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書市
書名: 高武三國:從被華雄秒殺開始作者名: 吾漣仰本章字數: 2012字更新時間: 2023-07-18 23:17:58
聽到潘鳳請求自己的薦帖,李旻臉色微變,緩緩搖頭道:“我的薦帖可比遠比不上司馬氏的薦帖。”
話只說了一半,并沒有言明答應或是拒絕潘鳳。
很明顯,李旻在等一個解釋。
潘鳳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忙說道“我所欲拜會之人,潁川城中,恐怕除了大人之外,其他人薦帖都是廢紙一張,并無助益。”
此話一出,李旻當即色變“你是準備去拜會皇甫老將軍?”
“大人猜的沒錯。”既然對方猜到了,潘鳳自然也不再打啞謎,點頭道“我出身冀州,也是軍伍之人,也算得上是皇甫老將軍手下半個士兵。
只是此前出身微末,雖然心中崇敬皇甫老將軍,但卻遲遲沒有拜會的機會。如今我得舉孝廉,皇甫老將軍又被奸人構陷,賦閑京中,我便想趁此機會一嘗夙愿。只是苦于沒有沒有交際,貿然過去會顯得過于突兀,這才厚顏來煩請大人,還望能求封墨寶。”
在來潁川的路上,潘鳳就想好了。既然當這個孝廉必須要拜碼頭,那他自然要謹慎挑選一番。
雖說依照模擬當中與大將軍何進屬下曹操袁紹等人,也就是西園八校尉這群軍中新貴牢牢綁定,對于在即將發生的京師動亂當中幫助不小,甚至還能有一段擁立新帝分蛋糕的紅利。
可這也意味著,在后續與十常侍的爭斗當中,自己也很容易成為被十常侍針對的目標。曹操、袁紹背后可是有大人物給他們撐腰的,只要不是腦子抽了造反,總歸是沒有性命之憂的。
但自己卻不一樣,沒有了模擬當中洞察的敏銳觀察力,沒有了天假其便的驚人運勢,說不定就在自己毫無防備的時候,就已經步入了十常侍的死局當中。
而再加上潘鳳本身確實對于皇甫嵩這位大漢帝國最后的名將確實十分欽佩,于情于理,如今賦閑在京的槐里侯,都很適合潘鳳在京的第一位靠山。
而且作為當世名將的皇甫嵩,無論是個人武藝還是行軍布兵方面的造詣,無疑都站在這個時代最頂點的一檔。
哪怕只是指尖露出一點,恐怕就對潘鳳受用匪淺。更別提要是能在京師亂局當中,將這位帝國將星拐回家去……
“你可想好了,皇甫老將軍如今可早沒了軍權。而且你自己也說了,皇甫老將軍被十常侍構陷,你若是投了他老人家門下,就不怕被十常侍記恨嗎?”李旻雖見潘鳳言真義切,心中已是信了八分,但還是習慣性的警告一番。
“若是懼怕那群奸豎,我又何必赴京!”
無論是歷史大勢,還是身邊牽招的血海深仇,潘鳳早已不可能和十常侍為善,話語之中底氣十足。
“好好好,好個英杰少年!”作為靠著軍功起家,一路追隨皇甫嵩征戰的部將,李旻對于潘鳳這番表態自然是無比欣賞,當即高舉茶杯,道:
“今日逢潘小友這般英杰少年,正是人生幸事。只是如今朝局黑暗,我便以茶代酒,敬潘小友一杯。待到朝局清明之日,我等再大醉一場。”
說完,李旻便仰頭一飲而盡,接著又快步走到書案旁,提筆刷刷點點,一封誠摯的舉薦之信立刻宣泄而出。
而在鄭重的將這封薦帖交到潘鳳手中之后,李旻臉上突然又閃過悲色,反而向潘鳳拱手請求道
“在下也有一個不情之請,還望潘小友能夠代勞。”
拿人手短,潘鳳自然沒有拒絕的理由,點頭答應了下來“大人但講無妨,只要我力所能及,自是義不容辭。”
“我族中長輩亡故與黨錮之禍,死難在京城牢獄之中,明年春時,便是他二十載祭日,我希望潘小友屆時能在詔獄門口倒兩杯薄酒,也算是我等后輩盡份孝心了。”說到此處,李旻眼中明顯閃過一抹苦澀神情。
遙想當年,他李家何嘗不是潁川望族,便是相較于那幾家最源遠流長的上品世家也差之未遠。而他口中的長輩,更是才華蓋世的一代英杰,被天下士人共喻為天下楷模,位列八俊之首的李膺李元禮。
而昔年李膺作為李家家主之時,饒是那高不可攀的帝國四閥,也照樣以邁入他李家大門為榮,李家彼時在士人當中更是有龍門之稱。
就連如今權傾朝野的十常侍,當時也只能龜縮在天子腳邊哭訴。
可好景不長,隨著黨錮之禍再度席卷而來,作為天下士人楷模的李膺自然首當其中成為眾矢之的。而在李膺含冤而死之后,有望成為潁川第十四家上品世家的李家也自此一蹶不振。
如果不是旁支出了李旻這樣一位靠著軍功崛起的人才,怕是已然跌至下品。
只是一想到昔日如旭日般溫暖自己的偉岸身影,李旻心中就無比酸楚。
潘鳳將此事牢記心中,向著李旻深揖一禮,帶著徐庶牽招默默離開了太守府。
他懷中的信封雖然薄如絨羽,但潘鳳卻覺得重若千鈞。
……
至此,潘鳳已經做完了自己在路上的規劃。
而由于客棧還有一天半的時間,潘鳳并沒有就此離去,而是在徐庶的帶領下,前往了城中的幾家書市。
書市,顧名思義,自然專程賣書的坊市。
但和潘鳳前世紙張印刷的才叫書不同,這個時代雖然也有紙張的書,但卻只是少數。大部分,都是以竹簡或是玉碟制成。
究其原因,并非是這個時代的紙張質量或是產能不足。而是因為這個高武世界書本所要記載的,不僅僅只有思想,更有調動天地偉力的謀技和武學運轉奧義的炁痕。
自然相應的,越是高深的謀技或是武技,對于承載的材質也就要求越高。而異木寶玉,也因此成為了絕佳載體。
和印象當中熱鬧的坊市不同,這個所謂的書市竟然顯得格外清凈。雖然來往穿梭的行人不少,卻都溫言細語,彼此也都是公子先生相稱,除了偶爾談及的價格,簡直和書院當中的景象相差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