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仁杰在林北北峰城以北一千三百里,北平城以南一千六百里的青龍一族禁地再次以天罰戰術將截殺他的三千多人族、妖族修行者全部坑殺的消息已經不脛而走。最早是五百里之外的幾位散修,因為發現此處出現三次極為不平常的天氣異象,所以在第三次異象之后,便慢慢向此處行來查看究竟。那時候,正是東方仁杰在分揀人族、妖族的軀體的當下,幾位散修沒有釋放威勢,東方仁杰也沒有感受到威脅,因此沒有注意到有他人靠近。當然,幾位散修只是在三十里之外的高山上向此處眺望,一下便發現了這巨大的天罰場以及三千多具軀體。
同時,在茶樓屋頂之上觀看東方仁杰和龍冠宇大戰,以及在北峰城以北五百里的天罰場外圍,著裝怪異的修行者,也出現在了第三次天罰后的三十里之外,他也看見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三千以上的人族、妖族修行者在巨大的天罰場中全部殞命。而更讓他震驚的事實是,上次的天罰場東方仁杰才是心動境巔峰道層突破化形境的修行者,而此次他已經四極秘境合體境的修行者,二十天左右的時間,有這等飛速的突破,這簡直讓他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他再也不想藏匿暗處做暗眼,準備找機會現身,同東方仁杰一見!
就在東方仁杰和神識分揀軀體的第二天,幾位散修見證了這堆積如山的軀體后,然后悄然離開,他們沒敢釋放任何靈氣的波動,只是像凡人一般悄悄地離開,因為這怵目驚心的尸山,讓他們感覺手腳冰涼,而且心里也是異常地涼。一天以后,天罰現場三千多修行者盡數殞命的消息開始擴散,而后的三天時間,石林星所有大小門派已經全然知曉,五天以后二十八星宿東西南北四大星宇全然知曉,七天以后三垣里的北斗七星所有大小門派也全然知曉,東方仁杰四字現在就如一個神秘的符號,刻在了所有修行者的心上、刻在了所有修行者的識海深處。
“爹爹,你說東方少俠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什么樣的人?什么什么樣的人?”魏熙剛反問他女兒魏筠凌道。
魏筠凌想了想,繼續說道:“我的意思是,他人品如何?修為如何?等等。”魏熙剛陷入了沉思之中,過了半分鐘之后,極為認真地說道:“人品極好,修為嘛,神秘莫測!”魏熙剛這回答讓魏筠凌倒感覺有些不真實了,因為,他從未聽過父親如此評價一個年輕的修行者。而自己的內心深處對東方仁杰的仰慕,從微微波瀾,一下變成了波濤洶涌。
東方仁杰正在林北向西行,他也不便向路人打聽七大寇的所在,因為盜寇畢竟是盜寇。東方仁杰準備一邊修行,一邊慢慢找尋七大寇所在的位置。他盤坐在神爐上,飛過一座座山峰,越過一條條河流,他一直運用龍地眼探查龍脈的情況,終于在幾處大山的深處,發現了兩條強大的真龍脈,但在龍脈五十里之外,同時也有眾多人類的氣息。東方仁杰凝聚五感,發現是一處很大的山寨,山寨中有數千人,這讓東方仁杰吃了一驚!心想:為何會有如此多的人聚居此地呢?難道也像地球上中國的某些少數民族集中聚居在一個區域么?
