指導下,封丘縣百姓開始熱火朝天地鋪水泥路。武松帶來的水泥根本不夠用,知縣連忙派縣尉帶人到工部水泥廠拉水泥。
封丘縣百姓已經鋪好了一段水泥路,并在水泥路的兩端設了路障,阻止行人和馬車通行。這時候,一輛馬車從前面駛來。車夫見官道上橫放著一根又粗又長的木頭,擋住了去路,于是趾高氣揚道:“這是誰放的木頭,還不挪開?敢擋我家老爺的路,難道不想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