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樣買保險不吃虧:保險行家手把手教你買對保險
- 何四炎
- 1273字
- 2023-05-16 18:37:50
保險是特殊的銀行
什么是保險?據我長期一線的觀察和經驗,保險是一種保障機制,是用來規劃人生財務的一項工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的支柱。
對于消費者來講,“保險”歸根結底是“心與心的交流”!唯有熱愛生活的人、有愛心和責任心的人,才會對保險感興趣,否則,真的就會視保險如空氣,根本不會去理會保險。這也就是為什么當消費者很想購買保險的時候,身邊卻往往有不少人會對保險不屑一顧,甚至迷信地認為不買保險還好,一買保險就出險……這些都是對保險的認識不夠,屬于偏見甚至錯誤認知。
經過20多年的保險實務和研究生涯,我總結出保險的本質:保險就是四大準備——是年輕時為年老時所做的準備;是平安時為意外時所做的準備;是健康時為疾病時所做的準備;是生前財富為身后傳承所做的準備。
我常給保險代理人和保險消費者講,是名字禁錮了樸實、可愛的人們,如果把工商銀行改為工商保險,把泰康人壽改為泰康銀行,那門庭若市的一定是泰康而非工行了。因為,保險公司是特殊的銀行,是真正存錢的地方;而普通的銀行只是放錢的地方而已。事實就是這樣。保險公司對居民存款(保險費)采取的是一種強制儲蓄,風險由保險公司承擔。而商業銀行對居民存款采取的是自愿儲蓄。有人會問,自愿儲蓄不是更有利于儲戶嗎?其實不然,看似自由,其實不自由,現在自由了,以后急用錢的時候就不自由了,有誰見到過一個人活期存折上的5萬元存款是10年前存的嗎?就連5年前存的都鮮有人在,絕大多數都是剛存不久。比如:
張三的銀行卡上有8000元活期存款,計劃過一陣子湊上1萬元的整數。不是張三有這樣的想法,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這樣的“美好愿望”,可現實是,一個月之后,張三的存款不僅沒有增加,而且因為微信支付、刷臉消費、逛淘寶,又或因為有同事結婚送人情,卡上的數字很快變成了6000元,再過一些日子又少了一些,變成了4000元,再過幾個月,發現卡上的存款已經所剩無幾了。
在銀行存款,看似自由其實不自由。許多人,特別是年輕的“高薪”階層、白領一族,因為尋求“自由”,不經意間形成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習慣,把辛辛苦苦掙來的收入,全放在了自己的手機銀行、活期存折(卡)中,無暇去思考和規劃未來年老時的辛酸和生病時的困難。
買保險,就是面對未來的風險,買個經濟上的放心。我要告訴消費者,我們購買保險,要趁年輕、趁健康、趁平安、有能力時,早做準備。越年輕,費率也就是保險費就越低。而且更重要的是,等到意外或疾病產生時就已經保不了了。因為被保險人一般分為“三體”:標準體,次標準體和拒保體。標準體按正常費率(價格)承保,次標準體需要加費(加價)或延期才能承保,拒保體則根本就不能買保險了。
買保險,就是要趁早,早做準備,給自己一份強制儲蓄,防患于未然。購買保險是不能等的,越早買保險,經濟越有保障,醫療、養老的壓力就越小。
要點總結
保險其實是特殊的銀行。買保險能起到強制儲蓄的作用,在人們遇到風險,需要大量用錢的時候,保險就成了急用的現金。正所謂“保險就是平時當存錢,臨時急用錢,保費變保額,小錢變大錢,黃土變黃金,傷心變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