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還能好好合作嗎
- (英)尼古拉·雷哈尼
- 3728字
- 2023-05-17 16:06:38
引言 合作是如何進化的
我認為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人類曾經作為非社會性動物存在過。1
查爾斯·達爾文,1871年
鍵入這行文字時,我正坐在廚房的桌子旁,與大家保持著必要的社交距離,以防止一種已經在全球范圍內肆虐的微小病原體的繼續蔓延,它們以幾周前都還無法想象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場所已經關閉,咖啡館和餐館已被木板封住,孩子們正在家上網課。當一列軍用卡車在意大利小鎮的街道上運送死者時,人們只能通過手機屏幕與去世的親人告別。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們,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種病毒表明,人類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多么脆弱,哪怕是面對微小到甚至看不到的事物。
從某個角度來看,還真是小東西有大力量,僅僅一小串遺傳物質就造成了如此驚人的后果。這種只有頭發直徑1/500的東西是如何奪去這么多人的生命的?答案顯而易見,病毒的“成功”,要怪人類自己。通過狩獵和交易野生動物,我們使新型冠狀病毒從一個物種跳到另一個物種。它能穿越國界,也是拜飛機和船只所賜。和以往的病原體一樣,這種病毒同樣利用了人類的一個特性把我們暴露在全球性流行病面前,也就是社會性。
社會性使我們陷入了這場全球性的流行病,但解鈴還須系鈴人,社會性也正是我們擺脫此困境的唯一機會。雖然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還不清楚何時能擺脫這種病毒的威脅,但我們已經知道該怎么做了。本能告訴我們,在受到威脅時要抱團取暖。但是為了抗擊這種病毒,我們必須抑制人類這種最基本的本能。我們必須接受限制,包括能做什么、和誰在一起以及在哪里。為了抗擊這種病毒,科學家們必須努力達成研制疫苗的集體目標,同時,社會上的一線工作者們則要提供所有人生存所需的核心服務和商品。為了抗擊這種病毒,政治領袖不僅需要考慮自己國家的人民,還需要考慮生活在其他國家的人民。總而言之,為了抗擊這種病毒,人類必須合作。
幸運的是,合作是人類非常擅長的事情。
合作的物種
這是一本關于合作的書,也是我自2004年以來研究的重點。“合作”這個詞,在任何企業文化中都不稀奇,一說起來,就會讓人聯想到堅定的握手和快樂的團隊。但合作遠不止于此,它早已融入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最無聊的瑣事,如早晨的上下班,到最偉大的成就,如將火箭送入太空。合作是人類這個物種的超能力,也是人類不僅能夠生存下來,而且幾乎在地球上的每個地方都能蓬勃發展的原因。
也許你沒注意到,合作還是我們領先于其他物種的原因。在分子層面上,合作無處不在,各式各樣的生命體都是由基因組內互相合作的基因構建成的。如果你順著基因的梯子拾級而上,就會看到在生物有機體進化的過程中,多個細胞也是通過合作,協同組成了生物個體。對大多數物種而言,合作就到此為止了。大體上來說,個體之間互相幫助的現象并不常見。然而,也存在一些另類,它們恰好就是地球上某些最成功的物種,人類也居于其中。
人們很容易相信,熱衷社交的天性是人類獨有的,但事實是,人類只是眾多過著社會生活的物種之一。有一個關于合作的令人唏噓不已的例子,就是一種被稱為Forelius pusillus的巴西螞蟻。這些螞蟻白天在地面上覓食,但隨著夜幕降臨,它們會撤退到安全的地下巢穴中。不過,并非全部的螞蟻都這樣做。有幾只螞蟻仍會留在外面,等待它們的同伴全部從一條小隧道爬進巢穴里。然后它們就會開始工作,拖拽、搬運沙粒及其他碎片,從巢穴外面把入口完全隱藏起來。封住巢穴的同時,這些工蟻實際上也已經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因為落單的螞蟻在地面上是熬不過一夜的。但是,這幾只工蟻如果死在巢穴附近,尸體可能會把捕食者引來。于是,最終,這幾只工蟻毅然決然地走進了沙漠之夜,它們作為盡職盡責的保護者,迎來了自己生命的盡頭。2
螞蟻的自殺雖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也表明不管是稀松平常的小事,還是令人敬佩的壯舉,合作都是理解這些行為的關鍵。合作可以讓我們明白為什么有些物種的父母會照顧它們的孩子,以及為什么有些物種的后代會殺死它們的母親。合作也解釋了為什么斑姬鹟會幫助它們的鄰居,而黑猩猩對待鄰居的態度則是試圖消滅它們。合作還可以揭示出一些我們以前想都沒想過要問個為什么的事情,例如為什么會存在更年期,為什么(祖母)會不育(詳見第8章),以及為什么我們是唯一擁有這些表現的靈長類動物。
