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二 不要做別人,要做自己
李開復
創新工場董事長
人人都知道學巴菲特投資,但是讀完彼得·巴菲特的《父親巴菲特教我的事》后,我的新體會是更應該學沃倫·巴菲特做父母。
一般人可能羨慕生在一個富豪家“嘴里含著金湯匙”的天之驕子。但是股神巴菲特明確地否定了這一點;他認為家庭給了富二代“豪華的環境,貧乏的人生,他們不是生來嘴里就有金湯匙,而是生來背上就插著金匕首”。
因此,沃倫·巴菲特給了彼得獨特的教育。雖然他只給彼得9萬美元,但卻給了彼得一個支持、鼓勵、誘導的環境。他鼓勵彼得:如果你想人生多彩多姿,就試著學所有有興趣的事。他激勵彼得多審視自己的內心,尋找自己的熱情所在。沃倫·巴菲特理解找出熱情所在是一個辛苦又玄奧的過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間,父母若施加壓力只會適得其反。是這樣的環境和苦心的父母才造就了今天成功的作曲家彼得·巴菲特。
今天的中國父母非常需要學習這樣的教育方式。中國的有些父母對孩子期望甚高,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理想去做,全然聽不到孩子自己心中的聲音。有些中國的父母給孩子太多溺愛,教導孩子一切“向錢看”,這反而是在孩子身上插下“金匕首”。中國的有些獨生子女在“有求必應”的環境中長大,沒有學到獨立自主的生存之道。所以,當我在我的微博轉發這本書的一些精華內容時,我得到了很積極正面的共鳴。其中有一條微博被3萬人轉發!
彼得完全可以輕松地進入投資界,靠著父親的名聲獲得成功。但是,當他放棄了這樣的人生,而走向做自己喜歡的音樂人生時,他便具有格外的說服力。
《父親巴菲特教我的事》的人生哲學其實和我在2005年《做最好的自己》中描述的是一致的:不要做別人,要做自己。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尋找自己獨一無二的理想,引領自己的一生。下定決心就勇往直前,成功后不要忘了回饋。簡單地說:Life is what you make it.