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綜合智能分析系統(下)
- 我在諸天世界野蠻成長
- 東施效顰的平方
- 2063字
- 2023-05-31 19:49:56
“理論上,這個的可行性當然也是存在的!”吳哲給出了算是肯定,但又沒那么肯定的回答。
“不過,需要非常復雜的運算和數據分析,不是輕易能夠做到的。”
“據我所知,很多軍工科研單位也都在做這方面的研究,而且在一些方面,的確取得了很大突破,并且得到了應用。”
“比如防空導彈、反導系統等等,但他們針對的都是做規律運動的目標。”
“例如直線,或者拋物線,總之是可以計算出運動軌跡的。”
“如果,目標的運動是隨機的,又或者像打水漂那樣,雖然有跡可循,但會受到很多偶然因素,或不確定因素影響,也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同時,即便是做規律性運動的目標,光是運算出它的運動軌跡還不夠。”
“你還需要計算你自己的出槍速度,子彈在空氣中運動的軌跡和速度,如果目標超過七八百米的話,還要把風速,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等等,這些都要計算進去。”
“可見,這個運算的難度究竟有多大?”
吳哲不愧是高精尖人才,哪怕在所有人看來這只是一個玩笑式的提問,但他還是盡可能地用自己的專業思維來解答。
只聽他繼續說道,“我覺得,與其好高騖遠地去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運動目標。”
“倒不如腳踏實地,從靜態目標做起。”
“而且,可千萬不要小瞧了靜態目標,很多運動物體往往會有稍縱即逝的靜態瞬間。”
“就比如扔向天空的啤酒瓶,在它到達頂點的一瞬間是靜止的。”
“如果我們能夠在這個稍縱即逝的瞬間捕捉到它,一擊命中,那就很了不起了。”
“另外,一切事情都得先從簡單的做起,比如,對自己、對目標、對周圍環境,進行數據化分析,讓這種數據化,像呼吸,還有吃飯喝水一樣,形成習慣。”
“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會摸到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
“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量變積累導致質變,功夫到了,很多事情就會水到渠成,原本看似無法解決的復雜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不行,這么好的創意,我得給它取一個好聽點的名字。”
“就叫……綜合智能分析系統,怎么樣?”
“等到將來有一天,我心血來潮,想要寫本科幻小說的時候,肯定給主角安排一套,很酷,對不對?”
拓永剛一副像是看白癡、神經病似的表情看著吳哲。
估計心里在說,這丫的一定精神不正常,理工男果然不能招惹,太可怕。
許三多聽得一頭霧水,他的理解能力,還不足以弄明白吳哲所說的,究竟有多夢幻。
但是黃柯聽懂了,嘴里不住地小聲念叨著,“數據化分析……像吃飯喝水一樣形成習慣”,整個人若有所悟地陷入了沉默。
熄燈哨吹響了,走廊里傳來了齊桓那仿佛要殺人般的吼聲。
吳哲去關燈,然后所有人快速地上床,抱著被子,很快就進入了夢鄉。
只有黃柯有些躍躍欲試地睡不著,綜合智能分析系統,自己一定要試試是否可行,只是,具體要怎么做,才能進行數據化呢?
想著想著,終究是白天的訓練太累了,他還是沒多久便睡著了。
從第二天開始,黃柯訓練的時候就經常出神,好在都是一些做老了的體能訓練,倒是沒出現什么大的問題,就是有些傻愣愣的。
吳哲的一番話,給黃柯打開了一扇門,也讓他意識到自己太好高騖遠了。
所以,現在他決定按照吳哲說的,先從最基礎的做起。
數據化,將所有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全都用數據的方式呈現,同時累積數據,建立數據庫,這就是他現在需要做的。
只是,這個過程聽著簡單,但真正實踐起來其實并不簡單。
比如說,要想數據化,做到客觀、可觀測,那么肯定得有度量衡啊。
以前使用的是尺子、秤、溫度計、濕度計之類的,現在要憑借手眼口鼻,還有身體的感觸來進行測量,那就必須在腦海中構建出虛擬的尺子、秤、溫度計……
然后,盡可能地屏蔽掉主觀感受對測量結果客觀性的影響。
再把自己通過感知測量的結果,與真正用尺子、秤、溫度計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不斷地修正數據,不斷讓自己的感知結果更加準確,甚至精確。
所以,需要積累,或者習慣的東西很多,絕對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
但即便如此,一些初步的效果還是很快就得到了顯現。
徒手攀巖,這是黃柯在鋼七連的時候,從來不曾訓練過的科目,但在老A特訓營,卻是每天早中晚都要來一次的開胃菜。
原本,黃柯覺得,這東西跟400米障礙中的攀繩梯應該差不多。
不都是手腳并用往上攀爬嗎?
但是,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真的大錯特錯了。
尤其是那幫死老A,逐漸增加難度,悄悄改變攀巖著力點設定位置的情況下。
黃柯發現,不知不覺間,同樣的攀巖路線。
明明早上還能輕松過關的,可是到了下午和晚上,就怎么爬怎么別扭。
后來,用自己的眼睛做尺子量了一下,這才發現是著力點位置發生變化的原因,有的時候只是往左往右,或者往上往下,挪動了一點點。
抓取的難度,能夠借上的力,往往就會變得天壤之別。
于是,黃柯在練習攀爬的時候,就會有意識地去體會,多個著力點之間,什么樣的距離、什么樣的位置,自己攀巖起來最舒服、最省力。
什么樣的距離、什么樣的位置,自己最難受,甚至是絕對做不到的。
然后在攀爬之前,就快速規劃好最佳的攀巖路線,從而大大提升徒手攀巖的效率。
僅僅兩三天的工夫,就很少出現爬不上去,需要橫移,或者退下來重來的情況了。
類似的情況當然還有。
在這種堪稱變態的高強度訓練之下,讓黃柯吃到了不少甜頭。
于是,構建這個所謂的綜合智能分析系統的動力和決心,自然而然就更強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