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還得等曹孟德來!
- 三國:樂善好施荀令君
- 典二楞子
- 2250字
- 2023-05-23 20:38:12
“竟然如此驚險。”
“雖功敗垂成,曹公之勇也當世難有人及了,現下我們在成皋不好停留,今夜應當速速起行。”
“這位是——”
荀瀟看向了曹操身側的青衫文士,雖然有所猜測但是卻無法斷定。
曹操收起了懊惱的神態,對荀瀟展顏笑道:“這位,是中牟縣令陳宮,字公臺,乃是兗州東郡人,我在中牟時被捕,多虧了他相救。”
“曹公義舉,在下自然不會背棄仁義而向董賊,區區五千金,不過爾爾。”
陳宮八字山羊胡,面龐較圓,棱角骨骼不明,雙眼眼角略微有些向上,有兇煞之相。
此時說話間,與荀瀟對立而拱手,兩人對視了片刻,似各自有話說,卻又沒說。
荀瀟微笑點頭,道:“原來是陳公臺。”
“久聞荀君之名,遠播潁川各郡,大漢已多年未曾出過似閣下這等仁義之君了。”
“在下跟隨曹公,已棄官位,家小親友,只身一人、身負一劍跟隨。”
“而今,董賊無道,朝堂紊亂,正是諸位再立大業之時,天子蒙難于洛陽,諸位應當共盟募兵,驅兵近洛陽以謀大事!”
“不錯,”曹操深以為然,靠在坐塌后的靠背上,儀態逐漸悠然,笑道:“我在刺董之后,便已經明白。”
“殺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董卓死了,一樣有人把持朝政,即便是士人公卿,也未必能好。”
“我等有才之人,也會因士人不喜埋沒,世道亂了,任用官吏應當以才,為何呢?”
他停頓片刻,引目光向己身,又重語道:“只因,在如今這年頭,定國安邦方為才、使民溫飽方為才、除暴治亂方為才,而非是士族所言德行孝廉方為舉,此為盛世之念,而不利于當下。”
這話,擲地有聲。
在場之人包括郭嘉在內,也極為認同。
陳群、陳宮都是頻頻點頭。
只有荀瀟在認真思索之后,思緒很快敏銳的抓住了一個關鍵之處。
曹老板之言,意為袁紹等名門,會占據海內名士,而我們不可與其爭奪,應當舉才能為重者,如此哪怕不是名士,也可得人才聚集。
而且,唯才是舉還有一個隱晦的好處,那就是我說你有才,我若是不說,你既沒有名氣,又無人認同,去哪里都沒有出路。
荀瀟深深地看了曹操一眼,并沒有把話說出來,但他會在回去之后,關上門來再與身邊謀臣而言。
“我意,吃完這頓飯,立刻就啟程,因為呂布很快就會追到成皋來。”
“屆時成皋附近必然會因此混亂,百姓向東南而逃,董卓、呂布為了發泄其恨,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他們越殘暴,你的仁義就會顯得越發的珍貴。”
“文伯,可在此等候數日,這些百姓若是流亡,可將當地鄉勇聚攏,又得數百人。”
“不用了,”郭嘉拱手,面無表情平靜道:“稟曹公,當地鄉勇早已經來投,歸附入營,現在打造的兵刃已有六百余件。”
曹操:“……”
這一刻,他心里仿佛被揪了一下。
荀文伯,你還真是……一點都沒閑著。
我還叭叭在那感動呢!
沒想到你到了成皋,居然順帶還來招兵買馬!進貨來了是吧!
“沒辦法,都說了是暫駐此處,迎曹公便回,只可惜,攔不住哇攔不住……”
荀瀟不動聲色的解釋了一句。
“晚上起行吧,曹公,喝雞湯。”
荀瀟把桌上的雞湯往曹操面前推了一把,升騰的熱氣飄至他的胡須處。
“真香。”曹操喃喃道。
……
荀瀟騎兵至成皋,接走曹操后,呂布、華雄率軍至成皋、中牟查探。
中牟沒有縣令,于是被呂布長驅直入,而成皋因不奉朝堂之令而自立,被呂布等洞悉。
于是剿滅了數個山林之外的山寨,劫掠豪強族地,并將縣內錢財草糧全數洗劫。
致以無數百姓動遷逃離洛陽。
有士人哀嘆,如今不光是官吏、將士離洛陽而去,連同百姓也不敢靠近天子。
此時的幼帝乃是再一次被人所背棄,朝堂無用,漢之氣數自也遭到重創。
不過,荀瀟覺得大漢還沒有死透。
只有當百姓已經不再記得大漢,誰來做皇帝都無所謂的時候、等到改朝換代平息亂世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渴求的時候。
洛陽城里的那位幼帝,就真的被所有人背棄了。
……
渤海。
袁紹因其名氣,得大軍十數萬,天下名士云集而來,麾下戰將百員,謀士數十。
得海內名士數名在帳下,足智多謀者甚多,潁川士人一派,有郭圖、荀彧在此。
荀彧在曹操舉事失敗后,被罷免驅走,永不錄用,于是帶著消息東走,一路憑借家族以及親友的接援,成功遠走洛陽,回到了潁水。
在家中與長者商議之后,決定去投奔袁紹處,以參與此壯舉,除國賊平亂,救天子立大業。
衙署寬敞華貴的正堂上。
袁紹在主位上正襟危坐。
手中有一份竹簡寫下的情報,看完之后神態頓時舒適。
俄而放聲大笑起來,“好!好哇!好個曹孟德!竟有如此魄力,只差分毫便可刺董得手,令天子重得朝堂大權!”
“可惜呀!唉呀!”
他雖是笑著,不過眼色還是足以說明心中懊惱,知曉只欠了些許運氣。
當然,個中兇險袁紹自不能明白,但是他知道,此事已經經由董卓的通緝令傳遍天下。
而荀瀟去成皋迎接,成功讓曹操逃出生天,又是振奮人心。
這讓諸侯可知曉,荀瀟是自己人,少數萬敵軍而得數萬盟友。
此消彼長也。
“諸位!”袁紹當即起身,大步向下而走,在座的隨即起身拱手,以示迎接。
“荀文伯乃是盟友,曹孟德也回鄉領兵,如今董卓之事有曹操傳播,便可知曉其暴政!其心自立,謀亂大漢,天下共誅之!”
“我意,廣發英雄帖,邀天下諸侯共進洛陽,以清君側,誅滅董賊!迎回漢帝!”
“主公英明!!”
堂下兩側之人,聲雖不齊,卻是盡皆振奮,群情激昂。
一時間議論不斷,許久不曾停歇下來,最終是袁紹雙手張開,下壓示意安靜止住了他們互相商議。
而此刻,有人當即從左側位列中站了出來,對袁紹拱手而下。
沉聲道:“明公,此刻并非是值得高興之事,許多地方官吏,仍舊還受朝堂轄制。”
“但凡動兵者,還需得師出有名。”
“我們雖占大義,但仍然不夠,出師之名還需一封天子詔書,若是有詔剿賊,便是順理成章,而董卓定為無道之人。”
“不錯,”袁紹看向左側,笑著點頭,“公則所言極是,此事還需等曹孟德來。”
“或許,他便是最有發言權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