當然,在談到合作時,我們不能不提及它的另一面,也就是合作太容易被騙子和投機取巧者所利用了,他們為謀私利,專行鉆集體空子之事。我們將看到,這些不守規矩的作弊者也是在合作,但采用的是一種由他人付出代價的方式。于是,他們的合作便經常產生受害者。就像癌細胞在多細胞生物體內相互合作,但對該生物體不利。裙帶關系、腐敗和賄賂都是合作的形式,它們只存在于少數人中間,卻讓社會為此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透過一些人類最為壯觀、最為神秘的集體行為,我長期努力并精確地觀察著人類和其他動物在行為模式上的共同點,這也一直是我學術生涯的支柱。雖然我現在主要研究人類,但我卻是沿著一條蜿蜒的路徑跋涉萬里才得以進入這個領域的。我研究了非洲卡拉哈迪沙漠的斑鶇鹛,南非比勒陀利亞的(一個儲物柜里的)達馬拉蘭鼴鼠,澳大利亞內陸的灰短嘴澳鴉,以及生活在熱帶珊瑚礁上的清潔魚。這些研究對象聽起來好像有些雜亂無章,但這些物種都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即它們都是會合作的物種。對斑鶇鹛、灰短嘴澳鴉和達馬拉蘭鼴鼠來說,它們的合作主要發生在家庭內部。清潔魚的行事方式則有些不同,它們幫助的是完全陌生且從未見過的魚,而且可能是永遠不會再遇到的魚。更加有趣的是,人類的合作行為兼具以上兩種形式。
合作是人類歷史的組成部分。合作還將定義人類的未來,2020年的新冠病毒大流行把這一事實變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正當英國封城之際,我本來還以為我已經寫完了這本書。然而,就在突然之間,合作變得如此重要。我已寫入本書的內容,如家庭紐帶、社區精神、監管作弊等,一下子成了新聞頻道的每日頭條。我職業生涯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變成了人類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即我們怎樣鼓勵數十億人為了更大的利益做出個人犧牲,優先考慮“我們”而不是“我”?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開闊的視野,廣泛地研究各類對象,回顧人類的進化史,確定過去的環境在今天的人類身上留下了怎樣的印記。但我們不能孤立地審視自己,也要側過身,觀察一下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社會性生物。人們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和我們親緣關系最近的親戚——類人猿身上,特別是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但這種研究方法卻有些狹隘。具有明顯人性氣息的社會行為在猿類和猴子身上通常并不存在,但確確實實出現在了一些與我們親緣關系更遠的物種身上。例如,螞蟻和狐獴會教學,但黑猩猩不會。松鴉會分享東西,但倭黑猩猩不會。人類要了解自我,必須觸類旁通,不能只在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比較中尋找線索,也要到進化樹上完全不同的分支里去看看,果然,在那里就找到了像人類那樣生活在一起的物種。
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我覺得更像是洋蔥那樣分了好幾層。在每一部分中,我們都將從里面的一層走到外面的一層,一邊走一邊探索人類發展歷程中的社會復雜性在不同尺度上的演變。
第一部分探討了個體的進化。我們將從微觀處入手,深入探究自己的內部,見證基因和細胞如何通過協同工作形成聯合共生的實體,形成你、我,以及其他有血有肉的生物。我們的身體看起來是和諧統一的,但表面之下其實暗流涌動。遺傳物質和細胞中的作弊者經常試圖顛覆體內的秩序,引發內部的混亂。正如我們將看到的,身體健康、生育能力甚至生存都可能取決于我們控制這些自私實體的能力。
第二部分向外延伸了一點,探索了家庭的演變。照顧孩子對我們來說似乎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但人類從事雙親照顧的程度和持續時長卻極不尋常。我們將發現人類與生活在大家庭群體中的其他物種的相同之處,從而了解如何用家族傳統來解釋人類的許多奇怪特征,包括女性更年期和我們超長的生命周期。
在第三部分中,我們將把社交網絡擴大一些,研究為什么有時候人類會幫助家庭圈子之外的人。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部分原因是我們不僅能夠與親戚朋友合作,還有能力與完全陌生的人以及可能不會再見的人合作。也正是這種能力和傾向,支撐起了人類熱衷于社交的本性,并為人類將足跡踏遍全球鋪平了道路。不過,人類并不是唯一與陌生同類進行社交的物種。清潔魚,一種在小礁石上棲息的魚類,其行為方式跟人類有著諸多驚人的共同點。
在第四部分,我們將跳到洋蔥的最外層,探索大型社會的演變歷程。在這一部分,我們首先會承認人類源自猿類的特性,然后琢磨一下,人類是如何以及為什么會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的。相互依存塑造了人類的心理機制,使得他們既能通過合作做出越來越偉大的壯舉,又不得不與社會比較、偏執這樣奇特的行為為伍。少數人甚至可能會因此變得病態。我們高超的合作能力是解決現存的大規模全球問題的關鍵,但也正是這一能力可能會使我們走向衰落。
我們將踏上這段探索之旅,發現合作進化的奧秘。這段旅程將把關于人類自己、關于與我們共享地球的其他物種的更多信息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將發現,合作不僅改變了世界,而且成就了世界。我們能想到的每一項人類成就,無論是小小的成功,還是真正的輝煌,都依賴于合作。尤為重要的是,沒有合作,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將探索合作是怎么創造出你、我和其他生物的。讓我們開始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