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三國演義23:董卓廢帝的惡果是什么,為何天下大亂自此開始
- 三國原著解讀
- 回頭浪子閑話
- 1903字
- 2023-05-13 01:39:00
咱們上回就說到董卓二次宣布廢帝之事,袁紹站出來反對,當即拔劍就要比劃比劃,要是真打起來呀,袁紹肯定是干不過董卓的,董卓再菜,那也是真上過戰場的將軍,而且他還有呂布這個貼身保鏢,袁紹只有死路一條。但董卓被李儒叫停,是衛可聽,不可妄殺。李儒是董卓的頭號謀臣,他的話董卓在聽的。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不能殺袁紹呢?歸根到底呀,袁紹四世三公的身份,他是袁家的長子,背后的宗族勢力太大,袁家的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殺了袁紹就和袁家結仇了。就這樣,攪屎棍袁紹仗著家族庇佑,得了一條性命,手提寶劍,辭別百官而出玄捷東門,奔冀州去了。玄杰是漢朝特有的習俗,是一種特殊的辭職方式。在漢代,隨便器官是有罪的,但是如果你能玄杰,那錯誤就不在你了,而是你上司是混蛋,我是被逼的,只要朝廷改正錯誤,我還是會回來報銷的,何流?都被把官印掛在督郵脖子上的意義一樣是辭職,又沒有完全辭職的意思。袁紹為什么去冀州呢?因為現在冀州刺史韓傅是老袁家的門人,肯定會收留他的。袁紹一跑,董卓就把炮口對準了太傅袁奎、太師、太傅、太保,古代并稱三實,字面意思就是皇帝的老式俗稱,皇帝的監護人雖然是個虛職,沒有具體的實權。但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擔任,能夠坐上這個位置,就相當于進入了公司的董事會,關鍵時刻,他的一票是非常重要的。董卓問袁奎,汝直無禮,無喊如命,故恕直廢立之事若何?袁奎心里憋屈呀,怕是袁紹的叔叔風頭都讓侄子給搶了,侄子拍拍屁股跑了,剩下都得叔叔自己扛。擺在他面前只有兩條路,要么支持袁紹,董卓非宰了自己不可,要么屈從董卓支持他廢地,自己就弄了一身屎,但是能活,袁奎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后者,活著才有一切,太尉所見是也。既然百官領袖、小皇帝的監護人袁奎都同意了,其他官員的意見也就不重要了。董卓正式宣布而有族。出大義者,以尊法從師,群臣真恐皆云。一聽遵命就這么喚皇帝的事情就定下了。宴罷,董卓對袁紹還是不放心,便問侍中周弼和校尉武窮,袁紹此去若何?袁紹為什么不問李肅呢?因為領導也不能只問一個人呢,他啥事兒都緊著李肅不就顯得自己沒水平了?所以他決定這次找兩個京圈的問問。那么為什么選這二位呢?這個三國演義中沒寫笑,結合歷史介紹一下他倆。周弼本身就是西涼出身,跟董卓算是半個老鄉,步入仕途后,正好趕上董卓進京,正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周弼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自己人。至于武瓊,他本來是城門校尉,估計是董卓經常進進出出,都是武瓊負責接待。還表現不錯,所以董卓也把他當成了心腹,董卓把他倆當自己人,但是這二位是一心一意的給老董挖坑,都閉約,袁紹憤憤而去,若購之之急,勢必危鱉。且袁是庶恩四世,門生故吏,便于天下,倘收蒿杰以具途,眾英雄因之而起,擅動,非公有也,不如舍之敗為一郡守,則少洗于免罪,逼無華,疑您鼎鼎,這是人話嘛。袁紹公開頂撞董卓,還得給他升官,而且還得把他派到董卓趕不到的地方,這不就是放虎歸山,然后再給老虎畫個保護區,養虎為患嗎?再說袁紹是那種董卓給個官兒他就不鬧的人嗎?他不是他認準的事情,無論如何他都要辦,就比如殺太監。九頭牛都拉不回來,咱們再看武窮的意見,袁紹好謀不斷,不足為慮,程不若加著一郡守以收民心。武瓊說這可以收民人怎么說話,鼓勵大家伙學習袁紹罵董卓升官嗎?再說好謀無端的人不足為慮嗎?相反,這種人才可惡啊,他自己不讓,他喜歡攛動別人,他就是惹禍者,祖宗,他可能辦不成事兒,但是攪屎的能力是非常突出的。而與袁紹相反,董卓這個人是無謀后端,自己智力有限,但是卻總能快速的做決定,于是當即就采納了他倆的建議,差人拜少微,不愛太守。就這么袁紹糊里糊涂的就當上了渤海市市長,問題是袁紹還真去上任了,他心里肯定說董卓。怕不是個傻子。當然,這事兒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那就是董卓踐行自己的人生格言,殺丁原是逆我者亡,現在袁奎屈服,董卓給袁紹封官,就是順我者昌。一切安排就緒。九月初一,董卓請帝生嘉德殿大會文武,董卓拔劍在手,朗仍說道,天子暗若不足以君天下今有測文一道,一為宣讀,估計您也知道里面寫的是什么啦,就是要廢舊立心有禮。宿讀。核心內容有三條,第一,為什么要廢帝第,天資輕佻,唯一不可居喪謾惰。劉辯不仁,不為不孝,望之不似人群。第二,為什么要廢太后。皇太后教武無疑,統政慌亂勇。同樂太后暴崩,眾論禍焉。三綱之道,天地之際,物乃有學,何太后主政其間,董太后之死,時常是之亂,無論如何,這幾個鍋他得背起來。第三,為什么要立劉協為帝?臣劉王邪,盛德偉茂,規矩肅然,居喪哀戚,言不以諧休聲美譽天下所聞,一成紅葉為萬世統。長得好,腦子好,形象好。名聲好,關鍵還孝順,是大漢最杰出的五好青年,您是不是覺得這幾條還都挺有道理的。但是為什么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