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沿川而走,以他為首
- 三國:樂善好施荀令君
- 典二楞子
- 2258字
- 2023-05-19 23:56:41
“差不多就行了,荀氏這點宅地,可是最后的本錢了?!?
“祖地不賣就好了,又沒人住?!?
荀瀟雙手繼續揉著,同時口中也不停,“這些宅院田土,變賣為錢財糧食,募兵護地,憑借我的聲望,等日后我再讓他們資助回來。”
“這個生意,穩賺不賠,您好不容易從引退之后,又再復出,可不能浪費了這等便利?!?
“嘖,”荀爽懷疑人生的愣了一下。
你還真是個小天才。
只是這種事真要做,日后就落人口實,多有不便。
“豫州,文匯源地,”荀爽忽而坐正了身子,面色凝重起來,“此地治理不難,因靠近皇都,是以田土豐沃,水產豐沛,水利通達。”
“山脈雖多卻并不崎嶇,若是要安置這么多人,依常理而看便需讓百姓皆有事可做,以奉養家眷?!?
“不可一味贈予,施糧。”
“文伯既然敢收治如此多的流民,聚集百姓于治下,應當有計策在心。”
“若是你能解決這個難題,讓我心無擔憂,我就將錢財糧食撥于你手?!?
“至于日后,我只求一件事。”
荀瀟感知其堅定正經,不愿玩鬧,也坐定了下來,躬身行禮,“義父請說?!?
“請,為我立傳的史官,知我事跡之地方志吏,不要寫下我以豫州錢財資以你。”
“且,要爭氣?!?
荀爽對荀瀟慈祥的笑著。
其中包含多少情感不可知,不過荀爽自有了荀瀟后,也并沒有再娶子嗣,一心辦學。
一生編纂經學書記極多,所學之深,非尋常人可能及。
故而其心思與品性,一樣也追隨圣賢之后。
荀瀟拱手道:“多謝?!?
“文伯,你認為亂世之爭,最重要的是什么?”
“德高望重,仁義立本,初期有此聲名,自然得仁人志士跟隨,而起家之后,威名遠揚,圖利者同樣會八方來聚,共謀大舉。”
“如此,便可與志士交心,與謀者談利,如此御衡?!?
“六,”荀爽點了點頭,已經沒什么好指教的了。
我果然沒看錯人。
荀瀟則是愣了半晌,嘴角猛然一抽。
學點好吧,義父。
一大把年紀了學這些俏皮話。
“那我就放心了?!?
荀爽開心的吃起了飯,將桌案上的米粒也趕回了飯里。
當天下午,他將荀氏奴籍之中一千六百余壯丁劃出來,給荀瀟做了私衛。
還變賣了宅院、田土上千畝。
為荀瀟換取錢財。
這些錢加在一起,足夠他變為巨富,足夠支持一年之久。
若是糧食變賣順利的話,可以和兗州、荊州兩地換取大批軍糧。
數月之內,可以不斷運送。
到晚上,連陳氏的人也來拜會,并且獻出大量家產與人手。
陳氏家中舉孝廉者,有一人名聲在外,名為陳群,字長文。
“學生陳群,見過荀豫州?!?
陳群略顯富態,雙眸明亮真誠,面相看上去便是中規中矩之人。
他之前和荀瀟打過幾次交道,而且數年前潁川最大的瀟吹頭子,其實也是他。
直到荀瀟去跑商了,他就閉嘴了。
雖說年長,但是和荀瀟相交也是因為求學時,二人經常對各地可知曉的人物評騭高低,且荀瀟沒錯過。
哪怕是極遠之地戍邊威震的公孫瓚,荀瀟都曾經斷言過一句“殺戮太重,其心極堅,終引窮寇變節也”。
后果不其然,被困中山國,差點死于寇亂叛變之手,不過好在公孫瓚果非常人,又能逃出生天而鎮壓下去。
“長文!來來,等你多時了。”
荀瀟面帶笑意,迎了他進來。
正堂上自然沒有多少人在,都是熟識之人,而客人義士都在偏院招待。
荀爽知道陳群不是特地來拜見自己,于是勉勵了幾句,就回后院去睡了。
明日他還要起行,到陽翟去,準備改治所在潁川,以靠近荀瀟。
至于洛陽述職,荀爽根本沒打算去,和荀瀟一樣,還在等著消息。
等荀爽走后,堂上只剩下了荀瀟和陳群兩人。
沉默片刻。
彼此相視一笑。
陳群長嘆道:“當年你我,品評人物如月旦,如今看來,文伯眼光極好?!?
“我不如你。”
“現下文伯今非昔比,只怕遲早要躍飛枝頭也,此次來,想問問文伯,此后如何計較?又怎么打算?”
“長社縣令,本是我陳氏族人,我已說動他與文伯相聯,以此可共治潁川大半腹地,你意下如何?”
陳群不是個拐彎抹角的人,他也了解荀瀟的性子,所以一來就開門見山的說事情,不去走那些繁文縟節、附庸風雅的客套話。
荀瀟這才明白,原來是有求于我。
怪不得之前根本沒有問長社要,他們整個縣還自己送來了米糧錢幣、生鐵布匹,甚至還要幾十匹貨馬。
還以為是感激平賊之恩。
現在看來不光如此,還要求日后庇佑。
而且,還是讓陳長文來做說客。
長社也是萬戶大縣,但遺憾的是沒有出荀瀟這種級別的英豪。
當地的豪士,能聚三五百人,已是極限。
所以加上縣內兵馬,士族奴籍等七七八八,數千人爾,強征的話還可有更多,但縣內的內政可就會因強征而完全擱置。
一旦再有戰事,這樣的小縣城將難以保全,所以要尋求外援。
不過,荀瀟還是從陳群的話里,聽出了他的不甘。
共治?似乎說得有些太美好了。
荀瀟歉然一笑,“長文,我自顧不暇,又怎么能拉長社下水???實不相瞞,我現在也已經是騎虎難下了。”
“你也無需夸贊我,此時雖說聚義士兩萬有余,得錢財糧草囤積,但兵甲不足,此城一直在筑高加厚。”
“各地營寨也都占據高坡要道,設防各處?!?
“但正因如此,才會被董卓惦記,臥榻之處豈容他人酣睡?我在許縣越是如此,他就越是忌憚,你且看著,等他把河東一帶的黃巾剿滅之后,就會立即來攻我。”
“那時候,我還要求援以圖自保,哪里還有余力共治?”
唉聲嘆氣的一番話,沒有打消陳群的念頭。
他還是似笑非笑的和荀瀟目光相接。
最終還是忍不住啞然失笑,苦澀搖頭起來,仰天一嘆道:“嗨呀,你荀文伯,不愧是做了五年賈人。”
“確實于各處增了不少學識,這口齒與心思是越發的伶俐了,如今你豈會怕董卓?”
要知道,鮑信帶著何進之命,何、袁之才回鄉募兵,也不過兩萬人爾。
他荀瀟已經能與這些人物媲美,足以說明他的仁德之名、不吝義舉已經恩及了河南、江北以及河東部分地區。
不簡單吶。
“那好,”陳群也不再躲藏,道:“長社之地,也可以文伯為首。”
“我有一提議,還請文伯試聽?!?
荀瀟眼睛一瞇,兩手一攤,道:“但說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