東方仁杰沒想太多,迅速來到了其中一支龍脈的龍頭處,他趕緊盤坐、閉眼、吐納、入定,與這支龍脈融為一體。現在東方仁杰不用抬手掬龍精和龍氣,可以直接用意念控制龍精和龍氣,他的大師級龍地師水平又得到進步,快邁入宗師級龍地師了,意念控制的龍精和龍氣立馬幻化為靈氣,東方仁杰快速地吸納這些靈氣,靈氣進入了自己的雙手之中,在雙手中不斷地涌動,隨著吸納的靈氣不斷增加,雙手的靈氣也變得越來越濃厚。他從當天的午時開始入定,一直到第二天午時,用時十二個時辰,幾乎將這支龍脈中的龍精和龍氣吸納十之八九,才邁入到合體境的第二道層,雙手中的靈氣變成了白色的液體狀。
喚出了干糧和水壺后,東方仁杰一邊吃著干糧、一邊喝著水、一邊思考著:我這樣瞎找也不是辦法,不如進入城鎮,在熙熙攘攘的客棧中打聽這七大寇的下落也許更實在些。想到這,他吃完第二塊干糧之后,便站起來準備離開,又感覺舍不得剩下的這條龐大的龍脈。在猶豫不決時,又在龍頭處盤坐了下來,想想自己這段時間一直在提升修為的境界,而從截殺自己的修行者手中獲得的幾本秘籍尚未研習,他及時喚出了《神念祇真經》、《本經陰符七術》、《神丹九式秘籍》、《生死秘殺術》四本秘籍。《神念祇真經》不適合他修行,因為自己根本就沒有書中所講的五尊神念祇,隨即喚回了《神念祇真經》入五行秘境之中。想了想后,決定研習《本經陰符七術》,將《神丹九式秘籍》、《生死秘殺術》喚回了五行秘境之中。
東方仁杰翻開那古老獸皮的真經手冊,看見首頁赫然寫著幾個大字“本經陰符七術”,在翻到第二頁時,立馬驚呆了,原來這是地球上鬼谷子前輩的曠世奇書,這已經是第三次看見地球上的修行者的經書。東方仁杰心想,鬼谷子前輩,大約活動在地球上的公元前四百年至公元前二百七十年之間,也就是說在兩千二百年前鬼谷子前輩離開了地球,踏上了域外的修行之路,而這本經書是如何落到冥族地藏菩薩的弟子手中的呢?現在無法知曉,只有等到日后有機會再查個水落石出。
東方仁杰心潮澎湃,想到前有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前輩,這又有兩千二百年的鬼谷子前輩,還有一千七百年前的葛洪前輩,均踏上了域外的修行之路,難道地球上已經無法修行了嗎?所以現在的地球上幾乎看不見有修行之人?大家都在為了所謂的家庭、事業、前程忙碌和奔波,也就如石林星的凡人一樣。想到這些,東方仁杰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語道: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鬼谷子名王詡、王禪,道號玄微子。戰國時期顯赫人物,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創建鬼谷門派。戰國時期著名謀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云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在云夢山上有兩個山峰:劍秀峰和龍王峰,兩峰間的絕壁上有個天然洞窟,洞內有清泉,流入溪河,這個洞就是鬼谷洞。“王禪老祖”是后人對鬼谷子的稱呼,為老學五派之一。僅其弟子就是中國歷史上不得了的人物,比如: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呂不韋、李牧等人。
一陣出神后,東方仁杰回到了現實,開始逐字逐句研讀這本經書,在經書的總綱中寫道:盛神法五龍、養志法靈龜、實意法騰蛇、分威法伏熊、散勢法鴛鳥、轉圓法猛獸、損兌法靈蓍,此乃七術也!在經書的內容中,《本經陰符七術》同其它經書一樣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本經修煉口訣;第二、本經修行秘術。
一則、盛神法五龍。
盛神法五龍,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生受之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圣人;圣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于物化。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于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于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二則、養志法靈龜。
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故心氣一則欲不偟,欲不偟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于胸中,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職分明矣。將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氣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失志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仿佛;仿佛,則參會不一。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三則、實意法騰蛇。
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明榮,慮深遠則計謀成;神明榮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得則凝。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計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思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辟,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于無方,而神宿矣。
四則、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意固志,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余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審于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以視間。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
五則、散勢法鴛鳥。
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間而動。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夫散勢者,心虛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無間則不散勢,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可神肅察也。
六則、轉圓法猛獸。
轉圓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說意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故圣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兇成敗之所終。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兇,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七則、損兌法靈蓍。
損悅者,機危之決也。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故圣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于事。悅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為之辭。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
當其難易,而后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悅威,其機危乃為之決。故善損悅者,誓若決水于千仞之堤,轉圓石于萬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
本經修煉秘術為七術口訣演化而成,分別為:五龍式、靈龜式、騰蛇式、伏熊式、鴛鳥式、猛獸式、靈蓍式。認真研讀完這鬼谷子前輩的《本經陰符七術》后,東方仁杰立馬閉眼、吐納、入定,將經書七則口訣一一在各大秘境中鐫刻,然后,融合秘術中的七式,以自己悟“道”的本心,在各大秘境中推演。從第二天的午時開始研習,一個時辰后的未時開始入定,一直到第三天的午時,東方仁杰在各大秘境中推演了成百上千遍,最后幻化為實際的招式,每一式均幻化為九招,一共演化成六十三招,而這六十三招又以神弓加以輸出和運用。終于,對于《本經陰符七術》的研習達到大成,東方仁杰非常興奮,因為這《本經陰符七術》是適合全秘境修行的無上真經,與抱樸子前輩的《抱樸子登涉真經》各字冊同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